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李慶琦
◆大唐真的以胖為美?
◆誰說唐人沒有夜生活?
◆大唐「下午茶」,除了蔥姜還有鹽?
◆戲裡戲外,唐人故事今誰說?
◆西行取經,玄奘為啥不抄近路?
◆大唐綠卡,為啥恁多人想拿?
◆跨越千年,唐人遺存有幾多?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綿延近三個世紀。1400年如過眼雲煙,唐詩,唐裝,唐人街,於今大唐似乎仍然無處不在,熱鬧喧囂,時人卻又難說真的知唐,唐之雍容,何以大唐。我,糖妞,中原胖妹子,綽號「貴妃」。日思夜想穿越回大唐,除了想利用這絕妙身材,更重要的,是想見識下那大氣磅礴的盛唐氣象,見一見那胸襟無比闊大的唐人。大唐之大,在於自信、在於開放、在於從容。大唐怎不讓人嚮往?2018年的夏至,洛陽明堂遺址大型柱坑突然開啟,糖妞消失在了一陣耀眼的光芒之中……
本期《河之洲》記錄下了糖妞的大唐穿越之旅。
大河報體娛文創部出品 總策劃:馬濤 遊曉鵬 執行人:張叢博 王峰 李巖 鳴謝:中國唐史學會、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市博物館、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閻立本《職貢圖》
唐朝綠卡為啥恁多人想拿?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王梅竹
糖妞我這胖嘟嘟的仙女這次下凡,落在了天寶年間的長安城東。眼前是一片貨物轉運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船隻忙忙碌碌,船上載著來自北方的紅氈鞍韉、南方的紅橘、東北的毛織物、西方的絳礬……真是眼花繚亂!
這當然只是開放包容的大唐縮影,在大唐生活的外國人到底有多少?外國人可以在大唐自由和漢人戀愛結婚嗎?糖妞到大唐實地走了一遭。
奇珍異寶見怪不怪?還是囤點胡椒麵實在!
在玄宗時代,運河系統不僅可以滿足漕運、運送絲絹,同時也能夠運送外國來的奢侈品。
沿著大運河遊歷,大運河與長江接合部的揚州宛若一顆明珠,社會中流行著「揚一益二」之說,連素以殷實繁華支撐的成都也得屈居次席。除了絲織物、氈帽、青銅鏡外,享有盛名的是揚州蔗糖,就是根據從印度摩揭陀國傳入的工藝製作的。
追根溯源,這就不得不說說唐朝的海外貿易。作為重要海港的廣州,在各大市場和商船上,可以很容易聽到操著異國腔調大聲講價錢的外國商人。彼岸的阿拉伯作家筆下也有「停靠在波斯灣港口裡的中國船」的描述。不過,後來由於貪官汙吏的攘奪,一些外國商船轉而駛往河內停泊,於是有了杜甫詩中的感嘆「南海明珠久寂寥」。
《步輦圖》局部
到大唐遊歷,絲毫不缺「活久見」的八卦。這不,一位宰相因為貪汙胡椒粉被滿門抄斬了。說的是唐代宗在查抄一個叫元載的宰相時,除了搜出金銀財寶,更讓龍顏大怒的是家裡竟藏了800石(幾萬公斤)的胡椒粉!可別小瞧胡椒這玩意兒,在唐朝可是西域南亞的進口貨,貴得很。
面對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城市居民,幾乎是沒有抵抗力的。甚至連天子也要一次次地發布禁令,禁止異獸奇禽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物品的貢獻,以便為群臣作出榜樣。唐玄宗繼位時,將一大批珠玉、錦繡等珍貴物品放在大殿前付之一炬,身先士卒表達對奢靡之物的鄙視。只是坐穩了皇位之後,他對大量外國珍寶的免疫力日漸失效了。
糖妞的朋友、唐史學者馮立君印象深的外來物是「撒馬爾罕的金桃」,這是產自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地區的一種桃子。唐朝人通過「絲綢之路」廣泛吸取歐亞文明,因而對西域粟特地區充滿美好想像,來自那裡最重要城市撒馬爾罕的金桃被披上浪漫的紗衣。
「唐朝對於世界各個角落物質與文明的汲取是令人吃驚的,很多人了解了這些知識後可能會有一種『原來我們祖上這麼闊』的感覺。」馮立君說。
外國人想娶唐人為妻?是真愛你就留下來!
糖妞在東都洛陽的坊間閒逛時,偶爾聽到唐人嘴裡冒出來「富波斯」「黑崑崙」的說法,這是調皮的唐人為外國人取的俚語代號。唐人還經常在酒宴上擺放一個頭戴寬簷帽、藍眼睛高鼻梁胡人形象的小木偶人,木偶跌倒時指向哪位賓客,這位賓客就必須將杯中的酒喝乾。
若你無意間闖入一座寺院,發現奉祀的不是佛祖菩薩,而是叫不出名的外國神祇,可不要意外。洛陽的波斯寺廟裡,來自伊朗的居民虔誠地朝拜著,這些異國的居民地位不低,唐朝政府甚至專門為他們設置了對應官職來監管他們的利益。因為不肯屈服於大食的侵吞,波斯王室還曾流亡唐朝,圖謀復國。洛陽出土的《阿羅憾墓誌》從文字分析,阿羅撼應當出自波斯王族。
唐朝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這片神奇的土地。他們中最主要的是使臣、僧侶和商人。都城的外來居民有突厥人、回鶻人、吐火羅人和粟特人等,當然還有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到達官貴人家中做客,端盤上酒的奴婢很可能是外國人。唐朝蓄奴成風,只要經濟基礎達標,普遍也會買一兩個男奴女婢使喚,中亞的胡姬、朝鮮半島的新羅婢、南亞東非的崑崙奴都很搶手。
那些赴唐的外國人入鄉隨俗,身穿唐服,「回紇(回鶻)留京師者常千人,商胡偽服而雜居者又倍之」。但唐朝政府對此的態度有些糾結,甚至頒布詔令,「回紇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不得效華人」。廣州城內還專門為外國人劃定了居住區。貞觀二年頒布的一道詔令規定,如果外來居民娶了漢族婦女為妻,他就得留在唐朝境內,絕不允許攜帶漢族婦女返回故土。
糖妞不解的是,種種「隔離」的政策,似乎與包容的大唐有些矛盾。唐朝對外國人的心態為何是這樣?趁人不備,糖妞掏出手機撥通了馮立君的號碼。
「唐朝有近三百年,前後也是有變化的。」馮立君說,前期開放包容,胡風滿長安,但到了安史之亂,唐朝費力平定時引入回鶻等外部勢力,因而之後上上下下走向另一個極端,排外意識上升,韓愈就主張過外來宗教都需要淘汰。唐朝也出臺了一些政策,區分胡漢,「華夷秩序」重新被提出。「這是與唐朝走下坡路伴隨始終的,很遺憾。不過,歷史實情可能會有更多多樣性的細節。」
@焦響樂_
留學生考中進士想當官?歡迎歡迎!
