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素解》:二十五位菩薩紛紛登場,宣說自己的法門為第一

2021-01-09 走心書院

1.音聲為上

【原文】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解釋】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此時世尊普告法會中各位大菩薩,及各位已經證得漏盡大阿羅漢(漏盡就是無漏,六根如同六個城門,已經無物慾賊人從城門漏進來汙染本心了,稱之為無漏)。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佛問道:「你等菩薩和阿羅漢,從我佛法中生(智慧和清淨心,並非佛太高自己,雖然說是我,實則每個人自性都是佛,比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並非我執很深,而是每個人的自性本心都是唯我獨尊的!),得成無學(所謂無學,正如《道德經》所說,絕學無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我現在問你們,最初發心要證悟十八界(六塵六根六識總共十八界),到底哪一界,哪一根最為圓通,從哪一根哪一界法門方便入,而證得正定(三摩地),無上正等正覺呢?」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憍陳那(又稱為阿若多)五個比丘(最初五個佛,悉達多太子的隨從,成佛後初轉法輪,四聖諦度化的五個弟子),一起從座位站起來,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在鹿野苑,和在雞園(據說此場地很多雞,有一次此園子著火,可是雞卻因為沾滿水溼漉漉的把火給熄滅了,大家認為此園子很有靈氣,因此在此修行)的時候,在那裡看到如來最初成道的樣子。」如來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來到鹿野苑和雞園,見到最初五個隨從。

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阿若多又說道:「在佛的妙法音聲中,悟明了佛所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佛問法會中所有的比丘,都認為我是最初開悟的,最先解脫的。如來於是給我印證,給我起名阿若多。因為聽聞佛的微妙法音,契入打開了我的秘密圓通的自性本心如來藏。我從法音音聲中,證得阿羅漢果位。佛問哪個法門最圓通,如我所證悟的經歷來看,音聲為上。」阿若多以耳根圓通為最上法門。

2.色因為上

【原文】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解釋】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優波尼沙陀(中文名:色性空,因為他色心淫慾很重,所以佛教他觀身不淨法門。比如白骨觀等,想像不管多美的美女,都有血肉屎尿、白骨等,由此可見如來一片苦心,因材施教),從座位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也是看見佛最初成道的。佛教我觀身不淨的相,比如皮囊之下是血肉,屎尿,筋骨等,毫無美麗可言;人死後被蟲吃腐臭不堪的樣子等,於是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和出世心。因此領悟到各種色相的本性乃是空的,再美的色性都是不乾淨的,美麗的色相之下,都是血肉等;來源也是不乾淨的,都是腥臊的精血等凝結而生成。」

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色性空又說道:「從血肉變成白骨,白骨變成微塵,最後歸於虛空。虛空和色相也都沒有了,我就證得了無學的果位了(四果阿羅漢果位)。」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色性空又說道:「如來印證我名字為尼沙陀(色性空)。塵色相已經盡了,微妙的色相和隱秘自性本心圓融一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從色相而修,證得阿羅漢果位。佛如果問我那個法門最為圓通,根據我所證得無學果位的經驗,色相法門最為上了。」

3.香嚴為上

【原文】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解釋】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香嚴童子(香光莊嚴的童子,此菩薩因為聞到香氣而證得無漏阿羅漢果位,之所以叫童子,並非孩童,而是未結過婚的童子之身而修道),從座位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聽聞如來教我認真諦觀各種有為相,有為法。我當時辭別佛,住在一個清淨的吃齋飯的地方。見到各位比丘正在燒沉水香(一種木頭做成的香,此木頭放在水裡會沉下去,所以稱之為沉水香),香氣寂然撲鼻而來。」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香嚴童子又說道:「我觀此香氣,並非木中生出來,非虛空中生出來,非煙中生出來,非火中生出來。去無所黏著,來無所從來,無來無去,如同如來,由此意念妄念全銷了,發明光明本心證得無漏無學果位了。」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香嚴童子又說道:「如來因此印證我,給我起了香嚴的法號。此中香塵氣湮滅了,可是自性真香又生起來了,契入了隱秘圓融的自性真香。我從香氣而證得莊嚴正道,證得阿羅漢果位。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得阿羅漢果位的經歷,香氣莊嚴法門為最上。」

4.味因為上

【原文】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解釋】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藥王、藥上兩位菩薩兩位法王子(因為佛是法王,也是大醫王。弟子們為法王子,他們兩個是兄弟,醫術很高明),和在法會中的五百弟子們一起禮拜佛(藥王和藥上兩位菩薩,帶著五百弟子一起來聽佛說法)。他們從座位起來,一起恭敬地頂禮佛,而後對佛說道:「我從無始以來,是世上的良醫。嘴巴遍嘗此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如同神農嘗百草,草木可以當藥,比如草,車前草等;木,如桂枝等;金如生鐵落飲等為治療癲狂的方子,如前面那個演若達多狂人可能吃這個就會好了,中醫中有很多治療癲狂的方法,如醫書《類證治裁》中記載。我曾經用此書的方子治療好兩個案例。石頭也可以入藥,比如代赭石,灶心土,石膏,砒石,赤石脂,陽起石,礞石,滑石)。名目數目眾多,有十萬八千之多。」

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藥王和藥上又說道:「如此八萬四千這麼多種藥的藥性我都知曉。苦味(黃連等)、酸味(山萸肉,治療腰痛等)、鹹味(黃羊角等)、淡味(豬苓、茯苓等)、甘甜味(當歸、熟地等)和辛(細辛等)辣(生薑、乾薑等)味等。」商代開國相國伊尹輔佐成湯,他是廚神,著有《湯液經》,可以說這是張仲景《傷寒論》的前身。伊尹有一篇原味,從烹飪講到治國,論道。

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藥王和藥上又說道:「八萬四千種藥,和合以後如何產生變異反應,如何變化。藥性是冷是熱,有毒或者沒有毒,也全部都知曉。」什麼是和呢?比如桂枝枳實生薑湯加減(桂枝,枳實,生薑,陳皮)可以治療心痛,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有個故事,因為鴨子不見了,有個鄰居心痛,葛洪教他用這個方子治療好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是和。幾味中藥放在一起煮,藥液混和在一起,如此稱之為和。甘草善於調和各種藥,如同和事老,使得冷的不會太冷,熱的不會太熱,毒性不會太毒。什麼是合呢?兩者合在一起,邊界很清晰,幾種藥材合在一起,還沒有煮,可以稱之為合。藥物可以說是和合發生作用的,但是有時候單一藥方可以起大作用。比如獨參湯用在搶救上;比如李時珍年輕時被道士救一命,就是用的黃芩一味藥。

