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愈發發達的高鐵網絡,北京與天津、廊坊之間,蘇州與上海之間,廣州與深圳之間都出現了不少體驗「雙城記」的「候鳥」。有分析指出,通過這種方式,中國持續促進充滿活力的經濟區域融合發展,並不斷輻射、帶動更多地方。視覺中國供圖
為進一步方便偏遠地區的人們搭乘民航出行,在脫貧攻堅戰中充分發揮「空中優勢」,中國民航的短途運輸服務範圍持續擴大。截至目前,內蒙古、雲南、青海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開通52條短途運輸航線,運送旅客近4萬人。
在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無人駕駛體驗項目吸引了不少與會者參與,這也是「科技冬奧專項」成果首次對外集中亮相。
得益於全球首個商業搭載5G技術的IMC智能模塊標準架構,ARCFOX極狐αT搭載的晶片算力高達每秒352萬億次,這為今後實現L3乃至L4級以上的自動駕駛做好了技術準備。
無論是順風車還是共享汽車,其合規性問題、安全性問題和盈利問題都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加以解決。過去6年,通過鳳凰雲平臺、智慧碼、車機端智慧出行系統等創新手段, 嘀嗒出行幫助傳統計程車行業打通各方數據,讓行業管理進入到更及時、更高效和更精細的數位化時代。圖為嘀嗒出行為各地管理部門提供的城市計程車大數據平臺。
一汽-大眾佛山工廠MEB下線現場。在全新電氣架構的支持下,MEB可以讓高級輔助駕駛系統、智能交互燈光、OTA在線升級等智能網聯功能的價格「更親民」。
據介紹,目前國內229座機場和主要航空公司都已經實現了「無紙化」出行。在邁向「十四五」的過程中,方便人們乘機出行的機場「智能黑科技」只是中國民航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越來越密集的航線圖,到越來越發達的高鐵網絡,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和越來越多的人們搭上了「交通強國、智慧出行」的「順風車」。與此同時,以「自動駕駛、共享化、電動化和智能網聯化」為代表的汽車「新四化」正在掀起一場百年難遇的科技革命,而中國正是這場偉大變革的策源地和領跑者。
----------------
鐵路運營的總裡程將達到14.6萬公裡,覆蓋99%的2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高鐵運營裡程大約3.8萬公裡,居世界第一位;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同樣位居世界第一位,覆蓋了98.6%的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和地級行政中心;241座民用機場覆蓋了92%的地級市……
這是不久前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和中國民用航空局曬出的「十三五」成績單。5年彈指一揮間,這樣一組曾經只是夢想的數據即將成為現實。站在「十四五」規劃編制之年的時間節點上,人們有理由對未來5年的智能出行夢抱有更多期待。
今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十四五」期間,出行的發展離不開青年人才的智慧和貢獻,而青年人的成長也需要一個更加安全、智能、便捷的「出行夢」。
自動駕駛讓駕車出行「更安逸」
在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的駐地——首鋼園區自動駕駛服務示範區,打卡無人駕駛汽車正在成為不少遊客的新選擇。在這座充滿後現代工業氣息的百年鋼廠內,十幾輛無人駕駛汽車熟練地完成掉頭、避讓、停車、入庫等一系列操作。而在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上,這個數字將擴充到一百餘輛,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的一扇新窗口。
2018年8月,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接受了北京市科委委託,組建校企政府聯合技術團隊,開發面向冬奧會服務的L4級智能汽車,並研究為首鋼園區全天候多車型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提供技術保障(以下簡稱「科技冬奧專項」)。
「科技冬奧專項主要研究L4級自動駕駛技術,面向冬奧會開發7個車型智能汽車,研究滿足L4級自動駕駛需求的智慧道路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並以冬奧會為目標開展示範應用驗證。」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楊殿閣介紹,這將是國內首次全面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產業化落地。
北京冬奧會上的無人駕駛展示令人期待,而在「十三五」時期,得益於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同階段的自動駕駛汽車正以出乎意料的速度駛入人們的生活。
「現在無論是開車還是乘車,都比以往要更加方便了。」去年,剛剛換了第二輛車的北京小夥盧秉揚告訴記者,他入手的車型10萬元出頭,儘管價格很親民,但該有的輔助駕駛和智能網聯配置卻「一樣不少」。
