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有機會向大家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市水利改革發展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首先,我代表市水利局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水利工作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德州市水資源極其匱乏,「十年九旱、旱澇交替」,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11方,僅為全省人均的61%、全國的10%,低於500方的國際嚴重缺水線,水資源是制約德州高質量發展的「命門」,治水興水任務十分艱巨。「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將治水興水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抓,以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為帶動,加快補齊供水、防洪、生態等各項工作短板,水利投入力度達到空前高度,水利改革發展步入快車道。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市預計完成水利投資超過100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2倍。其中,2020年完成42億元以上,創歷史新高。
經過五年持續發力,全市現代水網體系進一步優化,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明顯提升,河湖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觀,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到新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類水庫21座,總蓄水能力達到3.3億方;建成各類水閘235座,流域面積300平方公裡以上的骨幹水網總長度達到873公裡,年調蓄雨洪資源能力近6億方;建成城鄉供水主管網7.3萬公裡、村級管網6萬公裡,全市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99%,打造了全國農村飲水安全的示範樣板;連續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047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3.71萬畝,灌溉水利用係數由0.59提高到0.6370。「全國現代化灌區創新示範基地」、「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全國灌區水效領跑者」等30多項榮譽稱號花落德州。
一、現代水網體系加速完善
圍繞「根治水患、防治乾旱」,加快補齊現代水網工程短板,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利支撐保障。
一是防洪工程短板加快補齊。完成馬頰河、徒駭河、德惠新河三大幹流及130條中小河流治理,實施23座病險水閘、1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建、改建控制性閘門12座、堤頂道路111.2公裡,骨幹水網防洪薄弱環節基本消除,幹支流河道基本恢復設計行洪排澇能力。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完成恩縣窪滯洪區治理,提升了海河流域整體防洪能力。10個縣建成農村基層預警預報體系。有效防禦了2016年漳衛南運河近20年來最強行洪過程,2018年「安比」、「摩羯」、「溫比亞」以及2019年建國以來最強颱風「利奇馬」襲擊,最大限度降低了水旱災害損失。市水利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山東省抗擊颱風搶險救災先進集體」。
二是引調水工程體系日趨完善。「十三五」期間,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累計完成投資13.44億元,改造骨幹渠道456.5公裡、襯砌渠道343.6公裡、配套建築物785座,兩大灌區總乾渠基本改造完畢,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343.6萬畝,新增節水能力2.15億方,渠系輸水效率提高16%。潘莊灌區成為全國首個灌區「量控一體化」示範基地,被評為全國首批8個「灌區水效領跑者」之一,山東唯一。依託黃河水的有力支撐,成功應對了歷年來出現的旱情,尤其是201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峻旱情,「防治乾旱」取得顯著成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德州段工程成功投入運行,德州歷史上首次用上長江水,累計引調長江水超1億方,實現了黃河水、長江水「雙水源」保障。中心城區建成100公裡的「三縱四橫」管網體系,丁東水庫、大屯水庫「雙庫一網、雙水源」聯網供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06萬方。總投資34.11億元的引黃灌區節水工程主體工程完工,575萬畝農田灌溉條件得到改善,約佔耕地總面積的65%,基本實現高效配水到田間。另外,大力實施水融京津冀戰略,累計向河北、天津調引長江水6868萬方、黃河水4.4億方,我市成為京津冀供水新樞紐。
三是農村供水工程提檔升級。累計投資6.5億元,新建改造萬噸以上集中式供水廠4座、在建2座,鋪設供水管網1.5萬公裡,改造1400個村的村內供水管網,235個氟超標村全部解決,城鄉供水一體化率提高到99%。2019年9月,我市在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是全國2個發言地市之一,經驗在全國推廣。2020年,對755個貧困村、29712個貧困戶和111戶即時幫扶人口逐一進戶排查,提前完成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任務。市水利局被省水利廳、省扶貧辦評為「全省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先進集體」。9月份,全國政協專題視察調研。
二、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明顯改善
以河長制湖長制為總抓手,治理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幸福河湖、美麗河湖。
一是河湖長制建立見效。2017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體系,設立各級河長6825名、湖長197名,實現了河湖管護全覆蓋。鐵腕重拳開展河湖清違清障,累計治理河湖岸線10073公裡,清理「四亂」問題8868處,94個入河排汙口全部整改完成,建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完成,主要河流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河湖水環境發生根本改觀。一次性建成省級美麗示範河湖13條(段)、市級15條(段),數量全省最多,3條河流入選首屆山東省美麗家鄉河。丁東水庫成為國家級平原水庫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山東唯一、全國第二家。慶雲縣「河長制+鄉村振興」模式被評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樂陵市「三水共治」經驗得到於國安副省長的批示肯定,在全省推廣。
