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你的每一個稜角
「實在不想上班了」
「每天睡醒都心累」
「工作又累又煩超級想辭職」
....
根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七成的中國職場人輕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職業倦怠。
也就是說,明天你上班擠進那種能坐10個人的電梯,這裡就有7個人覺得工作有點煩,1個覺得自己要死了。
而當我們壓力和疲勞長期累積,面對就可能不止是普通的勞累,而是會上升到影響身心健康的職業倦怠。
如果你也懷疑自己的疲勞已經超出了一般水平,不妨問問自己:
要是尋找工作,我是不是會避免和現在相同的崗位?早上醒來,想起要工作,我會不會覺得心情直線下降,甚至不想去公司?我對工作越來越難以投入精力和感情,不像剛入職的時候?我在朋友面前頻繁抱怨自己的工作?下班後缺乏足夠的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有上述的情況,你可能正面臨著職業倦怠,今天的文章或許正適合你。
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羅伊登貝格爾首次提出「職業倦怠」的概念,將它看作一種職場上的現象,但並不認為它是一種疾病。
所謂「職業倦怠」是指人面對過度工作或長期過度的壓力導致的情緒、精神和身體的極度疲憊的狀態。
這是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情感、精神與體能上的入不敷出感。
你有能力做事,卻沒動力去做。
著名的《馬氏工作倦怠量表》,從三個維度表達這種倦怠:
1. 「心好累」
這在專業上叫「情緒衰竭」。
就是感覺自己情緒和資源都被消耗完了:不想幹活、不想擔事、什麼都覺得沒意思,尤其對於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懼。
2. 「不把自己當人」
專業上叫「去人格化」。
就是對組織和同事都很不滿,對客戶、同事的痛苦非常冷淡——他們不把自己當人,當然也不把人當人,偶爾良知一閃還輩內疚——但是忍一忍又重新木頭人了。
之前一個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裡面有一個杜公公就是這樣,常年害人,自己也去人格化了。
3. 「我不行」
專業上叫「成就感低落」。
就是對自己的工作評價低,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嚴重懷疑自己的價值。
經常說的是「我不行,我沒用」。
連起來說就是:心好累啊,不想幹了,我不行,但是TMD還得幹啊……
你說倦怠不倦怠??
我下面列出了《馬氏工作倦怠量表》的症狀描述和對應原因,你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病」
↑ 馬氏工作倦怠量表,點擊可放大+保存 ↑
另外,為了更深入了解職業倦怠的現狀,我們通過微博發起了一項小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08份。
參與調查的人當中,男性佔9.62%,女性佔87.02%。
按工作年限劃分:
人數最多的是工作滿1年但不滿3年的受訪群體,佔37.5%;最少的是工作滿10年及以上的受訪群體,佔4.33%;其餘三個年限區間(不滿1年,3-5年之間,5-10年之間)的人數相近,每組各佔15%左右。
調查發現,總體而言,受訪人群的職業倦怠程度中等偏上(平均得分3.7分,滿分5分)。
在三個表現中:相對最嚴重的是耗竭感(3.94分),其次是怠慢感(3.72分),程度相對較輕的是工作效能感降低(3.45分),但三者之間沒有很大差距。
其實,職業倦怠不單會伴隨頭痛、失眠等身體上的不適,也預示著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而且,職業倦怠不僅影響了我們個人的工作、生活,它對我們的家庭生活也有負面的「溢出效應」。
比如,人們會把工作倦怠帶來的壞情緒帶進和家人的相處之中,影響和家人的關係。
另外,對那些從工作中汲取意義感的人們來說,職業倦怠的打擊是雙重的。
不單工作失去了樂趣,對工作的痛苦還阻斷了人生意義感的來源,生活的意義隨著工作的意義一起消失了。
綜合了不同研究,提出了「場合中的人」模型,認為是人與工作場合之間長期存在著不適配,使人產生了職業倦怠。
它涉及了工作的以下六個方面:
工作負荷不適配
除了常見的「工作量超負荷」以外,工作負荷的不匹配,還包括工作類型不匹配。
例如一個運營,原本只負責稿件編輯,到了新崗位上,卻還要學習數據分析;即使工作量不大,但缺乏相關技能、對工作內容的陌生,也讓TA每天焦頭爛額;
此外,當工作要求表現出和自己當前狀況不一致的情緒時,人也容易感到倦怠,仿佛得一直戴上情緒面具。
控制力不適配
啥意思呢,就是個人對工作所需的資源掌控不足,或者沒有足夠的權力以他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開展工作,最後的結果不是別人不滿意就是自己不滿意。
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非常想要做好一個任務,卻缺乏資源(如人力、時間、預算等)去做好它,會感到深深的挫敗與壓力。
而且,往往是那些會被自己的責任心壓的喘不過氣的員工,最容易體驗到控制力的不適配。
獎勵不適配
獎勵不適配所指的不僅僅是沒有得到充分的經濟報酬,它也包括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回報,比如努力工作,卻一直被忽視,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此外,缺乏內在的回報。
例如發自內心地感到自己做的工作毫無意義,也會給工作者帶來持續的打擊。
人際關係不適配
當人在工作場所長期失去與他人的積極聯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有些工作讓人和人彼此隔絕,或者是工作上的社交變得冷冰冰的。
但最令人痛苦的,是與工作中的其他人(如同事、領導)之間存在長期和未解決的衝突。
這種衝突不斷地讓我們產生沮喪和敵意等消極情緒,並減少了在工作中獲得支持的可能性。
不公感
公正意味著尊重,沒有被公正地對待,讓人感到自己的價值被否定。
工作場合中的公正體現在很多方面:如薪酬是否分配合理、工作中的不端行為能不能得到懲罰、評估和晉升是否處理得當。
有時,當職場爭端發生時,人們覺得無法為自己說話,或者爭議雙方話語權不一致,也會讓人感到解決的方式並不公正。
缺乏公正感在兩個方面加劇了職業倦怠。