「以往每天上下班時,堵車總是很鬧心。在擁堵的車流裡走走停停,起步、剎車往往要時刻小心,開起來很費勁兒。」盧秉揚掰著指頭說,如今,新車搭載的併線輔助、偏離預警、車道保持輔助以及集成式自適應巡航等L2級輔助駕駛功能讓車輛更加智能,駕駛起來也輕鬆不少,「堵車再也不鬧心了」。
通過無人駕駛物流車取快遞,打上一輛無人駕駛計程車,以及L4、L5級自動駕駛汽車開啟測試,作為一名汽車發燒友,電視新聞中不斷出現的自動駕駛黑科技讓盧秉揚心裡直痒痒。他憧憬著,在不久的將來,駕車出行時可以徹底解放雙手雙腳,完全顛覆出行體驗。
事實上,在日新月異的國內汽車市場,自動駕駛新技術落地的速度遠超想像,為不少像盧秉揚一樣的消費者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歷經了『十三五』的發展,目前,L1級輔助駕駛功能基本成為車輛標配,而搭載L2級部分自動化功能的汽車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主流的汽車品牌都推出了相關車型,極大提高了駕駛的舒適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未來業務發展部總監白志強認為,在「十三五」時期,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讓出行更有「幸福感」。
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發布的《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出貨量高達5110萬輛,與2018年相比增長了45.4%。IDC預計稱,未來5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的年出貨量複合增長率為16.8%,市場空間巨大。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5)》已經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25%左右,而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30%。
「無論是語音操控車輛開啟開閉天窗,還是遠程操控家中的智能家居,智能網聯都能讓人們的駕車出行更安逸。」白志強透露說,目前高爾夫、探嶽、邁騰等主力車型均已搭載了智能車聯網。從明年開始,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的所有車型將「100%前裝車聯網」。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看中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前景,由一汽-大眾與大眾中國合資成立的摩斯智聯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在去年3月成立。據悉,摩斯智聯將為一汽-大眾從2020年起生產的所有大眾品牌車型提供數位化服務。這意味著,在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上,一汽-大眾「將指揮部放在了距離炮火最近的地方」。
自主創新的「頂層設計」正一步步實現
有業內人士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的落地既為人們的出行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目標更是指出了自主創新的航向。
「智能網聯汽車是產業發展的戰略高點,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成為主要汽車生產國的共識。」在近日舉辦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陳克龍介紹說,在各方的積極推動下,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取得積極進展,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快速提升,自動駕駛車型加快開發驗證,智能道路和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部署,載人載物測試示範應用廣泛開展
在他看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事實上,「十三五」期間,從傳統汽車企業到網際網路企業,再到以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在汽車智能化領域上演了一出出合縱連橫、群雄逐鹿的大戲。
「無論是5G、V2X技術,還是高精地圖、北鬥衛星,在智能網聯汽車上,中國已經形成了全產業鏈布局的能力。」白志強表示,這為制定「十四五」規劃、繼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十三五」期間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稱得上是「技術飛速突破」,那麼站在「十四五」即將啟航的高度上,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則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想像空間。
「隨著5G技術日趨成熟,5G與汽車的結合也是未來的大趨勢。」作為華北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在校大學生,滕懷鈺一直保持著對智能網聯汽車前沿技術的好奇心。
