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人格教育》—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2021-01-20 騰訊網

本文字數4506,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兒童的人格教育》。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也是弗洛伊德的反對者之一。阿德勒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

在這本書裡,阿德勒揭示了兒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機制,解答了孩子是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出反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何消減自卑感和如何追求優越感的。

1

人格的統一性

研究兒童的心理活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無論接觸到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會沉迷其中。這其中最明顯的事實或許就是必須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為而去了解兒童生活的全部歷程。兒童的每一個行為都表達了其全部的生活和個性人格,因此如果我們不了解這種隱藏在其行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難理解兒童的有些行為。對於這些行為表現我們稱為「人格的統一性」。

在阿德勒之前,心理學界沒有「人格的統一性」這種說法,很多心理學流派都是根據單個行為來做心理診斷,人們習慣把某種行為當成特定的心理表達,似乎這個行為是一個獨立的整體,然後按照某個模板對這個行為做出公式化的解釋,再相對應地採取公式化的解決方案。

這類理論在我們今天的教育方法中依然被廣泛運用,對兒童心理缺乏了解的家長和老師特別信賴這種處理方法,以為「管教孩子」的訣竅就在於掌握一些技巧。但是事實證明,不結合兒童成長的具體環境,孤立地來尋找兒童某個異常行為的解決方案,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掩蓋甚至加劇孩子的錯誤認知,造成更糟糕的結果。

比如,一個從小在家受寵的獨生子,到了學校後就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上課搗亂,捉弄同學,等等。如果按照單個行為來做推理,孩子不能完成作業,就可能被認為笨,上課搗亂就可能被認為是挑釁老師,捉弄同學就可能被認為心懷惡意,品性不良。

以阿德勒「人格統一性」的理論來看,孩子之所以有這些問題,是因為他的能力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是一直處在一個嬰幼兒、被照顧的狀態裡,因此缺乏獨立的能力,所以到學校後,他也不知道如何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包括不能自己完成作業。

他又習慣於被關注,需要隨時隨地有人注意他,當感覺被忽略的時候,他就以不守紀律,搗亂,捉弄同學這些令人討厭的方法引人注目,哪怕因此引來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這個孩子所有不當行為的根源,是在於他有一個錯誤的人生目標。

所以,家長和學校不是要去制止和懲罰孩子的行為,而是給予他理解和鼓勵,幫助他逐步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幫助他用正確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關注,爭取自己的存在感,正確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鼓勵和具體的幫助,才能讓孩子有勇氣去改變,逐漸成長。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成長到5歲左右,內在人格就基本定型了。不同類型的人格,會有四種不同的生活風格:

1、支配-統治型。這是特別霸道的一個類型,對身邊的人有強烈的支配和統治欲望,需要通過控制別人來體現自己的強大和自身價值。這種類型的人缺乏社會意識,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這種類型的人相對被動,他們更習慣依賴別人照顧他們,而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3、迴避型。這種生活風格的與索取型有一點相似,就是同樣不去面對自己生活裡的問題,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

4、社會利益型。這種生活風格的人能真實自信地面對生活,勇於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善於與別人合作,他們有強烈的社會意識,會積極主動地為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認為最合格的社會公民。這種類型的人常常生長於良好家庭,家庭氛圍友善開明,家庭成員間相互幫助、支持,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和尊重。

2

為何出現問題兒童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兒童呢?作者說,兒童的成長有其規律所在,因此作者總結出了產生問題兒童的三個主要原因。

1、自卑感

自卑感和爭取優勢同時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我們之所以爭取優勢是因為感到自卑,而功成名就的優越感可以讓我們克服這種自卑。但是,當在我們爭取優勢的進程中困難重重,或者對器官劣勢的心理反應嚴重到難以承受的地步時,我們就會有自卑感。

因此,為了消減自卑感,我們才會追求優越感,它們同時存在,是個體追求不斷優化、不斷趨近完美的動力源泉,也是驅動人格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生命發展的動力」。

兒童成長曆程中的各種行為也貫穿著克服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動機。在兒童的成長經歷中,導致自卑感產生的原因很多:兒童與成人相比,處於體型和力量上的劣勢;而在兒童之間,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體缺陷,外貌、體格的差異,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貧窮,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等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兒童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

自我感覺脆弱的兒童為了躲避自卑感,常常會用錯誤的方式來爭取優越感;家長不恰當的引導也可能把孩子帶入過度追求優越感的誤區。這樣的兒童看上去缺乏勇氣,為了消減自卑感,有些孩子採取自暴自棄的方式,有些孩子則用搗亂、不合作的方式來表現自己。而另外有些孩子為了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就會用矯枉過正的方式追求優越感。

