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內向和外向判斷一個人的性格,人都是內外合一的。
把身邊的人說成是內向或者是外向,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都是內外合一的,也就是性格中既包括內向,同時也有外向的成分存在。只不過是他展現和表達的東西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中才有了內向和外向區別。
比如他不願意在這種場合中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保持矜持和沉默,給人的錯覺就是內向;那有人他喜歡在這種場合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既興奮又熱烈,那麼給人的錯覺他是外向的。
所以不能用內向和外向判定一個人的性格。人都是內外合一的,只不過是價值觀念取捨的不同,信仰和信念的不同,興趣和愛好的不同,造成了內向和外向的錯覺。
二、有的人話少但善於把握重點,不喜歡講廢話,這就是你眼中看到的內向人。
其實表面看似內向的人,他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豐富的,他的表現就是不喜歡說話,但這並不等於不會說話,不敢說話,不願說話,他只不過不想說「廢話」。
一個很健談的人,他那一嘟囔嘴,講上兩個小時都不成問題,但真正要表達的也就是那麼兩句。
他就擅於把一句話拖拉長,把一件事扯成幾件事,他旁徵博引,扯東道西,加上語言、手勢、表情,又興奮,又滔滔不絕,你越喜歡聽什麼,他就來什麼,人就是喜歡打發時間,有這麼一個閒情逸緻。
但是你要擱內向一點的人那裡,就完了,因為他很簡單,一件很複雜的事,外向一點的會認為如何如何了不得,但在他那裡看就很簡單,說是簡單,其實是透徹,你兩個小時在那裡講的東西,人家一句話就概括了。
剛才不是說人在閒的時候沒話找話嗎?內向的人兩三句話就完成了,剩下的時間還怎麼打發?這不冷場了嗎。所以,人家就不理解內向的人,認為內向沒外向好。
其實內向的人很「內秀」,他講話能抓住中心,他不願說「廢話」。
你比如說見人要打個招呼。那內向的人張嘴一說就是吃飯了嗎?對方說吃了。對方當然也回一句,你吃了嗎?內向的人說吃了,就這麼簡單,給人家感到沒有什麼呱好拉的,然後就結束了,各走各的。
但你擱一個外向的人,就不會這樣。
三、有的人話多,感覺很熱情,同時又感覺不太靠譜,這就是你眼中看到的外向人。
一個外向人同樣招呼別人:你吃飯了嗎?人家答:吃了?還沒有等別人回一句:你吃了嗎?他這邊話頭已經接上了:吃的啥?……喲,這個東西要少放點鹽,多放點麻椒,不然味不好。改天我做一個讓你嘗嘗,我會做。
你看這話說的多讓人感到近乎,但「改天」是哪一天?改到啥時候?也許永遠沒有這一天,但外向的人就這麼說了。
那內向的人他不會這樣說,他說了之後要做的,但做不到,我說他幹什麼?這不廢話嗎?所以你看內向和外向的人出發點不同就在這裡。一個是在上面飄著,一個是在下面沉著。
所以你發現現實中有很多挺能說的人,話講得多,但做起事來並不牢靠,說不準還耍滑頭。
但人家挺會說,一說你就高興,你一高興人家就把這種缺點抹掉了,有可能生意也談成了,你如果是個領導,一高興說不定把人家提拔上來,但人家說的到底是真的假的,你也搞不清。背後罵不罵你,你也不知道。但人就好這一口,世俗的東西嘛,為了現實而現實,為了利益而利益,為了虛榮而虛榮,就是這麼回事。
見面打招呼,除了扯吃飯,外向的人還有可能扯到天上去。今天這個天兒可真好啊?對方會說:啊,就是好啊。那內向的人他不會扯那個:那太陽就在天上掛著呢,能不好嗎?廢什麼話?所以他不扯這些的,他認為這都是廢話。
所以你就會發現一個特點,內向的人對添油加醋的東西,枝枝葉葉的東西,他根本就不講的。
四、內向的人說話簡單直白,不太招外向人喜歡,其實很「內秀」,很陽光。
你感覺到不好,有可能是你缺乏真誠,走入不到他的內心世界。那麼內向人的「內秀」表現在哪裡呢?他講話很精準,他能抓住中心,他能從主幹上去講。因為他善於分析,一個外向的人剛一張嘴,內向的人就有可能知道他下一步想幹什麼。
所以外向的就不太喜歡內向的,認為什麼事情都那麼直白,而且沒有什麼懸念,有一說一,真太沒有意思了。其實,內向的人開口講話,其實是挑人來的。他有他的標準,他認為你挺不錯,挺合得來。他就會把話匣子打開,你一聽,我的乖,還真能講。還真是那麼回事,還真比我懂得多呢,我這挺外向的,他比我還逗呢,有可能還會佩服他。所以你會發現內向的人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其實他很內秀,你甚至可以把他叫成「悶騷」也行,其實人家挺開朗的,挺陽光的,挺大度的。
這樣的人你不要擔心他會缺朋友,他有可能沒有那麼一大堆人在旁邊,但是人家不缺知己,也許就那麼一兩個,交情足夠守護一輩子。所以內向的人並不會感到自己有多寂寞,你所看到的孤單只是表面和錯覺,他有他的閒情雅致。
五、孤僻是一種負能量。要正視內心,走出心理陰影。
孤僻的人就不行了,內向的人不一定孤僻,外向的人卻不一定不孤僻。
孤僻是指受人排斥、找不到存在感、被人冷漠、感覺到一種內心深處的壓力,在群體中沒有歸屬感,沒有認同感,但又想急於被群體理解,被眾人欣賞,但卻四處碰壁。
一句話不受人待見了,沒人搭理了。那麼有可能外向的人哪句話說的不著邊兒,因為言多必失,你說的不可能都對啊,又那麼能講,別人家陳皮爛穀子的事情都講出來了,陳年往事都給人掏出來了,家長裡短都給人倒出來了,惹人家不高興了。
如果又是那種倔強固執好強的人,那麼周圍的人就會選擇遠離。就造成了孤僻,尤其是群體的漠視形成了一種心理壓力。
所以有時候你不要看到那個外向人,表面上嘻嘻哈哈的,他善於營造氣氛,他內心有可能是空虛的,有可能是孤僻的。那麼時間一長,他自個說話也少了,因為周圍的人不應和了,不附合了,懶得搭理了,那麼這種外向的人就可能走向了孤僻。
所以現在的人,什麼是內向?什麼是外向?什麼是孤僻?其實是分不清的。不能光看誰表面上說道什麼,要看他做事,是否真豪爽,是否真踏實,是否真豪傑,只要說的和做的一致,不管你眼中的內向還是外向,這樣的人都沒有什麼問題。
結束語:人的性格都是內外兼具,心態坦然,無愧於心;言行合一,光明磊落,才是健康標準。
其實把人說成是內向和外向沒有什麼意義。不能用內向和外向判定一個人的性格。人都是內外合一的,只不過是價值觀念取捨的不同,信仰和信念的不同,興趣和愛好的不同,造成了內向和外向的錯覺。
但孤僻還是要找一找原因,心地一片光明,於人於己,無愧於心。在群體中也好,在獨處時也罷,都會遊刃有餘,找準自己的位置。所以光明磊落,心態坦然,不管外向還是內向,都不會感到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