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人重視過年。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一年又要從頭開始,人們總是充滿希望。富人過年,花錢慶賀,自然排場,窮人雖有俗語「窮漢盼來年,一求年不如一求年」,但總還是有期盼在裡邊。所以不管富人窮人,都希望在辭舊迎新中求個吉利,都要做認真充分的準備。
講衛生。屋內大掃除(掃黃塵),清掃以後刷白泥牆,泥爐子,漿炕漿地(用麵湯抹,過去農村一般土炕土地),糊窗子;洗衣服、拆洗被子(洗惡水);男人剃頭,俗語「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婦女剪頭髮,拔黃毛,洗腳。
準備吃喝。蒸饃,有棗饃、花饃、豆沙饃,用紅綠胭脂點畫;蒸糕,卷棗泥,包豇豆、包菜餡三種;擀長豆面,做豆腐,生豆芽,煮豆色(黃豆泡膨脹煮熟拌鹽就飯吃,白綠兩色豆子,另配染紅的杏瓣,圖好看),煮豬頭豬蹄,做紅燒肉(天漸暖鮮肉已不能存放,紅燒以後吃不完可存放到夏天吃),酥雞肉,燜肉(用豬肉酥),熬皮凍,農村人有啥吃啥,以上這些一般不會全有;因習俗、生活條件差異,有的地方或有的人家做黃酒,做杏茶(杏仁或桃仁、小米炒熟摻水磨成漿,凍成碗託),炒炒米,煎(油炸)茶食(茶點),煎糕圈(糕面發酵和麥芽捏成環形),蒸黃饃饃(米麵發酵和糊加入煮熟豇豆舀碗內上鍋蒸)。
其中生豆芽講究不能隔年,大年三十前必須把毛根去掉,揀好煮熟,如果隔年生長,會紮下窮根。
進城辦年貨。主要有窗花、糊窗紙、紅紙,香、炮、黃表(請灶馬爺爺),燒酒、酸梅、蒼朮等。
大年三十(不管臘月二十九過年還是臘月三十過年都叫大年三十)這天,撈隔年撈飯(早上),貼對聯,放置照門炭(炭上貼紅紙或紅綠紙十字,守孝期貼黃紙十字,放門旁),意在鎮宅,有的地方就叫鎮門炭,上墳燒紙,院子當中擺好供桌香爐,壘火籠(小孩過年戴鎖兒,放火籠頂紅紙上用炭壓上),火籠口朝南。正月不討債,討債要趕在年前,但貼上對聯,壘好火籠後,債主就不能上門了。天黑點燈籠,門外(也有在門裡的)放置擀麵杖、刀斧,刃朝外,用蒜封門(蘸上蒜在門上劃直道或叉)。放置刀杖、封門,意在驅災避邪。封門以後就不出門了。屋內門頭上放一頭蒜,水甕放蒜瓣和酸梅,煨蒼朮,俗語「蒼朮酸梅,一年一回」,意在闢穢祛邪。新年穿的衣服要從柜子裡取出來放好,大人若遇逢九或本命年,則準備紅褲帶一條或紅主腰子一件,小孩要用紅布條和花布條把棗、蒼朮、蒜瓣、炮仗(有的地方還用乾草)縫在一起戴在肩上,有的還另綴古銅錢。
年夜飯一般是蒸饃燴菜、餃子、酥肉等,涼菜熱菜都上,還要喝酒,小孩不喝酒,大人用手指蘸酒在眉心抹一下。吃的時候鍋內最後要留一個蒸饃,叫照鍋饃饃。吃飯以後不睡覺,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熬年(守歲),有的地方還講究老年人穿上壽衣。守歲時小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小輩壓歲錢。
除夕夜講究安靜,忌喧鬧,俗語有「明冬暗年黑臘八」的說法,冬至天氣明朗好,除夕夜暗暗的靜靜的預示來年吉祥,人定以後,如有響鬧聲或驢吼狗叫不斷則不好,預示社會不安定,或有反亂。