這樣的孩子會顯得特別野心勃勃,對優越感的過度渴望會讓他產生嫉妒心,對競爭對手表現出惡意和仇恨,甚至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犯罪特徵,比如,傷害或詆毀對手。

而如果家長過分期望孩子出人頭地,並因此過度鞭策孩子,基於孩子希望獲得父母讚揚的天性,孩子會全力以赴,努力去達到父母的期望,但這些超過孩子正常能力範圍的標準,會帶給孩子巨大的身心壓力。時間一長,孩子或者因為無法達到目標而自暴自棄,或者因為要竭盡全力而精疲力竭,形成身心創傷。

對於這些孩子,矯正的首要前提是對他們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通過鼓勵他們,與他們建立起友好信任的關係,使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天賦,讓他們相信完全可以通過勤奮、毅力、練習去獲得自己嚮往的一切。我們有必要向孩子解釋清楚,進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勇氣和堅持。這樣,孩子才不至於喪失信心而放棄努力。

對於過分野心勃勃,對自己過高期望的孩子,建議家長和老師不要強調孩子行為的最終結果,而應該重點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我們需要反覆向孩子強調,每件事情都去與別人比較毫無意義,引導孩子從學習本身,而不是從與別人的競爭中獲得快樂。幫助他們看到每個人的長處,逐步改變他們蔑視別人的習慣。

這些孩子同樣需要理解與鼓勵,這樣才能讓他們與環境、與生活達成和解,並最終將用於競爭的力量轉向與他人合作。而對於給孩子過高期望的家長,阿德勒建議他們不要去訓練孩子的野心,而要去培養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堅韌、勇氣和自信。

2、父母或主要養護人的溺愛

對孩子的溺愛包括內外兩個方面,在物質上過多滿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對孩子過於順從。在物質上過多滿足孩子的需要,表現為不設限制地給予孩子各種禮物、特權,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剝奪孩子學習自己處理事情的機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的權利,變得自私自利,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而且富於攻擊性。

這種過於溺愛的教養方式並不能讓孩子快樂,因為沒有正當的途徑讓孩子應對挑戰,提升能力,孩子會變得消極、被動,感覺無聊,對他人冷漠。因為不知道克制欲望,當欲望不能被滿足的時候,就格外難以接受。對於這樣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讓他脫離之前被溺愛的環境,然後在一個新的環境裡,開始學習獨立和自理,在有經驗、有耐心的老師幫助下,逐步學習克制欲望,建立自己與他人的邊界。

3、對孩子忽視和斥責

1959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做過一系列以恆河猴為觀察對象的實驗,其中絨布猴與鐵絲猴的實驗已廣為人知,心理學家鮑爾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依戀理論表明: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僅僅是提供飲食,要使孩子健康成長,還要為孩子提供身體的撫觸、情感的交流與陪伴,讓孩子確信父母始終能保護自己的安全感。

而在家庭中被忽視的孩子是很難有足夠的安全感的。無法給孩子陪伴和關愛時,孩子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人。這些孩子會讓自己變得對什麼都滿不在乎,帶著一副消極冷漠的面具,拒絕和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在情緒激烈的時候,他們會暴跳如雷,自殘甚至自殺。

被父母拒斥的孩子也一樣。他們被父母視為累贅和負擔,在被厭棄中戰戰兢兢地生活。這些孩子容易心懷怨恨,不相信任何人,所有促使他們上進的勸告都會被解讀為對他們的束縛與壓制,不管成人說什麼,他們都竭盡所能地反抗,同時嫉妒其他擁有幸福童年的孩子。

而對於這些孩子,我們要理解他們在需要愛的時候得不到關愛的痛苦,找到他們潛在的天賦,激發他們的勇氣,鼓勵他們學習面對和解決問題,並告訴他們與人相處的恰當方式,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

對於某些誤入歧途、需要幫助的問題兒童,作者說: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確保每個學生都不喪失勇氣,並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獲信心。所以作者提出,無論孩子看上去如何自暴自棄,家長和老師都不應該放棄他們。

3

如何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呢?作者說,想要幫助兒童發展好的社會情感,形成健全的兒童人格,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自我觀、發展積極的困難觀、發展積極的他人觀、發展積極的異性觀。

1、積極的自我觀

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受歡迎的,是能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的。家長和老師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評價孩子的行為時,多從鼓勵的角度肯定孩子的優點,避免過多的批評。

家長和老師需要避免過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優越感,以免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需要通過言傳身教來引導孩子認可和喜歡自己的性別角色,避免孩子形成對自己性別的排斥、抗拒。