古代中藥,人們講是藥三分毒。但是每種藥材可以輔佐人體之偏。使得人體歸於陰陽平衡。附子雖然有毒,需要久煎降低毒性,可以治療大病,往往能夠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藥王和藥上又說道:「自從我順承侍奉如來,聽聞如來法音以來,了知味性如何。味性非空非有,味性並非身心,而也不離於身心(味道不是舌頭生出來,然而也離不開舌頭,而是舌頭和客塵觸碰的一瞬間創造出來。比如蘇東坡的琴詩:手指觸碰琴弦的一瞬間創造出琴聲。琴聲就好比是味道,並非手指上有味道,並非琴弦上有味道)。仔細分別味道的來源,分別到細微之處,從而心開悟解,就開悟了。」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藥王和藥上又說道:「承蒙如來印證我昆季(兩兄弟),分別起名為藥王菩薩、藥上菩薩。今天在法會中為如來大法王的法王子。因為味道而使得此心覺知光明,位登菩薩果位。佛如果問圓通的修行法門,如我所證得果位經驗來看,味道這個法門是最上的了。」

5.觸因為上

【原文】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解釋】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跋陀婆羅(中文名賢首,此菩薩一開始很驕傲自滿,經常誹謗罵常不輕菩薩,後來看到這位菩薩的法力很高,於是痛改前非),和他一起來的十六位菩薩一起從座位上站起來,給佛頂禮叩拜,而後對佛說道:「我等最先是在威音王佛那裡,聽聞佛法而出家。」

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賢首又說道:「出家人半個月要去浴室洗澡一次,按照慣例進入浴室,正在沐浴的時候,以水觸碰身體,感覺有冷暖、澀滑的感覺,忽然感悟到水的因緣,窮究此水的源頭。是因為水這個洗塵,而顯現此種冷暖澀滑的觸覺;還是因為洗的身體而顯現生出此中觸覺呢?如果說是洗塵水而顯現,但是客塵水本來是無知的,如何有觸覺呢?如果說是洗的身體所現,四大假合的身體,本來屬於無情,如何能夠有觸覺呢?因此忽然感悟水因,因為水為引導開悟的因,既不是水客塵而有觸覺,也不是身根所有觸覺。根塵兩者都泯滅了,只是水客塵觸碰身體的一瞬間,創造了此中冷暖澀滑的觸覺。(如果水客塵不觸碰身體,水和身根又歸於孤寂狀態)。如果不觸碰,在中間待著,就安然處於孤寂狀態,冷暖澀滑的觸覺無所有,就消失了。如果想要尋覓觸塵的相,了不可得。」 

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賢首又說道:「即使經過宿世(因為貢高我慢,曾經下過地獄),但是所感悟的水的因緣,此種習氣,始終無法忘掉。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也因為此因緣而令證得無學的果位。」

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賢首又說道:「那個佛給我起名稱為:跋陀婆羅。因為領悟到微妙的觸覺生滅的因緣,而使得此心光明,證得菩薩的果位,成為真正的惡佛子。佛如果問我選擇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得果位的經歷,觸覺這個法門最為上。」

6.法因為上

【原文】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解釋】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大迦葉和紫金光比丘尼(大迦葉的妻子)等,從座位上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在往昔的劫數中,於此娑婆世界中,有佛出世,名字為日月燈佛。」

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大迦葉又說道:「我得以親近日月燈佛,聽聞佛法修行學習佛法。日月燈佛滅度以後,供養佛的舍利,在佛前燃燈延續佛的光明。紫金光比丘尼那個時候,以紫色光的金粉塗抹佛的形象,造佛像。從那以後,生生世世的輪迴當中,身上常有圓滿的紫色的光相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徒眾,就是我的眷屬,同時發心修行。」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大迦葉又說道:「我觀世間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會變壞,只有以空寂的自性來修,滅盡所有客塵煩惱,降服其心;如此身心才能夠度脫百千劫數的輪迴,猶如彈指之間就解脫了。我以修空法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世尊說我頭陀第一。」什麼是頭陀呢?中文翻譯為抖擻,抖擻精神精進修行不懈怠。

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大迦葉又說道:「以微妙佛法打開自性本心的光明,銷滅六根的有漏。(六根如同六個城門,消滅有漏,就是不讓物慾賊進來汙染本心,使得六根清淨)。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得果位的經歷來看,佛法的法門最為上。」聽聞佛法,依照佛法指引而修行,如此是最上法門。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此為禪宗的開端。

7.旋見第一

【原文】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解釋】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阿那律陀(中文名:無貧)菩薩從座位上站起,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剛開始出家的時候,常常樂於睡眠,睡得很多。」

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無貧又說道:「如來就呵斥我說我是如畜生那樣昏睡啊。我聽聞佛的呵斥以後,深感業障深重,啼哭落淚自責。七天七夜不睡覺,因此雙目失明了。」由此可見菩薩真的很誠心,下定決心,痛改前非,才能有這樣的行動啊!但是也不鼓勵大家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呢。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有絲毫傷害。子夏因為失去兒子而哭瞎了雙眼,孔子也批評他了。喜怒哀樂要有節制,不能太過了。但是從無貧菩薩這樣七天七夜自責哭泣,可見已經痛改前非了。王陽明先生年輕時候,曾經面對竹子七天七夜,要把竹子道理給格清楚,正所謂格物致知,結果病倒了。我們不要笑聖人多痴狂,而是要學習聖人的執行力和行動力。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無貧又說道:「世尊可憐我哭瞎了眼睛,傳授給我樂照見見性的法門,照之又照,照到自性光明,此心如如不動,突然打開金剛正眼,稱之為金剛三昧。得金剛三昧正定。我不用眼睛,就可以觀見十方世界。」該菩薩天眼打開了,就可以洞見十方世界了。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無貧又說道:「我樂見的見精,轉妄為真,洞見真相,觀看此大千世界,如同觀掌中放著的水果。如來印證我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如果佛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得阿羅漢果位的經歷看來,旋迴此見精見性,回歸自性本心本元,順著自己的自性去修,而不是隨著色相,如此是第一的法門。」

8.反息第一

【原文】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解釋】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周利(中文名:道生)和槃特伽(中文名:繼道)兩兄弟。因為他們的母親兩次隨丈夫出國,如果按照西域那邊的風俗,女人要生孩子,應當要回娘家去生。第一次要生產的時候,就倉促剛回家,走到半路,生下了周利,稱之為道生。第二次要分娩的時候,本來應該要早點回來,又是倉促來不及,在小路邊生下孩子,起名為繼道。這兩兄弟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頂禮佛,而後對佛說道:「我缺少誦持的功夫,沒有太多的多聞強記的能力」。兩兄弟很有自知之明,不如阿難那麼多聞強記,不如阿難過目不忘。