凌晨發火籠,一般在雞叫以後,出門要放開門炮,出門前都要吃一口照鍋饃饃,講究空心不出門,這和隔年撈飯的意思一樣,象徵連年有餘不餓肚子。發火籠前,把鎖兒繞火籠左右各轉三圈,然後給小孩戴在脖子上,紅主腰子也要在火籠上轉以後穿上。有的地方壘兩個火籠,三十天黑髮一個,初一凌晨發一個。火籠發著以後,用勺子或碗盛醋,放入炭火,趁冒氣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院中供桌周圍都要轉一回,叫打醋炭,古人意為驅邪,現在科學認為,有殺菌消毒作用。打醋炭後開始敬香紙,接神祭祖,在神位前擺上供獻、點黃表、燒香、磕頭,放炮,迎接諸神下界;在神主(祖先牌位)前擺供獻、點黃表、燒香、磕頭。天明上廟敬神。初一這一天上午香快煨完就要添上,不中斷,傍晚燒晚香,直到初八每天早中晚都要上香。
初一早上出門迎接喜神,一般是全村人集體行動,各家都有人參加,端著供品、香、炮、表,牛馬等大牲畜也趕上,習慣稱這種行動為「出行」。祭罷撿兩塊石子,折一小樹枝,回家放在櫃頂上,叫元寶和搖錢樹。出行要首先確定喜神方位,喜神方位隨甲子紀年的天幹變化。方位與八卦對應如下: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另有喜神方位口訣:
甲己在艮乙庚乾,丙辛坤位喜神安。
丁壬便在離中坐,戊癸回到巽中間。
依此對照,一看即明白。如2013年屬癸巳年,按「戊癸回到巽中間」,巽又與東南對應,則癸巳年喜神方位在東南,所以2013年春節向東南方向出行。出行時有經驗的老農還要觀察山嵐,以此預測當年收成。
初一吃素,早上吃杏茶泡隔年撈飯,就豆色、豆芽菜,中午素燴菜,晚上吃杏茶泡炒米、糕圈子、黃饃饃。吃飯有豆色菜時大人喜歡給小孩眉心按一個紅杏瓣。正月初一總能看到小女孩穿著新衣服,辮子扎紅綠紮根子(頭繩),眉心按一個紅杏瓣。黃甫川一帶如此,各地有所不同。
初一到初八,每頓飯前要將菜餚在大門外潑撒、神位神主前敬獻。
初一不出遠門,穿上新衣服在村裡互相串門,婆婆引上新媳婦給長輩拜年;不掃地,動掃帚掃走財運,引來「掃帚星」致黴運(縣城等地初四以裡不動掃帚);不能把水淋在地上,淋在地上害瘡,或說莊稼遭雨打;不開櫃門,怕驚動老鼠;不往外潑水,潑水財源外流;不做營生,「初一忙則一年忙」;上午不能睡覺,忌莊稼倒伏。
初一開始正月第一次見面,人們互致祝賀,「好過年」、「過年好」、「咱都好過年」為口頭禪。
初二吃餃子,包幾個餡內藏有麻錢的餃子,誰吃到就說誰有財運;擔發財水;初二、初四不梳頭,不做針線,忌蠍子,扎爛、刨亂蠍子窩,蠍子橫行亂竄。
初三走親戚,過去農村走親戚禮品一般是五個或七個過年蒸饃,回禮的方式是交換蒸饃,或原數或少回兩個。晚上老鼠娶親,早點熄燈安息,勿驚動老鼠,屋內牆腳給老鼠撒些吃的。
初四不出門,吃糕粘(rán)窮(把窮窟窿糊住)。初五吃糕填窮(把窮坑填住);初五之內不能用生米做飯,完全吃過年準備下的熟食,初四以前存下的垃圾不能倒,意為聚財;初五倒垃圾叫送窮土,或叫送窮媳婦。送窮媳婦各地做法大同小異,傍晚端上垃圾送到村外十字路口,燒三炷香放炮後返回,送的人不能回頭看,怕窮媳婦原跟回來。送時還要念口訣,指出某村某戶人家,讓窮媳婦到那裡去,俗語「窮媳婦窮,早些兒離我門,去聚全店打一尖,去李二毛家(據說是一家破落財主)扎老根。」黃甫一帶則有「窮媳婦窮,快離我的門,廟梁有個魏克仁」(魏克仁曾是廟梁村有名的財主)的說法。初五稱「破五」,婦女忌出門,忌做針線、梳頭,說「破五梳頭,刨亂窮媳婦頭」。