滕懷鈺告訴記者,如今,在大學的學習中,不少傳統的車輛工程專業學子已經將智能網聯汽車的知識已經列為「必選項」。他相信,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的大規模應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將獲得極大的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將在更多場景有「用武之地」。
日前上市的ARCFOX極狐αT就憑藉「堪比智慧型手機」的智能化程度吸引了這位95後大學生的注意力。
得益於全球首個商業搭載5G技術的IMC智能模塊標準架構,這款高端智能電動車搭載的晶片算力高達每秒352萬億次,這為今後實現L3乃至L4級以上的自動駕駛做好了技術準備。
事實上,以5G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正闖入汽車朋友圈,成為「十四五」期間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個部門聯合正式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從這份被業內視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頂層設計」的文件中,不難一窺智能網聯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路徑與目標。
按照《戰略》中的願景規劃,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動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2030年-205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智能汽車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君強汽車諮詢總經理劉雄分析稱,目前,智能網聯汽車在法律法規,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消費者接受程度上仍有提升空間。他表示:「『十四五』期間,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未來的智能移動終端,將迎來巨大的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將帶來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的新篇章。」
在不額外增加車輛的前提下打造共享出行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技術突破中,中國汽車業乃至整個大出行行業迎來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除了公交車、地鐵等公共運輸外,由網約車、計程車與順風車組成的四輪出行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出行工具之一。由於運營方式、平臺特性等不同,網約車、計程車與順風車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諮詢公司(F&S)的調研報告,2019年,計程車、順風車在整個四輪出行市場(計程車、網約車、順風車)中的份額之和超過70%。而在網約車方面,目前已有190多家網約車平臺公司獲得了經營許可,網約車的日訂單量突破2100萬單。此外,在180多個城市投入運營的共享汽車也超過了20萬輛。
F&S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四輪出行市場的交易總額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至11005億元人民幣。其中,順風車將是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而計程車在2025年的市場份額預計為53.9%左右,繼續保持第一。
「我和同事們早已習慣了掏出手機就能打車,但感覺有時候還是會忽然供不應求。」在北京三裡屯工作的王悅說,自己趕時間時會用通過滴滴、嘀嗒出行等App呼叫計程車或網約車,有時也會為了省錢打順風車。「反正是各有利弊吧,總體來說還是希望它們今後都能變得更安全、更智能。」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們選擇四輪出行時永遠都有三點核心訴求——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因此,企業要在此基礎上打造更好的服務和出行體驗。」嘀嗒出行創始人兼CEO宋中傑告訴記者,在出行行業,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落腳點都必須是「讓用戶的出行體驗更美好」。
過去6年,嘀嗒出行從服務和體驗不足等消費痛點出發,以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賦能計程車和順風車市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共享色彩更濃的順風車為例,嘀嗒出行今年9月1日公布的六周年成績顯示,過去6年,嘀嗒出行平臺累計共享座位超24億次,車主在30秒內累計接單超過1億次,3分鐘內接單超2億次,峰值應答率已經超過70%。