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道生和繼道又說道:「最初遇見佛的時候,聽聞佛法,就出家了。記憶誦持如來一句偈頌(梵文為:伽陀)。在後來的一百天內,反覆想要記憶持誦這句偈頌,可是記得前面的就遺忘後面的,記得後面的就遺忘前面的。」可以說這兩兄弟真的很愚痴啊,可是如何修成正果呢?不要怕笨,往往笨鳥先飛,主要功夫下得深。據說曾國藩讀書的時候,反覆誦讀都記不住,梁上的小偷受不了,跳下來背誦給他聽後揚長而去了。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道生和繼道又說道:「佛憐憫我太過於愚鈍,教我安居靜處的時候,調息收攝靜心的法門,觀呼吸的出氣入氣,調息而入正定。我時常觀呼吸,功夫純熟以後,心逐漸地微細而入於定。定深以後,就更能窮盡生、住、變異和滅四種相。四種相遷流不止息,每個剎那都清清楚楚覺知。」剎那是最短的時間。一個念頭有九十個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氣息的相的生滅。在深定中,窮息至此,可以說是極其細微了。

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道生和繼道又說道:「觀調息至此,其心豁然開朗,證得大無礙,乃至證得漏盡得成阿羅漢的果位。成為佛座下弟子,印證成為無學果位。佛如果問我修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得果位的經歷來看,反觀調息,循著空性,入於深定,此為最上法門了。」這麼愚痴的菩薩都能夠修成正果,我們應該要很有信心才對!

9.還味第一

【原文】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呵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解釋】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呵病。憍梵缽提(中文名:牛呞,此菩薩吃相很難看,像牛那樣反芻,細嚼慢咽。因為他過去世曾經造業,嘲弄過一個老和尚,笑那個老和尚吃東西很慢,像牛吃草那樣。可是他不知道這個老和尚是個證得阿羅漢果位的高人。於是此一世救得了這樣的果報)。他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有造了口業,在過去劫數裡面輕慢一個老和尚,笑他吃東西像牛吃草那樣,於是生生世世都有牛喘氣的病,像牛那樣吃東西細嚼慢咽,還反芻食物。」此菩薩舌根很厲害,於是如來教他從舌根入手修行,因材施教。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牛呞又說道:「如來開示我,修一味清淨心地的法門(修清淨無味,於是心地也清淨,入於正定)。我因此法門滅盡生滅心,而證入三摩地(三昧正定)。我觀味並非從舌頭上生出來,也並非從物上生出來(而是物接觸舌頭的一瞬間所創立的味覺,如同蘇東坡的琴詩,手指彈琴,手指上並非有琴聲,琴弦並非有琴聲,只有手指觸碰琴弦一瞬間創造了琴聲)。」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牛呞又說道:「如此觀察味,修一味清淨心地法門,一下子就超脫世間的各種有漏(六根如同六個城門,超脫有漏,就是物慾不再經過六根進來汙染本心)。對內解脫身心,證得無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滅盡生滅心,回歸自性本心。對外遺忘了世界,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相,遺忘了客塵煩惱。遠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如同小鳥飛出籠子那樣。心身得大自在。」

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牛呞又說道:「對內遠離塵垢汙染,對外銷毀客塵束縛,法眼清淨,不住客塵的種種相,成就了阿羅漢果位。」

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牛呞又說道:「如來親自印證,說我已經證得無學的阿羅漢果位。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果位的經歷來看,反觀味道而回歸於自性本心本有的良知良能,如此是第一方便法門了。」

10.純覺第一

【原文】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剌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解釋】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畢陵伽婆蹉(中文名:餘習,此菩薩因為過去世是婆羅門種姓,養成了輕慢別人的習慣,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位,可是還餘下輕慢別人的習氣)。餘習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最初發心跟隨佛入道的時候,數次聽聞如來說世間不可樂的事情很多,生老病死苦很多苦。」

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剌傷足,舉身疼痛。餘習菩薩又說道:「我聽聞佛所說的法以後,在城中乞食的時候,心中還在琢磨著修行的法門。可是走路的途中,不知不覺被路中有毒的刺刺中了腳,傷到了腳底,全身都感到疼痛難忍。」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餘習菩薩又說道:「我就在想,我有覺精覺性(見精見性、聞精聞性、味精味性等),能夠感知此深深的疼痛。雖然覺精能夠覺知疼痛,但是覺精對應的清淨心,自性本心,是無痛的痛覺的。」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餘習菩薩又說道:「我又在反覆思維,如此一個身體,怎麼會有兩種知覺呢?一個覺精感覺到疼痛,另外一個是無痛無癢的。如此思維參悟,收攝心念不久,就感覺身心忽然空掉了。」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餘習菩薩又說道:「在接下來三七二十一天當中,不斷地精進修行,處於三昧正定當中,自然脫落而各種漏盡,證得無漏阿羅漢果位。」

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餘習菩薩又說道:「得到如來親自的印證授記,說我已經證得光明的無學果位了。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果位的經歷來看,覺精感覺的心,專心不二,遺忘掉身體了,入於三昧正定,如此為修行第一法門。」

11.歸無第一

【原文】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解釋】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須菩提菩薩(《金剛經》中的當機菩薩,解空性第一,也是《西遊記》中孫悟空師父的圓形),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曠劫以來,心得無障礙,得自在。」

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須菩提又說道:「我回憶我出生前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前世,我最初在母胎中的時候,就已經知曉世界本是空寂的了。乃至十方世界也都是虛空。也要令得眾生都證得空性。承蒙如來大慈大悲,給我講佛法,幫助我發明自性真覺真心真空如來藏。空性圓融光明,證得阿羅漢果位。」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須菩提又說道:「頓時證入如來藏,自性光明如同無上寶珠,自性如同空性的大海,然而空性中又能夠生出萬有。證得同佛一樣的知見,得到佛的印證,證得無學果位。佛說我已經解脫,證入空性,空性我為弟子們中修得最上最好的。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得阿羅漢果位的經歷來看,種種相都入於非相,不住相;連非相,連空相都盡了,都空了,把法性回歸到空性,回歸到無上,如此是第一修行法門。」

12.光見第一

【原文】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解釋】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舍利弗菩薩(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大家看像須菩提和舍利弗等大菩薩都站出來了,太精彩了),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曠劫以來呢,我心地非常清淨,見性清淨不會被客塵所煩擾。」

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舍利弗又說道:「如此受生如同恆河沙那麼多的輪迴次數,經過很多生生世世。可是心地還是很清靜,所以世間和出世間的種種變化,很多事情,一看見就能夠圓融貫通,證獲無障礙。我在路中,遇見迦葉三兄弟相隨,在一起宣說因緣佛法,於是感悟到心是無邊無際的,無所不包的。於是就追隨佛出家,我的見精見性和真覺,本來都是光明圓滿,具足一切的。證得大無畏,證得阿羅漢果位。」前面講一些很笨的根器的菩薩,也能證得正果;而須菩提和舍利弗等菩薩根器相當了得,也能證得正果。法門方便不同,因材施教不同罷了,最後大家都是殊途同歸的。

