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11月14日, 由北京商報社和西街傳媒主辦、黑板洞察協辦的「遇見未來教育:2019年度教育產業高峰論壇暨年度影響力教育品牌發布儀式」在京隆重舉行。北京多家中小學、職校和國際校的校長,以及專注於教育領域的資深投資人和教育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精英齊聚現場,共同就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下,校園中的未來教育及2020年教育產業投資風向標等話題把脈教育發展新趨勢。
主辦方代表致辭
北京商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彭宇:
技術加持的未來教育還是要追尋教育的本質
作為主辦方代表,北京商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彭宇教育產業高峰論壇已連續舉辦6年,每年都會針對時下最熱的話題進行研討。在技術手段不斷迭代的當下,今年峰會將主題瞄向:遇見未來教育。從技術層面出發,教育產業該如何運用好5G和人工智慧的手段?如何創造教育的形勢形態?而除了技術層面,教育產業還應回歸到根源性問題,到底我們教育成什麼樣的人才?怎麼教育好人才?
「今天很多公立教育的大咖也參與到論壇中,公立教育、民辦教育共同參與到產業的研討,這也許會讓行業更多地向本質、向根源去探討。在一年一度的論壇上,可能每年都會有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我們也知道教育這一話題永遠不會有一個終極結論,但是從以前的經驗看,每年還是會形成一定階段性成果,且最關鍵是會形成很多案例,通過我們的平臺去推廣好、傳播好。我也衷心希望這一平臺能夠為教育界的領軍人物服務好、宣傳好,共同推動教育事業以及產業健康發展,為社會做更多貢獻。」彭宇如是說。
校長論壇:
校園裡的未來教育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
未來課堂要讓學生成為主角
談到如何看待技術在未來教育中所擔當的角色和地位,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表示,隨著社會形態的更新,教育確實在發生變化,如果說去預測未來,需要從幾個維度來看,第一,從我們培養未來人要具有什麼樣的素質和素養來判斷學校應該怎樣面向未來。首先從學生的素養角度,學生要具備能力,這個能力指的是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第二,要強調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的主動性去應對未來。
「未來的課堂學生才是主角」。管傑強調,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另外培養學生承擔責任的能力。未來我們的課堂應該強調人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學校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方面需要藉助科學技術的變革,強調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現在和未來的教育要走向包容教育、走向終身教育、走向以學生為主體,解決未來問題的教育。
北京中學副校長周慧: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未來教育的關鍵
北京中學副校長周慧表示,在21世紀前後,關於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如何著力於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同時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特別廣泛,現在大家都想要知道怎麼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適應未來20年後這個社會的變化,「根據國家勞動保障局隔幾年就會發布一個新的職業技能,他會有很多新興職業出現,還會有熟見的職業消失,怎麼樣讓學生跟住時代,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顯得更為關鍵」。
倫敦大學有一個研究,關於最不會被替代的職業,第一個就是藝術家,那是因為他的創新和思維是機器永遠無法模擬和代替的,排第三的是教師,教師並不是教給學生固定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他所具備的情感,「未來,學校所承擔的使命,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是要培養學生,他應該熱愛他所身處其中的祖國,然後說他的創新、合作能力,能夠為所處的國家所用,因為他自己的才華而顯得更有價值,這個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周慧如是說。
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校長郭延峰:
職業教育的未來在於人機協同
在校長圓桌論壇上,北京市勁松職業高級中學校長郭延峰解讀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職教的專業設置都是基於產業需求,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高度結合,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高度相關。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職業教育相關,例如今年我們開啟了智能養老專業,致力人機協同發展。」
談及職業教育未來的方向,郭延峰表示:「首先必須要回答的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要具備中國底色、國際視野。第二是『怎麼培養人』,這主要關乎技術,即人機協同的問題。這一點上,未來機器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教師和機器之間的分工會越來越明顯——老師是育,機器在教。」
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集團)校長鍾亞利:
整合資源打破傳統校園概念
面對未來教育,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集團)校長鍾亞利認為,現在除了要思考學生的培養,還要思考教育手段,隨著技術的發展,教學方式、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變革。在現在技術發展、教育資源這麼豐富的時代,作為學校應當打破傳統的校園概念,扮演起集約資源,攜手資源的角色,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平臺。