2、積極的困難觀

培養和保護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為孩子提供一些適當的挑戰,引導孩子克服困難,爭取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些挑戰要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長特點,既不太難,也不太容易,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熱情,提升孩子的能力。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允許和鼓勵孩子嘗試創新,哪怕因此會失敗。一個能夠面對困難、恰當處理挑戰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出耐心、恆心、堅韌、細緻的優點,成長為一個有力量的人。

3、積極的他人觀

要注意培養孩子對社會、對人類、對環境的關懷,鼓勵孩子關注和理解他人,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和想問題,鼓勵孩子幫助同伴,養成樂意分享的品質,幫助孩子建立公平規則和邊界意識,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樂於接受自己的公平份額,不要挑起惡性競爭,警惕孩子思想中自私、貪婪、冷漠、偏見的苗頭。

4、積極的異性觀

在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角色認可和接納的同時,也能深刻地理解和認可異性,對異性有好感和親近感,不貶損和排斥異性,不與異性刻意拉開距離。

最後的話:

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沒有問題兒童,只有缺少正確引導的「生活失敗者」!本書不僅是父母必備的育兒經典,也是研究兒童心理的教育手冊。

相關焦點

  • 《免費領取》青少年焦慮抑鬱人格測驗兒童智力評估AB型性格測試心理測量表格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國民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心理健康教育推廣和普及是很大的需求, 各種心理教案、課件資料也日漸豐富。
  • 阿德勒心理學——《兒童人格形成及培養》
    當我們在看待人格建構的時候,需要留心一點,那就是人格的整體及其特有的形式和目的並非以客觀現實為基礎,而是建立在個體主觀看待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這才是其人格架構的基準。因此,人們對現實的見解及觀點是不能代表事實本身的。
  • 林礪儒:「全人格」教育倡導者
    歷任北京高師附中主任(即校長)、廣東省立教育學院院長、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教授兼教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1950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52年任教育部副部長。代表著作《文化教育學》《倫理學要領》《教育哲學》。如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相互比拼,到中學時更有一些人唯分數馬首是瞻。
  • 父母課堂 l 全腦教育,兒童教育的新力量
    ▌全腦開發=左腦+右腦的全面開發全腦教育是以人腦為核心的整個身心功能的全面開發。按照人腦思維的規律和思維發展的規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相應的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訓練孩子的思維心理、思維形式、思維方法、思維器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發展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從而使孩子加速獲取知識全腦,完善人格,提高綜合素質,同時讓孩子自覺科學用腦、營養腦和保護腦。★左腦是人的「本生腦」,記載著人出生以來的知識。
  • 小小朗讀者童聲傳誦 分享讀書詩韻西岸
    天津北方網訊: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倡導和開展全民閱讀的戰略部署,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推動全民閱讀活動持續健康發展;號召廣大讀者們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到讀書閱讀活動,展現西岸精神文化風貌,展現學生們的朝氣與活力,由津雲教育頻道,新梅江文體中心圖書館主辦
  • 兒童教育機構的「清奇」套路,為何有人上當?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文|誠言呈語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對於80後和90後來說,不少人都被李陽的「瘋狂英語」折磨過。其實在當時,做英語輔導教材的並不止這一家。而從教材質量來說,它也未必是最好的。但是能讓英語教輔「瘋狂」得經久不衰的,卻唯有李陽。為什麼「瘋狂英語」能在當初迅速突出重圍?
  • 馬伊裡:公益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演講題目:變局挑戰下的公益慈善教育區域生態建設內容提要:1.教育的更高追求是教人「立上等志,做平常人」;2.公益教育的核心是全過程、全領域,批量培養公益人格的人;3.公益人格看問題更多的是社會視角,是可持續、平等、公平;4.公益慈善區域性生態建設中的生態位和互動關係;5.變局以及確定的方向
  • 在培養兒童的時候要注重人格,缺失了會有大危害,影響人生的方向
    如今的應試教育越來越刻板,對兒童成長很不好,因為大家的判斷標準過於死板了,就是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有很多科目的考試分數,其實這樣很不好,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培養他各個方面的人格魅力,這對於未來還是非常重要的,人格道德培養中這是很重要的能力,我們應該看到這一點,有才有德都是很重要的。
  • 中共慈利縣委「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班正式結業
    結業式上,6名學員代表圍繞讀書班學習的主題內容,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分別作讀書分享。   副處級幹部、龍潭河鎮黨委書記何漾提出,「明初心,守初心」就是始終對黨忠心、始終圍繞中心、始終順應民心,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
  • 揚林礪儒教育思想精髓 結「全人格教育」豐碩成果——信宜礪儒中學...
