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京城的閒趣享受:養蟈蟈兒和玩蟋蟀

2021-01-11 中國文明網

 

  養蟈蟈兒和養蟋蟀曾是我少年時的嗜好,舊京時玩秋蟲聽蟈蟈兒和蟋蟀鳴唱與鬥蟋蟀曾是人們的一種閒趣享受。

  蟈蟈兒,因其聲聒聒又叫「聒聒」,其實它的正名叫「螻蟈」,北方人叫它「蟈蟈兒」、「秋哥」,南方人稱它為「叫哥哥」、「叫蚰子」。舊京時每年的初秋都有從四九城外進城走街串巷出售蟈蟈的農民,他們挑著個挑子,兩頭的籮筐及提繩上掛滿眾多小蟈蟈籠子。賣蟈蟈兒的從來不用吆喝,因為那「聒聒……聒聒」的齊鳴聲,就是極美妙動聽的高分貝的貨聲啦!那時的伏蟈蟈兒,街市中的一些茶館兒、大酒缸掌柜的必買幾個,將蟈蟈籠子高掛在店鋪的窗欞或立柱上,那蟈蟈兒不時的鳴唱給品茗喝酒的老少爺們增添了優雅的情趣。在很多四合院雜院庭院內的簷下屋前、涼棚花架上亦常有這小巧風雅的寵物。「不及小籠風露下,買來聒聒最聲多」,《北京風俗雜詠》裡曾這樣吟詠蟈蟈兒。

  舊京時,入秋後少年的我必從街巷裡買回幾個已裝入小蟈蟈籠裡的蟈蟈兒,那席篾兒和高粱稈兒精巧編製成的黃色小籠,那翠綠或青色的蟈蟈兒,既好看又好玩,還很便宜,幾分錢就可買一個。我把它高高掛在葡萄架下或我居住的屋內外的窗欞上,我常找些細蔥、冬瓜、菜葉等青菜去餵它們,還不時地向它噴幾口涼水,而它們吃飽喝足後就會在陽光下此起彼伏地振翅為我,為整個四合院有高有低地「聒聒、聒聒」地鳴唱起來,使那伏日裡的院落和房間好像帶來絲絲清新的涼意與秋爽……

  舊時的蟈蟈兒有黑、綠、青、褐色諸種,按季節說則有夏秋之分,「立秋」前的為夏蟈蟈兒,立秋後的為秋蟈蟈兒,那人工孵育的則能養至隆冬開春,舊時稱為「冬養秋蟲」或「秋蟲冬養」。秋蟲冬養要使用特製的葫蘆飼養保暖,葫蘆諧音為「福祿」有吉祥之寓意。北京的一首竹枝詞說的好:「二哥不叫叫三哥,處處相逢,把式多,忽地懷中輕作響,葫蘆裡面叫蟈蟈。」那冬養秋蟲之俗則另有一番玩法,飼養技巧和風趣啦……

  秋季是養蟋蟀的最好季節,因舊有「促織鳴,懶婦驚」的俗語,故蟋蟀又名「促織」、「趨織」。老北京人因其鳴叫之聲俗稱為「蛐蛐兒」。

  養蟈蟈,聞啼鳴,鬥蛐蛐自古就是皇宮內及民間百姓的嗜好。相傳明清的一些皇帝及慈禧太后都極愛觀賞鬥蟋蟀,慈禧還曾把宮中貯養的蛐蛐賞給進宮演戲的名伶譚鑫培、楊小樓等人。養蛐蛐鬥蛐蛐古今都是北京人的閒趣樂事兒,「勇戰三秋」,如今北京每年入秋後都有鬥蛐蛐的比賽和買賣蛐蛐的交易市場。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裡的詞句極精煉地寫出古今人們喜愛蛐蛐的情景,亦正是少年時酷愛蛐蛐我的縮影。舊京時秋後每到夜晚蛐蛐的鳴叫聲鋪天蓋地在四九城響起來,在我居住在四合院裡的牆犄角旮旯、陰溝及花盆魚缸旁蛐蛐兒的啼鳴,吸引著我及鄰居小夥伴,我們常點著蠟燭挪東西搬磚地找。一到假日,我們還常到明城牆下或如今的龍潭湖地區的野地窯坑蘆葦塘邊的草叢中去逮蛐蛐,預先用鐵絲及破襪筒做個捉蛐蛐的網罩,再找個小鐵筒或玻璃瓶就行了。我們將逮來的蛐蛐回家後從筒裡放進澄泥或陶製的蛐蛐罐裡飼養起來。

