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誘捕蟋蟀有技巧,不懂技巧捉不了」,捉蟋蟀有啥技巧?

2021-01-08 老胡說三農

蟋蟀,俗名蛐蛐、將軍蟲、夜鳴蟲、秋蟲、趨織、鬥雞、趨織、地喇叭等,屬於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存在歷史,是古代和現代人們都喜歡玩鬥的一種昆蟲。

全世界已知的蟋蟀品種約有2500種,在我國,已知的蟋蟀品種約有150種,但不管哪一種蟋蟀,都是喜歡蠶食農作物的害蟲。因此,許多農民朋友都比較討厭蟋蟀。

蟋蟀喜歡穴居,經常躲藏在土穴中、磚石下或草叢間,有時候,還會棲息於地表之下。

蟋蟀生性孤僻,非常喜歡獨立生活,一般情況下,它都是獨居的。同時,蟋蟀也屬於好鬥的昆蟲,如果人為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它會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以表示抗議。

由於蟋蟀具有好鬥性,因此,在缺乏娛樂項目的古代便誕生了「鬥蟋蟀」的娛樂項目,在一些城鎮的街頭,就經常能夠看到三三兩兩的人們在互相鬥蟋蟀玩樂。據稱,宋代有兩個亡國宰相。一個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彥,號稱「浪子宰相」;另一個是南宋末年的賈似道,號稱「蟋蟀宰相」。這兩位宰相都喜歡鬥蟋蟀,而且,還總結出了不少鬥蟋蟀的經驗。他們倆終生都把許多時間用在了鬥蟋蟀,很少去辦正事,因此,在他們鬥蟋蟀的過程中也把大宋王朝給葬送了。

據稱,我國鬥蟋蟀的歷史已經有一千餘年,無論是在官府還是民間,鬥蟋蟀是一項很普遍的傳統文化活動,而且,這項文化活動一直傳承到今天,在現在的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蘇州、香港等大都市,都有規模不等的鳴蟲市場。僅僅在北京,就有大約十萬名蟋蟀愛好者,在蟋蟀專業委員會註冊的就已經達到了1000多人。每逢雙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園裡,就能夠經常看到他們三五成群地在鬥蟋蟀玩樂。

據介紹,山東寧津縣的蟋蟀種類繁多。因其特有的地理條件和特有的環境小氣候,寧津的柴胡店鎮、孟集鄉、保店鎮、寧津鎮、杜集鎮等地所產的「鬥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鄉陳莊一帶所產的「鬥蟀」最優。

另外,山東寧陽的蟋蟀也久負盛名,早在2500年前的《詩經》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記載。在古代時,寧陽蟋蟀被譽為「江北第一蟲」。其中,寧陽泗店鎮的蟋蟀以曾向皇帝進貢、在打鬥中不斷得冠而聞名國內外。據統計,每年來寧陽購買蟋蟀者可達15萬人次,高峰期日客流量達2萬人,年成交蟋蟀近億隻,交易額1億多元。寧陽縣內建有中國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場,為弘揚蟋蟀文化,擴大交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蟋蟀屬於野生的昆蟲,要想「鬥蟋蟀」,必須先捉到蟋蟀,否則,是無法「鬥蟋蟀」的。那麼,用什麼方法才能捕捉到蟋蟀呢?

一、誘料和工具

將麥麩或米糠用糖水拌勻,倒入鍋內用文火炒香,冷卻後裝入塑膠袋中並紮緊袋口。在使用的時候,可加入食醋或白酒,效果會更好。

在誘捕前,還需要準備手電筒、一把長掃帚和一個盛袋。

二、捕捉方法

在傍晚時,先將誘料放在蟋蟀活動最多的地方,為了保證誘捕效果,應多放幾堆誘料,並且,最好將誘料堆放成圓圈型。當蟋蟀聞到誘料的香味後便會紛紛趕來爭食,此時,可打開手電,用強光照住它們,在這種情況下,蟋蟀並不會跳動。人們就可以用長掃帚輕輕地按住它們,然後徒手捉拿並放入到盛袋裡即可。

