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助教陳瑋:從教育實踐者到產業服務商 | 解碼數字新浙商

2021-01-11 艾瑞網

「小,有謙虛的寓意;麥,代表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小麥助教希望能做教育路上的助力者,以數據和技術為引擎,最終真正實現為教育產業賦能。                                                 —— 陳瑋

陳瑋的工位就在研發團隊中間,初次造訪公司,他正對著雙屏快速敲擊鍵盤,如果不是員工介紹,很難將他從一堆「碼農」中「分揀」出來。

2006年,從浙大計算機學院畢業後,他先後任職美國虹軟(杭州)高級研發經理、拼好貨/拼多多核心創始員工。在技術一線打磨了12年後,陳瑋終於把人生切換到創業模式。

生長在小商品經濟發達的義烏,父輩「雞毛換糖」的故事,早早地在陳瑋心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在浙大創新創業的氛圍中,這顆種子悄然萌芽。「上大學時,我們同學跑回來說註冊了公司,大家都很激動。」

小麥助教(以下簡稱小麥)的前身是一家有著10年歷史的K12教育機構。(K12是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縮寫,現在普遍被用來代指基礎教育。)自2015年從線下教培機構轉型教育信息化全場景服務商以來,小麥厚積薄發,把數位化的基因「播種」進超6萬家教培機構,服務教育從業者超65萬,連接學員和家長超3000萬。從教育實踐者到產業服務商,小麥的探索,正是當下中國產業網際網路勃興的寫照。

陳瑋把網球天王費德勒視為人生偶像,因其高度自律。至今他保持著每周長跑的習慣,「創業就是一場馬拉松,我希望小麥如快步向前的少年,一路馳騁」。

談轉型:創業是在合適的時點解決相應的需求

章豐:你是計算機科班畢業,十多年的技術崗轉型CEO,感覺如何?

陳瑋:技術工作更專注,CEO的角色容易被碎片化。以前我更多與計算機語言交流,對工作節奏的掌控性更高,比較純粹;管理工作與人和事打交道更多,時間分配瑣碎,常常會被緊急情況打斷手頭的工作。我摸索出的方法是設立優先級,每月、每周、每天儘量讓自己聚焦在最重要的兩件事上,抽空再處理其他事物。 

單純的技術工作確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但轉型是必要的。如何讓企業有持續性的創新能力?需要企業內部人員不斷發展,一專多能,增強個人和團隊能力,用個人的轉型帶動企業的成長。

章豐:我們在小麥的產品裡看到一些機制和玩法設計,也是早期就切入微信生態營銷。這是過去在拼多多做產品對你的影響?

陳瑋:我是2015年加入了拼多多早期的團隊(拼好貨),我和團隊開玩笑說「那時候我在賣水果(生鮮電商)」。拼好貨已經將社交和遊戲機制滲透到產品理念中,今天我們在做產品時,思路和經驗可以復用。

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中短期目標管理、個人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也開始觸發自己對商業邏輯的思考。杭州和上海兩座城市的氣質和氛圍也有差異,上海的環境更高壓,創業節奏更快。

章豐:從拼多多出來後你選擇進入教育行業?跨度有點大。

陳瑋:也是機緣巧合。小麥的前身是一家K12線下教育機構,做到了億級規模,幾個合伙人都是大學校友,當時考慮將教育和網際網路結合,做教育培訓行業的數位化轉型。起初我們嘗試切入線上內容服務,以錄播課做內容分發,但很快發現內容服務的通用性差,教育培訓內容多樣,個性化需求強,難以形成標準化平臺。

章豐:此時你們已經把視角從一家培訓機構,轉到了教培行業。

陳瑋:我們想走2B2C模式(同時服務於教育機構及學生個人),後來轉型2B是觀察到培訓機構在教務教學管理上的痛點。過去我們經營機構,到了月底要發五百多人的工資,財務和人事忙得不可開交,同行也面臨著解決課時課消等數據統計難題。大部分教育培訓機構信息化程度不高,紙質數據易丟失、管理效率低,影響了服務水平。即使有著強烈的數位化訴求,卻不具備數位化的能力。

考慮到市面上缺乏適合中小型教培機構的產品,我們及時調整,從內容服務轉換到工具服務,同步布局了PC端和移動端。我認為,真正的產品總是從需求中產生的,創業始終是在合適的時間點解決相應的需求,小麥也是在這個階段初具雛形。

談業務邏輯:從單點突破到教育信息化全場景

轉型後的5年裡,小麥的合作教育品牌突破6萬家,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和地區。文化課、跆拳道、聲樂、舞蹈……各類教育機構都被網羅進小麥服務的名單中。從早期教務管理系統的單點突破,小麥逐漸打通全產業鏈,致力於提供教育信息化全場景服務。

小麥助教的部分客戶品牌

章豐:教培行業門類細分,SaaS服務包含豐富的應用場景。小麥如何從一套工具,形成全域的產品矩陣,最終形成一整套解決方案?