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舍利弗又說道:「我成為佛的長子(佛弟子當中資格很老的,可以說是長老了,當然不是排行第一。要論資格,大迦葉比他還老,而且如來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迦葉為禪宗鼻祖,也是根器很厲害)。我從佛口佛法中生出來,恢復自性本心;從佛法中轉化而生。」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舍利弗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如我所證得阿羅漢果位的經歷來看,自性本心的見精見性發出光明,光明到了極點,就會覺知一切,此為第一修行法門了。」

13.自在第一

【原文】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解釋】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願力最大,行力最大,因此《華嚴經》中有《普賢行願品》),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在過去世,已經曾經是恆河沙那麼多如來的法王子。」如來是法王,普賢菩薩是法王子。

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普賢菩薩又說道:「十方如來,教自己的弟子們,如果有菩薩的根器的,都要修普賢行,從我的名字立此名字。」由此可見普賢行,普賢菩薩行願力很大。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沒有成功,就是願力不夠,願力不夠自己都不願意去,如何有很大的行動力呢?願力大,目標就很明確。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普賢菩薩又說道:「世尊。我用心聽聞,分別眾生所有的知見。眾生有什麼念想,有什麼願望我都能夠分別知曉。比如在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之外,有一個眾生,心中要發明普賢行,我在那時也會乘坐六個牙的神象,分身百千,都會到眾生所在之處。」

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普賢菩薩又說道:「縱使此眾生的業障太過於深,以至於看不見我。我也會在暗中給他摩頂,加持他,擁護他保護他,安慰他,令他修行有成就,修成正果。」普賢菩薩已經證得正果,知見等同於佛。既然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此眾生要見到自性本心,方見真如來,真普賢菩薩!人在做,天在看,其實自性本心從來不離左右。如來藏中藏有所有業力,身體所行,嘴巴所說,心裡所想,都是在造業,都記錄下來了。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普賢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說本因,因地發心發大願,最為重要。用心聽聞自我的願力,發明自我的自性本心;得大自在,覺知分別眾生的願力,使得發願普賢行的眾生能夠得到護持,修成正果,如此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法門。」普賢菩薩在因地發願力做功夫。

14.銷息第一

【原文】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解釋】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孫陀羅難陀(中文名:豔喜;他是佛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出家前的妻子是孫陀羅,因為難陀有很多個同名的,所以乾脆叫孫陀羅難陀),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對佛說道:「我最初剛開始出家,跟從佛入道的時候,雖然嚴格遵守清規戒律。心經常散亂妄動,而不能住於三摩地,不能住於正定中,所以未能證獲無漏阿羅漢的果位。」

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豔喜菩薩又說道:「世尊看到我的心很散亂,就教我和拘絺羅(舍利弗的舅舅),一起觀鼻子尖末端發白的地方。我最初認真諦觀的時候,經過了三七二十一天,見到鼻子中有氣出入如煙一樣。」

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豔喜菩薩又說道:「身心內在光明了,身體經絡通透了,可以發光了;此心本來光明,已經除掉塵垢了。於是就可以圓滿地洞見世界的一切,周遍世界都歸於虛空清淨了,身體和此世界如同琉璃那樣通透了。」

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豔喜菩薩又說道:「氣息原本如同煙那樣出入,逐漸煙的相也逐漸消融了,鼻子的氣息變成白色的了,和鼻子尖的顏色一樣了。心裡就豁然開悟了,漏盡了(六根清淨,如同六個城門,不會漏進來半點汙染本心的物慾)。出入息由白而轉化為光明,照十方世界,證得阿羅漢。」

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豔喜菩薩又說道:「世尊授記我當證得無上菩提正果。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當以消融氣息,在正定中觀氣息久了,就可以發明自性本心,此心光明圓滿滅盡所有的漏,如此法門為修行中第一的。」

15.法音第一

【原文】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解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中文名:滿慈子;富樓那是父親名;彌多羅尼是母親名),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對佛說道:「我曠劫以來,辯才無礙,辯才圓通,很厲害。」《道德經》中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當然了,善辯的人未必就已經歸於至善了,知道越多未必就是博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當然了,如果已經得道開悟的人,就可以圓融通達,做到辯才無礙了。諸葛亮正是由於見道,所以能夠舌戰群儒。

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滿慈子又說道:「我宣說苦、空,深契入通達宇宙人生的實相(如來所說四聖諦苦集滅道,講人生有八苦;《金剛經》中講空性很多,不住相)。如此乃至宣說恆河沙那麼多如來的秘密法門(眾生以為如來有什麼密法,實則正法眼藏,並非如來有什麼不告訴眾生)。即使是如來秘密法門,我都可以於眾生中進行微妙生動的開示。能於眾人當中,作獅子吼,令眾生覺醒,而心無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滿慈子又說道:「世尊知道我有大辯才,辯才無礙。(正所謂知兒莫若母,知弟子莫若師父,如來因材施教)。如來以音聲輪(喉輪)教我如何宣揚正法(之前有說音聲第一,耳根圓通,所以說法令眾生聽聞,如同獅子吼,很殊勝)。」

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滿慈子又說道:「我跟隨在佛跟前協助佛轉法輪,正是因為獅子吼的緣故,而證得阿羅漢。」獅子一吼,百獸皆臣服;妙法一宣講,邪門外道都歸化了。滿慈子能夠在佛的周圍,經常被佛加持,進步必然很快了。

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滿慈子又說道:「世尊印證我,說我說法無上,說法最厲害,是第一的。如果佛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以佛法法音降服邪魔外道、降服怨憎等,銷滅各種漏,使得六根清淨,都攝六根,如此法門是修行第一的。」

16.持戒第一

【原文】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慾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解釋】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優波離(中文名:上首;他原本是悉達多太子東宮管事的大臣,並不在鹿野苑的五比丘之列,因為五比丘是五個隨從,是悉達多太子的父親,也就是淨飯王派過去護衛太子的。即使五個隨從都離開悉達多,可是此菩薩至始至終都未曾離開,親眼見證如來六年苦行,和最後證道,可以說是追隨如來時間最久的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親自陪著佛騎馬從東宮飛奔,出城出家。」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慾諸漏。上首菩薩又說道:「我親眼見證如來六年勤苦修行。親眼見見證如來如何降服邪魔,制服外道。解脫世間貪慾,修證無漏(六根如同六個城門,有漏就是有物慾之賊漏進汙染本心),乃至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正果。」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上首菩薩又說道:「如來看到我能夠嚴持戒律,所以佛就讓我修戒。佛授以我小乘戒律:二百五十條比丘戒;如此乃至次第增進大乘菩薩戒法。授以三千威儀(行、住、坐、臥等威儀)。再細分下去,又有八萬四千細微的戒律。」