如你所想,使臣很多來唐朝是為了乞求恩惠,但不乏懷揣求知理想而來的有志青年。唐代外籍人士在朝為官者不少,文職武將均有,有數字稱多達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
新羅(今韓國)文人崔致遠,少時來大唐求學,18歲中進士,先後任縣尉、承務郎等職。28歲奉詔回國,向新羅憲康王獻出自己在唐所著文集詩賦,「留唐」歸來的他受到重用,是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
在唐的外國官員中,最著名的要數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漢名叫晁衡。由於對唐朝的仰慕之情,日本不斷地派出遣唐留學生,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倍仲麻呂與第八批留學生500餘人一起來到長安城。
唐代對待外國留學生有一定優待,晁衡很快進入國子監太學,重點攻讀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書籍。畢業後參加科舉,他一舉考中進士,引起不小轟動,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歷經三代朝堂。著名的大詩人李白、王維都與他來往密切,據說他還贈給李白一件日本的裘皮大衣。
到了五六十歲時,晁衡想要回故土看一看,誰知天意難違,剛上船就遭遇颱風,一直被吹到安南(今越南),差點喪命大海。聽聞老友遇險,李白痛哭並寫下一首盪氣迴腸的《哭晁卿衡》,「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幸運的是,命硬的晁衡又回到了長安。如今的西安市和奈良縣各立有紀念碑來紀念他。
宗教互動更是如此。當阿倍仲麻呂在大唐回國無望之時,唐朝僧人鑑真東渡,成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並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鑑真圓寂數十年之後,電影《妖貓傳》裡提到的那位空海,終於作為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團的成員來到大唐青龍寺,接受灌頂,學習密法,回國後創立了東密真言宗。
不難看出,外國人赴大唐時,也有玄奘西行、鑑真東渡,這種雙向交流的風氣是如何形成的?馮立君說:「大唐對外國是開放的——你只要攜帶過所文書,就可以合法來到中國,人來了,他們所攜帶的異域物品、宗教信仰、多元文明也就進來了。這方面的氣質和秦漢、明清不同,倒是和元朝有點像,那就是不分中外、胡漢,華夷一體。」
玄奘畫像
西行取經玄奘為啥不抄近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玄奘取經是唐太宗時期的一件宗教大事,同時這位高僧也是讓糖妞在縱覽唐朝歷史時非常著迷的人物。想想看,他前後歷經19年時間,學遍了天竺當時的大小乘佛教等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玄奘和他的弟子還翻譯出佛典75部、1335卷,在十二卷《大唐西域記》中,記述了他西遊過程中親身經歷的山川、物產、習俗等。
至於明朝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則是用通俗化的語言向世人通俗易懂地普及玄奘壯舉的一本讀物,圖個樂就好,別當真。
在學習了解玄奘取經的過程中,糖妞也發現了很多挺有意思卻不被人們普遍關注的事。例如,玄奘取經其實是源於一次「偷渡」,這是為什麼?而在現代地圖上看他取經的路線,卻是繞了一個很大的圈,這種捨近求遠的行為,又是為哪般?
玄奘取經是奉命還是「偷渡」?
在《西遊記》中,唐太宗為唐僧的西行取經搞了一個風風光光的送行儀式,不僅親自到長安城外送唐僧出發,賜予紫金缽盂,還認唐僧為「御弟」。但在真實歷史中,玄奘的取經可真沒經過官方授權。
在討論玄奘「偷渡」之前,先來關注一下他為什麼要去遙遠的天竺取經。玄奘俗名陳禕,隋朝末年出生於洛陽緱氏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偃師。歷史記載,玄奘的高祖陳湛,做過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陳欽,曾任北魏上黨太守、徵東將軍;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禮部侍郎;父親陳惠,州郡舉孝廉,授陳留、江陵縣令。玄奘之母宋氏,是洛州長史宋欽的女兒。
由於父母雙亡,年少的陳禕來到洛陽淨土寺學習佛法,十三歲正式出家,法名玄奘,在打下深厚的佛學基礎後,玄奘越來越覺得現有的經典已無法解答當時中國佛教中的種種紛爭和歧義。當時,印度那爛陀寺僧人波羅頗伽羅蜜多羅在長安興善寺譯經傳法。玄奘知道在天竺有一個藏經無數的佛教最高學府,「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
當然,玄奘並沒有一開始就抱著「偷渡」的心思,他向朝廷上表,請求準許他西行取經。但在唐朝武德到貞觀初期,北方的東突厥汗國與西突厥汗國都處在強盛時期,玄奘西行的路線更是同時處在東西兩大突厥汗國的共同威脅之下,唐朝當時在西部邊關修建了大量的軍事防禦設施,嚴格管制出入的人員,即當時的「禁約百姓、不許出藩」。玄奘西行的申請被上面駁回,但決心已定的玄奘決定「偷渡」出境。
公元628年,也就是貞觀二年,當時29歲的玄奘開始了自己的取經之旅。
@焦響樂_
路走得雖然繞卻很聰明
糖妞翻閱玄奘取經路線圖發現,他當年從長安出發,路過天水、蘭州、武威等地,從玉門關經新疆後,到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才到達印度,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他是在取經的路上畫了一個圈啊!
