此去必經年,寒來暑往換新顏,隻身山水間,十寸光陰換一錢。人們豔羨陶淵明,只因他將生活過成了詩的模樣。師者,也應將教育過成詩的模樣。
作為校長,我嘗試將思想寫在大地上,把視野跳出課堂外,尋覓讓中年教師二次成長的桃花源,尋覓讓一群可愛的人兒在學校這方天地裡獲得幸福感的最佳路徑,此去經年,歸去來兮。
歸: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每當漫步校園,年輕教師那新鮮活潑的身影令我感嘆青春美好之餘,更令我感慨:中年教師也會一如既往地這般鮮衣怒馬、仗劍天涯,滿懷一腔熱血,飽含一身才華躋身這三尺講臺嗎?或許,回歸教師本位,回歸教育初心,尚能讓他們保留對教育的餘溫。回歸原點,不改初心,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當初為何而出發。
教師對自身專業的不斷追求,內化為自身自覺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學校文化氛圍的用心營造。我尋找著屬於成賢街小學自己的句子——「贏口碑,奪獎盃,成寶貝」。這三個「bei」不僅掛在校園裡,更烙在每位中年教師的心中。
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重擔一肩挑,身心壓力與日俱增,中年危機是繞不開的話題。倘若學校文化氛圍營造優良,我們就能喚醒中年教師的內在需要:個人出色,學生成長,學校成名,才會讓你的另一半多一份向上的激勵,孩子多一個最近的榜樣。以你為榮,別人方能更加出類拔萃。
去: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教師除了要站在學校的最中央,更要身處學校的最上方。作為校長要想方設法帶領教師跳出學校看教育,跳出教育看學校。走訪優秀的學校,在橫向對比中學習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觸碰其他領域,在縱向延伸出衡量反思教育的最終歸宿。唯有高眼界,才有大格局,一個視野高遠、胸襟開闊的教師方能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校長更要有大胸懷、遠眼光。我們不僅要創造機會讓教師走出去,更要尋找機緣鼓勵中年教師出去交流。我始終堅信,短暫離開只為他們更好歸來。交流,是讓他們成為學校的另一雙慧眼,領略不一樣的教育風光,感悟不一樣的教育人生。身處異校,他們一定能遇見教育的美好,也許,是美在團隊合作的砥礪前行;也許,是美在課程引領的智慧聰靈;也許,是美在課堂變革的與時俱進;也許,是美在校外研修的貼地飛行。
來:淵明把酒對窗風,群賢高會古來同
站在大地上,我深愛著我的學校。她如一位溫柔的母親,人如其名,半世紀如一日般踐行著她最本真的情懷:「人有其賢,人人成賢。」在母親深情凝望的這片熱土上,見證了太多成賢學子自信陽光地走出校園,也見證了太多獨具成賢氣質的教師綻放教壇、熠熠生輝。
這裡所謂的「成賢氣質」,是指獨立的精神、標新的特長特質和頻出的新人新秀。校長需要一雙慧眼,找尋中年教師身上的成賢氣質,讓校園充滿「見賢思齊、日有所進」的良性氤氳。為了讓自己成為顯「特色」、有「特長」的「特級」教師」,每位中年教師都極力打造專屬的品牌課程:微文習作課程、風雅詩詞微課程、「十字繡」手工課程、「園林花藝」培育課程等,實現課程的跨界、豐富、立體。這些品牌課程令中年教師搖身一變成為「成賢導師」,他們的風姿綽約,給青年教師以激勵,給老年教師以啟迪。教無止境,卻有情懷,他們消除了職業倦怠,重獲教育幸福。
兮:仁者樂山山如畫,智者樂水水無涯
從從容容一盞酒,平平淡淡一杯茶。我始終堅信,一個會生活的教師才更會工作。中年教師不僅僅要局限於工作上的盡心盡力,更要在生活上花點心思。當校本研修換了模樣,當教師在學校就能接觸到中醫養生、陰陽太極、藝術插花、趣味手工等,我們也在研修形式的變化中發現中年教師精氣神的悄悄變臉。「要把職業幹成事業,更要把工作過成生活」,會工作,會生活,讓學校成為身體與心靈的棲息地。
現在,我依然站在我所深愛的熱土上,把所見與所思寫在大地上。每位教師都要憑藉教育管理改革的春風,收穫一路的詩與遠方。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成賢街小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10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