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皇帝的個人愛好,產生了特殊的瓷器種類,後世難道的收藏珍品

2021-01-08 奇點車迷

蟋蟀皇帝的個人愛好,產生了特殊的瓷器種類,後世難道的收藏珍品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們在富有四海、錦衣玉食的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個人愛好。其中明朝的皇帝,可謂每一位都有一個鮮明的特色。不論是後世的木匠皇帝明熹宗,還是明朝初年的鼎盛時代的開明君主宣德皇帝,都有自己的一些小愛好。

宣德皇帝便是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位帝王。宣德皇帝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他的統治時間,明朝的經濟達到了鼎盛,因此他也被稱為明朝的盛世帝王。

宣德皇帝,名朱瞻基,洪熙皇帝的長子,從小便受到自己的祖父永樂皇帝的特別的寵愛,在永樂皇帝活著的時候,便被封為皇太孫。宣德皇帝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皇家教育,擁有非常高的藝術氣息和鑑賞能力。但是這位一代英主宣德皇帝卻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鬥蟋蟀,因此被人稱為蟋蟀皇帝。

著名的古典小說《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叫《促織》,寫作的背景就是宣德年間,皇帝讓民間為其捕捉蟋蟀的故事。宣德皇帝非常的喜愛鬥蟋蟀。在鬥蟋蟀的過程中,發展了各種專用的器具。其中蟋蟀罐便是不可或缺的用品之一。

永樂宣德年間瓷器,最成功的就是青花瓷器,因此宣德皇帝將青花瓷器也應用到了蟋蟀罐的生產之中,在這一時期創造出了一種後世難得一見的青花蟋蟀罐。這在中國古代瓷器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有器型。

宣德年間的青花蟋蟀罐產自於瓷都景德鎮御窯廠。皇家御窯廠將這一時期生產的最極品的蟋蟀罐送到到皇宮之中,供皇帝使用。民間因皇帝的這一喜好,也產生了鬥蟋蟀的風氣,因此也產生了大量的民間使用的蟋蟀罐,但真正的精品和極品都在皇宮中收藏。

然而宣德皇帝英年早逝,他死後他的母親孫太后,感嘆於自己兒子沉迷於鬥蟋蟀的娛樂之中,因此盛怒之下,將宮中珍藏的優質的蟋蟀罐全都摔碎,並且掩埋,這使得後來皇宮之中沒有流傳下來真品的宣德蟋蟀罐。

1993年景德鎮的考古工作者在明代的御窯廠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瓷器碎片,經過仔細的復原,成功的復原出了一批宣德年間的蟋蟀罐。珍貴的蟋蟀罐都是宣德以前的瓷器產品中難得一見的品種,因為以上的原因,因此宣德年間的青花蟋蟀罐,保存到我們現在的少之又少,收藏到的都是宣德青花瓷器中的上品,深受收藏者的喜愛。

