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生態夢:價值、神話與故事

2021-01-08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劉昶  來源|管理思考錄(ID:o-liuchang-o)

平臺戰略

這些年不知道聽過多少個關於創建平臺的設想與商業計劃,可以說幾乎每一位企業家都有一個「平臺夢」,只是想做或已做、成功或失敗的問題。

平臺之價值

平臺模式帶來了新的商業想像與機會,因其網絡效應,企業有望實現爆炸式、指數級的增長,比以往更短的時間成為大公司,並獲取巨大的財富。平臺模式下,大量的供給方與需求方得以對接和交易,成為層級制與市場之外,第三種組織經濟行為的方式,增加了就業人數,提供了創業機會,促進了經濟增長;共享平臺下,資源得到高效、有效的利用,減少了人類對大自然無度的索取,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零工經濟平臺下,創造了新的工作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採取新的工作模式,人的多面向才華得以展示,興趣與工作融合,就社會而言,更充分地利用了人們的盈餘時間、認知與智慧。可以說,平臺尤其經濟、環境、人文多面向的價值。

平臺之神話

平臺模式最為吸引人的是其爆炸式增長、贏家通吃的特徵,也因此造就了「平臺神話」,但是這不是平臺模式的必然結果。平臺模式早已有之,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打破了時空限制,由此形成網絡效應。平臺不意味一定產生網絡效應,例如像滴滴、美團,因為地域割裂的限制,網絡效應已經弱化。到了產業網際網路上,因為交易頻率低、交易的非標準化、長周期的談判與交付、需求的動態調整等原因,就很難產生網絡效應了。

平臺化,並不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升級的通用選擇。即使採取平臺模式,但也要建立合理的預期,不要寄希望於產生網絡效應。「平臺神話」帶了一些問題,因部分平臺的爆炸性增長與贏家通吃,使得商業變得浮躁,人們更關注平臺與商業模式,而不是產品,但服務於人的、有價值的產品永遠是商業的根基。平臺起到了對現有產品交易的挖潛作用,但是影響了新產品、偉大產品的創新。

另外,平臺市場影響力巨大,壟斷數據與資源,侵蝕了市場競爭機制。它們贏得了巨大的利潤,員工薪水也高於一般公司,公司的不平等,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的不平等,以及諸如2016年美國大選中的公司作惡行為,這些都是對社會制度的侵蝕。

網際網路這項技術,曾許下去中心化、分布式、民主化的諾言,而今卻用來實現經濟上壟斷,權力上的集中,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生態戰略

「平臺神話」漸漸褪色,一方面是無數的平臺商業計劃受阻,一方面人們找到了一個更高級的「玩法」,就是生態戰略。「

生態商業模式在1993年,詹姆斯·弗·穆爾已經提出來了,1996年寫成《競爭的衰亡——商業生態系統時代的領導與戰略》一書。他認為,生態系統為「商業世界的有機體」,在核心企業的引領下,相互依賴的企業形成能力與角色上的互補關係。更進一步地說,這是一種世界觀,與原子世界觀相對,視世界為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從生物學的角度上看,強調的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與整體性。所以,我認為,理解生態的關鍵是:互補性、有機性和整體性。

生態是一種世界觀,如此觀之,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也只有放進關係之中,才能得到理解。所以,可以說,每一家企業自己本身的各個單元、部門就可以構成一個生態,我稱之為內生態;而與其生境中各類利益相關者則構成外生態。所謂平臺,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殊的生態。過去企業內部或外部的關係,處於弱連接或割裂的狀態,而數位化技術的出現,使之有機會成為一個「強交互的有機整體」。

每一家企業都可以生態化,生態化不是平臺企業的專屬。要知道,我們所說的平臺,是基於雙邊市場理論,而雙邊市場這個概念是2003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若爾及其合作者提出,要晚於商業生態系統這個概念10年。當然,也不可否認,平臺企業更可能構建成更強大的生態系統,實現跨界整合,這種生態被稱為平臺生態,平臺生態的強大,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平臺企業具有強大的市場地位、權力與資源,生態參與者更依賴於它們;第二,因其網絡效應,具有巨大的流量,可以用於滋養自身的新業務、以及參與者的業務;第三,具有強大的資本能力,可以通過戰略性投資、收購的方式,快速地擴展更具價值的生態參與者;第四,作為數位化企業,具有更強的數位化能力,有助於降低交易與交互成本,也可以通過自身經驗、提供工具賦能於參與者,吸引生態參與者。