「這意味著順風車的即時性在不斷加強,已經開始逐步大眾化。從降低出行成本、提升通勤效率的角度出發,無論是乘客還是車主,主動參與順風合乘的動力都會越來越大。同樣的道理,計程車司機也希望通過提升營運效率來增加收入。」宋中傑坦言,在道路資源愈發緊張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升現有車輛的運輸效能,應該想辦法提升私家車和計程車的空座利用率。
據公安部統計數據,截至今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65億輛,其中汽車2.7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4.1億人。有專家預測稱,到2025年,私家車保有量就將增長至3.2億輛。
「家轎夢」的普及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實現了小康,但也帶來了交通擁堵的難題。但其實,由於行駛中的汽車座位利用率不足,城市「治堵」還有不少新選擇。
F&S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私家車平均上座率不超過1.5人,大量閒置運力尚未得到利用。此外,2019年中國計程車的日空置率普遍在30%至40%之間,平均每天等待時間約為3小時。
「我們應當在儘量不增加額外供給的前提下,創造更多的運輸效能,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出行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交通、城市、社會的和諧發展。」宋中傑表示,在「十四五」期間,尤其是在「新基建」的浪潮中,計程車市場也將加快數位化轉型,不斷提高車隊的利用率並優化用戶體驗、升級行業服務標準。「這些都是出行產業的巨大機會。」
無獨有偶,除了滴滴、美團、攜程等從網約車切入的網際網路企業,中國一汽、東風、長安乃至奔馳、奧迪等傳統汽車企業也紛紛入局,組建了出行服務公司。
有人說,真正的共享出行必須是以不增加額外車輛供給為前提,通過技術模式創新提升現有運力。無論是順風車還是共享汽車,都面臨合規性問題、安全性問題和盈利問題「三大門檻」。
在嘀嗒出行技術副總裁段劍波看來,雖然它們都不是純粹技術問題,但都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加以解決。
「例如大家十分關心的順風車安全問題,今後在5G通信技術的賦能下,我們能夠實現對車輛態勢和車內狀態的實時感知;而在現有基礎上則可以通過車主行為畫像、數據標記、數據風控和自動報警等技術功能來提升安全性。」段劍波表示,未來,出行平臺都應該成為大數據公司和人工智慧公司,「要成為這個領域的主流玩家,核心壁壘是將出行大數據用好的能力,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實力。總之一切都要靠技術的力量。」
「現在的年輕人對共享產品和服務明顯抱有更加開放的態度。」王悅最近被一組數據預測所吸引:到2035年,將有18%的乘客裡程是由按需共享的車輛所提供,主要是由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完成。她認為,就像這些天引發爭議的人臉識別技術一樣,一切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都很難一蹴而就,「既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相關企業加強自律,也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保持耐心。希望有一天,共享出行能讓我們出發和回家的旅途不再那麼擁堵。」
智能「黑科技」讓繁忙的旅途更輕鬆
在搭乘民航、高鐵出行時,這樣便捷、智能化的出行體驗也有不少。
「這次不僅不用紙質登機牌,連電子登機牌都省了!這快捷程度估計已經全球都領先吧?」儘管已經是每年幾十次坐飛機出差的「空中飛人」,第一次來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以下簡稱「大興機場」)後,馬博文還是驚訝地發了條朋友圈,並收到了近百條表達好奇的評論。
「有時候機場辦理登機手續的人很多,需要排隊等很久,一旦臨近起飛時間,心情就會變得非常焦慮。」馬博文坦言,越來越智能化的出行體驗讓原本忙碌緊張的差旅也變得輕鬆起來。
馬博文的感慨並非個例,「機場無紙化」讓越來越多的人明顯感覺到,排隊時間大幅減少了。
「『十三五』期間,無紙化便捷出行已經基本在民航普及。」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介紹,目前國內229座機場和主要航空公司都已經實現了「無紙化」出行。
「從『 一張臉走遍機場』到『一張網智慧應用』,大興機場就是要給旅客帶來一場『體驗革命』。」大興機場信息管理部信息規劃與應用管理業務經理高海興告訴記者,在「AI人臉識別」等高新技術的支撐下,大興機場支持所有旅客「一證通關+刷臉登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十三五」期間民航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大興機場承載了人們對於民航智慧出行的更高期待。據了解,全國各地的多個機場已經陸續進入「刷臉乘機」的時代。
截至今年10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以下簡稱「首都機場」)3座航站樓的81個登機口均已推出無接觸式的「刷臉」登機服務。旅客僅需在安檢處出示一次登機憑證,即可完成人臉與航班信息綁定,此後登機時無須再出示任何登機憑證。此外,旅客還可通過「刷臉」查詢航班、登機口、座位號、目的地天氣等信息。