初六初七不出門,初七稱「人七」,府谷北鄉這天過小年,「人七」和過大年做法一樣,晚上也要壘火籠,門前放置刀杖。女孩子「人七」生日則大吉。「人七」的這些習俗與古代典籍記載的「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北史·魏收傳》)一致,即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可知有關「人七」的習俗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府谷南鄉過小年在初六。
初八稱「順心日」,出門走親戚。有的地方壘火籠,晚上在當院磕頭,一歲一頭,最後天一頭地一頭。有的地方不做營生,說忌忘心。
初九忌老鼠,也有的地方說初九是老鼠娶親日。凡忌老鼠、蛇、蠍、蚰蜒的日子,最忌做針線,做刨、挖一類營生。更不能搓繩捻線,說會搓長捻長老鼠、蛇、蠍、蚰蜒尾巴,意即使這些害蟲孳生。但這些日子可以泥牆、漿地,把害蟲洞穴糊住。
初十粘籽頭,凡粘則吃糕,糕有粘性,粘籽頭就是盼糜子、穀子、高粱等長穗作物穗子大,顆粒緊密。忌用帶刃家具切剁,恐傷谷穗。
十一忌青芽十二忌黃芽,怕莊稼青苗紮根不好,怕種子發芽不好,這兩天不動鍬鏟。
十三楊公忌日,諸事不宜。忌鼻疳(病名,發病時,鼻孔紅腫、潰爛。府谷也稱梅毒為鼻疳)。府谷北部鄉中午吃米涼粉,麵糊糊抹鞋上,說是糊麻雀眼,防止麻雀吃糜子(糜子收割前,麻雀成片落在糜子地裡,有時能把一塊地上的糜子吃盡,府谷人叫「雀扇糜子」)。
十四忌蠍子,忌挖、刨。做營生會扎惡刺。
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掛紅燈籠。
十六忌瘤,做營生會害瘤,身上會出現不痛不癢一道一道的紅線(應為帶狀皰疹一類)。
十七十八忌蚰蜒。南鄉一帶十八則忌害眼病。
十九忌胳扭(即胳膊肘等關節部位),防止骨折或脫臼。府谷有的地方也說這天是老鼠娶親日,忌擔水,怕擔回老鼠。有的地方忌蚰蜒,不出門。
二十小天倉,吃糕,在院裡用灰圍成圓圈,裡邊埋夏糧作物豌豆、麥子,叫打窖。這天婦女不做針線活,孕婦更忌,否則養愣子(傻子),養天睖兒(眼睛朝天看)。
二十一忌害單瘡,二十二忌害雙瘡(多處),有的地方說害單耳雙耳(應為中耳炎一類耳病)。
二十三講究最多,忌諱最厲害。忌出門,忌做活,尤忌動鐵器。說法有:「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馬歇一天」,「正月二十三,鐮刀斧頭不敢沾,老牛老馬不搭鞍」,「正月二十三,鐮刀斧頭不敢沾,誰要沾,狼刨門檻往裡鑽」。如果不忌,還有更嚴重的後果,「前晌盤頭六,後晌走馬乾,黑夜老各眨」。老牛老馬歇一天,有一個說法是牛這天不歇的話到地畔就頭暈,耕地時耕不到邊。「盤頭六」、「走馬乾」指病,「老各眨」就是死了閉上眼睛,從死得這樣快來看,這病應是惡性傳染病,老百姓很懼怕。有說「盤頭六」即大頭瘟,走馬乾即老鼠瘡,古人留下的說法,已無法考證。查資料知中國西部一些地方民俗稱正月二十三為燎幹(幹也作疳)節,點燃柴火,大人小孩在火堆上跳來跳去,說「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疳是一種病毒,燎疳為驅毒滅病。這和府谷民俗中把正月二十三作為一個防災祛病的日子,有相通之處,對理解府谷的這些說法或有幫助。
