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皇帝統一六國開始,百越就已被納為秦朝版圖,還有像是其後的漢朝、隋唐時期,越南也都是中原帝國版圖的一部分。還有其餘的幾個朝代,比如明清時,越南也都是藩屬國的地位,只是五代十國的亂世,才能趁機脫離。
明成祖朱棣時期,因越南此時正處於混戰階段,其中一方的陳朝向朱棣求援。於是,朱棣派出張輔遠徵,並幫助陳朝推翻了另一方的胡氏政權,接著又順勢佔領了整個越南,並設置交趾布政使司,行使直接統治。
從1407年朱棣開始,到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恢復原來藩屬關係,明朝的實際統治也就20年時間。
關於放棄越南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就將其過錯單單放到朱瞻基一個人的頭上,還是有失公允。
下面就先從朱棣將安南改為交趾郡開始,為大家詳細講解。那麼既然朱棣已經改變了兩地之間的關係,並在此設立交趾郡,就說明朱棣是將其作為長久規劃之內的。但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文治還是要大於武治的。
文化認同+為我所用
從朱棣建立統治開始,就在此地建設了不少的儒家學堂,而且在招生範圍上是面向全部人群的,更大的政策優惠是只要入學,就可以免除徭役。
學校增多,生源範圍擴大,政策從優,可是師資力量又成了問題。如果從交趾本地選的話,頗有誤人子弟的感覺,所以朱棣下令要求吏部專門選拔老師前往任教,至於學成的學生們,還有機會去到最高學府國子監繼續深造。
明朝通過對這些前往國子監的交趾學子再教育,來增強他們對明朝的文化認同感,而其中的優秀畢業生則是被派回老家任職。
朱棣為了交趾付出如此大的心思,萬一要讓其知道20年後交趾脫離,還不得氣的從明長陵爬出來。表面來看,朱瞻基是以國力損耗和無以為繼為由,宣布棄置交趾,不過實際真是如此嗎?
朱棣本人打下的不良基礎
雖然朱棣這波文化輸出極為高明,可是武力徵服必然也會帶來民心不服,尤其朱棣又是新任徵服者。
除了民心問題,朱棣在文化認同這一項上的手段,也是十分激烈。比如除了一些當地的經文外,其餘書籍皆遭到損毀,後來又將交趾當地的風俗節日也一應廢棄。
廢除書籍文字得罪的只是官僚和文人,可是民俗這一項可就把全部交趾人得罪了個遍,而且交趾又是天高皇帝遠的,明朝駐守兵力也有限,當地的農民起義更是不斷。
朱棣可是一個強人,最不怕的就是武,但是單靠武力畢竟治標不治本,尤其後來的仁宗和宣宗二帝又不是強硬派,就採取文武並重的解決方式。
至宣宗年間,明軍又在一次戰爭失敗,這就更有放棄的想法了。宣宗三年,明朝終於取勝,於是便借著這個機會,給自己也是給叛軍個臺階下,就和其領袖黎利議和,不久後又冊封黎利為王,承認了實際的藩屬關係。
交趾應不應該棄置
就明朝統治越南的20年來看,明政府也是因為鎮壓叛亂等事,沒少消耗國庫的兵馬錢糧。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放棄越南並不是很難的決定,而且此後確實也換來了穩定的邊境。
不過,看事情還是得長遠點,因為朱瞻基一代的穩定,卻也給後世帶來無窮隱患,而且棄置交趾也是明朝在西南方向的一大敗筆,進而導致失去了南洋的話語權。
明朝巔峰時期,大半個中南半島都在其麾下,可就在失去交趾不久後,西南方向就出事了,尤其是明英宗時期的三徵麓川可真的是消耗巨大,另外一大後果就是隨著緬甸東籲王朝的崛起,不少原本屬於明朝的土地也被侵佔。
其實也別管是當時的越南還是緬甸,既然都已經武力徵服了,可是在政治治理上失敗,還是顯得有些可惜。而且宣宗缺乏長遠戰略目光的決定,也基本就確定了後世的失敗也成必然。
最後
假如的話,如果明清兩朝仍能長久保留此地,除了是有了一大片的糧食高產區,更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有了一條距離印度洋更近的出海口。不過,以如今的地緣政治格局來對古代人強加要求,確實也有些不太合理。
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別管是朱棣經略安南,還是後來的朱祁鎮三徵麓川,其本質都是一場巨大的政治失誤,並導致了嚴重後果,至於後面繼位的幾代皇帝,本來就是能力有限,也只能選擇繼續替列祖列宗買單。
所以說,就讓朱瞻基一人背鍋,還是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