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難道玄奘當年不認識路,一路跌跌撞撞走到哪兒算哪兒?據史料記載,當時中國到印度一共有四條路,第一條就是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從中亞進入印度,中國和歐洲的商旅團隊多走這條路,更重要的是東晉高僧法顯曾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印度並成功取經,玄奘選擇這條道路的理由顯然很充分。
第二條是沿著文成公主入藏的道路到達拉薩,然後翻越喜馬拉雅山。從現代地圖上來看,這是一條最近的道路,但你讓玄奘去翻喜馬拉雅山?這顯然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就算他不知道喜馬拉雅山的存在,當時也並沒有中原人通過這條路成功進入印度。
第三條路,是通過今天的雲南地區,經過緬甸進入印度,但這在當時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基礎上,從來沒有人實現過。什麼?你說茶馬古道?那是唐肅宗時才逐漸興起並興盛起來的,玄奘時期這條道路還沒有成型,因此通過的危險性很大。
還有一條是走海路,這也是法顯大師的返航路線,但玄奘為什麼不選擇走這一條路呢?原因很簡單,他是偷渡出來的,沒錢坐船。
雖然選擇了一條成熟的道路,但旅途依然艱險,從《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中,後人得知,玄奘一路歷經了九死一生的考驗。從高昌離開以後繼續向西,經阿耆尼(焉耆)、屈支國(庫車)、跋祿迦國(阿克蘇),又翻過位於帕米爾高原的雪山,走出今日中國的版圖。「其山險峭,峻極於天。自開闢以來,冰雪所聚,積而為凌……加以風雪雜飛,雖復履重裘不免寒戰。」「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徒侶之中餒凍死者十有三四,牛馬逾甚。」
公元643年,在外漂泊15年的玄奘終於開始動了回國的心思。不過他並沒有選擇原路返回,而是沿著恆河向西北出發,經過印度河上遊,經過今天的阿富汗,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新疆,隨後經歷莎車、疏勒、葉城、和田、若羌等地到達羅布泊地區,再經過敦煌,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
玄奘為什麼要選擇不同的路線返回?這肯定不只是「觀景不走回頭路」這麼簡單,但具體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另外還有很多謎等待後人解開。比如史料雖記載玄奘取經後途經帕米爾高原,但他走的具體是哪條路?從哪個山口翻越的?糖妞也不知道,你們知道嗎?
翻譯佛經「五不翻」至今仍影響後世
公元645年二月初一,玄奘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接見,皇帝問玄奘:「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何不報朝廷得知?」玄奘無奈答道:「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皇帝說:「法師出家後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錢文忠所著《玄奘西遊記》中介紹,從玄奘回國開始,一直到圓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譯佛經。據史料記載,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錢文忠表示,翻譯經書是玄奘後半生的主要生活,在《玄奘西遊記》中,錢文忠引用復旦大學楊廷福教授的話做了總結,玄奘的一生分為兩個時期,46歲之前是西行求法,46歲以後以翻譯為主,兼顧著作和教育。還與其他學者合作,把《老子》《大乘起信論》這樣的漢文翻譯成梵文。
最後糖妞再提一個問題,你知道玄奘在翻譯經文上有「五不翻」原則嗎?那就是,佛經有秘密含義的可以不翻;當一個詞或一個佛經專門術語有多種含義時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找不到對應物的也不翻;為了尊重古代的翻譯,約定俗成的不翻;最後是如果有語句是有利於引發出人的善心的,可以不翻譯。比如「般若」,它的意思就是智慧,如果把《大般若經》翻譯成《大智慧經》,準確歸準確,但好像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五不翻」理論至今仍被奉為翻譯工作的準則。
本期《何以大唐》參考及推薦書籍
◆《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美]薛愛華著
◆《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著
◆《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森林鹿著
◆《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黃正建著
◆《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黃新亞著
◆《唐畫中的煮茶場景及茶具文物考》樂素娜著
散樂藝人
誰說唐朝沒有夜生活? 「百樂門」裡樂子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王梅竹
夕陽西下,喜歡泡吧的糖妞興致勃勃地要體驗一把大唐夜生活。這時,三百下鑼聲傳進耳朵,面前的店鋪紛紛關門,顧客腳步匆匆……差點忘了,大唐實行夜禁!
難道夜場玩通宵的美夢就這樣破碎了?
不用擔心,夜色降臨後,儘管各大街道人聲絕跡,但各坊裡還算熱鬧。坊相當於現在的社區,坊門一關,坊裡的夜禁並不那麼嚴格。一些達官貴人在自家的豪宅裡通宵達旦、飲宴作樂,住旅舍的客人在同坊酒樓食店裡喝點酒,和侍酒的胡姬說說話倒也無妨。
《宮樂圖》
◆胡姬你別急俺哥倆先跳支交誼舞
到大唐時間久了,糖妞還真有點羨慕這裡的慢生活。不到日中午後,兩三百下的市鼓不響,店肆不會開張營業,日落便又閉門謝客。細細想想也對,等天明吃個早飯、備備貨差不多也就晌午了。
逛夜場自然要女扮男裝,糖妞自稱豫州人士,第一次到長安。一位新相識的仁兄便主動要當嚮導,領著開開眼。沿著長安城東面的城牆,由「春明門」往南的一個住宅區裡有許多酒館,異國情調濃鬱。精明的老闆娘僱用了面目姣好的胡姬,糖妞端起琥珀杯斟滿美酒,看著胡兒吹簫伴奏下的迷人歌舞表演,心裡那叫一個美!