二是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啟動了全市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累計封停地下水井4342眼,壓採地下水超1億方,地下水漏鬥中心區水位回升2—4米,淺層地下水超採治理全面完成。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7平方公裡,建成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2處。建成水利風景區16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1處,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完成4個國家級、6個省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達標建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安全達標,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三、水資源管理全面加強
深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雙控,以水資源管理的嚴要求,倒逼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
一是「三條紅線」落實到位。全面落實計劃用水管理,嚴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全市年取水5萬立方米以上的非農取用水實現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7億方以內,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以上,萬元GDP用水量下降到70方以下,兩次代表山東省接受全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並獲得優秀等次。
二是水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結合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進一步優化調整用水結構,全市非農用水中地下水使用量佔比下降到18.3%。中心城區重點工業企業實行綜合水價,長江水推廣使用步伐進一步加快。深入實施水資源稅改革,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核定取用水量7.28億方,撬動了用水效率提升。全面完成取用水專項核查登記,查明各類取水口76476個,為從嚴格管水、精細管水奠定了基礎。
三是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制定了《德州市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創建節水載體200餘家,對100家企業實施節水技改,完成15家重點企業水平衡測試工作,建成7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縣域達標率64%。
四、水利改革創新成果豐碩
全面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累計完成706.41萬畝農田改革任務,約佔耕地總面積的80%,促進了農業節水增效。我市在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座談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全市有6個縣市區先後入圍國家、省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縣,累計獲得上級無償補助資金4.25億元,試點數量、爭取資金額度穩居全省前列。寧津縣成為全省2個水權確權登記試點之一,畝次灌溉平均節水20方,「網際網路+水權交易+階梯水價」模式成為全省學習樣板。按照省委書記劉家義指示要求,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生活用水節水改革試點,到戶水價平均下降30%,節水7%,20.7萬人獲得節水獎勵。完成齊河縣、陵城區4個全國、全省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農田高效節水灌溉試點項目,建成噴灌面積7794畝,實現了政府、企業和農戶「三贏」。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成功創建4個省級試點,2021年底前所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面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小農水等設施實現「兩證一書一臺帳」規範化管護,潘莊、李家岸總乾渠、三幹流水閘實現物業化維修養護,骨幹水利設施管護水平顯著提升。夏津縣創建「跨界協同 網格全域」水利工程標準化運行管護體系,經驗在全國推廣。簡政放權持續深化,水利審批事項減少96.5%,審批環節減少52%,審批時間比法定時限平均縮短62%。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水利投資力度最大、改革力度最強,監管最為有力、群眾受益最多、綜合效益最大的五年。展望未來,全市水利系統將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工程補短板、行業強監管」為工作總基調,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固根基、激活力,持續掀起水利建設新熱潮,為建設「富強、活力、幸福、美麗」的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提供堅實水利支撐和保障。
新聞界的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市農業農村局,向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德州農業農村工作的新聞界朋友和市政府新聞辦的各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市農業農村加快發展、鄉村振興全面起勢的重要歷史時期。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豬瘟等風險挑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力保障。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建成高標準農田607.69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2%以上。兩區劃定工作圓滿完成,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658.63萬畝,其中糧食生產功能區618.38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40.25萬畝,並以優秀等級通過省級驗收。「十三五」期間,全市糧食產量連續保持140億斤以上。「菜籃子」產品豐產豐收、供應充足。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300萬畝、總產1200萬噸。百億級畜牧產業鏈初步形成,全年肉蛋奶產量穩定在150萬噸左右,產值近300億元,佔全省10%,自給率超過200%。生豬穩產保供任務量居全省第一。漁業生產面積穩定在9萬畝以上,水產產量5.88萬噸。
