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了《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下了課,我收拾好教案和課本,剛想走出教室回辦公室的時候。孩子們呼啦一下把我圍住了,其中有一個小男孩兒就問我:「老師,你小時候捉過蟋蟀嗎?」我一聽很明顯是被這群小子給小瞧了,於是我跟他們說:「老師小時候經常捉蟋蟀,而且我還吃過蟋蟀,演過蟋蟀!」
他們驚訝的張大了嘴巴,看著他們難以置信的表情,我決定要給他們好好上一課,講講本人的有趣故事。
我依稀記得那個時候我還上幼兒園,94年或者95年吧,那個時候生活水平不是很高,食物還比較匱乏。我記得那個時候我爸在悅莊的走馬嶺上邊開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木器廠。下午哥哥把我從幼兒園接回來之後,寫完作業。
我們就會跑到木器廠對面的一大片玉米地裡捉蟋蟀。我記得那個時候蟋蟀特別特別的多,可能是由於那個時候很少打除草劑吧,農藥之類的打的也不多,簡單一句話,那個時候沒有人會在玉米地裡打農藥。
所以,秋天玉米收割完之後,人們會把所有的玉米稈,全部放倒,等玉米杆晾乾了以後,再拿回家燒火。這個時候用腳踩一踩玉米杆,裡面就會竄出好多的蟋蟀,那個時候蟋蟀多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你從鋪滿玉米杆的玉米地裡飛快地跑過,你就會發現從玉米杆的下面會鑽出數不清的黑色的小東西,沒錯全部都是蟋蟀。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捉住蟋蟀會用狗尾草從它的頸部穿過,把蟋蟀穿在一條狗尾草上,每十隻蟋蟀用狗尾草串成一串。
我印象非常的深刻,一個小孩子非常輕鬆地一下午就可以做抓到十串左右的蟋蟀,也就是一百多隻蟋蟀。從這裡你就能想像出那是的蟋蟀有多麼的多!
有些人會問,捉那麼多蟋蟀幹什麼?很簡單呀,當然是為了吃呀!我們會把穿成串的蟋蟀拿回家,清洗乾淨。然後,點燃柴火爐子,放上炒鍋,倒上油,再加入辣椒和花椒,然後把這些洗乾淨的蟋蟀通通放進油鍋裡炸一炸,炸熟之後,撈出裝盤,再撒上一點細鹽或者是孜然粉,一盤香噴噴的油炸蟋蟀就做好了!
在那個物質生活水平不高,食物匱乏的年代,一盤香噴噴的油炸蟋蟀對我來說就意味著山珍海味,它極大地滿足了我的味蕾,同時又填飽了我的肚子,還補充了我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蛋白質,所以說我對蟋蟀的感情還是非常深的!
對於那些胖一點,頭部圓滾滾的蟋蟀,體型比較大的蟋蟀我們習慣稱它們為「狗黑子」,對一些體型稍小,頭部有明顯的稜角的蟋蟀,我們習慣稱他們為「大蓋帽」。
當蟋蟀的數量逐漸減少的時候,我就會留下兩三隻放在玻璃的罐頭瓶裡,在這裡面放上幾粒玉米粒,把它們飼養起來。在我的記憶裡,它們可以被養好長好長時間。把裝有蟋蟀的罐頭瓶,放在床頭。
晚上睡覺的時候伴著它們的歌聲入睡,早晨醒來的時候又會第一時間聽到它們的歌聲。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蟋蟀對我來說是一種美食,也是一種非常好玩的寵物。所以說蟋蟀不僅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給予了我極大的滿足和享受!
當然,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對蟋蟀的感情和認識也僅僅停留在,是課本上所描述的一種會造房子的小昆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