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上首菩薩又說道:「不管是性業還是遮業,都使得清淨。(什麼是性業呢?體性即是惡的,如殺盜淫妄等,這些為性業。什麼是遮業呢?體性雖然非惡,但是卻會引起作惡,所以佛要制止,比如飲酒、吃葷等)。佛教我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的戒律,都能夠把持得住,清淨不會犯戒律。因為身心都嚴持戒律,所以因為戒律所以生靜定,因靜定定力成就了,智慧之光就發出來了。正定久了,就進入寂滅的狀態,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上首菩薩又說道:「我是如來戒律當中的首領,於大眾當中,能夠以戒律,整綱肅紀。(阿難遇見摩登伽女就是觸犯戒律了。引出如此一大部經。佛教三藏分別為經藏、律藏和論藏,專門還有一個律藏,由此可見如來對戒律的重視)。統領可以稱之為綱,維持可以稱之為紀。佛令我稽查持戒律哪個犯了,就要根據戒律判所犯罪業的輕重,統領僧眾,維持律宗,所以說我是眾中綱紀。」

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上首菩薩又說道:「如來親自印證我的心,以心印心。說我持戒修身,在五百羅漢當中,持戒律是第一的。」如來授我大乘降服心制服心的戒律,此為密行密法,無念靜定總持法門,如此心戒清淨。制心的戒律,外人看不出來,只有自己清楚。如來不僅僅傳授制心之法,還授以小乘制身的戒律,這是顯跡,是給別人可以看得見的。

末法時期尤其要看重持戒,如果感嘆諸事不順,而首先要反省反思自己所犯的罪業。六祖慧能大師曾經講過:所謂懺悔,懺是懺其前,前面所犯的罪業不再重犯,如果重犯,又反反覆覆輪迴,就像打遊戲那樣老是不過關。好多人一輩子就卡在一個卡點上,只是自己的願力不夠,不足以用行動和戒律衝破卡點。悔是悔其後,是以後不再新增所犯罪業。對於修行人,如果明知故犯,業力的衝擊力更大。

所謂心想事成,每個人的意識能級在哪個程度就會吸引什麼。大家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再看看你的百度新聞。你的心對什麼感興趣,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圈子,消息來到你的身邊。手機中大量的垃圾信息無時無刻不在通過六根汙染我們的本心,如果沒有持戒的行動力,如何管得住自己呢?如果沒有持戒,如何管得住自己的手和欲望,總是衝動去買東西呢?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上首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以為執持小乘的身戒,如果身不犯戒律,身就得自在了;其次由外到內,執持大乘心戒。如果都攝六根,六根清淨了,心就通達無礙了(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然後身心一切通達順利,此法門為第一。」

17.神通第一

【原文】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解釋】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大目犍連菩薩(中文名:採菽氏,他在所有弟子當中,神通第一),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當初在路邊乞食,剛好遇見了優樓頻螺(中文名:木瓜林,此菩薩身上長著一個肉瘤,如同木瓜)、伽耶(一座山的名字,以山名起名)、那提(一條河的名字,以河名字起名)三兄弟,正在宣說如來十二因緣,緣起性空的深義。」

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大目犍連菩薩又說道:「我聽聞了佛法,頓時發心,出家從佛修行;發明自性本心如來藏。於是證得大通達。目犍連投在佛門,如來恩惠我,送給我袈裟穿在身上,鬍鬚和頭髮自己就脫落乾淨了。我神遊十方世界,證得心無掛礙(不僅僅是心無掛礙,得大自在,身心都自由了。目犍連神通第一,神足通,天眼通等神通都很厲害)。以我的神通發明出來了,被如來在眾人當中推舉為最上的,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寧唯世尊。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大目犍連菩薩又說道:「豈止是本師如來世尊,在法會上推舉我神通第一。就是十方如來也讚嘆我的神力。自性本心圓滿,具足一切;自性本心光明清淨無礙,得無畏大自在。」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大目犍連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從什麼方便法門最快證入三摩地正定呢?我以旋轉虛妄分別的妄心妄見,使得恢復回歸圓滿湛然常住的自性真心如來藏。此心光明宣照一切,如同把渾濁的水流變得澄清清澈一樣。心念之流極其汙穢渾濁。正如《道德經》所說,孰能靜之徐清。靜定久了自然就會清淨澄清了。久了自然就成清澈晶瑩剔透了,如此法門是第一的。」

18.火頭第一

【原文】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慾。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解釋】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慾。烏芻瑟摩(中文名:火頭,即火頭金剛力士。之前所講的七大地水火風識空等,應該以地大居於首位,可是這裡是以火為頭,火為大,這是因為淫慾屬於慾火。正是因為萬惡淫為首,所以如果持戒律,首要就要戒除淫慾)。

火頭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常常回憶起,以前久遠劫數的時候,屬於一個凡人,有很多的貪慾,有很深的淫習,積累淫行久了就成淫性了。」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火頭菩薩又說道:「那個時候,有佛出世,名字為空王佛。(之所以起名為空王佛,那是因為此佛證得第一義空性)。」《法華經》中佛曾經說過:佛與阿難,曾經一起在空王佛那裡發心;則由此可見,火頭和如來佛,都同是在空王佛法會中學習,本來也是同學。現在火頭金剛力士成為佛的護法,這一世顯現金剛力士之身。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火頭菩薩又說道:「(空王佛善於因材施教,教火頭菩薩的時候,看到火頭菩薩淫慾很重,因此當機說法)。空王佛說淫慾心重,淫慾行為太過於放縱太過於多的人,將來下地獄的時候,會被火燒,會抱著火盆等刑具,痛苦不堪。」慾火不僅僅燒壞善根,還燒滅智慧的種子。六祖慧能大師曾經說過:一心向善是天堂,一念向惡是地獄。由於淫慾容易引導人向惡,容易墮入地獄。因為愛生恨,因為淫慾而向惡的事例比比皆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不無道理。如果淫慾過於重,腎中的真火消耗過多,虛火就會浮越。腎屬於水,水中有真火;心屬於火,火中有真水,真陰,有一滴血。地球也是一個生命體,水底下有真陽,真火,比如石油、煤、天然氣等;然而人類的貪婪無節制地挖掘燃燒消耗,地球虛火浮越,就有了厄爾尼諾現象,地球高溫難受,冰川融化。

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火頭菩薩又說道:「空王佛教我遍觀百骸(周身的骨節)四肢(兩手兩足),在淫慾之心沒有萌動的時候,全身本來清涼的,正所謂心靜自然涼;等到淫慾的念頭萌生以後,整個身體便感覺暖熱起來了,所以就相信了火聚集的說法不虛(淫慾太重會下地獄,被用火刑),於是心裏面就生起恐懼心,於是舊專心修觀想。」

