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水資源極其匱乏,「十年九旱、旱澇交替」,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1方,僅為全省人均的61%、全國的10%,低於500方的國際嚴重缺水線,水資源是制約德州高質量發展的「命門」,治水興水任務十分艱巨。「十三五」時期,德州市委、市政府將治水興水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抓,以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為帶動,加快補齊供水、防洪、生態等各項工作短板,水利投入力度達到空前高度,水利改革發展步入快車道。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德州全市預計完成水利投資超過100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2倍。其中,2020年完成42億元以上,創歷史新高。
1月8日,在德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過五年持續發力,德州全市現代水網體系進一步優化,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明顯提升,河湖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觀,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到新水平。截至目前,德州全市共建成各類水庫21座,總蓄水能力達到3.3億方;建成各類水閘235座,流域面積300平方公裡以上的骨幹水網總長度達到873公裡,年調蓄雨洪資源能力近6億方;建成城鄉供水主管網7.3萬公裡、村級管網6萬公裡,德州全市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99%,打造了全國農村飲水安全的示範樣板;連續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047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3.71萬畝,灌溉水利用係數由0.59提高到0.6370。「全國現代化灌區創新示範基地」「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全國灌區水效領跑者」等30多項榮譽稱號花落德州。
現代水網體系加速完善圍繞「根治水患、防治乾旱」,加快補齊現代水網工程短板,為德州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利支撐保障。
一是防洪工程短板加快補齊。完成馬頰河、徒駭河、德惠新河三大幹流及130條中小河流治理,實施23座病險水閘、1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建、改建控制性閘門12座、堤頂道路111.2公裡,骨幹水網防洪薄弱環節基本消除,幹支流河道基本恢復設計行洪排澇能力。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完成恩縣窪滯洪區治理,提升了海河流域整體防洪能力。10個縣建成農村基層預警預報體系。有效防禦了2016年漳衛南運河近20年來最強行洪過程,2018年「安比」「摩羯」「溫比亞」以及2019年建國以來最強颱風「利奇馬」襲擊,最大限度降低了水旱災害損失。德州市水利局被山東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山東省抗擊颱風搶險救災先進集體」。
二是引調水工程體系日趨完善。「十三五」期間,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累計完成投資13.44億元,改造骨幹渠道456.5公裡、襯砌渠道343.6公裡、配套建築物785座,兩大灌區總乾渠基本改造完畢,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343.6萬畝,新增節水能力2.15億方,渠系輸水效率提高16%。潘莊灌區成為全國首個灌區「量控一體化」示範基地,被評為全國首批8個「灌區水效領跑者」之一,山東唯一。
依託黃河水的有力支撐,成功應對了歷年來出現的旱情,尤其是201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峻旱情,「防治乾旱」取得顯著成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德州段工程成功投入運行,德州歷史上首次用上長江水,累計引調長江水超1億方,實現了黃河水、長江水「雙水源」保障。中心城區建成100公裡的「三縱四橫」管網體系,丁東水庫、大屯水庫「雙庫一網、雙水源」聯網供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06萬方。總投資34.11億元的引黃灌區節水工程主體工程完工,575萬畝農田灌溉條件得到改善,約佔耕地總面積的65%,基本實現高效配水到田間。另外,大力實施水融京津冀戰略,累計向河北、天津調引長江水6868萬方、黃河水4.4億方,德州市成為京津冀供水新樞紐。
三是農村供水工程提檔升級。累計投資6.5億元,新建改造萬噸以上集中式供水廠4座、在建2座,鋪設供水管網1.5萬公裡,改造1400個村的村內供水管網,235個氟超標村全部解決,城鄉供水一體化率提高到99%。2019年9月,德州市在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是全國2個發言地市之一,經驗在全國推廣。2020年,對755個貧困村、29712個貧困戶和111戶即時幫扶人口逐一進戶排查,提前完成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任務。德州市水利局被山東省水利廳、省扶貧辦評為「全省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先進集體」。9月份,全國政協專題視察調研。
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明顯改善以河長制湖長制為總抓手,治理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幸福河湖、美麗河湖。
一是河湖長制建立見效。2017年,德州在山東省率先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體系,設立各級河長6825名、湖長197名,實現了河湖管護全覆蓋。鐵腕重拳開展河湖清違清障,累計治理河湖岸線10073公裡,清理「四亂」問題8868處,94個入河排汙口全部整改完成,建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完成,主要河流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河湖水環境發生根本改觀。一次性建成省級美麗示範河湖13條(段)、市級15條(段),數量全省最多,3條河流入選首屆山東省美麗家鄉河。丁東水庫成為國家級平原水庫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山東唯一、全國第二家。慶雲縣「河長制+鄉村振興」模式被評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樂陵市「三水共治」經驗得到於國安副省長的批示肯定,在山東全省推廣。