生態之價值

生態戰略下,可以實現跨部門、跨企業,乃至跨行業之間資源的流動、匹配、整合,從而釋放出巨大的潛在價值,生態全流程得以反饋、優化,循環加速,有望可以集全生態資源、以協同共演的方式,滿足無數用戶「此情此景的需求」。普拉哈拉德寫過一個公式——R=G,N=1,前者的意思是企業應該從全球獲取資源,後者的意思是創造每一位顧客的獨特的、個性化的消費體驗,模仿普拉哈拉德的公式,可以寫出生態戰略的公式:R=E,N=1。

由此可見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從輸入角度看,既有資源創造了更大的價值;從過程角度看,資源到價值的轉化效率更高;從輸出角度看,提高了產品/服務的價值,更敏捷、更個性化地滿足用戶。由於既有資源潛在價值的釋放,減少了對資源的浪費,降低對大自然的索取,有意思的是,商業生態系統益於自然生態系統。如果我們將生態視作一個知識匯聚與組合的地方,那麼生態則成為一個創意、創新、創業的空間,成為一個共創價值的空間。生態因為對人的知識與智慧的尊重,成為一個更具人文色彩的商業模式。

生態之神話

如果平臺為神話,那麼生態自然亦是神話。平臺的基本機制是撮合,生態的基本機制是協同。撮合之下,是交易關係;協同之中,是交互關係。交互要比交易難得多,因為交互涉及理念、價值觀、商業慣例、機會主義、信任等問題。這些必然超越大數據、AI與區塊鏈的邊界,是所謂的智能協同「能力不及」的。交互是有機性的,而不是機械性。借用領導力學者羅納德·海菲茲理論來說,交互之難在於,它是一個「適應性問題」,解決這類問題需要調整習慣、態度和價值觀,這自然是不容易的。

例如某化肥生產企業試圖發展農業生態系統戰略,希望成為像約翰迪爾公司一樣的公司。這家開發了一款APP,搜集農民、土地、產量、氣象等信息,同時為農戶提供信息服務、指導生產、購買化肥等,這就需要農民要習慣使用APP,改變農耕理念與方式;其購買習慣的改變,自然引出渠道問題,過去因為銷售點與農戶熟悉,採取賒銷和記帳的方式,那麼接下來如何處理渠道問題、「去中介化」?博弈,還是合作?這些都是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平臺企業若要生態化,其關鍵就不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了,而是降低交互成本,多方共同解決「適應性問題」,共同探索、學習、創新,而這正是現在企業通常所欠缺的。這些年BAT不停地跑馬圈地,戰略性投資不夠勁,就全資收購。沒錯,產業網際網路是需要雙方的深度探索,但是如果只有捆綁在一起之後才能進行探索,只能說明企業之間合作能力的不足。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在七十多年前那位人際關係學派開創者喬治·梅奧的研究,他關注人的兩種能力:一種是技術性能力,即利用物體服務人類的能力;另一種是人際性能力,即與他人達成合作的能力,他認為,「在提高人際性能力這方面,我們並未做出足夠的努力以跟上技術爆炸式的發展。」因此呼籲,「除了謀求技術發展之外,一個社會必須獲得每一個人的有效參與協同合作。」這簡直就是對當下企業家與管理者所說的。

在30多年前,法國組織社會學家米歇爾·克羅齊耶也曾呼籲:「對於企業而言,第一要務是現實主義,不是管理控制意義上狹隘的現實主義,而是人際關係與合作能力,這兩點與企業資金的合理配置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更為重要。」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忽視、輕視這一點。無論是在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還是在組織與組織之間,管理者們都難以、也不願意穿越這些邊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與合作關係。

在設計生態戰略的時候,種種互補性構想,都是「假設的」,可能是虛假的互補,也可能是真實的互補,不能以為邏輯上說得通,就認為萬事大吉了,需要對互補性進行測試、協商、對話,進而達成協作,這是不容易的。至於人們所期盼的網絡效應,是否存在,強度多大,就更難說了,需要根據具體的業務情景進行判斷,例如要看生態節點之間的互動的頻率、周期、數位化程度等因素決定。

那麼,應該如何面對生態戰略?