聽說若有朋友打算前往東都洛陽,這裡正是餞友話別的好去處。大詩人李白或許便是在此《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有詩云:「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這些溫順可人、金髮碧眼的胡姬美人使詩人們詩興大發,李白在另一首詩中這樣描述:「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
這裡不妨提一提唐人送別的習俗。郊區的驛站旁,你會看到一群人牽著馬,手裡拿著友人剛折下的柳枝,前一天他們一定還聚了一夜飲酒話別。「柳」與「留」諧音,表達依依不捨。別以為唐人矯情,那時候沒有飛機高鐵,再見已不知何夕。
聞名長安的平康坊,入夜後雖然關了坊門,倒無礙其內紅燭高照、歌舞蹁躚。在所有西域年輕舞伎中,唐朝人最喜歡的是「胡旋女」,身著錦緞的她們翻騰旋轉,以胡旋舞風靡一時,楊貴妃和安祿山也學會了表演這種舞蹈。只是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安祿山扭起來是怎樣的畫面?真不敢想。
正當你陶醉其中時,朋友很可能還會端著酒杯走過來,請你秀段舞姿。唐代貴族男子在公眾場合跳「交誼舞」很常見。
唐人感情熱烈奔放,無論男女老幼,經常在公開場合隨性唱歌跳舞。民間流行一種「踏歌」,一群男女手臂相挽,有節奏地整齊跺踏地面,邊踏邊唱歌,氣氛熱烈。說到這兒,你記起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吧。
唐三彩茶臺鞏義市博物館供圖
◆幻術又出新了!搭伴去寺廟看「百戲」
當然,以上這些只能算是酒吧、KTV的放鬆怡情之舉,並不能涵蓋大唐的文藝生活。想看盛世大唐的演藝,得到佛寺。
寺廟?你沒聽錯,佛寺的「戲場」就像是現代的歌劇院、戲園,除了供寺裡的和尚們做法事、開俗講,平時還會上演各種伎樂、百戲、傀儡、參軍等文藝活動。只是,這裡的「戲」還不是後世才發展起來的京昆之類的複雜戲劇,雙人表演的「參軍」類似對口相聲,「傀儡」像是木偶戲,而更多的是被稱為「百戲」的雜技表演。
據說,佛寺舉辦的這些新奇的文娛活動,最初可能起源於印度和突厥斯坦的佛教國家。這些活動不僅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而且還可以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在唐人眼中,百戲、幻術的表演和音樂歌曲一樣不可或缺。幻人、走繩伎、柔軟伎、吞火者以及侏儒伎等各式藝人的表演,被稱作「散樂」。許多散樂藝人是從突厥斯坦、印度進入唐朝各地都市中。在涼州和洛陽等地的祆神寺裡,還有定期舉行的幻術表演。
在洛陽出生的唐玄宗,即位後在洛陽居住了11年,鬥雞、舞馬、歌舞等百戲,成為宮廷不可或缺的享樂活動。杜甫詩云:「鬥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玄宗曾訓練出舞馬一百匹,馬在表演時,「衣以文繡,飾以珠玉」,隨著音樂的節拍俯仰跳動,曲盡其妙。鬥雞比賽時,勝者則纏以錦緞。百戲的演出隊伍中,經常能看到大象、犀牛等巨獸。
唐朝官方大體上對幻術表演持默認態度,玄宗皇帝甚至有所鼓勵,不過這些來自異域的「江湖騙子」的表演,有時也會遭到當權者的禁止。高宗時,就曾命令將一位婆羅門胡人遣送還鄉,驅逐理由是他「以劍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極非道理」,而且還下令「仍約束邊州,若更仍有此色,並不須遣入朝」。
幻術、整蠱在《狄仁傑》等影視劇中描述頗多,這是當時的真實再現嗎?唐史學者馮立君表示,在中古時代,包括唐朝時期,社會上和民眾中間的超自然力崇拜是超乎現代人想像的,這和古代科學常識的普及度有關,也和各種宗教、信仰、巫俗等的流傳有密切關係,但它肯定不是當時社會重要現象。
三彩駱駝載樂俑
◆在碰撞中「交響」無「胡」不音樂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這是唐朝詩人王建《涼州行》裡的詩句。
河西走廊上的涼州作為西域要道上的重鎮,自然成為內地與西方交流碰撞的實驗場。涼州音樂既融合了胡樂的因素,又保持了中原音樂的本色,用龜茲琵琶和古典的石磬「混搭」演奏,聽起來既有濃鬱的異國情調,又不乏親切熟識的中原風格。西域龜茲音樂對唐朝音樂的影響最大,尤其是「鼓舞曲」成為唐朝雅俗共賞的一種樂曲,而最受唐人喜歡的龜茲樂器是一種形制很小的「羯鼓」。
在唐朝的宮廷演奏者當中,除了在一些莊重儀式上,要求用中國古代傳統的樂器,特別是要求用鍾、磬、琴等古典樂器來演奏傳統的曲調。在非正式的場合,往往都有異族管弦樂隊為唐朝的大臣和藩屬演奏。這是因為諸國常常將音樂作為「土貢」貢獻給朝廷。演藝者中,也有許多是遠國君主作為禮物送給唐朝皇帝的,唐玄宗就曾在其梨園弟子中蓄養了演奏橫笛的孩童「胡雛」。當然,也有一些慕名而來的音樂家和音樂奴隸。
欣賞外來音樂的風尚,就這樣從宮廷傳到了貴族之中,接著又蔓延到了城市居民的各個階層。
@焦響樂_
談大唐音樂,避不開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這是「音樂玩家」玄宗所鍾情的曲子,但實際上這首曲子不過是西域的「婆羅門曲」的改寫本。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一連串比喻,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鬱的音樂境界,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摹寫聲音至文」,都為我們描繪了音樂大唐。
儘管箜篌、排簫、曲項琵琶等早已失傳,但近年來音樂界逐漸開始利用歷史資料進行古老樂器的復原研究,試圖重新奏響大唐之音。
莫高窟壁畫中的胡旋舞
大唐「下午茶」,除了蔥姜還有鹽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喝茶講究,還能喝出文化?對!不僅影響了後世1000多年,還出了後世公認的茶聖陸羽。這,就是我糖妞在大唐朝發現的,你不服都不行!
雖然中華民族的種茶、制茶和飲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四千年,但真正開始盛行,風靡於宮廷和民間,是在大唐,正所謂「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從煎茶到煮茶,從飲茶到賞茶,從生活到藝術,唐朝那個時代,不懂茶道,人都不好意思跟人約會呢。
那麼,如此霸氣的唐朝飲茶究竟有啥門道?現在,且聽糖妞給你娓娓道來。
◆1000多年前「功夫茶」已流行
1000多年前的大唐已是我國飲茶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到中唐時,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飲茶已經蔚然成風。
這種現代普遍認知,已有很多考古實物佐證,鞏義市博物館裡就有不少,有空了可以去看看。
2015年5月,河南鞏義一個建築工地出土了3套26件唐三彩茶具,有爐鍑、碾、罐、執壺、盂、茶臺等,就是大唐喝茶最常用到的工具了。當然,有錢的人,還可能會使用金器、銀器,這個其他地方也都有出土,但功能可都是大同小異哦。
這些茶具,放在一起,估計你就能想像出來唐人碾茶、煎茶、分茶、飲茶的過程了。是不是有點像你們現在喝的「功夫茶」?
