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疫情突然反彈,石家莊市和邢臺市部分地區出現多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讓我們必須反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哪些行為習慣必須長期堅持,哪些措施還落實得不到位,才讓病毒有機可乘。
口罩不僅可以防止患者噴射飛沫,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還可以阻擋含病毒的飛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防線,能夠有效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在預防新冠肺炎工作中,戴口罩一直是公眾保護自身健康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公眾應科學佩戴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一般在1-2米內,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如果病人在講話、咳嗽、打噴嚏的時候,與其近距離接觸,又沒有採取防護措施,是非常容易發生感染的。科學佩戴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有效措施,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口罩的佩戴方法
戴(摘)口罩前(後)要清洗雙手
將口罩防水層(一般為藍色)一面朝外、無紡布(一般為白色)一面朝內,帶金屬條的一側朝上,捏住掛繩繫於頸後或兩耳
展開口罩折面將鼻子、嘴、下巴完全包裹住,用手將金屬條貼住鼻梁捏緊,使口罩與面部緊密貼合,或用嘴吹吸幾次,確保密閉效果
廣大居民一定要合理選擇口罩,外出時一定科學佩戴,並隨身攜帶備用口罩,在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前去人員密集空間相對封閉的公共場所、遇到自己無法確定風險的情況下要及時佩戴,在口罩弄溼弄髒失去防護效果時及時更換。
口罩的選用原則
★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最常見的一種醫用口罩,防護級別低於醫用外科口罩。
推薦:在非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選用。
★ 醫用外科口罩:共有三層,中間有過濾層,可阻隔體液、血液、細菌和部分顆粒物。
推薦:普通門診、病房工作醫護人員選用;人員密集場所的工作人員,包括醫院、機場、火車站、地鐵、地面公交、飛機、火車、超市、餐廳等相對密閉場所的工作人員選用;從事與疫情相關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遞等從業人員選用;居家隔離及與其共同生活人員選用。
★ 醫用防護口罩:指符合《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標準的口罩,防護效果高於醫用外科口罩,具有阻隔血液和傳染性體液噴濺的能力。
推薦:發熱門診、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及確診患者轉移時選用。
★ N95/KN95及以上標準的顆粒物防護口罩:N95是一個國際常用標準,指對顆粒物的過濾效率達到95%以上,數字越大,代表過濾能力越強。這種口罩防護效果優於醫用外科口罩。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醫用防護口罩供應不足時的補充,但在手術室等高溼度或有體液飛濺風險的區域不建議使用。
推薦:現場調查、採樣和檢測人員工作時選用。
★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又稱防護面具,分全面型和半面型。防護級別高於醫用防護口罩。
推薦:在應急狀態下使用,全面型可用於病人或疑似者插管、切開等操作。
★ 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增加了以電為動力的送風裝置,降低使用者的呼吸負荷以改善其舒適度,在較高送風量條件下,可阻止吸氣過程中外部汙染空氣漏入面罩,同時將呼吸、眼、面及頭部防護結合在一起,實現綜合性職業安全防護需求。
推薦:應急狀態下使用。
★ 兒童口罩:應符合國家標準GB2626-2006 KN95,並標註兒童或青少年顆粒物防護口罩。因兒童臉型較小,與成人口罩邊緣無法充分密合,不建議兒童佩戴成人口罩。
口罩的佩戴原則
科學合理佩戴,規範使用,有效防護
● 在非疫區空曠且通風場所不需要佩戴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需要佩戴口罩。
● 在疫情中高發地區空曠且通風場所建議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顆粒物防護口罩。
● 有疑似症狀的人員到醫院就診時,需佩戴不含呼氣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 有呼吸道基礎疾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防護口罩。嬰幼兒不宜戴口罩。
● 棉紗口罩、海綿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對預防病毒感染無保護作用,但也有降低咳嗽、噴嚏和說話等產生的飛沫播散的作用。
是否戴上口罩就夠了
當然不是
口罩只是我們保護自身健康的手段之一。佩戴口罩的同時,我們必須採取其他防護措施,包括勤洗手、對物體表面進行消毒等等。
如何正確佩戴和取下口罩
首先,僅戴口罩,卻沒有做到經常洗手或者用沒洗過的手摸臉的話,或者戴口罩、摘口罩時沒有認真洗手,仍然有被病毒傳染的風險。
如果戴了口罩但沒有正確地戴上或者取下,或者重複使用、內外面交替使用、弄溼或弄髒後沒有及時更換,或者將口罩拉至下頜、頸脖等位置,或將口罩掛在手臂上,使口罩內層受到汙染等,仍然有被病毒感染的風險。
除了科學佩戴口罩,注意將細節落實到位,保護我們遠離新型冠狀病毒的措施還包括:
◆ 用肥皂水或者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洗手,再洗手;
◆ 定期對日常接觸的物品進行消毒;
◆ 在社交場合保持1米以上距離;
◆ 不要用清潔過的手觸摸自己的眼睛或口鼻(即使你已經佩戴了口罩);
◆ 咳嗽或者打噴嚏時屈肘或用紙巾以掩住口鼻。
原標題:《【科普】正確戴口罩是預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