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火頭菩薩又說道:「觀想身體的火聚集,心生恐懼,一害怕淫慾就消退了,久了以後神光內斂,心越來越定;於是就把多淫慾的心轉化為智慧之火,智慧之光了。」南懷瑾大師曾經說過,對於開悟,明心見性的人,如同有一個三味真火的火爐,什麼放進去都可以熔化掉,都可以圓融貫通。對於情慾,修行人應該如何對待呢?其實食色性也,也是人之常情,需要順著情慾,進行觀想疏導就要了。心性如同牛脾氣,只要牛口渴,自然會低頭喝水,不能用強力壓牛喝水。心性如同倔驢脾氣,越用皮鞭抽打,越不動,順著毛擼就可會動了。心性如同水上的葫蘆,按下葫蘆起了瓢。心性如同野草,用石頭壓住,又會從石頭縫中冒出來。妄想雜念也是如此,不可以強制壓制。情慾也是如此,自然觀想,慾念起來也繼續觀想,自然就可以降服淫慾心了。

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火頭菩薩又說道:「於是從此諸位佛都稱呼召喚我,起名為火頭。我以火頭智慧之火,三昧正定定力的緣故,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火頭菩薩又說道:「於是心就發起大願,諸位佛成道的時候,我為金剛力士護法,親自降服魔怨。」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火頭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根據我自己修行證果經歷,我因為諦觀身心暖熱的觸覺,觀想後確信淫慾太過會有火聚,會下地獄受種種火刑,因此心生恐懼(恐傷腎,一恐懼以後,淫慾頓時消融),觀想久了以後,淫慾消融了,心住於三昧正定當中,此心流通無礙(無所住而生心),於是諸六根六個城門之漏頓時銷毀了,生起大寶智慧的火焰,登無上正等正覺,此為修行第一圓通的法門。」

19.地大第一

【原文】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解釋】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持地菩薩(顧名思義,此菩薩持地大而修成正果,如來在此依次講火地水風等法門),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想起往昔普光如來在世的時候,我出家為比丘。」

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持地菩薩又說道:「我在那時,常在一切交通要道、路口和渡口,田地險峻的要隘(田地中路太過於狹小的,山野上山路過於險峻的),人車牲畜不容易通過的地方,妨礙損害車馬行走的,我都會把它填平。」

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持地菩薩又說道:「或者搭建橋梁,或者擔負沙土,如此辛勤勞苦。生生世世做了很多辛苦底層的工作,經過見過無量無數的佛出現在世上。」人的左腦為今生腦,右腦為祖先腦。右腦當中儲存了祖祖輩輩,生生世世的信息。如果能夠證入深禪定,右腦中生生世世大數據所記錄的數據就會像放電影一樣放出來。我們也許會看到遠古的城池,村莊,戰場等。哪一世我們成為國王,哪一世我們曾經為武將,哪一世我們是乞丐和妓女等。持地菩薩生生世世做修路搭橋等辛苦的工作。地不平相對來說容易平,人心不平更加難以平,所以持地菩薩需要跟如來佛學習。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持地菩薩又說道:「或者有眾生在城牆和城牆門交接的地方(闤闠),有人要搬東西,挑東西,舉起重物,我就會幫忙搬運,將物品搬運到需要的地方。把物品放下就走了,水也顧不上喝一口,不取分文。」持地菩薩專門修此種苦行功德。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持地菩薩又說道:「毗舍浮佛(中文名:遍一切自在)出現在世上的時候,世上很多饑荒。很多逃荒逃難的人,餓得走不動了,我就背負著走不動的人,不問遠近,只是收一個錢。或者有牛車被泥給陷進去了,我就會發神力,幫助推動車輪,超拔其苦惱。」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持地菩薩又說道:「此時的國王很信佛,設齋宴邀請佛。我在那個時候,在佛經過的路上,有不平的地方,我就平好了,恭敬地等到佛的到來。毗舍如來佛到來的時候,就摩我的頭頂,對我說:應當要平心地,則世界上一切的地都會平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不是地不平,不是路不平,而是仁者心不平。佛家說種福田,就是要把心地心田種好。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持地菩薩又說道:「聽了佛如此開示,我即心豁然開朗,開悟了。(前面所修鋪平道路、搭橋等都是屬於漸修,而在此經佛點化,心開悟了,就是頓悟)。見到構成此身的微塵,與造三千世界所有的微塵並無什麼差別,都是相同的。」如來藏自性真心打開發出來顯現,方知曉如來藏只是隨緣生成萬事萬物,如同鏡子一般,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正是因為心的差別,所以有千差萬別。如果此心返璞歸真,歸於自性真心,心平了,所有法界都是平坦坦然的,地大是平等無礙的。不但不會執著於地水火風四大為我,也會洞明看清外界的地水火風四大都是唯心所現!因此看到自身是由地大微塵所構成;世界也是由無數地大微塵構成,兩種微塵並無差別。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持地菩薩又說道:「地大微塵,不管是構成自身的微塵,還是三千世界山河大地的微塵,都是唯心所造,本無自性。不會相互觸碰摩擦。因為微塵和微塵,本來都是空,如空合空,如何摩擦?甚至是刀兵也是由地大微塵構成,自身也是由微塵所構成,刀兵觸碰身根,也是空合空罷了。如同以水投入水中,以空合空罷了。」《道德經》中講: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持地菩薩又說道:「一切法無自性,自身微塵無自性,世界的恆河沙微塵無自性。(現代物理學研究表明,無法賦予基本粒子質量,也就是質量為零,世界由無數基本粒子這樣小的微塵構成,世界總質量為零,也就是本來為虛空,本來無自性)。正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一切法,本來同一自性,也就是說萬法唯心造。法法相交如同交蘆,空合空還是空。刀是空,身是空,法法相交如同交蘆罷了,並無接觸。微塵和微塵也如同交蘆,以空合空罷了。既然是同一自性,誰是能生?(自性本心如來藏為能生)誰為所生?(自身微塵,世界微塵等都是所生)如同月亮,雖然看似有盈有缺,那只不過是幻相罷了。因此在一切法當中,本來都如月亮的比喻那樣,本無生,此起名為無生法忍。證悟到此,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了。」此忍字很形象,心上面一把利刃。即使利刃等一切法幻象,心都不為所動,稱之為忍。定力深厚,就不會被外物的幻象所迷惑,所引誘了。

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持地菩薩又說道:「先證入小乘阿羅漢果位,現在回心證入菩薩果位中。聽聞諸位如來佛比如毗舍如來佛等宣說妙法蓮華,宣說此楞嚴大定之佛法,入於佛所知的不生滅自性、入於寂滅心地。我先依此修行,已經自我證明印證了,現在率眾修行,而為上首。」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持地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修行的法門最為圓通,我以諦觀構成自身的地大微塵、構成世界的地大微塵,兩者本來平等,自性本來相同,並無差別。本來都是如來藏中,虛妄所生發出微塵客塵。如果以智慧之光照見客塵,所有客塵微塵都煙消雲散了,不住客塵相了,自性本心智慧圓滿,具足一切。由此可以成就無上佛道,可以說是修行第一的法門。」