二、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2015年,德州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十大工程,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耕地全部劃分為優先保護類。打造30萬畝標準化繁種基地,年生產良種3億斤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7.5%。樂陵、臨邑、寧津等8個縣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平原縣成為全國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全省「兩全兩高」農機化示範縣典型案例,經驗做法在全國、全省得到宣傳推介。標準化規模養殖穩步發展,新建和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2200家以上,規模養殖場規模化比重達76%,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夏津新希望六和全國首批「無疫小區」順利建成。非洲豬瘟、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保持穩定控制,沒有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實施村級動物防疫員管理制度改革,除臨邑外其他縣市區全面完成。成功舉辦全國基層獸醫機構能力建設研討會。整建製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禹城市成功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平原縣被列入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名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達32家。強化農業執法,2020年成功創建「全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示範單位」。建成益農信息社7527個,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評選認定108家市級「放心農場」,打造了「放心農場」城市品牌。確定了「德州味」市級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並進行了註冊。認證「三品一標」產品782個,認證面積723.6萬畝,佔食用農產品耕地面積的78.64%。夏津椹果、樂陵金絲小棗獲評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培訓高素質農民13141人,農業技術等專項培訓4萬人以上。農業科技下鄉年均培訓指導4萬人次,基層農技人員培訓3306人次。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才定向培養,共籤約培養184人,佔全省八分之一。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
三、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突出。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全市培植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省級67家、市級以上236家。創新現代農業產業園四級聯創機制,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慶雲縣),省級6個(慶雲、臨邑、齊河、樂陵、平原、武城),市級22個。陵城區糜鎮入選實施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達13個,樂陵市楊安鎮、朱集鎮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全省13個)。成功申報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個,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14個。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省首個且唯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齊河)、全國數字農業建設試點縣(臨邑)、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禹城)、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禹城)等國家農業產業項目落戶德州。大力開展雙招雙引,引進荷蘭技術,建成全國第一個「百畝級智慧溫室」和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智慧農業產業園,其中陵城區智慧農業產業園已成為我市「城市農業」的典範、全國智慧大棚的制高點。天地壹號、溫氏集團、光明乳業、水發集團、新希望六和等一批國內外領軍企業落戶德州。
四、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圍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成立市委農業農村委員會、5大振興專班和鄉村振興工作專班,推動工作開展。構建起「1+1+5」政策體系,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從2017年開始,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28個。陵城區水韻德風生態綜合體項目等19個項目入選全省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庫。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鄉村面貌煥發新氣象。
五、農業農村改革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圓滿完成,順利通過省級驗收。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體系初步確立,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78.38萬畝,佔農戶承包地面積的46.4%。武城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放貸量居全省首位,其經驗被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情況》宣傳推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市7902個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其中4491個村達到10萬元,佔行政村總數的56.8%。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和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全市發展家庭農場4718家,農民合作社1.78萬家,比「十二五」末增加4000多家。齊河縣、慶雲縣入選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425家,慶雲縣、夏津縣入選省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大膽改革創新,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平原縣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全省3個),該縣《黨建引領促三治 一星四化譜新篇》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積極承接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職責,禹城市成功入選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全省5個)。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總抓手,聚焦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改革、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激活鄉村各類資源要素,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聞界的朋友們,德州市是農業大市,農業農村的發展關乎我市經濟發展的基礎,新的一年裡,希望大家繼續關注農業農村工作,積極推廣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好經驗,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謝謝大家!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首先感謝所有媒體朋友一直以來對交通運輸工作的支持和幫助。下面,就「十三五」時期我市交通運輸發展情況向大家做簡要介紹。