二是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啟動了德州全市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累計封停地下水井4342眼,壓採地下水超1億方,地下水漏鬥中心區水位回升2—4米,淺層地下水超採治理全面完成。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7平方公裡,建成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2處。建成水利風景區16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1處,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完成4個國家級、6個省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達標建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安全達標,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水資源管理全面加強深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雙控,以水資源管理的嚴要求,倒逼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
一是「三條紅線」落實到位。全面落實計劃用水管理,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德州全市年取水5萬立方米以上的非農取用水實現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德州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7億方以內,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以上,萬元GDP用水量下降到70方以下,兩次代表山東省接受全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並獲得優秀等次。
二是水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結合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進一步優化調整用水結構,德州全市非農用水中地下水使用量佔比下降到18.3%。中心城區重點工業企業實行綜合水價,長江水推廣使用步伐進一步加快。深入實施水資源稅改革,2018年以來,德州全市累計核定取用水量7.28億方,撬動了用水效率提升。全面完成取用水專項核查登記,查明各類取水口76476個,為從嚴格管水、精細管水奠定了基礎。
三是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制定了《德州市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創建節水載體200餘家,對100家企業實施節水技改,完成15家重點企業水平衡測試工作,建成7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縣域達標率64%。
水利改革創新成果豐碩全面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累計完成706.41萬畝農田改革任務,約佔耕地總面積的80%,促進了農業節水增效。德州市在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座談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德州全市有6個縣市區先後入圍國家、省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縣,累計獲得上級無償補助資金4.25億元,試點數量、爭取資金額度穩居全省前列。
寧津縣成為全省2個水權確權登記試點之一,畝次灌溉平均節水20方,「網際網路+水權交易+階梯水價」模式成為山東全省學習樣板。按照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指示要求,在山東全省率先實施農村生活用水節水改革試點,到戶水價平均下降30%,節水7%,20.7萬人獲得節水獎勵。
完成齊河縣、陵城區4個全國、全省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農田高效節水灌溉試點項目,建成噴灌面積7794畝,實現了政府、企業和農戶「三贏」。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成功創建4個省級試點,2021年底前所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面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小農水等設施實現「兩證一書一臺帳」規範化管護,潘莊、李家岸總乾渠、三幹流水閘實現物業化維修養護,骨幹水利設施管護水平顯著提升。夏津縣創建「跨界協同 網格全域」水利工程標準化運行管護體系,經驗在全國推廣。簡政放權持續深化,水利審批事項減少96.5%,審批環節減少52%,審批時間比法定時限平均縮短62%。
德州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邢朝峰在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時期,是德州市水利投資力度最大、改革力度最強,監管最為有力、群眾受益最多、綜合效益最大的五年。展望未來,德州全市水利系統將按照德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工程補短板、行業強監管」為工作總基調,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固根基、激活力,持續掀起水利建設新熱潮,為建設「富強、活力、幸福、美麗」的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提供堅實水利支撐和保障。
來源:黨報頭條
【來源:德州市水利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