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設立交趾郡,朱瞻基卻成就黎氏王朝失去整個中南,這鍋該誰背

2021-01-12 博博侃歷史

從始皇帝統一六國開始,百越就已被納為秦朝版圖,還有像是其後的漢朝、隋唐時期,越南也都是中原帝國版圖的一部分。還有其餘的幾個朝代,比如明清時,越南也都是藩屬國的地位,只是五代十國的亂世,才能趁機脫離。

明成祖朱棣時期,因越南此時正處於混戰階段,其中一方的陳朝向朱棣求援。於是,朱棣派出張輔遠徵,並幫助陳朝推翻了另一方的胡氏政權,接著又順勢佔領了整個越南,並設置交趾布政使司,行使直接統治。

從1407年朱棣開始,到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恢復原來藩屬關係,明朝的實際統治也就20年時間。

關於放棄越南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就將其過錯單單放到朱瞻基一個人的頭上,還是有失公允。

下面就先從朱棣將安南改為交趾郡開始,為大家詳細講解。那麼既然朱棣已經改變了兩地之間的關係,並在此設立交趾郡,就說明朱棣是將其作為長久規劃之內的。但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文治還是要大於武治的。

文化認同+為我所用

從朱棣建立統治開始,就在此地建設了不少的儒家學堂,而且在招生範圍上是面向全部人群的,更大的政策優惠是只要入學,就可以免除徭役。

學校增多,生源範圍擴大,政策從優,可是師資力量又成了問題。如果從交趾本地選的話,頗有誤人子弟的感覺,所以朱棣下令要求吏部專門選拔老師前往任教,至於學成的學生們,還有機會去到最高學府國子監繼續深造。

明朝通過對這些前往國子監的交趾學子再教育,來增強他們對明朝的文化認同感,而其中的優秀畢業生則是被派回老家任職。

朱棣為了交趾付出如此大的心思,萬一要讓其知道20年後交趾脫離,還不得氣的從明長陵爬出來。表面來看,朱瞻基是以國力損耗和無以為繼為由,宣布棄置交趾,不過實際真是如此嗎?

朱棣本人打下的不良基礎

雖然朱棣這波文化輸出極為高明,可是武力徵服必然也會帶來民心不服,尤其朱棣又是新任徵服者。

除了民心問題,朱棣在文化認同這一項上的手段,也是十分激烈。比如除了一些當地的經文外,其餘書籍皆遭到損毀,後來又將交趾當地的風俗節日也一應廢棄。

廢除書籍文字得罪的只是官僚和文人,可是民俗這一項可就把全部交趾人得罪了個遍,而且交趾又是天高皇帝遠的,明朝駐守兵力也有限,當地的農民起義更是不斷。

朱棣可是一個強人,最不怕的就是武,但是單靠武力畢竟治標不治本,尤其後來的仁宗和宣宗二帝又不是強硬派,就採取文武並重的解決方式。

至宣宗年間,明軍又在一次戰爭失敗,這就更有放棄的想法了。宣宗三年,明朝終於取勝,於是便借著這個機會,給自己也是給叛軍個臺階下,就和其領袖黎利議和,不久後又冊封黎利為王,承認了實際的藩屬關係。

交趾應不應該棄置

就明朝統治越南的20年來看,明政府也是因為鎮壓叛亂等事,沒少消耗國庫的兵馬錢糧。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放棄越南並不是很難的決定,而且此後確實也換來了穩定的邊境。

不過,看事情還是得長遠點,因為朱瞻基一代的穩定,卻也給後世帶來無窮隱患,而且棄置交趾也是明朝在西南方向的一大敗筆,進而導致失去了南洋的話語權。

明朝巔峰時期,大半個中南半島都在其麾下,可就在失去交趾不久後,西南方向就出事了,尤其是明英宗時期的三徵麓川可真的是消耗巨大,另外一大後果就是隨著緬甸東籲王朝的崛起,不少原本屬於明朝的土地也被侵佔。

其實也別管是當時的越南還是緬甸,既然都已經武力徵服了,可是在政治治理上失敗,還是顯得有些可惜。而且宣宗缺乏長遠戰略目光的決定,也基本就確定了後世的失敗也成必然。

最後

假如的話,如果明清兩朝仍能長久保留此地,除了是有了一大片的糧食高產區,更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有了一條距離印度洋更近的出海口。不過,以如今的地緣政治格局來對古代人強加要求,確實也有些不太合理。

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別管是朱棣經略安南,還是後來的朱祁鎮三徵麓川,其本質都是一場巨大的政治失誤,並導致了嚴重後果,至於後面繼位的幾代皇帝,本來就是能力有限,也只能選擇繼續替列祖列宗買單。