陳瑋:從行業來看,教育品類具有高度細分的特點,比如文化課、書法、美術、舞蹈,不同的機構差異性較大。但他們服務的用戶群體和服務模式是固定的,業務流程也相似。早期,我們以教務管理功能為核心切入市場,解決管理端的基礎需求,比如招生引流、教務管理、在線教學、課後督學、家校服務……提煉出8類共性場景,基本覆蓋了教育機構95%的線下真實場景。

小麥助教覆蓋的業務場景

橫向上打通了全流程後,隨著客戶體量的增大和工具服務的積累,小麥的平臺屬性逐漸凸顯,我們開始向垂直領域挖掘,針對文化課、音樂、舞蹈不同類型的機構,提供匹配業務場景的功能模塊,把顆粒度做得更細。

章豐:比如基於客戶個性化的需求,進行功能模塊的定製開發?

陳瑋:尤其是大體量的連鎖型機構,業務場景複雜,不僅要實現單店的數位化,還需要多個校區之間協同。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共創」,和客戶深入溝通探討,一起完善。此類客戶往往代表著某一垂直品類KA客戶(重要客戶)的需求,完成共創後,再將通用功能加入產品模塊中,提供給垂直領域的KA客戶。

相應地,也有些機構在試用過程中發現與系統匹配性存在一定差異,需要相互磨合的過程,一方面我們要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完善系統功能,另一方面教育機構也會意識到自身流程存在的不規範或者薄弱環節,需要我們進一步協助改進業務流程、規範管理。

SaaS服務是一面鏡子,對於使用者而言,可以窺探業務發展的階段和問題;對於產品設計者,反應出產品和使用者需求的契合度。 產品一定是從客戶中來,到客戶中去。

章豐:很多SaaS服務商都在拓展增值服務,小麥這方面有布局嗎?

陳瑋:工具始終要為客戶創造價值,打個通俗的比方,幫客戶節省了五千塊和幫他賺了一萬塊,哪個更讓他有付費意願?所以在增值服務上,我們希望不僅解決教學教務管理的問題,更能助力機構實現盈利和成長。比如抓住機構普遍面臨招生引流的痛點,我們推出了小麥秀等工具;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產品「雲課堂」反響良好,可以實現大班直播、小班互動,這是我們2019年就開始部署的產品;此外,我們還為連鎖機構打通不同平臺之間的教學和教務數據,實現教學教務數據層的統一生態。

章豐:針對舞蹈、文化課等垂直領域的增值服務怎麼做?

陳瑋:內容增值服務是典型的一類,比如大型機構自身有較好的內容沉澱,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機構能夠加入課程體系中;同時中小型的培訓機構也有購買訴求,我們可以做優質教研內容的本地化改造和精準分發推薦。

談SaaS服務難點:產品背後是對行業的認知

2020年10月,小麥正式開啟直營城市戰略,在陳瑋看來,「電銷是空軍部隊,大面積覆蓋全國市場;同時還要組建地面部隊,分區域建立分公司,單點突破空軍打不透的地方」。

章豐:以你的觀察,目前國內的教育行業的SaaS服務處於什麼水平?

陳瑋:近年來總有人提「SaaS元年」,疫情算是一個轉折點。但我認為國內的SaaS服務行業還處於較低水平的發展階段,我們也是一路摸著石頭過來的。起初調研階段我們將產品給客戶免費試用,收到了種種擔憂和質疑,「萬一你們公司活不下去了怎麼辦?」「你們是不是想偷學員數據賣給隔壁機構?」

章豐:SaaS服務的兩個難點你都講了,一個是你「掛」了我怎麼辦,二是偷我的數據怎麼辦。

陳瑋:SaaS的決策比較重,只有在產品和服務中真正讓客戶理解功能和價值,才能打消顧慮。在我看來,SaaS服務提供的價值遠超價格。保守估算,SaaS能為機構節省至少一個人力成本,但目前的客單價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原因在於市場認知水平的制約。

