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506 閱讀時長/7分鐘)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大學明明是最適合學習的階段,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荒廢時間?」
小明也剛大學畢業幾年,仔細想了想這個問題,似乎確實是這樣。
你看,大學期間沒有經濟的壓力,因為幾乎所有的同學父母都會按時的給生活費;
大學期間沒有時間不夠用的壓力,相比於高中和職場人大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
大學期間沒有贍養父母的壓力,反而是父母有供你讀大學的經濟壓力。
這種衣食無憂的生活按道理來說是最適合學習的階段,可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荒廢時間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我思考了一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01過度補償心理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小明在上大學的時候曾經問過自己的室友。
上大學的時候我有這麼一個室友,凡是沒有課的時候早上起來就打遊戲,一直打到晚上熄燈還不甘心,直到電腦沒有電了才消停。
由於我作息比較規律,熄燈了我就要睡覺,為此我還跟他理論過幾次,所以這件事我的印象是比較深刻的。
有一天一起去食堂吃飯的路上,我問他「兄弟大學可只有四年時間,你難道打算每一天都這樣過?」
他笑了笑說「急什麼,高中都那麼苦了,好不容易上了大學了還不能讓我輕鬆一下?這不才大二嗎,大三再開始學,來得及。」
然而他的這種生活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大四。
上大學的時候我一直沒明白,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每次看到他打遊戲我心裡只能默默的嘆息一聲。現在我才明白這其實是一種補償心理。
補償心理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它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指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你在生活中缺了什麼,在以後的生活中一旦有機會你就會想著把它補起來。
就我這個大學同學而言,在他心裡高中生活讓他缺失了自由、缺失了娛樂消遣,所以他想在大學的時候補回來這些他當初沒有得到的東西。
需要警惕的是,這種「補償心理」經常演變成「過度補償心理」,也就是矯枉過正。
還是以我這位同學為例,剛開始他肯定只想著空閒的時候玩自己高中沒有玩過的遊戲來補償自己,後來就直接變成了每天玩遊戲,玩各種自己沒玩過的遊戲。
你看,這就由補償心理直接變成了過度補償心理。
其實過度補償心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的常見,你比如說如果你沒有按照飯點吃飯,餓了很久以後你就會暴飲暴食;
再比如說下了班吃過晚飯你本來打算看書的,結果躺倒沙發上心想上班都這麼苦了,刷半個小時抖音休息一下吧。結果本來打算的刷半個小時,結果等你意識到的時候已經過去幾個小時了;
比如說有些女孩子小時候因為家庭條件困難,沒有怎麼用過化妝品,長大後就大量購買一些高檔的化妝品來補償自己;
再比如說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吃了沒讀書的苦,就大量給孩子報班,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這些父母的初衷看起來是好的,但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只能讓孩子不堪重負。
這些都是過度補償心理的表現。究其原因,都是希望將自己過往失去的東西,通過現在彌補回來。
02自控力有限
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你可能會說是無限的,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我總認為只要我心裡想自律,就一定能控制住我的行為。可是後來我才明白,原來一個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在略帶飢餓的狀態下進入實驗室,實驗開始前至少3個小時內不能吃東西。
隨後,研究人員將參加實驗的學生帶到一間食物香氣撲鼻的房間。房間的桌子上擺放著兩隻大碗,一隻碗裡放著剛出爐的香氣撲鼻的巧克力餅乾,一隻碗裡放著一堆小蘿蔔乾。
研究人員還準備了一份像模像樣的實驗說明,告訴他們「這次實驗選擇巧克力餅乾和蘿蔔乾是因為兩者的味道相差懸殊,明天將有工作人員與你們聯繫,詢問你們品嘗食物後留下的味覺印象。」
接著一半學生分到了幾塊巧克力餅乾,但是沒有蘿蔔乾;另外一半學生分到兩三根蘿蔔,但沒有巧克力餅乾。學生在吃東西時,研究人員故意離開房間,營造誘惑的氛圍。
那些吃蘿蔔乾的倒黴學生,孤零零地坐著,一邊吃著蘿蔔乾,一邊羨慕的看一眼桌子上新鮮出爐的巧克力餅乾。
雖然面對誘惑備受煎熬,但所有受試者還是吃完了自己該吃的食物,蘿蔔組的學生也沒有任何人偷吃餅乾。不得不承認這是人類自控力強的表現。
「味覺實驗」結束後,另外一批研究人員走進房間,開始第二項看似毫不相干的實驗。研究人員告訴學生實驗的目的是想弄清楚擅長解決問題的到底是高中生還是大學生。