相關焦點

  • 玩蟲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裡的蟀性人生
    由於去山東逮蟋蟀還在做準備,「愛蟲人」先給我普及了一下蟋蟀罐的知識。蟋蟀罐,俗稱「蛐蛐罐」,其歷史伴隨蟋蟀文化源遠流長。俗話說:玩蟲一秋,玩罐一世。目前,全國規模最大、藏品等級最高的蟋蟀罐鑑定與經營門店——「三秋雅趣」精品店在天津中山門市場,店面裝修古色古香,散發出傳統文化氣息,店內陳設及展示了近百件蟋蟀罐珍品,其中不乏頂級明清蟋蟀罐及用具。
  • 極致文案配極致珍品:世上最名貴的瓷器是清宮御製瓷胎畫琺瑯
    瓷器行業內早就有「一件琺瑯彩,十件官窯瓷」的說法,可見琺瑯彩瓷確實是瓷器裡當之無愧的皇后。何為琺瑯彩瓷?她的學名是瓷胎畫琺瑯,於清康熙末年在皇宮內燒製成功,在雍正時期達到頂峰,乾隆中期以後逐漸衰落失傳——存世時間僅僅只有短短的七十餘年!是名副其實的清宮秘藏。
  • 帶你走進大英博物館,欣賞一下珍品|玉器|瓷器|元青花|青銅_網易訂閱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又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還收藏了來自中國的書畫、古籍、玉器、陶器、青銅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3萬餘件,珍品如山。
  • 旅行青蛙珍品種類作用一覽 旅行青蛙黑色珍品是什麼?
    旅行青蛙珍品一共有哪些品種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旅行青蛙珍品的所有種類,並附上不同珍品的屬性和作用。有些玩家在養呱兒子的過程中還發現有時候會碰上黑色的珍品,並且網上沒有相關圖鑑,那麼黑色珍品又是什麼東西呢?
  • 讓宋仁宗大發雷霆,舉斧敲爛的定窯瓷器,究竟是什麼來頭?
    宋仁宗有一日幸臨張貴妃殿閣,見到一件定州紅瓷器,於是皇帝問貴妃,這是從哪裡來的, 張貴妃只好承認是王拱辰贈送的,仁宗很生氣,說:「我常常警戒你們,不要接受大臣及其僚屬的饋贈,為什麼不聽我的?」 說完,皇帝拿起斧頭,當場敲碎了這件紅瓷。
  • 矛盾的蟋蟀皇帝朱瞻基:既開創了太平盛世,又充當了王朝的掘墓人
    但所有盛世都沒有朱瞻基開創的盛世厲害,因為別的皇帝都是殫精竭慮、兢兢業業搞出來了,唯獨朱瞻基的盛世是玩出來的。 朱瞻基是個蟋蟀皇帝,對蟋蟀情有獨鍾,不但重金購買稀有品種,而且還親自觀察蟋蟀習性,成為養蟋蟀的專家,其蟋蟀方面的知識和成就一點也不亞於南宋的政治家賈似道。
  • 《詩經·唐風·蟋蟀》講述了什麼人生道理?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 中華瓷器-鈞窯瓷器
    中華瓷器中,鈞窯瓷器一直是世人十分偏愛的古瓷器。鈞窯瓷器的窯變美感也是其獨有的特色之處。紫色百合香為您細說宋瓷時代-鈞窯瓷器,使您從方方面面深入了解鈞瓷藝術之美。宋徽宗時期,鈞瓷的興起與發展與當時皇室的特殊需求是密不可分的。這些自然狀態下窯變形成的瓷器受到了王公貴族等上層統治者的偏愛。禹州鈞臺附近建官窯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並且集中了民間最優秀的匠人,這些都為鈞瓷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再經歷了靖康之變之後,宋鈞官窯的輝煌歷史也就嗄然而止。
  • 從《四季賞玩圖》中窺見「奇葩皇帝」朱見深
    《四季賞玩圖》中的皇帝為何人?是蟋蟀皇帝朱瞻基?還是奇葩皇帝朱見深?古代繪畫鑑定的有意思之處正是在此,尤其是有關於帝王題材作品的鑑定,一眼可見的是明朝的某位皇帝形象,最直接的圖像對比是僅有的皇帝畫像,可以作為佐證資料的還有畫面中的各式活動或主題等。但,宮廷畫家筆下的皇帝畫像要求威嚴,既要寫實更要美化。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寧津挖掘蟋蟀文化,出版了蟋蟀志,發展為蟋蟀罐生產基地縣,建起蟋蟀文化博物館,連年舉辦蟋蟀文化節、博覽會,遂有了「中華蟋蟀第一縣」之稱。好水土養出好「秋蟲」蟋蟀主題的盛會,自然要在秋天舉辦。
