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礪儒(1889-1977),原名林繩直,廣東人,我國著名教育家。歷任北京高師附中主任(即校長)、廣東省立教育學院院長、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教授兼教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1950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52年任教育部副部長。代表著作《文化教育學》《倫理學要領》《教育哲學》。
如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相互比拼,到中學時更有一些人唯分數馬首是瞻。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懷念和敬仰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就是「全人格」教育的提倡者林礪儒先生。
林礪儒,原名林繩直,1889年7月18日出生於廣東省一個小鄉村的書香之家。高祖林漢源是清朝貢生,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科舉人,父親林達是秀才,因鼠疫早卒。這年,林礪儒4歲,母親不幸又患癲癇,他只能靠祖母養大,而培養教育則全依靠伯父林鴻和叔父林適。林適是一名教師,頗有學問且善書法,外出教學時總把林礪儒攜於身邊,讓他自幼接受詩書薰陶。林礪儒到了入學年齡,伯父林鴻便請了一位家庭教師教他,並經常檢查他的學習情況,對他嚴格要求。
林礪儒1905年進入高州高郡中學堂讀書。他學習十分勤奮,喜歡博覽群書,曾因積勞成疾幾次吐血。191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聘到學校任教,同年又參加公費留學日本的考試,選報了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抱定終身服務教育的決心。在日本學成歸國後,到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大學(後改名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擔任心理學和教育學教師。後來「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站到正義的一邊,支持學生運動,幫助學生辦平民學校和識字班。林礪儒常常對學生講:「教育家要培養進步的人格,以適應進步的社會!」
應學校整頓並辦好附中的要求,林礪儒1922年就任北京高等師範大學附中校長。在就職演說中林礪儒指出:「中學教育是全人格教育」「要給學生解決所遇問題的資料和方法」,讓學生主動提升文化修養。在附中,他打破過去小學七年、中學四年的學制,試行新學制,即小學六年,初、高中各三年。為了實現「六三三」學制,林礪儒組織教員制訂規章制度和教學計劃,並親自修訂和編寫教村。同時,對校風學風進行全面整頓,堅持相互友愛協作、教育應以生活為主的原則,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讓學生接受系統的科學知識,他在附中增設了第二外國語、解析幾何、微積分、初等力學、電磁學、分析化學等課程,並在全校普及體育。除此之外,還聘請一批有學識、有改革精神的新教員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經過努力,北高師附中風氣好轉,質量提高,成為一所全國仰慕的學校。
後來北高師併入北平大學改稱第一師範學院,林礪儒任臨時院務委員會主席。他在學校進行了改革,增設了社會系,支持師生參加社會進步活動。他的這些做法不為當局所容忍,1931年林礪儒被解除校長職務,後來他憤然離開第一師範學院,南下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授兼教務長,不久又兼任廣州師範學校校長。
1933年,廣東省政府為紀念古應芬(字勷勤)創辦勷勤大學,林礪儒應邀參加籌辦工作。該大學成立後,林礪儒任教務長兼教育學院院長。勷勤大學教育學院後來獨立出來,他任校長,推動了一些順應社會時代發展的改革,比如在課程設置上打破常規,增加公共必修課,新哲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說史、國際政治、世界革命史等;先後聘請了一批進步教授到校執教,還邀請一些著名民主人士到校作形勢報告。他提倡思想自由、學術研究自由,學生可以組織各種社團,探討各種問題。他還帶領師生下鄉進行抗日宣傳,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但他的這些進步行為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滿,不斷派員到學校尋釁滋事。1941年5月,國民黨當局下令對學院改組,免去林礪儒的職務。消息傳開,全校震怒。師生們自發成立了「挽林委員會」,召開聲勢浩大的挽林大會,派出教師代表團前往韶關向省政府請願,要求省政府收回成命,並通電全國。
1941年10月,林礪儒來到桂林擔任廣西教育研究所導師;次年4月,改任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教授兼教務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毅然加入民主同盟,194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礪儒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兼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5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長,並當選為全國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教育事業,他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即使後來身患重症,他仍率領工作組奔赴吉林、雲南、廣西等地,為師範學校的學制及教學計劃、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等進行調研。
縱觀林礪儒的一生,無論是他提出的「教育是人格和人格的交感」;還是「中學教育是全人格教育」等,都是「全人格」教育理論不折不扣的倡導者和先行者。直至如今,人們仍然懷念他,並對他在《我的中等教育見解》一文中的觀點深表贊同:我認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絕非何種職業之準備。要全人格的陶冶受得圓滿,那麼將來個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譬如一株樹要發育完好,就要讓根四面八方蔓延。若堵住幾向,單讓一向給它伸張,就不能完全發育。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無為縣襄安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7年08月16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