20.水大第一

【原文】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解釋】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月光童子(此菩薩並非孩子,而是因為童子之身開始出家,所以起名為月光童子),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回憶往昔恆河沙劫數以前,有個佛出世,名字為水天。」

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月光童子又說道:「佛教諸位菩薩修習如何觀想水,進入證入三摩地正定。我最初觀想身中的水,水性並不會互相侵奪。最初從鼻涕唾液觀想起,如此依次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雖然水在身體中周而復始,旋轉不斷,但是水性並無差別,都是一樣的。」

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月光童子又說道:「觀想見到身中的水,與身外世界的佛國土(浮幢王剎)的香水海水,都是等同無差別的。我於那個時候,初步修成此觀功夫,但是見到身之水和世界之水本來同一,但是並未觀想到無身境界,把身都空了。」

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月光童子又說道:「當時我是一個和尚,在室內安心修禪打坐的時候。我有一個弟子,從窗戶窺視室內,只見到清水遍布在室內,其它什麼都看不見了。由於這個弟子年幼無知,就取一塊瓦礫投在水中,激蕩起水聲,左右看看室內的水,而後就走開了。」

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月光童子又說道:「我出定以後,頓時感覺心痛。就好像是舍利弗入定的時候,被違害鬼(鬼的名字)打了他頭那樣,舍利弗出定時候,也感覺頭痛難忍。我自己在思考,現在我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已經很久沒有生病了,已經遠離了生病的外緣了。為何今天忽然覺得心痛呢?是不是退轉了呢?已經失去阿羅漢的果位了呢?」心痛病中藥可以醫治。比如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治療心痛的方子:桂枝枳實生薑湯加減,四味中藥構成:桂枝、枳實、陳皮和生薑。當然不可以隨便亂用此方,需要辯證對症下藥。我曾用此方治療好一個疑似冠心病,心痛的病人,差點被醫院安裝了心臟支架。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月光童子又說道:「這時候,那個童子弟子很快來到我的跟前,跟我說了以上他所做的事情。我則告訴他:我再入定的時候,你還是會看見室內只有水,沒有看見我,你可把門打開,進入到此水中,把那塊瓦礫拿走。童子弟子尊奉師父教誨。後來,我入定以後,又是見到水,那塊瓦礫宛然還在那裡,於是弟子開門除去瓦礫。我後來初定以後,身體體質恢復如初。」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月光童子又說道:「如此修水觀想,恰逢了無量無數的如來佛,乃至遇見了名字為山海自在通王如來佛(此佛也是從水大圓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方把這個身給修空了。此身與十方法界的香水海之水,都合二為一了。一切法,如自身、香水海之水等都無自性,都是等同的,合於真空的,並無差別。現在我在如來處得童真的名字,成為月光童子,預加入大乘菩薩會中。」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月光童子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修水觀,觀身體內的水,外世界的水,本來一同,一味流通,並無二味。於是證得無生法忍,自性真心圓滿的菩提道果,可以說此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21.風大第一

【原文】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解釋】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琉璃光法王子(中文名:青色寶。此法王子,經常放出青色光明,如同琉璃),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回憶所經過的恆河沙劫數以前,有佛出世,名字為無量聲佛。」此佛也是由觀風大所成正果的佛。此佛觀一切音聲,什麼聲音都觀。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琉璃光法王子又說道:「此佛給菩薩們開示,自性本心本來覺知一切,是妙光明的。(正如王陽明先生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觀風,深觀此世界及眾生的身體,都是由於虛妄的外緣,由風力所轉所驅動,有宇宙之氣所生。」中醫對風研究很深,古人講,風為百病之長。中醫講血氣,氣即為風。如果外來邪風進入身體,會傷風,中風等,就會生病了。清代乾隆御醫黃元御的醫書《四聖心源》中有關於中風等的很多精要的治療方子。母親曾經輕度中風眩暈,下不了床,我尋來尋去,原來可以通過《傷寒論》中第一個方子桂枝湯加減進行治療,效果很好。什麼是宇宙之氣,宇宙之風呢?所謂的以太,或者稱之為光,就是宇宙之氣。以粒子方式觀察光、以太,一瞬間創造了光子一物。以波的方式觀察光、以太,一瞬間就創造了光波。於是就有了波粒二象性,粒子和波動如同交蘆的兩條根,盤根錯節在一起,構成了光的理論,然而都是虛空,也是虛妄的。光子是最小的基本粒子,層層疊疊構成其它基本粒子。所以說世界的本質是光,是宇宙之氣。宇宙的身體也是由氣所驅動;人身也由血氣所驅動。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琉璃光法王子又說道:「在佛傳授給我如何觀風的時候,我觀界如何安立,十方法界的界相,都是由風力所持;觀世界在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何運動運轉的時候,發現也是由於風力所秘密推移(陰陽推移,不容易看見,只有見道者可以心眼看見);觀身體的行動和停止,行住坐臥,無不是風力所使;觀起心動念,無不是風力所使。如此觀察,不管是外在世界,還是身體內的世界,雖然各種動很多,但是其本體是無二的,是唯一的風性在驅使,所以說並無差別。」看似什麼都和風扯上關係,但是科學也是如此認為的。宇宙之氣、宇宙之風,也就是光、以太無處不在。隨緣起心動念,一念妄動起來,自己遮蔽了本來妙明的真心,無明風力所轉,所以就有了世界眾生。但是可以觀風性本來是空的,動相非有,靜相也非有,無動無靜。如此可以回歸妙明真心。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琉璃光法王子又說道:「我在此時覺知了知此群動的本性,世界的動,身體的動,心的動,這一群動。實際上都是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的。也就是無來無去,也就是如來。十方微塵那麼多的顛倒眾生,都是虛妄所造成的。」六祖慧能大師有個著名的公案,不是風動,也不是帆動,而是仁者心動。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琉璃光法王子又說道:「如此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所有眾生,如同在一個很容器當中,貯存一百隻蚊蟲,在裡面嗡嗡地亂鳴叫,於分寸那麼小的地方鼓動狂鬧。恰逢佛沒有多久,由於觀風而證得無生法忍。」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琉璃光法王子又說道:「那個時候,心開悟解,於是看見東方有不動的佛國,我在那個佛國成為法王子,侍奉十方如來佛。身心發光明,洞徹透明無礙。」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琉璃光法王子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空無自性,無自體。領悟到了菩提心,證入三摩地正定,與十方如來佛的心合一,以心印心,傳佛心印,傳一妙明真心。觀風法門為第一圓通。」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也是因為風的因緣而生。