之所以這麼說也是為了讓這些大學生認真對待實驗,畢竟人都有好勝心。
受試學生拿到一組智力謎題,要求一筆畫出複雜的幾何圖形,筆尖不能離開紙面,線條也不能重複。
研究人員給每位學生都發了很多草稿紙,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畫。
事實上,這道題根本是無解的。研究人員只是想觀察,受試者在放棄求解之前能夠跟令人灰心的難題奮鬥多長時間。
結果是「未受誘惑」的學生,也就是無須克制之前可以隨意吃巧克力餅乾的學生解題的時候平均花了19分鐘,認真努力地嘗試了34種方法。
而「受到誘惑」的學生,也就是只能吃蘿蔔乾不能吃巧克力的同學,明顯缺乏耐性。平均花了8分鐘就不幹了,連吃巧克力餅乾組的一半時間都不到,並且他們平均只試了19種畫法。
為什麼這組同學這麼容易放棄呢?答案是他們用光了自控力。
心理學家從其他類似的實驗中也發現了自控力是可以耗盡的有限資源。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耗費大量自控力,那麼我們在做別的需要自控力的事情時就容易放棄。
這下我們再來看為什麼很多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荒廢時間,而不學習。答案很明顯,他們的自控力被用光了。
我們都知道高中階段學習強度是非常大的,每天需要做大量的習題,背大量的知識點。而每個人的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你把時間花費在學習上,那麼你玩的時間自然就會變少。
為了完成大量的學習任務我們就必須發揮自己的自控力減少各種娛樂時間,比如說看電視的時間、打遊戲的時間等。高考是一場持久戰,長時間的自我控制,消耗了我們大量的自控力。
上了大學後,學校寬鬆的管理和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仍然需要我們用自控力來進行自我管理。然而很多同學的自控力在高中階段就被大量消耗,等到了大學需要用到自控力的時候已經是力不從心。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誘惑,比如說網路遊戲、黃、賭、毒時,就特別容易淪陷。所以,這就不難理解大學期間特別適合學習,但仍然很多同學還是把時間荒廢了。
03目標不清
如果說高中是選擇題,那麼大學就是簡答題。
為什麼這麼說?你看,高中其實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考上大學,要麼考不上。
所以,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在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那就是考大學。目標很清晰吧。
大學就不一樣了,大學畢業後,你可以從事的工作種類是非常多的,可以進私企,可以去國企,可以考公務員,可以自己創業,可以考研接著讀書,可以做自由職業者。
而這些選擇之下,又有不同的選擇。你比如說大部分人的選擇,去私企工作吧。這個選擇之下還需要你再次做出選擇。你想從事哪個行業?你想去哪家公司?你想從事哪類崗位?等等。
這些都存在不確定性,都是變量,需要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一落實,做出解答。
很多同學想到要考慮這麼多事情就感覺很煩。遺憾的是,我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在正確的事和容易的事之間做選擇,並且往往選擇了容易的事。
都知道目標很重要,但最終選擇了逃避思考,逃避問題。
就像美團創始人王興說的「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我們的大腦是喜歡確定性的。我們大腦中有一個腦區叫緣腦,一旦它感知到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因素,認定大腦無法根據現有信息清晰把握事件的全貌時,就會感到驚慌失措,停止不前。
沒有目標的人就像晚上走夜路,你可以走幾步,但絕對走不遠。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玩拼圖遊戲時,為什麼都會先看一下完整的圖片。這個圖片就相當於是大腦的行動目標,有了目標大腦才會指導你的身體做出行動。
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大腦是不會帶領你做出改變的。而荒廢大學時光的同學,恰恰是那些不知道將來幹什麼,沒有規划過自己的未來,心中沒有目標的人。
所以這下你明白了吧,雖然大學是最適合學習的階段,但如果你沒有目標,每天遊手好閒,這段時間最終也只能被你荒廢。
好,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在大學很多同學荒廢時間不學習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個是過度補償心理,一些同學認為自己過去損失的東西,大學期間應該補回來;
第二個是自控力耗盡,一個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有的同學在高中階段耗費了大量自控力,導致大學期間自控力缺失,經不住各種誘惑;
第三個是目標不清,沒有明確的目標我們的大腦就不會做出具體的行動,荒廢時間的同學大多逃避思考,沒有明確的目標。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話記得給小明點個「在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