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在兩會上發言,講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會伴生很多問題時,說「銀行是弱勢群體」,引得現場哄堂大笑。
財大氣粗的銀行怎麼看也不像是弱勢群體,但張建國行長的話,也未必不是肺腑之言,甚至代表銀行業不少人的想法。
這年頭,很多人眼裡的「強勢群體」都紛紛「示弱」過——官員、警察、城管、教授、醫生、房地產商、白領等等,都曾吐槽自己是「弱勢群體」。
《人民日報》曾經專門就弱勢群體生存狀態做過調查,得出一個判斷說國民「弱勢心態」正在蔓延,不但農民工、大學生、小商販認為自己「弱勢」,甚至月收入上萬元的「白領」「金領」也自認「弱勢群體」。更有甚者,強勢如警察、城管者,也說自己是「弱勢群體」,連「官員是弱勢群體」、「房地產商是弱勢群體」的說法都曾「橫空出世」。
如果真的像專家分析的那樣,「弱勢」是因為「社會權利表達不暢甚至不通,主流的話語體系中沒有他們的地位」,那房地產商稱得上是「強勢」了吧?日常所見,樓市一有風吹草動,就有很多「御用專家」替房地產商奔走呼號,有力挺房價一路走高的,有質疑政府行政幹預的,要說他們的利益表達渠道不暢,打死我都不信。至於話語權,慣常的看法中,官員們掌握著政策制定和利益分配的權柄,還能少了話語權?可他們為何也覺得自己「弱勢」呢?
在我看來,這種「弱勢」的心態緣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政府部門「刺激」樓市時自然沒得說,但要是「調控」起來,房地產商不是也會覺得忐忑慌張嗎?吃胡蘿蔔的時候挺好,大棒一來,不就「弱勢」了嗎?官員也有官員的擔心,周久耕肯定想不到自己會因為一盒香菸而「現形」,李剛估計也沒料到一句話能產生那麼大的社會影響。現實就是這麼弔詭,不按常理出牌,小小細節就能推倒「多米諾骨牌」。再拿城管來說,攆小攤販時自然是強勢而威武的,但那麼吃力不討好的差事,那麼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也難免會生發出委屈的感覺。
此外,如果在博弈過程中,規則不明確、環境不公平,那麼人人都可能成為「弱者」。一名白領今天被開發商偷工減料而出離憤怒,說不定明天開發商就有可能在拿地時被地方政府坐地起價,敢怒不敢言;釘子戶被官員威脅強拆的時候,徒嘆無力,說不定第二天這名官員就會因為一句「雷語」而被洶湧民意摘掉「烏紗帽」;醫生給病人看病時廣受尊敬,萬一出現醫療事故也會在「醫鬧」面前一籌莫展……所以,風清氣正、秩序井然、理性文明的社會,才成為大家的期待,在一個充分透明、公平的環境下,這種弱勢心態才能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