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句農村老話的意思是,古代官吏一般情況下不會隨意進出老百姓家中;父親不能隨便進入子女臥房。
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這句俗語成為官府人員和為人之父約定俗成的規矩。那麼,為什麼「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呢?
為何「官不入民宅」?
首先,封建社會「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級觀念嚴重,做了一官半職便高高在上,耀武揚威,不把普通老百姓放在眼裡。他們認為平民百姓沒文化,不講理,很野蠻、地位低,到平民百姓家裡,會降低身價、削弱威望。
其次,當官出入百姓家對自己仕途有影響。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做官就得為老百姓謀福利,如果經常去老百姓家裡,那難免會盛情款待,吃吃喝喝這也是避免不了的,這樣會讓別人認為這個官員行為不端,從而有人會設法中傷他,如此定量影響仕途。
其三,如果家中常有官員進出,這樣對於老百姓同樣也是不利的。官員常去百姓家難免給他們增加經濟負擔,同時,旁人看到後會認為這戶人家背景不簡單,以為會勾結官府幹一些壞事,這樣名聲就不好了,別人也不敢和他們打交道。
其四,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往往是惹了「官非」才有官吏出入。一個普通百姓家庭突然來了官吏,讓左鄰右舍誤以為這戶人家出了什麼違法亂紀的事情,從而流言滿天飛。
為何「父不進子房」?
筆者的理解,這裡的「子」,不僅僅是指兒子,也包括女兒。因此,這裡的「子房」,既指兒子的臥室,也指女兒的臥室。
俗語說:「子大避母,女大避父」。父母養育子女,既有養育之責,也有監護之責,更要尊重子女。子女懂事之後,特別是分床分房睡後,有自己的獨立性,有一定的隱私,父母應該尊重其隱私權。
子女長大成人之後,則有避諱之處。兒子成人結婚後,兒子的房間也是兒媳婦隱私的地方,做父親的和兄弟姐妹等等家人,是不能隨意進入的。未出嫁的女兒住的房間父親和兄弟等男性,是不能隨意進入的。
時至今日,父親隨意進入未出嫁姑娘的房間,或已經結婚的兒子房間,都有敗壞家族家風之嫌,弄得不好將引來不少閒言碎語,有損家庭乃至家族風範。
官要有好「官風」,家要有好「家風」
古時「官不入民宅」,避免了官擾民,但官府與官吏也遠離了平民百姓。古時當官做老爺,大小官吏高高在上,不進百姓家,不了解民情民意,不體察百姓疾苦,不為民謀福利,百姓也遠離官吏。
如今為官應該真正實踐為民服務的宗旨,既要密切聯繫群眾,了解老百姓期盼,為老百姓謀福利,也不能干擾老百姓正常生活。
「父不進子房」是我國民間沿襲至今都很注重的問題。絕大多數家庭是非常重視家風和家庭形象的。
一個家庭要有良好家風,父母一言一行要做表率,營造子女成長良好環境,通過言傳身教讓子女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西方遊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