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都挺有意思的,但是作為古時候的一國之君身份,不免有離經叛道之嫌。不同於清朝選出來的皇帝接任者,明朝皇位繼承沒有太多奪嫡之爭,所以接任的皇帝也就比較隨便了些,參差不齊,但要說明朝皇帝都「質量差」那也肯定有失公正,明朝功績顯赫的皇帝有,天資聰穎的皇帝也不乏其人,比如今天說的這位嘉靖皇帝朱厚熜,就絕對稱得上是位頂尖的聰明人,然而,奇怪的是他的治理效果卻跟其聰明的頭腦不成正比。
精明的小政治家朱厚熜
公元1521年,嘉靖皇帝的前任,他的堂兄朱壽大將軍兼武宗朱厚照,在位十六年後因意外落水駕崩,又因此時朱厚照生前並未剩下子嗣,而武宗自己唯一的親弟弟又幼年夭折,於是在武宗生母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的主持下,從近支皇室中選中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此時還在湖北王府裡的朱厚熜,恐怕做夢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皇位繼承人,從一區區藩王世子,一躍而成明朝的最高統治者。
然而成為了皇帝是有代價的,尤其是對於嘉靖這種半路出家的皇帝,此時才年僅14歲的嘉靖,就要離開自己的原生藩王家庭,走進陌生的北京皇宮大內,而嘉靖皇帝的聰明,也從他剛踏入京城時就表現了出來。
當時以三朝元老的楊廷和大學士為首的官員想讓他以太子的禮節入京,從偏門進入皇宮,而不是從皇宮正門入,如果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面對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肯定選擇老老實實偏門入內,而這時的嘉靖帝,就展現了與他年齡不符的不凡智慧,他選擇從正門而入,面對眾元老的疑問嘉靖回道:「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我不是來當皇子的,怎麼能以太子禮節走偏門?懟得這些百官無話可說,這可是一來就給楊廷和這班老臣和滿朝文武一個下馬威。
沒有安全感的少年天子
作為元老級大臣,楊延和絕對不是個好相與的角色,在正德朝,一直是令朱厚照深感頭疼的掰腕子對手,想當初正德為了打擊楊延和,重用宦官劉瑾來對抗,然而就算皇權外加宦官集團的聯手,都沒搞過楊延和等人主導的內閣。
後來內閣果然沒有就此服輸,又想讓嘉靖過繼給先皇孝宗,就是叫朱厚熜認伯父為父,而自己的親生父親則變成了叔叔,然而年少的嘉靖堅持尊自己親爹為皇帝,而且聰明的嘉靖清楚,以自己毫無根基外加十四歲的年齡,絕對拼不過朝中以內閣為首人老成精的百官,所以嘉靖很高明地選擇了有利於他與楊廷和爭鬥——
禮儀
,通過發動大禮儀事件這為期三年的爭奪,楊廷和這位三朝元老,最後居然沒贏這位年僅18歲的年輕皇帝。
從一介藩王世子到堂堂皇帝,毫無根基卻贏了跟百官的大禮議之爭,嘉靖皇帝可以說是位非常沒有安全感的皇帝,從他不願意認伯父為父,對百官的所有倡議以抵制的態度可以看出,而沒有安全感的人,一旦身居高位則必然將權利牢牢攥在手裡,朱厚熜也是這麼做的,為了使臣子看不清自己的意圖,增加自己的神秘感,朱厚熜首創了
「宮廷猜謎交流法」
,他總是將自己的政事意見寫青詞,讓官員們來猜,將眾臣玩弄於鼓掌之間,從而逐步獲得實際上的權柄。
後來的大奸臣嚴嵩就是精通猜青詞得到了嘉靖的重用
,其實嘉靖早就看清了嚴嵩這個人的本質,但他不管,誰能幫他維護自己的權威他就支持誰,僅以他個人角度而言,通過不間斷的打擊分化朝廷大臣,獲得了對士大夫集團的掌控。然後再推而廣之,讓他對各級地方官府也控制與手中,可以說嘉靖時期皇權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步。對於一個因沒有安全感而強化個人集權的君王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局面。
與其智商不匹配的國家治理效果
然而在位四十五年,以嘉靖的能力及智商完全可以把大明朝經營得蒸蒸日上,但他所做的事目的大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對於誰當內閣首輔,是忠是奸並不重要,好人壞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力高超並且為己所用,維護自己的權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這也是他為什麼可以用夏言,也可以用嚴嵩。
只是在他逐步集權的過程中,明朝的情況卻越來越糟
。他把自己的政治才華過多地放在了玩弄權術、控制朝臣上。
嘉靖雖然叫做中興,然而這個朝代卻土地兼併加劇、皇莊擴大壓榨民脂民膏,吏治上嚴黨橫行,財政經濟狀況也一塌糊塗。後來連韃靼把北京圍了,河套丟了,倭寇在東南沿海橫行,西班牙人強佔澳門,嘉靖都無能為力,因為軍隊也是差不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