生態之條件

關於生態戰略,一般有構建者戰略與參與者戰略之分,構建者給人機械感,參與者給人主次感。既然已為人所熟悉,我也繼續沿用,但是使用中要警惕其中「潛念」的影響。

是採取構建者戰略,還是參與者戰略,首先,要看行業的痛點與潛在的價值空間、行業結構可變性的大小與演進的節奏、以及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從而思考生態化發展的可能性與節奏,這裡涉及如何駕馭革命VS進化的悖論。其次,要看穿越邊界的能力,即如何駕馭行業VS跨界之悖論。企業可以從交易與交互成本、地位與權力、資源與能力幾個角度審視自身企業,是否具備擴展邊界成為生態的條件,以及突破約束條件的可能性與方法。若要做生態,不妨靜心自問,究竟是源於審時度勢下的理性思考,還是僅僅是「帝國夢」作祟?

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夠成為生態型企業,除了構建者戰略,還可以選擇參與者戰略。作為參與者者,需要確定進入某個或某幾個生態。在此基礎上,基於「結構視角」確定自身於生態的位置、角色,基於「過程視角」跟蹤生態的演進,於不同階段重新設計自己的角色與戰略,與生態緊密協同。不要痴迷於宏大的商業概念而輕易地做「生態夢」,而要專注做好產品、做強管理。

生態之標準

生態是生長出來的,不是一塊一塊組建出來的,所有的組件不會自動發生化學反應,變成一個有機整體。生態不是一個單項規劃的過程,而是一個多方協同共演的過程。它不是模塊的機械組合,而是合作的擴展秩序。生態若不是有機整體,那可能要重演多元化戰略的悲劇。那麼,如何成為有機整體?方法之一是智能方法,依靠大數據、AI、區塊鏈等技術促進協同。雖然智能協同帶來了極大的希望與可能,但是它有其邊界。商業世界中,沒人有能力設計出完全合約,智能技術只能止步於關係合約之外,區塊鏈只能讓人「沒有不相信」,「不能讓人相信」。智能方法也有其局限,技術不解決價值問題。因此,有機整體之實現,還需要社區的精神。明茨伯格說:「網絡提供連接,社區提供關懷「。智能方法與社區方法之差別也在於此,而且不止於此。社區提倡互惠、發展關係,促進對話、傳遞智慧,社區擁有一套信念、價值觀、規範、管理,可以成為生態的一套制度邏輯,與智能方法的技術邏輯互補,從而促進生態協同共進,創新創造。借明茨伯格之言,可以說,智能提供數據,社區提供智慧;智能提供事實判斷,社區提供價值判斷;智能提供技術基礎,社區提供人文基礎。

生態之選擇

跨界生態自然誘人,但是難度也非比尋常。一方面需要駕馭行業VS跨界的悖論,確定生態範圍的大小,另一方面需要駕馭深思與湧現的悖論,測試生態擴展的可能性。由此,可知一個務實的姿勢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的生態戰略,並適時地為下一步的生態擴展進行探索和測試。

至少存在五種具有連續感生態戰略:

第一種是內生態戰略,即實現內生態的數位化,打通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內部割裂的狀態,基於用戶數據調整研發、安排生產、調整銷售,即使打通其中兩個節點,對企業也是很大的價值貢獻。如果企業存有多種業務,那麼可以考慮業務之間可能的互補性,設法避免它們的割裂,促進其協同,這個問題也是一些企業的常見問題。

第二種是相關者生態戰略,即打通企業與供應商、合作夥伴的割裂狀態;居第一種生態戰略時,可以進行第二生態戰略的測試,例如如何實現與供應商的數據共享。

第三種是節點平臺/生態化戰略,即基於自身資源與能力,以及網絡效應的可能性,針對行業問題,選擇一個產業節點進行平臺化,戰略實施中,開放VS封閉的平衡成為難題與考驗;居第二生態戰略狀態時,可以針對行業痛點,嘗試、洽談諸如工具、方法共享的可能,為開發賦能工具做準備,尋找增加平臺吸引力的辦法。