    信宜礪儒中學素質教育結出豐碩成果,主要是因為該校秉承了林礪儒先生的「全人格教育」理念,開拓創新,不懈奮鬥。林礪儒(1889-1977),信宜市北界鎮結坡上村人,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偉大的師範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林礪儒先生是在國內有著很大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人。解放後,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和教育部副部長。
  • 兒童早教我選它,牛聽聽讀書牛AR卡輕鬆輔導語數英
    家裡的二寶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前面從大寶身上已經累計到了不少兒童教育經驗,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做好就是幼小銜接,特別是各類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對於各類知識是非常需求的,無論是數字,文字,字母,單詞都可以進行教育和輔導。
  • | 8種兒童期的人格
    這種兒童我們稱之為依戀兒童。成年:依戀型人格如果依戀的處境不能在後來的成長階段中得到改變,在這一階段中沒有得到的需要將會成為他們的基本人格特徵而伴隨終生。在成年之後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當他們進入了一個親密關係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
  • 用鏡頭記錄留守兒童的打工夢,讓公益電影守護留守兒童的家
    他們用鏡頭記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日常和夢想,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他們慢慢了解這些兒童的內心。我自己也是一個留守兒童,在大學的時候,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書中用「留守兒童」這個名詞,來定義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的孩子們。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我跟湖南老家的這些孩子們,都是「留守兒童」。拍攝「留守兒童」的動機真正促使我走進紀錄片這個行業的原因,是當時有一個政策叫撤點並校,就是把村裡面的學校拆掉,集中到鎮上辦學。而大家看到的這張圖片,我的母校光明小學,也面臨被拆的命運。
  •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統2年專業課程
    一、 培養目標:兒童期,是個體身心發展最快速的時期,也是個體語言、思維、情緒情感、行為習慣、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實施科學教育的最佳時機。對兒童實施科學的教育,不僅關係到其個體一生的發展,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明天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 招生信息 | 戲劇教育優勢項目重磅來襲,IDEC兒童戲劇課程等你來!
    以下文章來源於國際戲劇教育大會 ,作者國際戲劇教育大會 國際戲劇教育大會國際戲劇教育大會是由教育部批覆、眾多權威教育機構聯合舉辦,旨在傳播和分享戲劇教育前沿理念,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學習和分享機會的綜合性交流平臺。
  • 十二型人格分享會第四期
    看人,不是這麼看的十二型人格是在傳統性格心理學流派「九型人格」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性格矩陣模型。簡單來說,「十二型人格」把人的性格分為12種,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全部12種性格,只是每個人的每種性格比重不同,這樣就組成了變化多端的不同的人格。而「十二型人格」最致力於讓每個人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性格矩陣」,也就是每種性格在自己身上的表現,比重,從而深入了解自己,並優化和提升自己。
  • 教育心理學:人格的特徵
    人格的獨特性即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需要大家理解掌握,會考內涵反選,當然考試中出現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同樣是獨特性的體現;人格的功能性在專業教材中的解釋是「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通俗來講人格的功能性大家可以理解為人格對個體外在行為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考試中出現的「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一個人的命運」明顯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現
  • 兒童英語課程哪家好?過來人分享選擇經驗!
    兒童英語課程哪家好?過來人分享選擇經驗! 2020年08月20日 18:1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兒童英語課程哪家好?過來人分享選擇經驗!
  • 上海兒童博物館10月教育活動日曆(增補版)
    原創 兒博館 上海兒童博物館♥親愛的大、小朋友:當中秋遇上國慶雙節長假來臨請收下秋天的第一聲祝福:節日快樂,吃好玩好^_^歡迎大家來兒博玩耍共度佳節┄┄┄┄┄┄┄┄┄┄┄┄┄┄┄活動對象:5周歲以上兒童參加方式:一樓售票處購票時間場次地點10月1日周四10:30-11:1013:00-13:4014:30-15:10三樓特展廳
  • 《機靈寵物車》將引兒童性格教育深思
    為了將「勇於嘗試,敢於挑戰」的兒童性格教育主題充分傳遞,引起全球範圍內學齡前兒童的父母重新思考「動畫片」對於孩子性格教育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並認可超萌「寵物車」將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動畫「好夥伴」,《機靈寵物車》還將於11月強勢登陸迪士尼頻道 (Disney-Asia),先後進入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俄羅斯、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加拿大、新加坡、以色列等全球30個地區及國家的主流電視臺或媒體平臺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