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K丨飛靈汽車
前不久,飛靈編輯團隊的小夥伴們都在討論未來汽車的樣子。在筆者眼裡,也許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種未來汽車的模樣,不知道未來汽車到底會是什麼樣子,但筆者希望這三項技術或將成為未來汽車新標配。
1. 跟招風耳「Say goodbye」
開車的都知道車外後視鏡是風噪的重災區,汽車尤其在高速行駛中駕駛會很明有這個感受,感覺耳邊最大的噪音就是氣流撞擊外後視鏡產生的。但是,車外後視鏡又是神一樣的存在,不可或缺,因為它肩負著安全駕駛的使命。倒車時、需要變道時我們都需要用到車外後視鏡。既然我們搞清楚了車外後視鏡的用處就是觀察車輛後方的情況,那麼它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嗎?並不是,如今越來越多的汽車都裝配了倒車攝像頭,方便駕駛員倒車的時候觀察到後方的情況,攝像頭同樣可以取代車外後視鏡的地位。
來看上面這輛帥氣十足的概念車,大家肯定第一眼就能看到彆扭的地方。是的,這輛車沒有車外後視鏡,這樣的車能開嗎?可以的,在車輛原來安裝車外後視鏡的地方安裝兩個廣角攝像頭,通過車內的顯示屏(可以是儀錶盤中的顯示屏,也可以是中控臺上的顯示屏)以及圖像合成技術,同樣可以清晰觀察車輛後方的情況,而且盲區相比傳統後視鏡會更小。這樣一來,風噪也會小很多,加上這輛車連車門把手都設計成隱形的,都是對風阻係數極致的追求。另外,沒有了車外後視鏡,車輛整體寬度就會變小,這對於車輛在擁擠車流中的通過性還是能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的,對於筆者這種喜歡在車流中極致穿梭的激進分子,更是意義重大!
未來,小夥伴們看到街上的車車沒有了招風耳朵,不必驚訝;也許,這就是未來汽車該有的模樣。
2.線控轉向、線控制動得到普及
從開始的拉線節氣門,到現在的線控節氣門;從傳統拉線式駐車制動,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型配備的EPB(電子駐車制動);從原來的液壓轉向助力,到現在大部分車型轉向都採用了電子助力等等。如今汽車的發展方向是,電子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不得不承認汽車電子技術的普及讓車這種代步工具開起來越來越簡單了,電子技術在如今汽車設計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
駕駛一輛汽車,駕駛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動作就是控制油門(節氣門)、剎車及轉向,當然手動擋車型還需要控制離合器和變速箱換擋工作。線控節氣門已經普及了很多年了,線控轉向搭載在量產車型上已經被英菲尼迪Q50吃了螃蟹,線控轉向聽起來都有種很高大上的趕腳,那麼線控轉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
我們以英菲尼迪Q50身上的這套線控轉向系統為例,來簡單講解這套系統是如何工作的。結構上,這套系統與傳統轉向系統相同的是同樣有方向盤、轉向柱及轉向機,不同的是這套系統還有3組電子控制單元(ECU)、位於方向盤後面的轉向動作回饋器以及位於轉向柱中間的離合器。英菲尼迪將這套系統稱為Direct Adaptive Steering(DAS),搭載這套系統後,當轉動方向盤,轉向動作回饋器就會將信號傳遞給ECU,ECU將信號分析處理後傳遞給轉向機,轉向機完成駕駛員的轉向動作。所以,理論上,這套系統將擁有反應速度快、舒適性好的特點。
另外,這套系統還有一定的拓展功能。
這套DAS系統可以和Active Lane Control(車道保持系統)配合,當攝像頭檢測到車輛軌道發生偏移時,DAS系統會適時啟動並自行輸入轉向信號,轉向機自行執行轉向動作,幫助車輛回到既定軌道上,從而避免危險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那就是這套系統安全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這套系統擁有三組ECU,互相起到備用功能。如果萬一碰到「鬼」了,三組ECU同時罷工,駕駛員也不用慌張。前面在介紹這套系統的結構上,我們可以發現位於轉向柱中間有一套離合器裝置,也就是說這套系統仍然保留了傳統機械轉向系統,即使三組ECU同時完蛋,離合器會迅速結合,啟動機械轉向功能,所以寶寶是不會被嚇死的。雖然兩套系統對於成本控制來說是多餘的,但也是新技術應用開始不得不做的保證。
筆者體驗過Q50身上這套高大上的DAS系統,最喜歡的是反應速度真心很快,而且方向盤轉向圈數少(單邊一圈就可以打滿),但是路感以及方向回正還是不如傳統轉向,總的來說,筆者個人還是比較認可這套響應迅速的系統,也希望日後能夠得到普及。
線控節氣門早已普及,線控轉向已經搭載量產車型,那麼線控制動還遙遠嗎?