負責該項目考古發掘的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富良說,這些墓葬出土文物銘刻顯示,墓主人去世年代與陸羽僅相隔了20多年,還有陸羽的塑像被發現,且能與文獻相互印證,可靠性非常高。包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教授在內的眾多專家認定,這次考古發掘,充分證明了飲茶之風在唐代民間已經比較流行了。
《宮樂圖》@焦響樂_
◆那些相當考究的茶道多是重口味
鞏義出土的這些唐朝茶具,都能從陸羽《茶經》中找到原型。
鞏義市博物館館長孫六明講,那個時候,茶類以團餅茶為主。飲用餅茶的方法,是磨碎了在鍑中煮飲,所煮出的茶湯為淺黃色。當時,青瓷茶具因為方便觀茶湯顏色,備受推崇。
在飲茶方式上,根據糖妞了解,主要是煎茶,盛行於唐朝中葉,先以餅茶經炙、碾、羅三道工序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存放在茶盒裡備用。
煎茶時,先將水放入像鍋的茶具「鍑」中燒開,到「沸如魚目,微有聲」時是第一沸,加入適量的鹽來調味。待「緣邊如湧泉連珠」第二沸時,舀出一瓢開水,用竹筴在「鍑」中攪動,使水的沸度均勻,然後量取適量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再加以攪動。到茶湯「勢若奔濤濺沫」的第三沸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開水停沸,茶湯麵上隨之出現浮沫,湯花,即可「酌茶」,也就是分茶。
除了這種煎茶,唐代飲茶法,另有庵茶和煮茶等。
庵茶是將茶葉碾碎,再煎熬、烤乾、春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之後飲用。此法民間和宮廷中均有流行。煮茶法是把蔥、姜、棗、橘皮、薄荷等與茶放在一起煮沸(陸羽《茶經·六之飲》),或者使湯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者煮去茶沫。
儘管這三種飲茶方式,糖妞也不知道哪個更受歡迎,但他們的製作方法,不管是加鹽還是加作料,相比於現在人的普遍飲茶方式,都堪稱重口味。
◆文藝範兒的「下午茶」唐朝就有啦
唐人飲茶時配有茶點。鞏義多座唐墓中各出土尺寸不一的長方形唐三彩茶臺,茶臺上擺放著飾清釉的水果和糕點,以及鏟形勺子和筷子,一個茶臺上還擺放有飲茶用的茶盞。
茶臺上放水果、糕點,這麼小資兒?糖妞我告訴你,沒錯兒,唐人已經開始喝「下午茶」了。
說起「下午茶」,是不是第一反應是「來自於歐美國家的洋玩意」。但今天,糖妞要鄭重告訴你,「下午茶是歐美範兒?殊不知它的老祖宗,真有可能是在咱們大中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唐代出現的下午茶文化沒有被發揚光大呢?有專家研究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只會喝最簡單的泡茶葉,而當時的茶道複雜繁瑣,這讓他非常厭惡,於是下詔禁止製造茶餅,全國上下都學農民的泡茶方法。
◆唐人促成茶文化影響後世深遠
作為我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代至中期後,無論是宮廷茶藝、宗教茶藝、文士茶藝和民間茶藝,不論在茶藝內涵的理解上還是在操作程序上,飲茶都已趨於成熟,形成了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飲茶之道。
首都長安,薈萃了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算是當時最著名的飲茶詩,喝了七碗茶能變成神仙,可見他們多痴迷。
陸羽還寫出了《茶經》,創製二十四器,將飲茶分為賞茶、鑑水、列具、烹煮、品飲等10多個環節,將飲茶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開了品飲藝術的先河,使飲茶成為精神生活的享受。
這種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提升,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於賡哲認為,是陸羽對於茶文化的重要貢獻,但需要說明的是,陸羽的出現,是應運而生,是唐後期飲茶風氣的體現,是歷史的必然,即便沒有陸羽出現也會有其他集大成者出現。
他說,對北方人來說,唐玄宗以前不喝茶。北方人飲茶風氣起自於山東,跟佛教的傳播還有一定的關係。「目前,在世界各地,基於中國唐代茶文化而發展傳承的茶道很多。比如,在唐風時代的日本,日本學去的是唐朝文化的精神,其一大表現形式就是茶道。」他說。
跨越千年 唐人遺存有幾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核心提示丨公元618年,隋末唐國公李源晉陽起兵後在長安建政,至907年朱溫篡權,大唐存在289年,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全盛時期。
糖妞告訴你,在那個時代,洛陽這個被稱為東都、東京、神都的地方,已跟長安齊名的國際大都市,名聞遐邇,先後有7個唐朝皇帝定都,作為大唐國都時長超過80年。
留下的文化遺產帶著時代印痕
具體來說,在此前北魏等朝定都洛陽基礎上,唐代自高宗始,也以洛陽為都,稱為東都。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長期居洛,並於開元二十一年在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
從光宅元年(684年)開始,武則天改東都為神都,洛陽又成了首都。
在唐朝,洛陽被諸多帝王費心營建。比如,唐玄宗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武則天曾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建築,稱帝後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同時,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
當時,洛陽城的繁華程度,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研究員王炬看來,相比於長安毫不遜色,即便是現在,唐代的文物遺存也不落西安下風。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唐代給中原大地留下了太多物華天寶。尤其是當時長期作為都城的洛陽,更是佔盡天時地利,出現了以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為代表的頂級珍貴文物,傲視華夏。
透過這些烙刻著時代印痕的歷史遺存,我們可以品悟到1000多年前那個盛世王朝的渾厚大氣與輝煌成就,以及讓後世仰慕不盡的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北依邙山,東逾瀍水,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整個遺址面積約47平方千米。