一般來說,利用這種方法,每晚能夠捉到100隻以上的蟋蟀。

相關焦點

  • 小小說:餘財賣蟋蟀
    社仔後的餘財正經活也不幹,整天東遊西蕩,卻還想發大財,是村民眼中標準的「迌人」(chit-th)。「迌」在閩南語中的意思有:遊戲活動、遊覽美景、遊手好閒、遊戲人生。餘財的父母希望他能勤勞致富,正如名字那樣有「餘財 」,可他越長大越讓父母失望,初中未畢業就在村裡遊手好閒,無聊時就去小溪捉魚,到野外誘捕小野雞(上世紀九十年代,獵槍被全面收繳)。
  • 用什麼方法殺死地裡的蟋蟀
    蟋蟀在我們這邊叫蛐蛐,在我們這邊如果殺死蛐蛐的話,人家肯定說你是敗家子!呵呵,主要是我們這邊的蛐蛐一般都好鬥,而且全國有名,是非常值錢的昆蟲!不過,也正是由於值錢,現如今我們這邊基本好蛐蛐都快捉淨了!好了,切入正題!
  • 在飼養蟋蟀時你們有沒有發現蟋蟀好鬥,這究竟是為什麼?
    這些現象都表明,雄蟋蟀見面廝咬是天生的爭雌。 人們知道,蟋蟀的眼睛早已退化,對於同類的相遇,根本 不可能用眼睛辨認。那麼,它們依靠什麼識別敵友呢?這是由 於総繂頭上生有一對長約三四釐米、感覺靈敏的觸鬚,隨時隨 地都在向前方和左右掃測,當同類的觸鬚相碰時,只需接觸二 三下,便能判斷出對方是雄是雌,並作出戰鬥或友好的準備。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蟋蟀文化以南北劃分,南方以江、浙、滬為代表,北方以京、津、冀、魯為標誌。而眾口皆碑的極品蟋蟀產地,首推齊魯,並以寧津、寧陽兩地為最。」他不掩自豪神色,「如果說山東是蟋蟀王冠,寧津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寧津為何盛產極品蟋蟀?這與寧津的自然稟賦密不可分。
  • 秋蟲至蟋蟀鳴 上海男人小時候都有一本蟋蟀經
    懂經的人知道,這個時候買蟋蟀叫「壓盆底」,買點蟋蟀放在盆裡是為了表示自己有蟋蟀了,今年玩蟋蟀的季節快到了。蟋蟀被稱為「秋蟲」,實際上立秋前的蟋蟀相當於早產兒,沒「足月」,戰鬥力不強,買回來只是隨便玩玩,過過癮而已。等到立秋過後,這裡就人山人海了。空地上用白色油漆畫的一米見方的方格子,一個個緊挨著,總共有一百七十多個。到時候從外地過來的攤販聚集在此,一個格子就是一個攤位。
  • 舊時京城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和玩蟋蟀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嗜好,舊京時玩秋蟲聽蟈蟈兒和蟋蟀鳴唱與鬥蟋蟀曾是人們的一種閒趣享受。我把它高高掛在葡萄架下或我居住的屋內外的窗欞上,我常找些細蔥、冬瓜、菜葉等青菜去餵它們,還不時地向它噴幾口涼水,而它們吃飽喝足後就會在陽光下此起彼伏地振翅為我,為整個四合院有高有低地「聒聒、聒聒」地鳴唱起來,使那伏日裡的院落和房間好像帶來絲絲清新的涼意與秋爽……  舊時的蟈蟈兒有黑、綠、青、褐色諸種,按季節說則有夏秋之分,「立秋」前的為夏蟈蟈兒,立秋後的為秋蟈蟈兒,那人工孵育的則能養至隆冬開春
  • 小暑第二候「蟋蟀居壁」 咱們老北京為什麼愛玩蟈蟈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小暑有三候,二候「蟋蟀居壁」。中國有悠久的蟋蟀養殖歷史,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當時宮人「以小金籠捉蟋蟀,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而咱們老北京人也愛養蟈蟈,夏夜聽來,也頗有情趣。中國有悠久的養蟋蟀歷史。
  • 鄉村記憶12——鬥蟋蟀的歡樂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我的爸爸媽媽最忙碌的時候,家裡有四口人的地,加起來有將近13畝吧,因為那時候還都是人工收玉米,拋花生,所以就顯得格外忙碌。天氣炎熱,家裡人不讓我去地裡幹活,只得在涼快的時候去幫爸爸媽媽掰玉米,超級不熟練,為了減少手指頭的疼痛感,得用筷子削成的工具把玉米皮劃開,一不小心就會劃到手,我不幸被扎到了好幾次。
  • 一起來捉妖拳鬥虎怎麼得?挑戰世界boss尾火虎獲取方法技巧[多圖]
    一起來捉妖拳鬥虎應該怎麼捕捉?相信很多喜歡玩一起來捉妖的小夥伴都想捕捉一些強力的妖靈吧,最近馬上就要開啟一個世界boss-尾火虎,可以獲得拳鬥虎,這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妖靈,小夥伴們應該都想捕捉它吧,但是不知道怎麼得,那麼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一起來捉妖拳鬥虎怎麼捕捉吧!