第四種是產業生態戰略,即在一個節點成功後,即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互補性業務/資源的整合,成為平臺生態;這個過程也可能實現多平臺化,即多個產業節點的平臺化;在第三生態戰略狀態時,可以進行可能的互補性測試。

第五種是跨行業生態戰略,即進行產業之外互補性資源的整合。

五種狀態,具有連續感,像一個探索測試的過程、戰略學習的過程、一個資源積蓄的過程、能力煉成的過程、一個由內而外、不斷拓展的過程。但是,不具有階段式發展的必然性,只是一個生態擴展範圍與節奏控制上的啟發性思路,所以謂之「連續感」,而不是「連續性」。如果產業穩定、或變革節奏較慢,適宜採取這種由內而外的策略,但若產業變革已經迫在眉睫、甚至轟轟烈烈地進行中,這個策略可能導致喪失良機。所以,企業需要結合產業現實,以及自身的條件,選擇上述中某一種生態戰略,並對與之有連續感的下一個戰略狀態進行準備和鋪墊。

生態之意義

商業生態是什麼?也許是數位化時代商業的「新果實」、必然的「新現實」;也許只是一個探索企業成長的故事,我曾一時感慨寫下過這麼一句話:

平臺也好,生態也好,我們去思考它,去研究它,但它究竟是什麼?也許,只是一個故事。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語言,講著各自的故事。因為故事,想像得到刺激,合作得以促成,可能性邊界不斷擴展。

故事,我們講著講著,它變成了「現實」。曾經的眾聲喧譁,終於以一個故事落幕。而這個故事裡的人,或成為偉大企業的創造者,或成為經典理論的創作者。企業是一個故事,理論也是一個故事。

這裡涉及適應VS塑造的悖論,如果說生態遵循的是塑造邏輯,那麼對於生態而言,重要的不是它是什麼,而是它成為什麼。而當我們關注其成為什麼的時候,就必須關注一個規範性問題,即既然現實為我們所創造,那麼我們應該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現實,應該關注數據、算法等層面的倫理問題;應該妥善地使用所獲取的巨大權力;應該推動更積極的商業信念、關係、規範、慣例的改善;應該承擔更大更多的責任,幫助生態參與者;應該具備更大的夢想,使之成為可以超越組織與市場的第三種組織經濟行為的方式。

生態是是一個故事,故事開始於一個野心勃勃的夢想(生態的見解、構想),心中想像著遠方的美景(生態願景),越來越迷人,越來越渴望,盤算一下(可行性評估),發現囊中羞澀,初期困難勉強可以應付、體力足以支撐、開支基本可以承擔(具備發展生態的必要能力與資源條件),但是必須結伴而行發展生態夥伴),互相幫助(獲取互補的資源與能力),同時做好準備,一路需學會應變、提高體力、開源節流。為了避免山窮水盡、彈盡糧絕,計劃了第一段行程(MVE,最小可行生態系統),這段路不算艱險,即使走不通,損失和風險都在可承擔範圍之類,只是掃興而歸。而如果能走通這段山路,翻下一段路的高山時,就知道如何應付了(發展能力),沿途直播的創意若能實現,後面的開支問題也就解決了(積累資源)。路越來越順、越走越快,同行的夥伴也越來越多,越走越近(符合生態有機整體的標準),終於有一天到達了夢想的地方,在大家為夢想的實現而歡呼的同時(發展人、成就人),一個更遠、更美的畫面令人無法駐足(生態擴展)……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領導智慧》一書中所說,故事具有吸引人類心理的兩大組成部分,一為理智,一為情感。生態故事既要能經受情感檢驗,產生共鳴,激發夢想與激情;也要能經受理智檢驗,令人信服,符合常識與邏輯。

不難發現,在生態中,涉及諸多前面提到的悖論,例如適應VS塑造、革命VS進化、深思VS湧現等。如果說這些悖論之中存在神話,那麼生態就是多項神話編織的更大的神話,為神話之上的神話,無論多美好,都要慎之又慎!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管理思考錄(ID:o-liuchang-o),作者:劉昶