文獻記載,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是中國中古時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也是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都城的核心區域所在地,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後沿用530年之久。
現代考古發掘顯示,隋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皇城從東南西三面圍宮城,「以象北辰藩衛」,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分為外郭城、皇城、宮城、含嘉倉城、圓璧城、曜儀城、東城和上陽宮,外郭城周長27516米,共開有八座城門。
王炬說,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建築形制不僅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而且還對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88年1月,隋唐洛陽城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列入重點保護。
升仙太子碑
在河南洛陽偃師市府店鎮緱山之巔,有一座「升仙太子碑」,碑文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書法作品。武則天開草書刊碑之先河,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隱十個鳥形筆劃,作為唐代「飛白書」的唯一遺存而備受書法大家推崇。
據記載,此處原有升仙觀一座,今已不復存在,僅留此碑,高6.70米,寬1.55米,厚0.55米,盤龍首龜座高1.3米。
2006年3月30日,該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
2012年記者造訪時,此碑仍孤零零矗立於緱山之上,現在四周已經圈起了圍牆,加以保護。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要是糖妞不說,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位於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最具代表性、最引人注目的一尊佛像,也就是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這個大佛像,刻於唐高宗鹹亨年間,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大盧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通高17.14米。夠大吧?凡是到過龍門的人,一般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
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的奉先寺,後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託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
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藝術家按照佛教的儀規,雕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大型群雕像,而且還把這組群像間的內在聯繫表現得水乳交融、淋漓盡致。
梵語「盧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雖然如今人們已經無法真切地看到當初大佛被粉飾一新、受人頂禮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當初皇家貴族在此舉行隆重祭禮的場面。無疑,這裡的一切所表現的是大唐盛世的偉大和繁榮。
據王炬等多位學者考證,大盧舍那佛像的開鑿時間超過3年,而整座大龕的營建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時間。
如此珍貴的佛像石刻,自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0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含嘉倉
含嘉倉位於洛陽市老城北,自唐代開始大規模存糧,成為國家的大型糧倉,歷經唐、北宋500餘年,後來廢棄。
經現代考古證實,倉城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共有圓形倉窖400餘個。大窖可儲糧1萬石以上,小窖也可儲糧數千石。唐天寶八年總儲糧量約為5833400石,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古代糧倉。
目前,含嘉倉遺址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含嘉倉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按照王炬研究員的話說,也正是這些大型糧倉的出現,才有了後來的配套工程大運河。
@焦響樂_
唐恭陵
要說大唐在河南的遺存,不得不說說恭陵。
這個位於偃師市緱氏鎮東北2.5公裡的滹沱嶺上的「孝敬皇帝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開創了太子死後追諡為皇帝的先例。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則天從宸妃晉升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為太子,曾一度監國,原太子李忠被改封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從幸合璧宮,薨,時年二十四歲,同年八月葬於恭陵。唐高宗將其追諡「孝敬皇帝」,以皇帝的規格安葬,並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石碑立於陵側。
恭陵神道兩側石刻做工細膩,雕造精美,形象生動,是洛陽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戲裡戲外 唐人故事今誰說?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
核心提示|專業考古工作者通過各種遺址和考古現場了解唐朝,史學家通過歷史文獻和文物研究唐人的日常生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怎樣了解這個1000多年前的朝代?最方便也最快捷的方式當然是通過影視劇及戲曲作品啦!也許你們會嫌棄「糖妞」我膚淺,但看歷史劇確實是一種既不費腦子又能學習一些歷史知識的方法,當然,你要避開很多張冠李戴的雷劇。那麼哪些藝術作品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唐人呢?來來來,「糖妞」帶你一起找找……