「十三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德州市交通運輸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作出的「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要指示精神,搶抓重大機遇,積極應對重大挑戰,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全力攻堅,全力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合理配置交通資源,擴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全面提高交通運輸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
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再創新高
「十三五」以來,全市交通運輸系統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打造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突出抓項目謀劃、抓項目落地、抓項目進度,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樹立「神京門戶」新形象、打造「九達天衢」新優勢。全市共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60多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15%。
二、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完善
截止到「十三五」末,全市鐵路營運裡程達到430公裡,較「十二五」末增加27.6%,形成「三縱三橫」鐵路網;全市公路通車總裡程達到2.2萬公裡,公路密度達到212.7公裡/百平方公裡,居全省第三位,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493.6公裡,較「十二五」末增加24%,全市基本形成了以9條高速公路、21條普通國省幹線為骨架,農村公路為支線的連接城鄉、幹支相連的公路網絡,實現縣縣通高速和農村公路網化示範縣工程全覆蓋,實現從德州出發半小時入濟、1小時進京、4小時抵達上海。
鐵路方面。開通至首都北京高鐵列車「德州號」,結束了德州沒有始發高鐵的歷史,為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打造一小時生活圈、城市圈邁出了重要一步。石濟客專竣工通車,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莊和德州為基點的京津冀「矩形」高鐵環形網,同時承擔對接省會城際鐵路功能。鄭濟鐵路德州段開工建設,德州至商河鐵路、天津至濰坊鐵路德州段已開展前期工作,規劃建設德州至滄州城際鐵路,全面融入京津冀城際鐵路網。
幹線公路方面。德上高速建成通車,京臺高速德州(魯冀界)至齊河段改擴建工程、濟南繞城二環線西環等項目相繼開工,濟南繞城二環線北環、京臺高速齊河至濟南段改擴建工程、京德高速等項目開展前期工作,規劃建設德高(高青)高速、德單(單縣)高速、濟南至寧津高速,我市迎來高速公路建設新一輪高潮。先後完成G104、G308、G309、S101、S105、S318等新改建工程,路網結構不斷優化。齊河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是黃河大橋中主跨最大的雙塔斜拉橋,打通對接省會濟南又一快速通道。
農村公路方面。自2018年起,在全市開展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行動,以「四好農村公路」建設為重點,實施路網提檔升級、自然村莊通達、路面狀況改善、運輸服務提升四大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2753公裡,養護大中修4340公裡,建設農村客運站點3045個。全面完成755個省定扶貧村交通行業扶貧任務,建設扶貧公路802.5公裡,全面實現「三通」目標。
客貨運樞紐方面。京滬高鐵德州綜合客運站、齊河客運中心、臨邑客運中心、平原濟鐵物流園、京東亞洲一號德州齊河物流園等一批客貨運站場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樞紐站場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三、綜合交通運輸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市綜合運輸網絡體系初步形成,實現德州交通從通過型向樞紐型的轉變,基本建成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山東省物流區域核心城市。「十三五」期間,城市公共運輸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中心城區實現四區一卡通行,與全國275個中心城市實現互聯互通,省會經濟圈7城市實現異地充值,下一步擬規劃建設貫穿中心城區東西向智軌交通示範線項目。全市實現行政村100%通公交(客車),公交化比率已達93.5%。全市行政村物流網點覆蓋率超90%,鄉鎮物流服務站100%覆蓋,實現人便其行、貨暢其流。
四、交通運輸行業管理效能不斷提高
「放管服」改革、「流程再造」縱深推進。行政事項全面下放至縣(市、區),中心城區向德城區政務中心前移交通窗口。推行無差別窗口辦理,在向市審批服務局全面移交14項行政許可事項基礎上,剩餘67項依申請事項全部進駐政務大廳,全部實現「一網辦、網上辦、便利辦」,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即時辦結率達到50%以上。市政務中心交通運輸局窗口連續五年穩居政務服務評比第一名。「12345」市民熱線按期回復率達100%,「12328」交通運輸服務熱線實現接線即辦、在線辦理,滿意率達100%。穩步推進市級交通運輸機構改革,在全省交通運輸系統率先破局,新劃入職能工作開展實現無縫銜接,作為1961年7月德州設立交通局以來,最徹底、最務實的一次綜合改革,德州市大交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行業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市交通運輸行業成績斐然,全市大交通體制初步建立,路網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農村交通面貌煥然一新,交通運輸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行業管理治理實現新突破。到「十三五」末,市交通運輸局機關和局屬單位全部創成省級文明單位;2019年,在市直部門績效考核中獲一等獎;市局及直屬單位先後獲得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交通運輸系統法治政府部門建設先進集體、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全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雙超」治理「德州模式」、交通執法「德州經驗」在全省推廣應用。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嚴格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搶抓交通強國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省會城市圈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堅持適度超前,以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為主線,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統籌區際、城際、城市、城鄉交通網絡協調發展,統籌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為建設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建設貢獻交通力量。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