本文來源管理思考錄,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瑞騰全球體育科創生態體系平臺助力中國體育強國夢
    體育產業作為「十四五規劃」推動全民健康、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家戰略及產業發展領域,「建設體育強國」為中國體育事業助威、為中國體育外交搭建橋梁,「體育強國夢」的烙印已深深地打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近年來,體育改革全面深化,全民健身蓬勃發展,體育產業也隨之進入黃金髮展期。
  • 拓展「兩山」轉化通道 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勵生態產品供給,搭建連接擁有者、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易平臺。生態產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了顯現和認可,才能意味著生態產品改善了消費者的福利。因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是「讓市場說出生態價格」,應大膽實踐創新,有條件地讓市場成為「兩山」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導者。
  •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價值
    一、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兩山論」的時代性 (一)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生態環境要保護,經濟要發展 近現代以來,由於貧窮落後,中華民族所承受的磨難和發展的艱辛讓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時刻的每一個中國人都銘心刻骨,對發展的渴求尤其迫切。改革開放近40年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突飛猛進,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 中國夢的文明價值與世界意義
    中國夢的內涵十分確定,也十分清晰,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這是千年的迴響、百年的追求,理所當然、順理成章,不用講也明白。  但是對於外國朋友,則需要從實踐的邏輯、理論的邏輯和文明的邏輯等層面把中國夢的文明價值與世界意義講清楚,以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贏得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認同與尊重。
  • 古希臘神話在民主政治與人文主義中的價值
    總的來說,就是以古希臘神話作為例子,探討古希臘文化的當世價值與後世價值,從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歷史與文化。緒論古希臘神話的信息多來自於陶器、碑匾、讚美詩、史書巨著和口口相傳的言語中,可見其傳播與繼承的載體是豐富多樣的,有圖片、文字、語言等多種載體。
  • 金羊毛的故事|神話
    中國的神話故事題材眾多,內容豐富多彩,是先民們智慧的產物,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宗教信仰的衍生物。
  • 在平行的平臺格局中,我們如何為生命服務?周道生態文明(第84講)
    而且平臺之間,很多平臺是封閉的,比如你會發現:如果你在我的平臺上發布的內容貼上其他平臺的水印,那麼,就不給你發布或者推薦。就像剛才有人說,發現最近新版的微信上面如果要再打開百度百家號的文章,要點擊好幾個鍵,總之它就故意變得複雜了,而以前不是。這就說明,各個平臺是平行的,它們彼此不溝通不對話,而且它們彼此想要隔絕。它們是為了能夠抓住自己的優勢。而我們呢?
  • 蛇夫座的神話故事
    愛莎塔羅(微信號:aishatarot)☞☞也可點擊標題下面藍字阿斯克勒庇俄斯死了之後,更加地受人尊敬了,為他在耶匹它烏魯斯所建的一個神殿,總是有前來求助的病人大排長龍,那些病人到了神殿供養他、祈求他,然後當他們進入睡眠之後,阿斯克勒庇俄斯會在他們的夢裡出現,告訴他們的病要如何治好。變成蛇夫座的阿斯克勒庇俄斯雙手裡握著一隻蛇,是因為阿斯克勒庇俄斯在他生前常用蛇的毒來當作藥。
  • 星座神話故事之天蠍座
    星座神話故事之天蠍座關於天蠍座的神話故事,海神波塞冬的兒子奧列翁長得很俊美,有一頭帥氣的金髮,並且擁有海神的神力能夠在海上行走。同時也是相當有名的獵人,但因種種原因使得奧列翁越來越驕傲,也曾因為太傲慢而得罪了奇裡歐島的國王奧義諾皮翁。
  • 激活曲藝生態 唱響中國故事