《妖貓傳》場景圖
《妖貓傳》——陳凱歌的「夢回大唐」
雖然陳凱歌近年來的電影作品票房不是太好,口碑也各有爭論,但他在對待作品上的認真態度是業內公認的。這不,為了拍《妖貓傳》,他能夠在襄陽活生生打造一座唐城。
為電影建影城,是陳凱歌的「規定動作」。1994年拍《風月》,打造了老上海一條街;1997年拍《荊軻刺秦王》,在橫店搭秦王宮;2007年拍《梅蘭芳》,在北京懷柔建景;2009年拍《趙氏孤兒》,在象山建趙氏孤兒城。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曾打趣道:「看來以後凱歌導演在什麼地方拍片,我就去哪裡投資房地產。」
2017年12月,陳凱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解釋為何要大手筆打造一座城池,他說:「花六年時間建一座城,不是一個能輕易做出的決定。但如果我不建唐城,我怎麼讓黃軒演?全是綠幕?《妖貓傳》裡綠幕的部分,大約只佔3%,全部都是實景。當一個鏡頭完成的時候,我看見那個靜默的美少年臉上終於露出笑容,我也很高興。這場奇幻之旅,也是我自己人生中很奇幻的一次旅行,有機會做這麼一件事,也了了我自己的一個心願,我做完了我的大唐夢。」
談到唐朝對自己的吸引,陳凱歌認為,在那樣一個時代裡,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做官,人們對文人特別尊重,詩人之間互相讚美。「比如李白和杜甫之間的情感非常難得。」陳凱歌說,「我覺得我要是在唐朝拍電影,會比現在好。我在思考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什麼不應該遺忘,用什麼替代爆米花大片,用什麼證明我們在進步。可能跟絢爛多姿的唐文化連接,才能有新的途徑、新的道路開闢出來。」
《大唐玄奘》——關於玄奘的難得寫實
影視作品中關於玄奘的描寫不少,其中最出名的要數《西遊記》,但是這只是戲說。關於玄奘,霍建起在2016年執導的電影《大唐玄奘》是一部難得的寫實主義電影,嗯,雖然是黃曉明主演的。
《大唐玄奘》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從史書《大唐西域記》等歷史文本出發,遵循了相對真實的表現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事件選擇上盡力接近真實歷史,延續了導演霍建起電影一貫的藝術追求與唯美的藝術風格,以及對真實氛圍的細膩還原。一方面無限接近歷史真實,另一方面也建構了「有意味的形式」,呈現出了比畫面更豐富的意蘊。
霍建起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特別想書寫一次真實的玄奘,「這麼多年來,唐僧的形象和真正的玄奘形象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用一部電影去表達和記錄玄奘的真實經歷是很有必要,而且是很有意義的」。
從影片效果來看,《大唐玄奘》在呈現玄奘取經經歷的同時也以電影化的方式為觀眾普及了佛學常識,霍建起力圖在影片中解釋玄奘取經的行為動機和精神動力,隱藏了見自我、見人生、見天地等多重意義,並且在表現技巧上也獨具匠心。因此,可能習慣看故事的觀眾在觀看時會在觀感上打折扣,但影片的豐富內涵是毋庸置疑的。
《貞觀長歌》劇照
《貞觀長歌》——「貞觀之治」的歷史畫卷
如今關於漢唐的電視劇作品層出不窮,但數量之多、質量之參差不齊也讓觀眾犯難,戲說、雷人、對史實不尊重等現象時有發生。「糖妞」推薦一部2007年的電視劇《貞觀長歌》,這部電視劇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開始,至唐高宗繼位結束,刻畫了唐太宗在位共23年的歷史,尤其著重講述了其蕩平東突厥、處理太子李承乾之亂並挑選繼承人等若干重大事件,通過休養生息、富國強民,最終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貞觀長歌》由吳子牛執導,唐國強主演,「玄武門之變」後,天下初定,內外交困,百廢待興,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帶領下,全國臣民內籌建設,外御胡夷。最初,面對山河滿目瘡痍的現實,太宗被迫接受了頡利可汗所提出的極其屈辱之和談條件;但是,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日漸增強,唐朝大軍生擒突厥大首領頡利可汗,從此大唐邊疆安靖,一雪前恥。太宗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興修水利、輕徭薄賦、並省官員、改革軍事、懲治貪官、新興科舉等,終於實現了太宗即位之初所定下的「天下大治」國策的目標。《貞觀長歌》就是這樣,氣勢恢宏,力量雄健,把「貞觀之治」中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做了生動地、藝術地描述,實現了片頭所提出的「一幅唐朝戰爭與和平的歷史畫卷」。
@焦響樂_
唐玄宗——被尊為梨園鼻祖
講述唐朝故事的戲曲劇目不少,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這些唐朝的歷史人物均是戲曲故事裡常客,但「糖妞」感興趣的一點是,唐玄宗李隆基是梨園鼻祖。
唐玄宗自幼精通音律,熱愛歌舞表演,他令人在太常寺之外單獨設立了管理和教授音樂的教坊——梨園。唐玄宗組建了一個歌舞藝術團,在管理朝政之餘親自教大家唱歌跳舞。他還親自挑選了30名15歲以下的兒童,手把手地教他們學習聲樂和表演。後世的戲曲演員都尊唐玄宗為祖師爺,戲曲演員也被稱為「梨園弟子」。
在京劇和河南的豫劇、越調等多個劇種裡,都有以唐朝皇帝及唐朝名人為主角的劇目,河南觀眾比較熟悉的有京劇《大唐貴妃》和豫劇《三哭殿》《打金枝》等。
京劇《大唐貴妃》講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梅葆玖、張學津、于魁智、李勝素、李軍、史依弘等多位京劇名家曾聯袂演出此劇,劇中的一曲《梨花頌》廣為傳唱。
豫劇《三哭殿》是豫劇大師唐喜成的代表劇目,講述的是公主之子秦英打死詹太師,詹妃金殿告狀,長孫後和公主金殿求情,唐太宗李世民沒有簡單地用皇權解決問題,而是耐心解勸,最後成功化解了矛盾。劇中的「李世民登龍位萬民稱頌」「下位去勸一勸詹妃娘娘」等唱段膾炙人口,戲迷觀眾中學唱者眾多。
豫劇《打金枝》演繹的也是帝王故事,卻更像民間的家庭糾紛。駙馬與公主發生矛盾,打了公主,唐代宗疼女也愛婿,更深諳解決家庭矛盾之道,不僅沒有責罰駙馬,反而給他「加官職連升三級」。該劇是豫東紅臉王劉忠河的代表劇目,極接地氣,久演不衰。
《簪花仕女圖》局部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只知我胖?你還要懂我的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王梅竹
糖妞我每次站到體重秤上,總和很多妹子一樣感嘆:要是生到唐朝就好了!
不過,當我真的走在了大唐的小路上,看著熙攘的人群,總覺得人家怎麼胖得剛剛好,而我似乎哪裡有些不對。那麼,大唐真的是以胖為美嗎?