章豐:教培行業還有一個典型特徵——用戶與客戶不是同一群體,這也是大部分SaaS服務面臨的共性問題。小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陳瑋:日常生活中,像健身卡、理髮卡,我充值、我消費,消費享受者和決策者是一體的。教培行業確實存在這個問題,家長是買單的客戶,但用戶是學生;教育SaaS同理,購買產品的是校長,實際使用的是老師和員工。大家的訴求不同,校長希望讓管理更數據化、規範化,但用戶端看重產品簡單易用,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的易用性非常重要,為用戶提供最簡單的操作模式,甚至不需要培訓就可以使用。

我們認為,SaaS服務要兼顧產品全面性和易用性的平衡,不僅操作簡單易上手,同時要照顧到多方,將機構、老師、學員、家長連接起來,形成一張即時高效的信息網。家校滿意度是機構經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的需求能否及時反饋?機構的教學效果家長是否能及時感知?就像選擇補習班,家長要了解機構資質、教師水平作出個人判斷,同時也要詢問孩子的感受,用戶和客戶雙方都滿意。

章豐:你們曾經做過線下機構,對客戶和業務有深入的理解,既是產品開發者,也是使用者。

陳瑋:產品不是簡單的代碼組合,而是對行業認知的外化。科技公司往往過度追求產品的功能,忽視了用戶思維;因此,小麥助教在產品研發之初就會考慮產品功能全面性和易用性的平衡。一群懂教育的小夥伴在做一款貼合用戶的產品,這是小麥最大的優勢。

談教育OMO:核心在於關鍵技術的突破

章豐:疫情帶來了教育行業的線上線下融合,業內都在熱議OMO(Online Merge Offline,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你有什麼見解? 

陳瑋:網際網路時代,有時候造詞也是一種生產力(笑)。我認為,目前教育行業的OMO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移動網際網路和行動支付的出現,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化,出現了在線打車這種顛覆式的創新。而教育行業是網際網路化相對慢的一個行業,至今科技還未對教育行業的效率帶來顛覆性的提升,只是從數位化手段進行改造。OMO突破的核心在於新技術的驅動,未來可能出現一個公認的技術變量,帶來重大突破。線下教育最難被替代的是教學互動的場景,在線教學並不是簡單地將線下課搬到線上。線上課的互動怎麼辦?如何關聯課消?如何打通作業環節?如何與家長產生緊密協同……這些都需要專業工具支持以及一整套完善的服務支撐。試想一種極端情況,如果腦機結合技術成熟,直接向人腦輸送資料,甚至教學都會被重塑。假設VR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與人的虛擬聊天可以完全模擬線下,教學就能從固定的場所中解放出來。今天所有的嘗試甚至還不是中長期的解決方案,小麥也是在產品和技術上摸索,才能在變革真正來臨時跟上潮流。真正的顛覆會出現在什麼時候,誰也不知道,可能蒙昧期就是重大場景突破的前夕。 

章豐:疫情促使人們形成了在線的習慣,是否會成為OMO的重要突口?

陳瑋: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互搏現象:疫情期間,傳統機構面對課消停滯、場地成本、老師工資等壓力,不得不轉型在線教學,宣傳線上課程帶來效率的提升;疫情緩和後,機構又強調線下體驗和服務的優異性,鼓勵學生重回線下課堂。這個現象反映出,疫情被動改變了行業認知,但是在線化轉型對機構的技術支持、產品形態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是未來的趨勢,疫情起到了催化的效果。 

章豐:你最期待OMO為教育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陳瑋:教育產業在線化,關鍵要看把某個環節搬到線上,它本身的效率有沒有提升。我希望在OMO模式下,科技手段能提升在線教育的體驗效果,更真實地還原線下教學場景,同時又保證學習效果,提高學習的整體效率,減輕家長及學生在教育上的投入,包括金錢和時間上的投入。 對於教育產業服務商而言,利用技術工具整合產業鏈資源,並通過多元化、立體化的方式對教育行業賦能,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小麥的長期願景。 小麥助教希望能做教育路上的助力者,以數據和技術為引擎,最終真正實現為教育產業賦能。

