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大家的疑問,閱讀完這篇你們就明白了!蟋蟀好勇善鬥,幾乎人人皆知。但人們未必知道,蟋繂為 何好鬥。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爭雌'它和許多動物一樣,兩雄相遇,必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直到一方傷身或逃走方告罷 休。
當一對雄想癢在瓦盆裡相通時,它們首先是振翅鳴叫,繼 而便齔牙咧嘴地格鬥起來。倘使是一雎一雄相遇,雄想繂便變 得溫柔起來,決不張牙舞爪,即使當雌蟲撞到雄蟲頭部時,也 只微微張牙,決不打架,同時還掉轉頭去,以腿輕輕彈之,以示 友好,有時還發出幾聲溫情的啼鳴,以便讓雌蟲確認自己是它 的伴侶。這些現象都表明,雄蟋蟀見面廝咬是天生的爭雌。 人們知道,蟋蟀的眼睛早已退化,對於同類的相遇,根本 不可能用眼睛辨認。
那麼,它們依靠什麼識別敵友呢?這是由 於総繂頭上生有一對長約三四釐米、感覺靈敏的觸鬚,隨時隨 地都在向前方和左右掃測,當同類的觸鬚相碰時,只需接觸二 三下,便能判斷出對方是雄是雌,並作出戰鬥或友好的準備。 原因是雄蟋蟀在掃動觸鬚時,總是剛健用力,而雌蟋繂(即三 尾子)的觸鬚在探測時則輕微柔軟。_它們就是依靠自己的觸鬚 來辨認敵友,並作出抉擇的。
發現蟋蟀好鬥的人已無從査考,但據古籍《負喧雜靈》所 載,這小蟲子的善鬥習性,早在唐朝天寶年間已被人彳門發現。 當時的京城在長安,開始均為宮廷之樂,繼而那裡的紳士也多 用象牙籠子作鬥柵,以觀総繂格鬥為樂。後來又傳至民間,百 姓也仿效詞養蟋蟀。但更多的以捉蟋蟀買賣為生,還出現了官 府下令要庶民上繳蟋蟀的惡規,甚至被弄得家破人亡。
到了趙 宋,更盛行一時,鬥蟋蟀的規模也愈來愈大,並發展成了一種 定期的賭搏。賈似道身為宰相,也嗜蟲如命,不惜放棄朝政,專 門編寫一本「促織經」,大談養蟋癢、鬥蟋蟀的箇中秘訣。解放以前,鬥蟋蛑之風十分盛行。每逢立秋一過,各地就先後有人捕捉蟋蟀,白露前後進入搏蟲髙峰,所謂「白露前後 出將軍」,這時出土的蟋繂,大個,善鬥的最多,也是捕捉蟋蟀 的黃金季節。
時至秋分,各地都設置柵場(專門鬥総蛑的場), 軍」聚會,各顯身手,盛況空前。到了現代,每逢仲秋涼生,蟋蟀仍不失為節令的點綴品。 如果把蟋蟀當信鴿一樣對待,鴿子競翔,蟋蟀競鬥,亦是樂事, 但絕對不能賭博。讀完整篇文章,你們是不是就知道了蟋蟀好鬥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