「以胖為美」的說法相傳已久,支持者說起來頭頭是道:唐朝經濟繁榮,吃飽穿暖,體格也就健康豐滿了;唐朝文化包容性強,對應到女性身上便是心寬體胖;考古發掘出大量唐朝時期的壁畫、陶俑等,女性人物體態也確實豐腴……
寥寥數語想必也難以讓你信服,不妨隨糖妞來看看唐朝的胖,探探唐朝的美。
唐代陶俑
胖亦有度「肌理細膩骨肉勻 」了解一下
自古至今,時尚潮流從來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三百年大唐也如此。
「小腰麗女奪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顧」,唐初詩人吳少微筆下的《怨歌行》裡,這個「小腰麗人」應該與今天的「A4腰美女」有一拼。唐初「以瘦為美」的另一例證是,隋末唐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圖中為李世民抬輦、執扇、撐華蓋的仕女們,腰身也算纖細。
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經濟繁榮的盛唐風氣逐漸開化,管不住嘴又邁不開腿,長胖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時期,周昉繪製的《簪花仕女圖》那些衣著華麗的姑娘,身材明顯比過去豐腴不少,但還稱不上肥胖,頂多可以進入現在的微胖界,到了杜甫筆下也就是「肌理細膩骨肉勻」。
糖妞回想看過的影視劇,楊貴妃形象也非健碩女性,應算恰當,畢竟善舞的楊貴妃還得給玄宗跳「霓裳羽衣舞」呢!據文獻記載,唐明皇給太子李亨選妃時,讓高力士派人「選民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可見,在玄宗眼裡也是覺得纖瘦為美,如若楊貴妃真胖,那也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畢竟「燕瘦環肥」,各有各的美。
敦煌莫高窟的《作戰圖》和《婚慶圖》是晚唐壁畫的代表,可以明顯看出女士的身材又逐漸回歸了苗條。這是否與吃不飽有關係?唐末詩僧貫休的《白雪曲》中有這樣兩句詩:「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意思就是,人無論貴賤,都不應該養成肥胖的樣子。
「整體來看,唐朝的確是以豐腴濃麗為美的。」唐史學者馮立君說,唐代畫作、陶俑、雕塑造像等各類藝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大多豐滿、濃豔、亮麗,熱烈奔放,自信張揚,史書記載中的女皇帝武曌,也是額寬、面豐、圓頸,呈現富態美。說完,君兄上下打量了下糖妞搖搖頭,嘆息一聲:「身上有贅肉,可別拿大唐當擋箭牌。」
@焦響樂_
唐代盛產任性girl「時裝寵兒」是胡服
人靠衣裝馬靠鞍,身材好也要有時尚衣著來搭配。
唐初,出行「南船北馬」,中原貴族婦女在騎馬遠行時,開始穿戴遮蔽揚塵的羃帷。這是一種帶著包頭巾的外衣,可以將面部和大部分身體都遮蓋起來。到了七世紀中葉之後,端莊淑靜的風氣日漸衰退,長面紗也被「帷帽」取代,垂布只是下垂到肩部,甚至可以露臉。新疆的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繪陶俑中,就有戴帷帽的婦女形象。
不過婦女戴帷帽,在當時受到了非議。唐高宗認為這樣有傷風化,曾下詔禁止那些「深失禮容」的女騎手,要她們出行時體面地坐進帶頂的馬車。之後的事實證明,唐朝婦女們似乎並不買帳,到了八世紀上半葉,婦女們頭戴帷帽,或者靚妝露面,爽辣的妹子甚至乾脆女扮男裝,在街市上策馬馳騁。
盛世華服,大唐時裝設計師很有創造力。開元年間的齊胸裙,胸線以下,裙服飛流直垂,奔騰擴散,肩上再罩短襦,外束披帛,富貴逼人。唐代還出現了一種無帶的胸衣,稱為「訶子」,據說可以起到塑形挺立的效果。
唐代女性的服裝款式,從農婦到后妃,常服都以高腰裙和短襦上裝為主,只是面料和顏色差別很大,貴重的綾紗錦緞,大紅大紫的顏色,得是達官貴人才能穿著,平民男女只能穿粗布、麻布,顏色也限於黃、青、黑等,當然如果遇到了婚娶和佳節,也允許比照官員們穿些亮麗的衣著。
盛唐時,胡服、胡帽終成「時尚服裝」寵兒,「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安史之亂對胡服熱潮有過衝擊,但很快又開始流行回鶻裝。花蕊夫人作的《宮詞》「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正反映了回鶻裝在深宮中的流行程度。八世紀的宮女,還時興「回鶻髻」。
糖妞又要發問了,一般來說,大唐盛世不應該更有文化自信嗎,但為何穿衣打扮卻胡風濃烈?在馮立君看來,胡風恰好是文化自信的標誌。
「胡人服飾、飲食等在長安民眾中間流行之時,正是唐朝國力上升的時代。而政府開始限制胡漢混融,特別是漢人穿胡服、胡人穿漢服這樣的事件發生時,唐朝恰好是在走向沒落的時期。到了宋代,『中國』意識進一步凸顯,民粹主義才有更大的空間,再也看不到世界各地文化大熔爐式的長安了。當然漢文化的地位得到強調,和宋朝處在和周邊各族逐鹿中原有很大關係。總之,唐朝的胡風瀰漫,其實是應該作為一種文化自信來理解更好。」
眾美妝網紅退後別被我大唐「血暈妝」嚇倒
洛陽博物館精美的唐代銅鏡是重要的文物,當年對鏡貼花黃的唐代美女們到底畫什麼妝?作為常刷抖音看「一秒變妝反差」的糖妞,看了唐朝的化妝術,只能感嘆:祖師娘可比網絡紅人妖豔多了。
儘管唐代貴婦們的體型自開元後期就開始越發豐腴,但一直到了盛唐末期,流行的衣裳鞋履大體上還是比較窄小合身的,袖不甚闊,裙不曳地,妝面也只是細眉塗個大紅臉而已。白居易筆下天寶末年的《上陽白髮人》:「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但到了中唐中期,不管是髮型、妝面、衣裙鞋履的流行,都開始往誇張寬大發展。濃妝高髻大袖長裙之風越演越烈,怪異的妝扮也層出不窮。德宗貞元年間,墮馬髻和啼眉妝流行,髮髻偏垂一側的雛形雖說可追溯到開元年間,但是在中唐演變得越發巨大誇張。畫作八字悲啼狀的眉毛,也代替了先前的彎彎細眉。
元和四年時,白居易又描繪了一種新妝扮「時世寬妝束」:在八字啼眉的基礎上,不用紅粉妝,卻用赭塗面,烏膏注唇,圓鬟高髻,衣裙寬大。男人們往往看不懂這潮流的風向,元稹就曾直斥「怪豔」,說「近世婦女暈淡眉目,綰約頭髮,衣服修廣之度及匹配色澤,尤劇怪豔」。
對此,大唐美女們才懶得理會,這種奇葩風不僅沒剎車,反而變本加厲,幾年之後又出現了比今天「煙燻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血暈妝」——將眉毛剃去,再在眼上下劃幾道血痕一般的橫道。在安陽發現的文宗太和三年墓壁畫中,可以看到,裡面描繪的女性幾乎都如此打扮,而這前後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也是各種誇張的高髻。
奢靡之風終於讓皇帝看不下去了,文宗即位之後,開始禁高髻、險妝,禁去眉開額,禁大袖長裙。史書上還留下了一件有趣的「延安公主事件」,習慣了寬大華麗衣裙的延安公主,一次赴宮宴時不慎撞上了槍口,被皇帝一怒之下,趕回家換衣服,駙馬還被罰了倆月薪水。
愛美之心靠詔令總歸是「野火燒不盡」的,晚唐壁畫、繪畫裡的婦人形象,大袖長裙者比比皆是,到了五代更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