  • 上億雞缸杯背後的故事:千元撿漏、皇帝和年長17歲貴妃的姐弟戀
    這杯子距今有600年了,當年皇帝、妃子都應該拿它來用過,我無非是想吸一口仙氣。」他還形容這杯子「光滑得不得了,又糯又溫和,語言都無法形容。」其實用雞缸杯喝過茶的不止劉益謙一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也曾經喝過。一次馬未都去日本,朋友知道他喜歡收藏,就帶他去陶瓷收藏家坂本五郎府上做客。主人是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家,雖然語言不通需要翻譯,但聊起共同的愛好收藏,也相談甚歡。
  • 有人說:「誘捕蟋蟀有技巧,不懂技巧捉不了」,捉蟋蟀有啥技巧?
    因此,許多農民朋友都比較討厭蟋蟀。蟋蟀喜歡穴居,經常躲藏在土穴中、磚石下或草叢間,有時候,還會棲息於地表之下。蟋蟀生性孤僻,非常喜歡獨立生活,一般情況下,它都是獨居的。同時,蟋蟀也屬於好鬥的昆蟲,如果人為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它會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以表示抗議。
  • 雞血石的收藏珍品,價格不可估量
    雞血石的收藏珍品,價格不可估量 雞血的成分是硫化汞,石質則為地開石或高嶺石,硬度為2—3度。石中時常帶有水銀斑及少量的石英顆粒突起於石表面。雞血中除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外,還含有少量的致色元素鐵、鈦,它們是深色染劑,它的含量多少是雞血呈現不同紅色的主要原因,含量多則血色呈暗紅色。
  • 瓷器底部的款識大全,你喜歡哪一款?
    「古今瓷器千千萬,要說款識佔一半」,說的不是款識的數量佔一半,而是它的重要性。熟悉瓷器的朋友都知道,款識長什麼樣兒,大概有哪幾種,還有款識的這個「識」( zhì)應該怎麼讀。那款識到底是什麼東西,又是怎麼來的呢?
  • 落霞彩散不留形,浴出長天霽色青:淺談清代瓷器的特點
    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和皇帝重視,瓷器的成非常卓越。乾隆中期以後,隨著清代國力的衰落,瓷器製造進入低谷,至今仍未出現我們所期望的振興局面。
  • 盤點落馬高官「特殊愛好」:周永康喜歡相面
    有學者則更尖銳的稱之為「專利腐敗」,其流程為:官員以個人或分管領域團隊的名義「搞出」技術發明,並申請專利,通過掌握的行政資源疏通關係,快速獲批,隨後將名下專利以許可使用或轉讓方式授權給從事本領域相關業務的公司。
  • 秋蟲至蟋蟀鳴 上海男人小時候都有一本蟋蟀經
    「在上海這個城市裡面,只要是一個男的,小時候百分之百玩過蟋蟀。」一些上海爺叔把這個愛好延續至今,早在立秋未到之時便已躍躍欲試,挑選蟋蟀「壓盆底」了。小板凳一坐,蟋蟀罐在面前一攤,買蟋蟀的人便聚攏過來。要在中間穿行,只能撿攤位間的縫隙「趟」過去。據說這個花鳥市場賣蟋蟀的規模在上海僅次於西藏南路上的萬商。過去攤頭擺在昆明路、安國路的馬路上,賣了好幾十年,玩蟋蟀的人都知道「外國牢監(提籃橋監獄)」後頭有這麼個蟋蟀市場。早先是賣杭州、紹興的蟋蟀,還有上海七寶、浦東、梅隴等地的「土蟲」,上海人玩山東、河南的蟋蟀,那是後來的事。
  • 常識積累 |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五大瓷器,高頻考點
    中國是陶瓷之國,大小窯口如恆河沙數,瓷器類型更是成千上萬,這其中有五種瓷器最負盛名,大家知道是哪五種嗎?
  • 在家裡應該怎麼養蟋蟀
    養蟋蟀,先要準備好陶製的小罐,在小罐的底部放一些潮溼的土,將土壓平。把蟋蟀放養在小陶罐裡,每罐只放一隻,不能同時放兩三隻,以免它們爭鬥。要經常餵水和食物,食物的種類很多,如饅頭塊、米飯粒、玉米粒、花生、瓜子、浸泡過的青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