其實,早在2011年,奧迪就提出了要研發線控制動的想法。採用線控制動技術的後輪沒有傳統的制動系統總成,而是依賴電動機來制動,電動機信號來自ECU,ECU信號來自剎車踏板後的回饋器。同樣的是,採用電子控制的系統,在關鍵部分都採用了多套電子元件,來保證車輛的安全。
F1賽車被稱作汽車技術的試驗田,總是走在汽車技術的最前沿。線控制動在2014賽季就已經搭載到每一輛F1賽車中,原因是ERS(Energy Recycle System)系統(熱能回收系統)的加入使得動力相比以往的KERS(Kinetic Energy Recovery System)系統(動能回收系統)大幅提升,所以需要全新的剎車系統來hold住如此變態的動力,因此,簡單來說,線控制動最大的優點就是迅速、制動力大、制動力穩定。F1賽車技術一向都是源於民用車高於民用車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線控制動技術一定能在民用量產車上得到應用並普及。
3.自動駕駛成為標配
自動駕駛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兒,但離真正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在未來,自動駕駛會成為所有車輛的標配,這樣一來,大家猜猜筆者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那就是很多人要下崗了。哪些人呢?代駕行業人員。因為即使駕駛員喝酒了(前提是沒醉),也可以使用車輛的自動駕駛功能,讓汽車自己開車回家。這是其一,另外有了自動駕駛再也不用擔心疲勞駕駛。當駕駛員感覺自己疲勞了,可以啟動自動駕駛模式;或者車輛檢測到駕駛員有疲勞跡象,會自動啟動自動駕駛模式。
而且,如果自動駕駛成為標配,更是女司機的福音。相信大家在網上都見過很多女司機五花八門的車禍現場,可謂是上天下地無所不能,總結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太緊張,把油門當做剎車踩了。如果未來所有汽車標配了自動駕駛功能,那麼自動剎車功能自然就存在,也就是車輛會監測自身的速度、加速度、距離障礙物的距離等等信息,經過自身計算和分析,從而預判風險。如果預判風險存在,則會自動剎車,油門會自動斷油,即使踩油門車輛也不會加速。女司機們聽了這些是不是很雞凍。
還記得前不久風靡全球的奧迪A7自動駕駛車輛嗎?那真是一輛帥氣十足的車。車身四周多達22個探測傳感器,對四周進行無死角探測,但是,其實奧迪這套自動駕駛技術距離完全、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駕駛還有一定的距離,因為這套系統使用環境比較苛刻。除此之外,還有跟多網際網路公司在開發自己的無人駕駛技術,像谷歌、蘋果以及國內的百度等等,雖然前幾天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在全自動駕駛狀態下發生了交通事故,但不可否認這都是技術在發展中必然會經歷的挫折,相信無人駕駛技術會越來越成熟。
當有一天這些技術都成熟的搭載在車輛上時,行車路上會變成解放雙手、雙腳輕鬆愜意且更安全的旅途,打個盹或者看個電影都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