所以說,就讓朱瞻基一人背鍋,還是有失偏頗。

相關焦點

  • 矛盾的蟋蟀皇帝朱瞻基:既開創了太平盛世,又充當了王朝的掘墓人
    但所有盛世都沒有朱瞻基開創的盛世厲害,因為別的皇帝都是殫精竭慮、兢兢業業搞出來了,唯獨朱瞻基的盛世是玩出來的。 朱瞻基是個蟋蟀皇帝,對蟋蟀情有獨鍾,不但重金購買稀有品種,而且還親自觀察蟋蟀習性,成為養蟋蟀的專家,其蟋蟀方面的知識和成就一點也不亞於南宋的政治家賈似道。
  • 模仿「靖難之役」,朱高煦處心積慮發動叛亂,緣何沒成朱棣之二?
    足見,朱棣對皇太孫朱瞻基有多麼看好,當然,也足以證明朱瞻基本人天生就是塊做皇帝的好料,如果命運上不出差錯的話。當然,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一切,朱瞻基確實沒有被朱棣看錯,確實擔得起復興大明基業的大任,尤其是表現在輪到朱瞻基做皇帝後,朱棣次子朱高煦也欲意效仿朱棣當年發動的「靖難之役」,從而奪取朱瞻基皇位這件事上。
  • 朱棣奪得皇位後,為何把皇位傳給體態肥碩的朱高熾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起事徵戰了16年,先稱王后稱帝推翻元朝,開拓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歷經了16位皇帝。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從建文帝手中奪得了皇位。那麼,朱棣是如何把皇位傳給朱高熾的。朱棣三子,各有所長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奪走皇位的第二年,改元永樂,並改北平為北京並遷都北京。
  • 《大明風華》朱棣的三個兒子為什麼只有朱高煦名字裡不帶火字旁?
    如原大宗、懿文太子朱標家的「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和後來明王朝事實大宗明成祖朱棣家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等等。▲明太祖朱元璋。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規定:後世子孫名字中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每一代必須相同,而且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必須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這所謂「五行相生」原則,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 大明風華:使者想見皇帝,朱瞻基裝扮試探,使者一走,朱棣:快殺
    《大明風華》火辣熱播,其中有一個情節非常有意思,瓦剌有一個使者想要覲見明朝皇帝,而朱棣想看看瓦剌的態度,於是讓朱瞻基裝皇帝試探,他自己則裝成一個伺候皇帝的老兵,使者剛走,朱棣就派人談使者的口風,結果那個使者說道:明朝皇帝英明神武,但是旁邊的那個老兵才是真的英雄。朱棣聽完後感慨,這人真是大明的威脅,命人趕緊將他殺掉。
  • 嘉靖和萬曆20多年不上朝,在位時間都40多年,大明王朝靠誰來治理
    朱厚熜是朱翊鈞的爺爺,這爺倆加起來有48年不上朝的時間,可是大明王朝依舊運轉如常,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大明王朝的日常工作正常運行呢?01朱棣建立的內閣制度,成為大明王朝理政的主要機構。朱元璋為了廢除宰相制度,那可是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不惜以胡惟庸案作為籌碼,殺掉了3萬人之多。此後朱元璋親力親為要自己來處理朝政。
  • 為何文成武就朱瞻基稱為蟋蟀天子,他教會我們有能力者會點小癖好
    皇帝朱瞻基御駕親徵,在這裡平定逆賊謀反,這個逆賊呢就是了自己親叔叔漢王朱高煦。這也是明朝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皇帝親自出徵平定藩王造反事件。王爺朱高煦傻了麼?為什麼就在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謀反呢?身為堂堂當朝皇帝朱瞻基又為何會御駕親徵呢?讓我們先從一道聖旨說起。永樂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四月的一天,一道聖旨送到了遠在京城之外。負責戍邊的朱高煦面前。
  •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朱瞻基所處的時代,就是這樣的一個交替的時代。他開創了仁宣盛世,同時也是他的政策,讓盛世不能再延續。 朱瞻基登基,全面接手全國兵權 據說,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恰好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把象徵皇權的大圭送給了朱棣,並對朱棣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夢醒後,就聽到下人來報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若有所悟。
  • 黎氏王朝的崛起
    陳晛之母就是皇后黎氏,即黎季犛的堂妹(因此新皇上陳晛得管黎季犛叫一聲舅舅)。陳晛登基時年僅十六,朝中大權自然還是掌握在伯父-上皇(藝宗)陳暊手中。 不甘於大權旁落,陳晛遂與諸臣預謀"清君側"以扳倒黎氏,然而這等密謀又如何不會傳入權傾朝野的黎季犛耳中呢? 老黎得報後決心先下手為強。他緊急入宮叩見上皇陳暊,來了個惡人先告狀,俱言皇上謀反一事。其中還不忘煽風點火道:"臣聞裡諺曰:未見賣子而養侄,惟見賣侄而養子。"——言下之意是侄兒哪裡抵得過兒子親呢!?
  • 皇馬三線潰敗這鍋誰來背? 提前重建穆帥或才是真命天子
    皇馬面臨重建歐冠三冠王現詹姆斯式潰敗,3月初就重建誰來背鍋歐冠三連冠已是絕難複製的偉業,失去C羅齊達內的皇馬告別王座本非意外,這也不過是白衣軍時隔1392天(2015年半決賽負尤文圖斯後)首次歐冠淘汰賽折戟。
  • 到底誰是兇星,摩羯表示不背這個鍋
    咱們就來掰扯掰扯,到底誰才是兇星?別不清楚到時候被綠了讓土星和火星背鍋。先來分析下土星,說起第一兇星,都覺得應該是土星,因為流年土星帶來的大部分都是不愉快的體驗,也是瓶頸期,土星帶來壓力、障礙、考驗、苛刻、邊界,但是事實是這樣嗎?
  • 大明王朝皇室成員的名字有講究,看看太祖皇帝立下的五行取名制度
    說起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最差,家人長期處於吃不飽飯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朱家人文化水平自然高不了,從朱重八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來。明王朝建立之後,比較介意於自己出身的太祖皇帝自然要為後代設計一些比較高端的名號。
  • 2020年新興縣黎氏第二屆優秀學子頒獎典禮圓滿結束!直擊現場美圖!
    為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2020年新興縣黎氏第二屆優秀學子頒獎典禮於8月29日在中港茶樓筠二店隆重舉行,可喜可賀!到達會場的有新興縣廣大黎氏宗親,省內外的黎氏宗親兄弟姊妹們、黎氏宗親會代表團、理事會、黎氏優秀學子和家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