原創: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

相關焦點

  • 小麥助教陳瑋:從教育實踐者到產業服務商|解碼數字新浙商
    來源:時刻頭條原創: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小,有謙虛的寓意;麥,代表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小麥助教希望能做教育路上的助力者,以數據和技術為引擎,最終真正實現為教育產業賦能。 —— 陳瑋陳瑋的工位就在研發團隊中間,初次造訪公司,他正對著雙屏快速敲擊鍵盤,如果不是員工介紹,很難將他從一堆"碼農"中"分揀"出來。
  • 商報副刊:數字經濟天際線——評章豐、王逸嘉《解碼數字新浙商》
    月如鉤/文(一)章豐從網易傳媒副總編任上辭職創建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後,捧出了和王逸嘉合著的《解碼數字新浙商》。這本23萬多字的大部頭,記錄了24位在數字領域低調耕耘的創業者,章豐命名以他們為代表的這個群體為「數字新浙商」。我個人覺得他們很像是數字經濟的天際線。抬頭仰望天際線,代表著這一領域的最新探索。
  • 長春吉浙數字經濟發展峰會暨2020數字新浙商長春行活動啟幕
    10月11日,長春吉浙數字經濟發展峰會暨2020數字新浙商長春行活動,在長春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舉行。活動旨在服務國家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發展戰略,全面深化吉浙交流合作,促進長春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 數字文化產業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解讀《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
    近7000字的《意見》中,勾畫了未來發展趨勢,數字文化產業新一輪大發展的藍圖業已繪就,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呼之欲出。一脈相承的開放和創新「2017年,原文化部印發《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全社會形成了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引導和促進了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 扶志又扶智 浙商銀行助力教育脫貧攻堅
    據悉,2020年浙商銀行彩虹計劃以「支持鄉村振興」為主題,全新啟航,通過「愛心助農助學」直播的方式,搭起彩虹橋梁,助力鄉村青年人紮根家鄉,承載孩子們的心願。 除了幫助留守兒童,浙商銀行一直以來將教育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大型公益行動「浙商銀行彩虹計劃」已連續舉辦十四年,累計募集社會各界捐款2470萬元,守護了2.35萬名山區學子成長;浙商銀行從立行之初就堅持「勤儉辦行,公益助學」的優良傳統,節約開業及慶典費用2118.5萬元捐資助學;從汶川地震後幫扶陝西省略陽縣接官亭鎮中心小學,到2019年全面升級為「一行一校」行動計劃,目前結對18
  • 解碼新三板廣州板塊「向新力」
    原標題:解碼新三板廣州板塊「向新力」   11月19日,「新三板發展論壇·首屆新三板藍籌百強榜·創新百強榜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廣州有5家企業進入藍籌百強榜,有8家企業進入創新百強榜。   主辦方介紹,「雙百榜」旨在通過專業的評選,為新三板發展提供優秀企業樣本,同時為廣大機構投資者降低搜尋優秀標的成本。廣州新三板企業共有13家入圍,佔總數6.5%;佔廣東省入圍企業(45家)近3成。業內人士指出,這充分顯示了廣州新三板企業創新能力、發展潛力越來越被看好。
  • 媒體代表走進廊坊 解碼廊坊百姓「數字生活」
    中新網河北新聞10月23日電(宋敏濤 孫亞安)21日至22日,「廊坊百姓的數字生活」重點網絡媒體集中採訪行活動在河北廊坊舉行。活動由廊坊市委網信辦主辦,來自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中國新聞網等20餘家媒體、商業網站及網絡名博的代表組成採訪團,走進廊坊,藉助微信、微博、客戶端、抖音等新媒體宣傳手段和平臺,解碼廊坊百姓的美好數字生活。
  • 豐潤達|解碼酒店數位化營銷,助力酒店數位化轉型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穩定,商旅出行逐漸恢復,疊加暑期效應影響,酒店業經營情況得以復甦,根據OTA相關數據統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酒店從2月份最低6%的平均出租率,到8月前三周全市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均達到60%以上,面對國際越來越不明朗的疫情形勢,中國酒店正迎來「內循環」超級機遇。
  • 長春吉浙數字經濟發展峰會舉行
    長春吉浙數字經濟發展峰會舉行 編輯:崔瀟    來源:吉林日報    2020-10-13 09:02 校對:徐冰鑫
  • 最新一批浙商捐贈藏品入駐浙商博物館
    通訊員 王懌婷1月6日,浙商博物館二屆二次理事會在杭州舉行,會上同時舉行最新一批典型藏品捐贈入館儀式。「浙商也是一座文化寶庫,浙商博物館是打開這個寶庫的一扇大門。」浙商博物館理事會理事長周國富在會上表示,浙商博物館在展示浙商文化、總結浙商實踐、弘揚浙商精神、研究浙商發展規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浙商博物館也成為了一個「文化打卡處」,不少黨員活動、學生實踐也都會選擇來這裡,希望未來浙商博物館能在展示、交流、教育、研究等方面做出更多更新的貢獻。浙商博物館開館六年來,已經入館浙商文化相關的各類實物藏品近3000件,電子檔藏品萬餘件。