一位剛剛體驗完首都機場「刷臉乘機」的旅客在微博上寫道:「我發現即使帶著口罩,機場也能夠準確識別出我的航班信息,這樣的『黑科技』不僅讓出行體驗更智能、快捷,也能降低反覆摘戴口罩帶來的風險。」她說,相信在「十四五」期間類似的智能化設施會越來越常見,「期待我們能徹底告別紙質登機牌」。
同樣被「科技民航」改變的還有託運和提取行李的過程。隨著行李全流程跟蹤系統建設日趨完善,在大興機場乘機的旅客可以通過大興機場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實時查詢自己的行李狀態。
「當我辦完託運後,打開手機就能看到行李運輸軌跡。下了飛機,馬上就能鎖定行李的位置。」旅客汪習興奮地說,行李就像在網購時的快遞,每個移動的節點都清晰有序,這讓她心裡更踏實了。
越來越智能化的出行體驗讓原本忙碌緊張的差旅變得輕鬆起來。但其實,短短5年前,「刷身份證、刷臉進火車站」還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鐵路客運服務市場化、便利化、信息化加速推進,電子客票、人臉識別、掌上高鐵等服務不斷創新,空鐵聯運、安檢互認、網際網路訂餐等措施更加便捷高效,站車環境和服務質量明顯改善,不斷適應廣大旅客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出行需求。」在國家鐵路局局長劉振芳看來,旅客客票實現「電子化」,正是鐵路運輸服務水平提高的顯著標誌。
得益於智能化新技術應用不斷創新,原本繁忙的旅途變得更加輕鬆和美好。在北京至張家口的崇山峻岭中,京張高鐵成為全世界首條實現時速350公裡自動駕駛的高速鐵路。在一座座機場,愈發智能的民航出行體驗拉近了人們的時空距離。
「雙城記」裝得下更多年輕人的未來
一旦通過高鐵、民航等方式拉近各地的時空距離,城市群還將擦出哪些火花?龐大的消費市場還會釋放出多少驚人的能量?
一方面,為進一步方便偏遠地區人們搭乘民航出行,中國民航的短途運輸服務範圍持續擴大。截至目前,內蒙古、雲南、青海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開通52條短途運輸航線,運送旅客近4萬人。另一方面,得益於愈發發達的高鐵網絡,北京與天津、廊坊之間,蘇州與上海之間,廣州與深圳之間都出現了不少體驗「雙城記」的「候鳥」。
今年6月,乘坐TV9869航班降落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後,阿旺果烈徹底告別了從青海果洛到成都乘坐15個小時火車的歷史。「飛往全國各地的航班就像一座載滿信息和財富的橋梁,讓我和鄉親們的生活都變得更加便捷和多彩。」阿旺果烈激動地說。
獨立財經分析師夏樹分析說,如果開通更多三四線城市之間的民航短途運輸和高鐵運輸,那些享受到便捷交通的地方還將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活力。
他以山東省菏澤市和聊城市舉例說:「這兩座城市都是人口超過600萬的三線城市,但是人們想要坐飛機,都要先到濟南,然後再趕往機場,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因此也就還具有較大的升級空間。」
從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再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區域發展不僅是一項產業政策,也是新時代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關鍵。而高鐵和民航都是其中事關出行服務的重要工具。
「未來,中國民航將繼續發展短途運輸航線。」中國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商可佳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直升機跨境運輸成功運行,以及空中遊覽、跳傘飛行服務等大眾娛樂和消費類項目加快發展,通用航空的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據透露,正在編制的民航「十四五」規劃將抓住「新基建」和「智慧民航建設」兩大要素,強化民航樞紐的帶動力和機場覆蓋度,為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十三五』期間,鐵路行業較好完成了《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為建設交通強國、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先行作用。」國家鐵路局相關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間,在進一步發展鐵路路網的基礎上,運輸質量、裝備水平和國際合作都將迎來更多碩果。
從越來越密集的航線圖,到越來越發達的高鐵網絡,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和越來越多的人們搭上了「交通強國、智慧出行」的「順風車」。與此同時,以「自動駕駛、共享化、電動化和智能網聯化」為代表的汽車「新四化」正在掀起一場百年難遇的科技革命,而中國正是這場偉大變革的策源地和領跑者。
展望「十四五」,不可不重視這些既凝結著新時代奮鬥者的智慧和汗水,又向人們描繪著智慧出行、綠色出行的美好藍圖,它不僅將改變出行行業的商業模式,也將影響著十四億中國人實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進程。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傑 程鴻鶴 張真齊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