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能 文|能豆君】供暖季開始一周後,東北多地迎來持續的六級嚴重汙染天氣,PM2.5小時濃度已經破千,堪稱史上最嚴重的汙染記錄。那是什麼樣的景象呢?請看圖。
(霧霾中的日出,來源於中國新聞網)
(霧霾中的城市,來源於中國新聞網,新華社)
東北的天空開啟了彈幕模式,上演真實版「天空飄來五個字」↓↓↓
(來源於網絡)
據媒體報導,霧霾爆表當天瀋陽市環保局官網癱瘓近2小時...
瀋陽醫院呼吸科病房爆滿,有市民說:「出門感覺空氣辣眼睛、嗓子難受,就來買個口罩,但具體該怎麼辦,也不太清楚。」
(來源於網絡)
關於東北霧霾爆表原因中說紛紜,有說法認為這歸結於一周前的供暖設備啟動。綠色和平近期發布了報告《中國煤電逆勢投資的後果》指出,2015年1至9月,已經有155座燃煤電廠通過了環評審批,相當於每周有四座燃煤電廠通過了環評審批。霧霾當道,用電量下降,煤電卻在「大躍進」,其背後是什麼原因?可能帶來了什麼結果?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張凱發來了他對此事的評論,能豆君在文末附上了報告摘要。本文並不代表無所不能的觀點,僅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無所不能 文|張凱】近日瀋陽的PM2.5小時濃度已經破千,這是2013年中國政府公布PM2.5數據以來出現的最嚴重的PM2.5汙染記錄。霧霾再一次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那中國的霧霾問題的成因究竟是什麼?學術各界一直眾說紛紜,但各個省份陸續發布的PM2.5源解析都將問題的「元兇」之一指向了燃煤發電。2013年獨立火電廠和企業自備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均超過全部排放的三分之一。
2013年9月由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提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現有多臺燃煤機組裝機容量合計達到30萬千瓦以上的,可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則建設為大容量燃煤機組 。
然而正當中央政府通過控制煤炭消費、大力治理霧霾的同時,中國的煤電卻在2015年迎來了「大躍進」式的發展。近日一份名為《中國煤電逆勢投資的後果》報告指出2015年1至9月,已經有155座燃煤電廠通過了環評審批,相當於每周有四座燃煤電廠通過了環評審批。這其中絕大多數的燃煤電廠是在環保部將燃煤電廠的環評審批權下放到省級環保部門 後通過的環評審批。其中山西通過環評審批的煤電總裝機量達到21.3吉瓦位列第一、新疆16.5吉瓦其次、內蒙古12.0吉瓦位列第三。而這些燃煤電廠落成後每年排放的超過2012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機動車的總排放量 ,造成的空氣汙染將導致中國大陸地區每年有約6100例公眾過早死亡。此外這155個燃煤電廠中有近一半的燃煤電廠修建在水資源極度匱乏地區,這必將加劇所在地城市居民、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水資源爭奪。
在中央政府下強調生態文明的當下,為何會有如此之多的燃煤電廠匆忙上馬?這與目前的煤炭供過於求的市場環境無不關聯。可以看出上述省份都是中國的產煤大省,山西、新疆和內蒙古2013年的煤炭產量達到8.57億噸,佔全中國產量的20%左右 。而在面臨煤炭供過於求、價格持續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如何保證本省煤炭企業的正常運行以及本省的經濟增長無疑是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務。而行業共識是,煤電和煤化工將是未來煤炭消費主要增長點。
據媒體報導,7月末,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長付建華帶隊赴北京,與中央五大發電集團負責人密集會談,商討如何推動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深度合作。 在《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工作報告》 中,內蒙古自治區提出要加快傳統產業新型化,推動煤炭生產企業與下遊轉化企業深度合作、戰略重組,實施煤電、煤化聯合發展,提高煤炭就地加工轉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山西省發改委發文核准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和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寧武的兩個低熱值煤發電新建項目,但上述兩個項目環評報告書稍早前均遭環保部否決。有媒體質疑:這是否意味著環評審批權下放後,各地方的環評要求也隨之變鬆了 ?
但事與願違的是,正當煤炭大省準備「闖關」式的在煤電產業上大展拳腳時,偏偏遇到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電力消費「新常態」,即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下降。這也導致了火電發電量的負增長,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生產月度報告》顯示今年1-10月火力發電量同比下降了2.6% 。但今年1至9月的火電裝機卻同比上升了6.7% 。今年這種新增裝機增速遠高於發電量增速的不合常理發展方式也遇到了業內多位專家的異議。
國家發改委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前,中國能源正在向清潔化和低碳化轉型,而此時再大規模布局燃煤電廠,就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日前在全國政協「優化新能源布局,促進清潔能源健康發展」主題座談會上表示:一邊煤電機組發不了電,一邊卻還在爭取再上大煤電,在這種狀況下將造成經濟浪費、投資浪費。應儘快停建、緩建火電,特別是近三年,可以說一個不建都沒有問題,大家日子過得更好。
在汙染治理、電力消費放緩、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此時煤電產業的大幅擴張顯得並不合時宜。但究竟地方發展的衝動是否會導致煤電產業演變成鋼鐵、水泥行業的「嚴重過剩」,還是中央政府能及時對產業的發展予以政策的指引,避免泡沫的產生。在審批權下放的當下,對決策者而言,及時地採取正確的行動,這項挑戰並不簡單。
【無所不能特約作者,張凱,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無所不能的立場和觀點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勿改動文章內容及排版,違者必究。
張華民:做液流電池,中國不比外國差(EnergyTalk能者說實錄)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北京城市結構是霧霾催化劑?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