  • 教育分享「狗黑子」和「大蓋帽」有人知道是啥嗎?
    學完了《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下了課,我收拾好教案和課本,剛想走出教室回辦公室的時候。孩子們呼啦一下把我圍住了,其中有一個小男孩兒就問我:「老師,你小時候捉過蟋蟀嗎?」我一聽很明顯是被這群小子給小瞧了,於是我跟他們說:「老師小時候經常捉蟋蟀,而且我還吃過蟋蟀,演過蟋蟀!」
  • 小時候經常捉蛐蛐,現在你有多久沒有見過蛐蛐了
    不道你還記不記得蛐蛐的樣子,全身都是褐色,頭部有兩根很長的觸角,全身共有六條腿,在地上一蹦一蹦的,一般在夜間活動。小時候家裡窮,沒錢買肉,家裡也沒電視,所以一到晚上,我和鄰居家的小朋友都會拿著電燈去到草叢邊或者路燈下捉蛐蛐。
  • 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王力詳跟她同村,前年他逮了個好蟲賣了3萬多元,高興得了不得,今年他剛到知天命的年紀,禁不住誘惑又跟著來了,「我只逮前半場啊」,他跟車上的村民們說。對他們而言,堅持下地捉蟲,金錢的誘惑是免不了的,而這項運動也是一種全民冒險,不參與,總覺得缺點什麼。「興趣和金錢,各佔一半吧。」張永玲咧著嘴說。
  • 刻骨銘心的蟋蟀將軍:白牙紫青
    蟋蟀故事:20多年前的濟南好蟲遍布,尤其是濟南西部更是將軍的重要產地。當時我家就住在濟南西部這片蟋蟀王國的領域裡,並且從小就對玩蟲十分熱愛。1985年我小學畢業,由於沒有假期作業,這年的暑假註定是最輕鬆的。每年暑假都是院子裡的小朋友最快樂的時光,因為有蟋蟀玩兒。我今年更是摩拳擦掌,因為與以往幾年不同,我遇到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小朱子。
  • 蟋蟀的愛情
    留言區說他為了資本,沒有了作家的氣節,為五鬥米折腰。人都是俗人,作家和寫作者也要謀生。當然,你可以說和菜頭不差錢,沒理由支持郭敬明。特別是郭敬明承認了抄襲,卻是15年之後才妥協。郭敬明的人設,糟糕到了冰點。但我贊成和菜頭的一種觀點,寫熱搜的文字毫不費力,還能帶來流量,其實很輕鬆,卻流傳不下來。這樣的文字長遠來看,沒有太多意義。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起身尋到外面,果然在一堆瓦礫叢中捉到一隻,但見它油頭、長鬚、短翅、軟腹、健腿,一身精短打扮,宛然夜行客、飛行俠,在牆角、瓦礫、巖石間出沒,或者在草叢、荊棘中跳躍——儼然早些年香港影視劇中古惑仔的形象,可謂帥呆了、酷斃了。整個漫長的夏天,你是找不到蟋蟀的身影的,它不知到哪兒流浪了,似乎銷聲匿跡很久很久,等到回歸故鄉時暑氣已消,秋風漸緊,夜涼如水。
  • 忽聞高層蟋蟀鳴 專家:可利用「趨光性」進行誘捕
    「每到晚上,蛐蛐就在客廳裡亂飛,可我最怕這種昆蟲,抓都不敢抓,在家還要躲著走。」家住玫瑰公館的市民侯女士說。因家在四樓,每年都會有些身體較小的飛蟲鑽進來,可家中三四隻蛐蛐亂飛還是頭一次遇到。據她猜測,自己家客廳的窗外便是一大片綠化帶,蛐蛐泛濫或許與此有關。但在家躲著它們走還不夠,有時蛐蛐還會爬進拖鞋裡,尤其是夜深人靜時叫得最歡,十分影響居民睡眠。
  • 蟋蟀形相的特點
    筒形鬥蟋的特點:蟋蟀的體形主要是由圓形與方形兩個基本形狀構成。筒形鬥蟋是圓形中的一個主要品種。筒形鬥蟋身體結構以渾圓粗壯為主要特徵,其腰背渾圓,肚襠圓長,也有人稱之為棍子蟲。此形體的蟲,能盤能夾,落夾迅速,搶口也較快,如遇強敵久攻不下還能以盤夾抵擋。筒形鬥蟋在比鬥中重量佔了優勢,因此比鬥勝率較高,在吊打中也常見。
  • 慈谿民間故事│蟋蟀
    南山岙後,有個勇敢勤勞的侃郎,他以獵為生,常要經過南山秀姑娘門口。冬去春來,一年又一年,侃郎和秀姑娘慢慢由相熟到了互相愛慕。 一天,侃郎對秀姑娘說:「好妹妹,我倆年齡都長大了,還是早點結婚吧!」秀姑娘一聽,臉上浮起兩朵紅暈,她想了想說:「好吧,等到立秋那天,我們就成親。」 消息傳到了山岙裡財主的耳朵裡。「什麼?
  • 蟋蟀的象徵意義,這些你一定不知道!
    對於這樣一個小小的生物,你不會認為蟋蟀的象徵意義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但它是!蟋蟀是運氣,保護,耐心和沉思的象徵。他們歡快,嘰嘰喳喳的歌曲是吸引我們想要的美好信息。歌曲也是更敏感的標誌。蟋蟀是如此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