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三條紅線」 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

2020-11-24 華龍網

大足區水務部門組織人員正在打撈龍水湖水面飄浮的垃圾,以保證實現當地的水生態文明。

    華龍網9月13日17時53分訊(通訊員 譚顯全 王爾華)筆者從大足區水務局獲悉,該區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一「三條紅線」,實現了當地水生態文明建設新跨越。

    大足區水務局相關人士說,大足因沒有大江大河過境,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十分嚴重,每年缺水近2億立方米,屬重度缺水地區,嚴重製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如何防止汙染、過度利用水資源,保護好原生態水文明,顯得尤為迫切。

    為此,水務局工作人員今年夏季相繼在化龍水庫、上遊水庫等多座水庫投放了20多萬尾「水下保姆」魚苗,在淨化水庫水質的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水域的生態環境,保障群眾用水安全。同時,為了提高汙水處理效率,改善城區段瀨溪河水質,投入3億多元開展了城區汙水處理廠遷建,明年1-3月開始實行通水試運行。還投資了335萬元,完成了渝西地區最大水庫——玉灘湖水為水資源涵養保護項目,完成建設了庫濱植被帶130455m2,自然溼地27669m2,水源涵養林69717m2,生態隔籬300m,院落水汙染防治生態工程2000m2。

    水務部門在建設水生態文明中,向社會公布第一批8家區級重點監控取水戶,下達21戶重要取水戶計劃取水2564萬立方米。投資375萬元,完成在河流、水庫地帶實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5平方公裡,重點實施了2015年度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投入1295萬元對化龍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19戶居民實施生態環保搬遷。

    下一步,還將強化水資源管理,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實施「三條紅線」考核,完善取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汙,做到取水合法、用水合理、節水有獎,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生態文明建設要嚴守三條紅線
    宋 燕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重要原則、進行了具體部署,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進軍號令。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 江蘇省劃三條紅線為生態文明建設留白
    為給發展留白,江蘇將調整、劃定「三道紅線」,此舉為全國首提!25日,在對剛剛召開的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大會作精神解析時,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透露了上述信息。    「三道紅線」分別是生態紅線、耕地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紅線。
  • 發改委解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
    汙染物排放總量遠超環境容量,大氣、水、土壤汙染問題比較突出,霧霾天氣頻發,2014年74個重點城市中只有8個空氣品質達標。  三是生態系統退化。森林總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嚴峻,全國生態整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可以說,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緊的約束、最矮的短板,是一個躲不開、繞不過、退不得的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生態文明建設看新疆⑤】嚴守紅線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近年來,我區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嚴守紅線底線,從源頭上防治環境汙染,守住綠水青山,留住「美麗鄉愁」。
  • 三亞出臺方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列100條分解任務
    原標題:三亞出臺方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列100條分解任務 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三亞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市委副書記、市長吳巖峻全文傳達了《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嚴朝君作了講話。
  • 我國明確劃定四條生態紅線
    原標題:我國明確劃定四條生態紅線 記者從今天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座談會上獲悉:我國將啟動生態紅線保護行動,該行動劃定林地和森林、溼地、荒漠植被、物種四條紅線,要求全國林地面積不低於46.8億畝,森林面積不低於37.4億畝,森林蓄積量不低於200億立方米,溼地面積不少於
  • 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本
    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本。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相輔相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 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直面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
  • 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作──天津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
    綠色生態屏障,開始由藍圖變為實踐。  「京津冀山水相連,區域發展依託於共同的生態系統,維繫於共同的生態肌體。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三地堅持生態環境共建共享,開展環境汙染聯防聯控聯治,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率先突破。」天津社會科學院資源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所長牛桂敏研究員表示,京津冀地區生態資源處在緊約束、緊平衡的狀態。
  • 【學思踐悟十九大】生態文明建設,熱詞背後的砥礪前行
    但中國所走過的發展道路,並非是踩著別人的腳印前行,而是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因此,中國也就有了不同於任何時期、任何國家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如此。從十八大報告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目標,再到十九大報告中「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的改革責任擔當,都表達出我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鮮明的立場和堅定的態度。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布局,並已經深深嵌入到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中。  建設生態文明,要有守住紅線的意識。
  • 大方縣嚴守「四條底線」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新華網貴陽11月25日電(通訊員 陳爾家)大方縣嚴守「四條底線」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 美麗中國先鋒榜4|福建莆田市木蘭溪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莆田市也成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打造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木蘭溪樣本。  木蘭溪治理是「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為加強流域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水災害防治以及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借鑑,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久久為功、系統治理的思想提供了經驗,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生動範本。
  •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價值
    這既有利於全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同心同德建設美麗中國、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更表明黨和國家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時刻,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歷史性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要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從一條河的改變看豐都生態文明建設
    這些新近發生在龍河沿岸的故事,都與這條河的變化有關。重慶日報記者近日在豐都採訪時發現,曾經以鬼城聞名的豐都,如今正在探尋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從龍河的改變,豐都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可見一斑。停產化工廠變成河畔風景線深冬時節,龍河河水清澈見底,在沿岸的雙路鎮花園社區,沿河步道、綠植和緩流的河水相映成趣。
  • 張祖林:撫仙湖保護嚴守「四條紅線」 一分不能退讓
    6月14日,撫仙湖—星雲湖生態建設與旅遊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管委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決定加強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政策、制度、辦法、規劃、計劃。市委書記張祖林強調,在試驗區建設中,要把撫仙湖的保護放在首位,以生態建設為前提,以「四退三還」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嚴守「四條紅線」,一分不能退讓。 玉溪市委副書記、市長饒南湖主持會議。
  • 【時評】學深悟透領袖思想 做生態文明思想的忠實宣講者
    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加強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一名黨校人,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必須緊密聯繫黨校實際,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方向篤定前行,堅守理論宣講主陣地,全力做好生態文明思想的宣講者、實踐者。  必須在宣講好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上下功夫。
  • 夏傑長: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轉型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 宜豐創立生態文明建設網格化治理新模式
    本報訊 記者劉和星報導: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餐飲店油煙直排、企業超標排放……這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一是很難及時發現,二是歸屬多部門管理,監管又很難到位。怎麼辦?  今年6月,宜豐縣探索出一種新模式——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網格化治理中心,構建起鄉鎮「吹哨」、中心牽頭、部門「報到」的生態文明建設網格化治理體系。  該體系實行網格化管理:16個鄉(鎮、場)和縣工業園區為一級網格,配備生態文明建設網格大隊,具有執法權;241個村(社區)為二級網格,設有網格信息員,負責信息收集報送;1681個村小組為三級網格,設有網格監督員,負責日常巡查。
  • 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重要講話中的哲學思想
    習近平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講話為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南。
  • 【地評線】京彩好評:畫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延長線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這再次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畫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延長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