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等。
但所有盛世都沒有朱瞻基開創的盛世厲害,因為別的皇帝都是殫精竭慮、兢兢業業搞出來了,唯獨朱瞻基的盛世是玩出來的。
朱瞻基是個蟋蟀皇帝,對蟋蟀情有獨鍾,不但重金購買稀有品種,而且還親自觀察蟋蟀習性,成為養蟋蟀的專家,其蟋蟀方面的知識和成就一點也不亞於南宋的政治家賈似道。
有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朱瞻基治國就到了這個境界。
雖然朱瞻基愛玩,但人家並沒有荒廢朝政,給大明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明史》所言:"(宣宗)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那些專家們就說了,朱瞻基在位,政績斐然,"功績堪比文景"。
專家們的溢美之詞太多了,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只要我們知道一點,朱瞻基統治的時候,國泰民安、歌舞昇平。
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只要有槍就能打天下,其實有槍也可以坐天下,因為開國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威,個人威望高到難以想像,即使犯了錯誤,不僅人民可以理解,大臣也戰戰兢兢、不敢埋怨,更不會產生信任危機。
但越往後皇帝越難做,首先是官員對皇帝的迷信程度越來越低,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其次官員對皇帝的包容越來越少,越來越挑剔。
皇帝漸漸發現,祖宗留下的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形勢,而新的制度全靠自己摸索。
但朱瞻基是不僅是個聰明的皇帝,也是個非常自信的皇帝,正是他的自信,一不小心就玩出了個仁宣之治,但也出現了一個失誤,讓老朱家江山日漸衰落,為朱由檢的上吊埋下伏筆。
朱瞻基最大的失誤就是過分依靠宦官,為太監幹政禍亂朝綱創造便利。
都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江山也不是一代皇帝弄垮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朱家江山的隱患不是朱瞻基一個人埋下了,他爺爺朱棣也有一份功勞。
每逢中國歷史上的大人物出生的時候,他們的父母都要做夢,有的夢見太陽落入院子,有的夢見飛龍入懷,有的夢見大鵬進屋。朱瞻基出生之前,爺爺朱棣也做了一個夢,夢到玉璽飛到了屋裡的辦公桌上。朱棣醒來大喜,天降祥瑞啊,說明孫子是個當皇帝的料。
可是天上不會掉餡餅,坐在家裡等不來皇帝,老子不當兒子怎麼當皇帝,孫子更不可能當,於是朱棣才堅定了奪權的念頭。
朱棣成功奪權登基,如願以償成為皇帝,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是法定接班人,朱瞻基作為朱高熾的嫡長子,註定是大明江山的接班人。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帝王家的兒子天生就是當皇帝的料。央視名主持人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弄條狗放到他們單位也會出名;這句話放到這裡,就是說哪怕皇后生出一頭豬,也能當皇帝。
這裡只是強調平臺的重要和環境的重要,沒有別的意思。
朱瞻基從小在皇宮長大,厚黑學、權謀之術、帝王之道和治國安邦之道耳濡目染、無師自通。
朱瞻基登基後,小試牛刀就獲得成功,一舉粉碎了朱高煦反動集團的分裂陰謀。
槍打出頭鳥,藩王一看朱高煦被拿下,他們紛紛很識趣,紛紛向交出兵權,表態堅決擁護朱瞻基領導。
經過一番較量,朱瞻基牢牢掌握了槍桿子,政權得到空前鞏固,高枕無憂地當起了皇帝。
這時候的朱瞻基覺得江山穩如泰山了,就該好好放鬆一下了。
要知道朱瞻基不僅是個皇帝,也是個文藝青年,有藝術細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手到擒來。
比較起來,政務太枯燥了,弄得人頭昏腦漲,藝術才是朱瞻基一心嚮往的生活。
因此朱瞻基心想,乏味的奏摺讓別人處理,自己去追求藝術,既給了下屬立功受獎的機會,自己也能專心去搞創作,豈不是兩全其美。
朱瞻基是個很聰明又很有魄力的皇帝,他說幹就幹,把皇帝獨攬大權的祖宗制度拋在一邊,創立了司禮監聯合內閣輔政的制度。
其程序如下:
一、內閣先瀏覽對各種奏章,然後提出處理意見,
二、皇上進行"審核"。
三、宦官同志——"司禮秉筆太監"來代表皇帝,在文件上簽名蓋章,這樣的文件才產生法律效力。
皇帝審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因為皇帝要追求藝術,一心不能二用,真正一錘定音的其實是太監同志。
這樣一來,皇帝就能做到江山和藝術兩不耽擱。
太監雖然不是中國的專利,但是中國把這種制度發揮到了極致。太監在宮裡又能勝任各種髒活累活力氣活,又不至於跟皇上的女人亂搞,可謂是最偉大的發明。
而且太監無兒無女,沒有野心,比較靠得住,沒有監二代監三代的後顧之憂。
太監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被閹割後沒有了陽剛之氣,多了些女人的縝密細膩和善解人意。
他們總能把大事小事處理得有條不紊,對皇帝的關懷也無微不至。
因此皇帝跟太監既是君臣,也是同志和戰友,還是保姆和知己,更是皇權的合理延伸。
但太監不男不女,有些人心理很變態,一旦掌權就會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甚至會葬送皇帝江山。
所以,朱元璋登基後,強調宦官不能干政。
老朱明文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並把制度製作成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面,而且不允許宦官看書識字,一旦發現定斬不饒。
但是朱瞻基為了更好地讓太監為自己分憂解難,打破了祖宗的禁令,專門在宮裡開辦了太監學校,聘請名師進行指導,讓他們成為有文化、有理想的新一代太監。
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太監識字幹政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一發而不可收拾。
一時間,太監勢力遍布各行業、各部門,連軍隊也是太監影響範圍內。
他們仗著皇帝的寵幸陷害正直官員,到處吃拿卡要,榨取民脂民膏,胡作非為,無惡不作。
更可怕的是,這些太監沒有執政經驗,卻往往自以為是,經常出臺拍腦門政策,將國家推向深淵。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就是被腦殘宦官王振坑了,不聽大臣的勸阻,擅自親徵被瓦剌俘虜。
到了熹宗年間,皇帝朱由校寵信大宦官魏忠賢,大權獨攬、禍亂朝綱,成為大明的掘墓人。
明朝亡國不是皇帝多無能,也不是闖賊和蠻夷多厲害,「太監幹政」要背很大的鍋。
《明史》有言:"宦寺之盛,自宣宗始"。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創了宣宗之治的朱瞻基,同樣也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