    從書場到收音機,她演播的《楊家將》《包公巧斷螃蟹三》《三打烏龍鎮》《趙匡胤演義》《小將嶽雲》等一段段膾炙人口的評書,還原一個個經典的歷史畫面,讓歷史人物變得有血有肉、神採飛揚,在講述傳統故事中潛移默化地弘揚了民族精神。曲藝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紮根於中國大地,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 聽故事丨《希臘神話》19:獵戶座的傳說(上)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聽完了《幼三國》(前60回),《西遊記》,《三十六計》《藍精靈》,《神奇校車》,《小魯講故事之中國歷史》,《小魯講故事之世界歷史》,《小魯講故事之偉人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水滸傳》等經典故事。以後,將由非常好聽非常有趣的《希臘神話》來陪伴大家。
  • 星座神話——關於天蠍座的神話故事
    上次和大家聊星座神話還是去年的十二月,轉眼一年又過去了,當時就有想法要把十二星座的神話故事都八一遍,但......坑太多填不完是一個問題。
  • 愛奇藝獨家直播王源生日會 平臺聯動明星影響力構建泛娛樂內容生態
    作為王源「X-ROY」生日會獨家直播平臺,愛奇藝憑藉強大的平臺創新實力,推動生日會全網發酵,釋放出最強娛樂內容影響力。今年7月,愛奇藝重磅推出「獼猴桃音樂節」創新音樂品牌計劃,集中發力綜藝節目、演唱會、明星生日會等多元內容,逐步構建起泛娛樂內容生態。
  • 嘉峪關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這一百多個故事傳說...
    嘉峪關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這一百多個故事傳說生動闡釋了嘉峪關的古往今來!《嘉峪關故事傳說》以嘉峪關關城為基礎,以嘉峪關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為襯託,用及其豐富的想像力,描繪出嘉峪關的歷史面貌,刻畫了歷史人物在嘉峪關的傳奇故事。
  • 12星座神話故事合集
    金牛座的神話故事 金牛座的神話故事是跟宙斯相關的,而且很多個星座的神話故事的起因都是因為宙斯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而出現的,當然這跟希臘神話的發展有關,下次給你們說一下為什麼希臘神話這麼多亂倫與色慾的原因。
  • 心理學家:孩子讀神話故事,是在體驗生命,體會到存在的喜悅
    文|凝媽偉大的心理學家約瑟夫·坎貝爾說,要讓孩子讀神話故事,神話是找出人類精神潛能的線索。讀神話就是體驗生命,讓我們一生的生活經驗,和內心的存在感與現實感產生共鳴,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存在的喜悅。神話故事的結構可以命名為英雄的旅程,神話故事可以讓人在自我成長中抱有長期主義心理。有長期主義心態的人,往往不會因為暫時的得失而心緒變化。
  • 《希臘神話故事集》 寫給成人的童話
    受此鼓舞,霍桑又寫出了《神奇故事集》的續作《坦格林故事集》,同樣大獲成功,此書被後世稱為「影響了19世紀家長們愉悅自己孩子的少數佳作之一」。  最近出版的中譯本《希臘神話故事集》,便是上述兩部作品的合集。作為霍桑獻給世界的禮物,經他之手改編的希臘神話,充滿了奇幻、神秘與匪夷所思。某種程度而言,此書不僅是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更是寫給成人的童話。
  • 哈佛教授解讀中國神話,不止是簡單的神話故事,背後意義是什麼?
    東、西方神話只是沒有想到,一位哈佛教授,居然通過解讀中國神話。提出了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民族特徵。他就是哈佛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大衛!大衛熱衷研究和專讀各個國家的神話故事。其中就主要分為兩個類別,那就是西方神話和東方神話。從我們從小學習的課本,和興趣類課外書中,我們就可以明顯的發現。
  • 希臘神話中人的故事
    希臘眾神的故事到宙斯這兒基本就告一段落了,剩下的故事是關於人的,它的一大主題就是敬神。上文有提過,克洛諾斯統治時期人類的生活被稱為黃金時代,後來又經歷了白銀、青銅、英雄、黑鐵時代,人類的生活質量是一代不如一代。
  • 星座神話故事-天蠍座
    在古希臘人眼中,道些形象相互交織,深邃而幽暗的星空中似乎一直在上演著傳說中那些激動人心的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天蠍座 七月流火黃道十二宮中第八個星宮是天蠍宮Scorpio。太陽駐留在天蠍宮的時間10月23日至11月22日,出生在這個時段的人被稱為Scorpionian【天蠍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