二十四不出門不動鐵器,忌蛇,府谷南鄉說忌「走馬(即很快出現)大惡事」。
二十五老天倉,吃糕,打窖,窖秋糧作物糜子、穀子。正月消閒,人們都穿上新衣服,女孩子更要打扮一番,扎紅頭繩,戴首飾,扎耳孔,戴耳環,但在這一天是忌扎耳孔的。
二十六婦女不做營生,孕婦更不能,否則生孩子長六指。二十七忌蛇蠍。二十七二十八忌七孤帶八寡。人人都愛白頭偕老,兒孫滿堂,過年正月討口彩,所以像如這樣的忌諱在過去不管信不信都有人忌。
二十九或三十稱為月盡,忌害瘡,北鄉說對口瘡,南鄉說盡頭瘡。
正月除了每天都有講究或忌諱以外,還有忌抿襯子(即袼褙,做鞋用),怕得鼓症;忌炒豆子,怕天旱;忌吃拌湯疙瘩,怕冷雨(冰雹)打;忌隔牆喊人,怕招遊魂;忌借給人火種,怕減旺氣。
正月吃好的,走親戚,打牌娛樂,不做營生,就連火籠、照門炭也要等到二月二才能清理。忌這忌那,等於給自己放一個長假。實際上正月也不到生產勞動的季節,二月二一過人們要開始下地勞動了,類似忌諱也就結束。
過年和正月的一些作法,一些忌諱和講究,表現了人們對自然、神靈、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古人對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對自然災害無力抗拒,只能寄希望神靈和祖先保佑,帶來吉祥。
古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常擺不脫飢餓窮困之苦,一些忌諱和講究與種地、打糧有關,祈求五穀豐登,連年有餘。
古時缺醫少藥,人們憑經驗,常用土方自己治病,有時小病也易夭折,與人生活環境較為接近的老鼠、蛇、蠍、蚰蜒等害蟲毒蟲也會對人形成傷害,一些忌諱和講究與祛病避害有關,其中打醋炭、煨蒼朮、水甕放蒜、小孩衣服上綴蒜等,確實就有消毒防病的作用。
正月的這些禁忌和講究,從古流傳至今,不知經過了多少代人,一部分已搞不清楚最初的用意,流傳中各地也產生了差異。府谷東西南北各處做法說法就不完全一樣,人們只是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習慣保留下來,使生活更加變得豐富多彩,人們既認真又不把它完全當真,真正對此當真的人並不太多。府谷民間流傳一個故事說,正月不能做營生,差不多天天有禁忌,是一個怕做營生的懶婆娘編造出來的。她編到正月二十五,二十五以後三天沒編出來,二十五老天倉過罷要開始勞動了,人們就嘲笑懶婆娘說,「過了老天倉,羞死懶婆子」,懶婆娘說:「我不羞,還有一個二十九。」二十九正月最後一天全天忌,又歇一天。這個故事也說明人們並不完全當真,如果當真,整天於心惴惴,那人活得就太累了。
作者簡介
姬寶順,男(1948—— ),府谷黃甫人,曾任榆林市政協副主席,民進榆林市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