  舊京時在宣武門崇文門外都有專門出售各種蛐蛐罐的,也有擺攤賣蛐蛐的商販。我那時年少不太懂蛐蛐品種的好壞,只要跟鄰居少兒們鬥蛐蛐時,自己的蛐蛐油葫蘆能戰鬥贏了就高興。其實最讓我快樂的更是將蛐蛐罐放在屋裡的床邊牆角,聽那蛐蛐們從罐中發出的啼鳴聲響,尤其在夜深人靜時蛐蛐的鳴唱好像一首首「小夜曲」,那麼動聽、催我入眠。「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前。」正似白居易《夜坐》詩中描寫的情景。(張善培)

相關焦點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在飼養蟋蟀時你們有沒有發現蟋蟀好鬥,這究竟是為什麼?
    蟋蟀好勇善鬥,幾乎人人皆知。但人們未必知道,蟋繂為 何好鬥。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爭雌'它和許多動物一樣,兩雄相遇,必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直到一方傷身或逃走方告罷 休。當一對雄想癢在瓦盆裡相通時,它們首先是振翅鳴叫,繼 而便齔牙咧嘴地格鬥起來。
  • 在家裡應該怎麼養蟋蟀
    養蟋蟀,先要準備好陶製的小罐,在小罐的底部放一些潮溼的土,將土壓平。把蟋蟀放養在小陶罐裡,每罐只放一隻,不能同時放兩三隻,以免它們爭鬥。要經常餵水和食物,食物的種類很多,如饅頭塊、米飯粒、玉米粒、花生、瓜子、浸泡過的青豆等。
  • 玩蟲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裡的蟀性人生
    不知道蟋蟀的聽力如何,能否聽懂場外的山呼海嘯。看似淡定的蟋蟀會在忽然間奮然跳起,撲向對方,雙方掐起來,歡呼響起來。我弟弟在山東喜歡上了蟋蟀,家裡堆著蟋蟀罐。回到北京後,他每年夏天還是去附近的田裡逮蟋蟀,但他說品種簡直無法和山東的相比,家裡的蟋蟀罐空空地冷落在牆角。有一年,弟弟和朋友一起去山東泰安逮蟋蟀,在田邊草垛裡發現有人藏著的「贓物」。如今,我家附近的農田和豬圈都蓋上了高樓大廈,見不到莊稼,秋天也聽不到蟋蟀的叫聲了,我弟弟也不再養蟋蟀了。
  • 有人說:「誘捕蟋蟀有技巧,不懂技巧捉不了」,捉蟋蟀有啥技巧?
    蟋蟀,俗名蛐蛐、將軍蟲、夜鳴蟲、秋蟲、趨織、鬥雞、趨織、地喇叭等,屬於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存在歷史,是古代和現代人們都喜歡玩鬥的一種昆蟲。全世界已知的蟋蟀品種約有2500種,在我國,已知的蟋蟀品種約有150種,但不管哪一種蟋蟀,都是喜歡蠶食農作物的害蟲。
  • 秋蟲至蟋蟀鳴 上海男人小時候都有一本蟋蟀經
    懂經的人知道,這個時候買蟋蟀叫「壓盆底」,買點蟋蟀放在盆裡是為了表示自己有蟋蟀了,今年玩蟋蟀的季節快到了。蟋蟀被稱為「秋蟲」,實際上立秋前的蟋蟀相當於早產兒,沒「足月」,戰鬥力不強,買回來只是隨便玩玩,過過癮而已。等到立秋過後,這裡就人山人海了。空地上用白色油漆畫的一米見方的方格子,一個個緊挨著,總共有一百七十多個。到時候從外地過來的攤販聚集在此,一個格子就是一個攤位。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促織,即蟋蟀,又名蛐蛐、秋蟲等,常常在北方的秋夜裡,鳴響整個村莊。而寧津縣的蟋蟀叫聲格外響亮,且體健力足、牙齒尖利、剽悍好鬥,在鬥蟋「江湖」上歷來小有名氣,也因此衍生出蟋蟀陶製作等諸多相關行當,全縣形成80多個蟋蟀專業村,養蟋蟀、做陶器、賣器具,相關從業人員2萬餘人。
  • 金秋的北京傍晚怎麼聽不到蟋蟀的叫聲了
    我小的時候也跟其他的男孩子一樣,喜歡半夜三更的出去逮蟋蟀。蟋蟀還叫蛐蛐,裡邊的學問大了去嘍。    有的時候,在蟋蟀還沒有長成的時候,就被男孩子們抓來養在罐子裡。那種沒成熟的蛐蛐,我們叫它蛐蛐秧子。當幼小的蛐蛐秧子成熟的一刻,會脫殼變成會鳴叫的蟋蟀,這就是已經成熟了的蛐蛐了。
  • 小暑第二候「蟋蟀居壁」 咱們老北京為什麼愛玩蟈蟈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小暑有三候,二候「蟋蟀居壁」。中國有悠久的蟋蟀養殖歷史,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當時宮人「以小金籠捉蟋蟀,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而咱們老北京人也愛養蟈蟈,夏夜聽來,也頗有情趣。中國有悠久的養蟋蟀歷史。
  • 小小說:餘財賣蟋蟀