首先,被不公正對待的體驗讓人憤怒、沮喪、精疲力盡;
其次,不公正感加劇了人們對工作場合的冷漠、輕慢——既然我得不到尊重,那我又何必尊重我的工作、我的公司。
價值觀不適配
人可能感到自己不認同公司文化,或者在工作過程中,感到不得不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或是有違道德感的事。
例如為了銷售業績不得不撒謊,或是不得不宣傳歧視性的內容,等等。
一個人和工作場合之間可能存在多種不適配。
根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大家在上述六個方面都或多或少感到不匹配,只是各有輕重。
總體而言,「控制力不適配」的程度最高,其次是「獎勵不適配」和「不公感」。
(為方便閱讀,我們把上圖的刻度線調整為2.5-3.5)
並且,我們發現,不同工作年限的受訪者,在這六個方面感到不適配的程度是不同的。
比起其他受訪者,工作年限為3-5年的人,在「控制力不適配」、「人際關係不適配」、「工作負荷不適配」和「價值不適配」這四方面的程度最高。
相對於工作年限短的人來說,工作年限長的人,「獎勵不適配」的程度更低、「不公感」更高。
也就是說,工作10年以上的人,「獎勵不適配」的程度最低,「不公感」的程度最高。
工作好忙,睡眠不夠,每天剛醒來就已經覺得身心俱疲——相信這是大部分社畜的日常感受。
長期疲勞,會使人出現持續的緊繃感,對身心健康都有很大損害。
在這種情況下,學會有技巧的放鬆,才是社畜們必修的「保命秘籍」。
首先,面對職業倦怠,我們自己可以怎麼做?
1.改變對自身和工作的認知
調整好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這樣可以大幅度減少因為「不恰當的期待」、工作中的失敗而產生的職業倦怠。
2.用更加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比起逃避,直面問題並嘗試換新角度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可能會更好一點。
3.成為一個「內控」的人
內控是指,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我們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遇到問題,就努力去解決,而不是情緒當頭,唉聲嘆氣抱怨這那。
4.更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覺得光靠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問題,可以試試讓周圍的人聽聽自己的聲音,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改善環境的機會。
5.合理的飲食和鍛鍊
有助於我們在職業倦怠的衝擊之下,緩解壓力,提升身心的健康。
6. 尋求專業的針對性的幫助
在專業的指導下,進行一些放鬆訓練、壓力管理、時間管理、社交訓練等等,有助於緩解職業倦怠。
其次,公司/ 部門,面對員工的職業倦怠,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是公司的管理層,那你需要意識到,職業倦怠的出現不僅會不利於員工的發展,對公司的工作氛圍和效率也會有重大的消極影響。
並且,往往在實際工作中,那些無法控制的工作因素,才是引起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工作中,你需要儘可能地做以下這些調整:
1. 明確工作角色、責任和任務分配
讓每個員工清楚自己在公司中的定位和職責範圍,進而更加有方向、有目標和邊界地投入工作;
2. 提供建設性的反饋和意見
在日常與員工的工作接觸中,把工作反饋的重點放在問題的改善和解決上,而非單純地進行批判和數落;
3. 更多地接納員工對於工作流程和工作的改進意見
畢竟他們才是落實工作任務的執行人,再好的理論設想還是需要結合實踐情況來調整的;
4. 工作業績評定時,把員工的優點、貢獻、失誤和缺點放在重要位置
這能幫助員工能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成就和不足,知道哪裡還有提升的地方,保持良好的狀態;
5. 提供與工作相關的訓練和信息
例如,為員工們提供專業的EAP(員工幫助計劃)服務,讓其對職業倦怠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和認識,這也將有助於職業倦怠的預防和解決。
最後,如果你身邊的人出現了職業倦怠,該怎麼辦?
如果你的親朋好友同事處於職業倦怠中,請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雖然你認為作用很小,但對其職業倦怠的緩解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這裡的支持可以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在對方壓力大的時候聽TA 傾訴,給予TA 理解。
甚至,你可以分享一些自己遇到類似問題的處理方式,給TA 提供參考。
此外,如果你發現自己身邊人或自己出現職業倦怠,並有以下情況的話,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或專業醫生幫助:
1.嚴重的抑鬱症狀態
嚴重的職業倦怠可能會間接導致抑鬱症,甚至讓人出現自殺傾向。
2. 強烈的焦慮狀態
長期嚴重的焦慮會加重倦怠的程度,影響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引起心理和身體疾病。
職業倦怠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提醒,讓我們進一步地去了解自己、調整自己,並對現有的工作進行思考。
職業倦怠是一把雙刃劍,而它的出現也給了我們一個提醒,讓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去了解自己、調整自己,並對現有的工作進行思考。
當然,我們也並非只能選擇留在一份工作中、勉強自己去做出調節。
如果工作已經弊大於利,如果當前困擾我們的問題很難改變,如果有更合適的地方可以去……也可以考慮選擇離開,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在有選擇的前提下,工作仍然是為了我們的需求服務,而不是為了工作丟了自己。
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