市面上擁有眾多的技術和學習的平臺,鍾亞利強調,教師應該如何去影響孩子,作為他們的守衛,教會孩子如何去學習和辨別,也是當今老師必須要去面對和解答的。不管未來科技再發達,教師這個職業很難被替代,有溫度的教師,機器是永遠代替不了的,未來的教育依然要依靠我們老師。但不懂信息技術,沒有現代信息素養的教師,是一定會被懂得人工智慧,懂得信息技術這樣的教師去取代。此外,如何應用大數據對學生進行更精準的分析,滿足學生更精準的個性化需要,也是未來學校需要不斷追求和實踐的。
北京王府學校副校長餘瑤:
教育公平需人與技術合力解決
北京王府學校副校長餘瑤表示,未來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要培養能夠具備解決未知問題能力的人,「現在我們課堂上經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用問題導向鼓勵孩子們多問問題,而不是尋找答案,且孩子們在未來碰到的很多問題是現在無法思考,無法遇見的。很多高中生討論將來想從事什麼工作,這個時候我會鼓勵孩子們,並告訴他們哪些已經大量被人工智慧取代,哪些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新的思考維度,而新的思考維度的出現將使世界產生顛覆性的變化。
「我們談未來教育,先看看當下,看看現在的教育,分析一下還有哪些沒有滿足人們對於美好教育的需求,還有哪些是教育者可以做的。而對於人們談論的希望未來能夠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我想這是技術能夠幫我們達到的,更多需要人們的合作、創新,並共同用技術幫助我們實現」。餘瑤如是說。
餘瑤強調,完成未來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更要回顧歷史,看一看過去科技浪潮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現在成了他們當時的未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因此要鼓勵同學們不僅多看新聞,而且要多學習歷史,不僅要以史為鑑,更要學習歷史的發展變化規則。
投資人論壇:
2020年教育投資風向標
中關村教育投資管理合伙人於進勇:
「教育+科技」成為投資新風口
中關村教育投資管理合伙人於進勇指出:「沒有變化就沒有機會。國家戰略需求在調整,以前是培養工廠型人才,目前是向創新人才方向轉變。」在於進勇看來,「教育+科技」將是未來的風口:「能改變供給側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科技。科技可以影響教育的過程、形式、內容,同時可以看到,教材、教具,教研也會有科技的影子,包括教師的工作中。『教育+科技』是我們看到的新機會,也是我們後續一定要專注的領域。」
方正和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張潮槍:
教育下沉為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方正和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張潮槍表示,「今年我們推出了一個名為『一點一滴』的項目,本質上是一個幼教產業網際網路項目。為什麼我們會關注幼教產業網際網路,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因是大量幼兒園,包括中小學,其實處於教育不均衡的狀態,他們缺少內容、師資,缺少技術手段、溝通工具,而幼教產業網際網路項目對於促進教育公平,並能夠產生更多優質性靠攏的產業機會。現階段該項目實現的數據非常好,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已進入3萬所幼兒園,大量都是在二三四五六線,符合中國教育下沉的發展,而教育下沉則能為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中國教育產業最近幾年,尤其是最近三四年,受到的變化和驅動要素非常多。其中,第一大驅動要素是政策,第二個驅動要素是科技,第三塊則跟中國產業階層的變遷有很大關係。以前的教育僅僅是滿足獲取知識,現在會發現隨著結構的變遷,加上生活水平的變遷,大家的需求不一樣了,變得更加多元化。此外,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令各個產業出現很大變化,反向會對人才需求帶來影響,並進一步影響人才的培養和培訓變化」。張潮槍如是說。
張潮槍認為,教育行業的發展空間確實很大,但這個賽道做大做強並不容易,尤其是面向成長期或者中後期更要謹慎,這兩年也能看到一種發展趨勢,即大量的優質資源往頭部擠壓,只有頭部才能獲得更好的資源,不管是品牌還是市場資源。此時回過頭看,未來市場需求還能觸動整個產業在未來3-5年出現更多發展機會,「首先是新職業、新需求,從出口端往入口端影響,比如AI,這幾年很火也令AI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其次是新生代、新需求,其中既包括老一輩的興趣培養培訓,也涵蓋孩子的教育需求,並不只是技能教育,還包括綜合性素養的教育。最後則是新市場、新需求。中國地大物博,不均衡導致市場沒有足夠的供給,或者說供給能力非常弱,而現階段國家也願意進行投入促進公平,而這概括來講就是下沉市場。」
賽伯樂投資集團教育產業基金合伙人程子嬰:
教育一直是常青的行業
面對當下的投資風向,賽伯樂投資集團教育產業基金合伙人程子嬰指出,「當下資本市場確實是比較寒冷,但教育與其他行業相比要好很多,處於上遊。教育行業一定是常青的行業,當下的頭部公司還是很受追捧的。我們是做中後期的產業投資和併購,非常注重研究工作,基於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研究。」 據程子嬰介紹,「經過整合,國際教育和職業教育是我們主要投向的兩個重點賽道。關注國際化的教育,其實是素質教育;職業教育中也有細分,包括新學科和新專業所帶來的新的職業教育。」
北塔資本合伙人王凱峰:
關注AI+教育的長期投資效應
現在很多的企業已經標配了AI+教育的概念,AI+教育在未來的教育中擔任了怎樣的角色,能否賦能教育,從教育從業者轉行做投資人的北塔資本合伙人王凱峰認為,投資人常常會高估短期帶來的影響,而低估了長遠的影響,比如AI技術到底在教育行業是什麼樣的走勢,最早出現是在2012-2013年,而後來這批AI公司成為了培訓機構或是TO B端的服務公司。
短期來看AI更合適TO B端,幫助培訓機構更好的提升他們教學服務的效率,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TO C端,AI從內容部分切入,為C端賦能,未來這個行業會走的更加深遠,AI目前是生產力,未來也會改變我們的生產關係,未來的教學機構也會變得跟現在不太一樣,還需要更多的想像力。
王凱峰表示,我們能夠看到現在整個科技進入到垂直行業裡面,並從出版、內容、資訊進去,慢慢滲透到服務環節,同時也開始映射到線上,把線下的學生自習室,學生學習的圖書館,線下的師生關係映射到線上,不僅是生產力的提升,同時進一步塑造師生關係。
附:
年度十大影響力教育品牌發布榜單(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對啊網
達內教育
核桃編程
好未來
精銳教育
瑞思教育
尚德機構
一起教育科技
VIP陪練
51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