  • 特稿丨改變浙商命運的40個商業地標
    有人興,有人衰,而他們的奮鬥使一股新興的經濟力量為中國經濟打開了一條新路,走上了新的歷史階段,開始了一場最終席捲全國乃至世界的徵程。如今,改革開放正式邁入第40個年頭。回顧這40年,浙商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敏銳觸覺與商業智慧。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浙商創新創業奮鬥的40年。我們特別整理摘選了40個浙商商業地標,以此作為探索浙商發展史的一個又一個起跑點。
  • 數字認證董事長詹榜華:密碼法,以立法開啟密碼產業新徵程
    在密碼法的護航之下,密碼產業即將站在新的起點啟帆遠航。一、密碼法對商用密碼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密碼法第六條規定,國家對密碼實行分類管理。第八條界定商用密碼用於保護不屬於國家秘密的信息,指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使用商用密碼保護網絡與信息安全,並在第三章對商用密碼的管理、科研、產業、檢測進行了一系列規定,明確了商用密碼的法制化框架。
  • 閔萬裡:新基建的目標是產業智能|甲子直播第三期回顧
    為解讀新基建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影響,第四期「甲子直播間」中,我們邀請到北高峰資本創始人兼CEO閔萬裡博士帶來「新基建的產業縱橫」的分享,他提出了新基建的產業目標,並剖析了新基建將給產業、技術、投資者帶來哪些機會。閔萬裡先生曾在IBM及Google工作。2013年,閔萬裡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後任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
  • 解碼魔都 | 「國際電競之都」,上海新風口
    近期,記者走近在「魔都」創業打拼的「電競人」,傾聽和見證「風口」之下,電競人的成長和夢想,探尋電競產業健康發展之路。    電競之熱:「宇宙電競中心」在上海    上海的電競熱,發軔於靈石路一帶,此地被電競人稱為「宇宙電競中心」。如今,電競熱已經擴散到四面八方。
  • 崔榮華:產業幫扶讓貧困戶甜到心坎裡
    當時的胡家莊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全村人口1020人,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農業產業化水平低,青壯年勞力大多在外打工。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680元。崔榮華介紹,與胡家莊村結為扶貧對子後,他們利用當地自然條件,採取「企業出錢、村民出地、村集體入股」的方式實施村企聯動,以葡萄為媒,培育一村一品主導產業,打造現代葡萄莊園。
  • 到2025年,數字經濟領域將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到數字經濟中...
    胡揚輝攝(人民視覺)   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網際網路+」、共享經濟……近年來,數字經濟所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中國的就業格局和勞動力供求。有的勞動者「扶搖而上」,在新職業新崗位中收穫財富與成就;也有人發現適應多年的工作面臨調整和挑戰,正「惡補」數字技能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 「關於AK4499引發的思考」選DAC,解碼晶片追新有沒有必要?
    彼時是2018年的年底,AKM宣布了其新款旗艦解碼晶片AK4499誕生的消息,吸引了玩家群體不小的關注,於是便有人問我,對於準備購置或者更換解碼的玩家來說,有沒有必要忍一忍,等2019年採用AK4499的新解碼們上市之後再下手?沒記錯的話,當時我的回答是:得看你的出發點,如果為了聽音外加嘗鮮,那麼等一等新螃蟹還是值得的,如果純粹因為聽音樂的剛性需求,就不需要太刻意,買在當下就好。
  • 南寧數字科技學院開工建設 吉利支持廣西培養產業人才
    南寧數字科技學院辦學定位於全日制應用研究型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致力於建成「中國民辦高校新標杆」。學校依託吉利控股集團行業優勢,重點發展中央賦予廣西的「三大定位」建設急需的應用型學科專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應用研究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逐步輻射惠及東協。
  • 廣州文交會上新發現 文化產業「數位化」大有可為
    「今年,我們公司來了一位超級『新同事』。這位『虛擬博物官』使用了最新的動感捕捉技術,讓虛擬與現實無縫對接。」2020廣州文交會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上,凡拓數字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伍穗穎描述的這個場景,是廣州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數位化」的一個縮影。
  • 中國—東協信息港鯤鵬數字新生態產業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1月14日,「中國—東協信息港鯤鵬數字新生態產業高峰論壇」在南寧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主要探討鯤鵬產業發展趨勢,分享過去一年鯤鵬和人工智慧在生態建設、行業應用、支持廣西產業數位化轉型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共同展望2021的產業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