    特別是城裡的孩子,更是稀奇,肯定會把它們當寵物來養。千算萬算的餘財,沒想到賣蟋蟀依然困難重重。他剛在學校門口放下裝滿蟋蟀的麻袋,學校保安就衝出來,說他鬼鬼祟祟的很可疑,是不是要搞破壞。餘財趕緊遞煙過去解釋,但保安依然很盡職,說在學校門口擺攤會引發交通阻塞。餘財只好背起袋子往回走五十步,看到有人在地上擺攤賣菜,就跟著擺起地攤來。家長接送孩子順便買菜,一舉兩得。
  • 民間故事:為了讓老公和兒子還清欠債,她依附蟋蟀身上,完成心願
    霍大郎不但交不了佃租,還向牛員外借了一石米,和著野菜煮稀飯,父子二人勉強度過饑荒。到了冬季,整個冬天沒有下丁點雪,是一個暖冬,麥子長勢不好。第二年收割麥子,麥子大減產,又欠了牛員外不少佃租。 牛員外說:「大郎,佃租可以欠著,但是利息不能少。」霍大郎又有什麼辦法,只得認了。為了早日還請欠帳,他去山上採摘山貨,挑到集市上去賣。
  • 用什麼方法殺死地裡的蟋蟀
    下面結合我們這邊的情況,簡單聊一下關於這方面的話題,僅供參考:蟋蟀是農作物的傷害很大,是農業8生產中的一大害蟲,尤其是在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及華南等地的農業生產中,蟋蟀不僅會破壞作物的幼苗,容易造成缺苗(有時候因其損失高達20%左右),也會破壞農作物的根莖葉以及果實種子等。
  • 沒有想到蟋蟀在《詩經》裡還有這麼深的寓意。
    勸勉人珍惜年華光景的《蟋蟀》出自《唐風》,全詩共三章,都是嘆惋歲月易逝。看到蟋蟀從野外遷移到屋子裡,猛地意識到天氣已經轉涼,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已是年末。《詩經·豳風·七月》就曾提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同樣是以蟋蟀的習性來突出四季變化。要抓緊時間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在工作上能夠獨擋一面,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
  • 記者用蟋蟀叫聲計算溫度:多與多貝爾公式不符
    1890年的時候,一位名叫埃米爾·多貝爾的美國物理學家就在《美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相關文章,專門論述了蟋蟀叫聲和溫度的關係,並得到了兩個公式,分別是華氏溫度和蟋蟀鳴叫次數關係式:TF=50+(N-40)/4, 以及攝氏溫度和蟋蟀鳴叫次數的關係式:TC=10+(N-40)/7,這裡的N代表每分鐘蟋蟀鳴叫的次數。這個結論被定義為多貝爾定律。
  • 蟋蟀的象徵意義,這些你一定不知道!
    對於這樣一個小小的生物,你不會認為蟋蟀的象徵意義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但它是!蟋蟀是運氣,保護,耐心和沉思的象徵。他們歡快,嘰嘰喳喳的歌曲是吸引我們想要的美好信息。歌曲也是更敏感的標誌。蟋蟀是如此健全。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記者從濟南槐蔭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據了解,老濟南素來有鬥蟋蟀的傳統,從清朝、民國時期鬥蟋蟀就成為一種社會活動,1925年出版的《秋蟲誌異》是第一部以濟南蟋蟀為主體的蟋蟀譜,歷史上善養善鬥蟋蟀者不在少數。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 蟋蟀的愛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很有意思的是,和菜頭參與了郭敬明《雅晴集》的製作。而之前,和菜頭戲謔過郭敬明,包括他的書和身高。因為如此,和菜頭無法點評《雅晴集》。
  • 《詩經·唐風·蟋蟀》講述了什麼人生道理?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已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 家裡發現蟋蟀覺得好玩沒想到後來成了禍害!
    8月20日20:54,徐女士來電:我家床頭下面的地籠裡有隻蟋蟀,一直不停地叫。我家裡2009年裝修的,鋪的實木地板。昨天晚上被吵了一個晚上沒睡好。我家住頂樓,10樓。我今年四十多歲,睡眠不太好的,這一個晚上叫下來我人都要崩潰了,家裡還有小孩,才6歲。你們一定要幫我問問看有什麼高招!  85100000熱線周少燕:徐女士住在留下和家園,小區生態環境很好。
  • 蟋蟀形相的特點
    很好,你來到蟋蟀文化這兒!    歡迎在蟋蟀的世界裡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