22.虛空第一

【原文】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解釋】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虛空藏菩薩(此菩薩觀虛空而成道,虛空為地水火風等七大之一),從座位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和釋迦牟尼如來佛,在定光佛(燃燈佛)的那個時候,已經證得身如同虛空那樣無邊無際了。」此菩薩所言非虛。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因為左腦中風,右腦進入深靜定的狀態,發現身體的邊界消失了,與萬物融為一體,無邊無際。難怪《金剛經》中講,身體大如須彌山。這個博士寫了一本暢銷書《左腦中風,右腦開悟》,其中有很詳細的記錄。

定光佛即是燃燈佛。在第二阿僧抵劫的時候,燃燈佛授記本師釋迦牟尼佛。虛空藏菩薩和釋迦如來佛一起侍奉燃燈佛,證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虛空藏菩薩又說道:「虛空藏菩薩證得無邊身以後,手裡拿著四個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那麼多的佛國剎土,把所有的佛世界,都化為虛空。」《金剛經》中,如來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否?為什麼是四個寶珠呢?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有個寶珠。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虛空藏菩薩又說道:「又於自性本心中現大圓鏡(此為大圓鏡智。莊子中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王陽明說:「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六祖慧能大師曾說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然用明鏡作比喻,但是也不能住明鏡相,連鏡子都要空掉,連鏡中花水中月都要空掉,才是真正的虛空)。」由此可見三教聖人所教都是如此,王重陽主張三教歸一,憨山大師也涉足儒釋道三教,為何當今修行之人尤在抱著門戶宗門之見呢?當今正值全球人類集體覺醒之際,不必抱有東西之分,不必抱有科學迷信之分,不必抱有古今之分,如同智慧之火爐,融合進來,成為新的東方文明,此為東方文明復興。如果不懂西方柏拉圖、蘇格拉底、尼採、康德等,也不懂東方孔子,王陽明,老子,莊子,六祖慧能大師等。

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虛空藏菩薩又說道:「大圓鏡智,圓鏡內含十種微妙寶光,放出大光明;流通灌注十方無量無邊虛空;照明諸佛國剎土,又迴光返照,回來入於圓鏡內,涉入我的身體當中。身體如同虛空,身體是虛空,虛空如同身體,並無差別,不會互相妨礙。」現代科學研究到最終,不斷地分解下去,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夸克、希格斯粒子、光子等。最終發現光子為最小的基本粒子,然而光的本質是粒子嗎?根據哥本哈根解釋,觀察光的一瞬間,創造了光子一物,光子為現象界的現象實體罷了。是虛幻不實的,如同琴聲,如夢如幻。如同王陽明的山中之花的公案,觀察花的一瞬間,花的顏色一下子鮮明起來。宇宙之氣,宇宙之風即為光,即為以太,無處不在。

不僅僅是光子,花,月亮,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難怪《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愛因斯坦反覆問波爾,月亮是不是觀察的時候才存在?為什麼如此聰明的物理學家都在思考如此看似簡單的問題,正法眼藏,這個問題如果突破了,就可以突破光的本質,光是非子非波的,於粒子而離粒子,于波動而離波動的。如果能夠突破這個瓶頸,愛因斯坦就可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大統一理論了!如果要突破,需要內證離相,正所謂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可以說,禪,相,成為物理學家集體意識的封印!一百年來,看似物理學上空的兩朵烏雲散去了,實則並未散去,實則是遮蔽自性本心的烏雲罷了!此烏雲散去,科學、宗教將會實現大融合,文化復興,基礎物理和數學的新一輪革命將在東土破繭而出。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虛空藏菩薩又說道:「由於虛空藏菩薩的身體也是虛空,虛空無所不在,無邊無際,在一切處。虛空和萬事萬物都不會相互妨礙。比如前面挖井,挖一丈土出來,就顯現一丈虛空,土和虛空並不會互相妨礙對方。所以虛空藏菩薩的身體善於入於微塵那麼多的佛國土,入於微塵那麼小的佛國土,廣行佛事,宣揚佛法,隨順所有眾生,因材施教。(隨順顯化山河大地一切諸相,眾生入戲,感受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苦;因為苦而生起厭離心;在紅塵中修行,在事上磨鍊心智)。」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虛空藏菩薩又說道:「虛空藏菩薩有此大神力,由我認真諦觀地水火風四大無自性,無依歸;妄想生滅如同幻象,也無自性;虛空也是無自性的,這一切都是同一的。微塵那麼多的佛國土都是本同的。因為領悟到天地萬物本為一體,同一為虛空,無自性,所以證得無生法忍。天地萬物本來無生,如同月亮盈缺本來是無生。」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虛空藏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無際,證入三摩地正定,妙神通力圓滿光明,此法門為第一圓滿。」此神通力,實則並非虛空之力,乃心之力罷了。

23.識大第一

【原文】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解釋】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彌勒菩薩(彌勒是梵文的姓,中文姓為慈氏;梵文名為阿逸多,中文名為無能勝。因為大慈,所以無什麼能夠勝過他,因為得大慈而證入三昧正定。慈字,上面是茲,下面是心,只要念茲在茲,時時刻刻在當下,入於三昧正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夠生大慈心。《道德經》中講: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又講: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從座位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回憶往昔經過微塵那麼多的劫數,有佛出世,名字為日月燈明佛。」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彌勒菩薩又說道:「我於是從日月燈明佛而得以出家修行。可是出家以後呢,我的心依舊很看重世間的名利,喜好在名門望族,貴族種姓之間遊走。」《金剛經》中如來佛批評迦葉和須菩提不能夠平等心布施,不能無相布施。大迦葉菩薩喜歡找窮人布施,因為覺得窮人夠可憐了,沒有機會種福田。而須菩提喜歡找富人布施,因為覺得窮人夠可憐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布施。此處彌勒佛剛出家的時候,為名利,愛在富人那裡遊走。此經文對治種種偏頗的心,因材施教,有好色的心,有好名利的心,都歸於三昧正定,證得阿羅漢果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彌勒菩薩又說道:「這時候日月燈明佛世尊教我修習唯識,入於三摩地三昧正定。」正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彌勒菩薩又說道:「累劫以來,我都是以此三昧正定侍奉恆河沙諸佛。求世間名利的心停歇了,吹滅了,已經沒有了。直至燃燈佛出現在世上的時候。我乃得以修成證得無上妙圓滿識心三昧正定(唯識論中第八識為如來藏,為心王)。乃至虛空都盡了,都不住虛空相了;如來佛國國土、世間乾淨的汙穢的有無,都是我唯識心王所變化呈現出來的幻相。」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彌勒菩薩又說道:「世尊。我了知如此萬法唯心,唯識所呈現,識性流出無量無數如來。」每個人自性本心都具足一切,宇宙是全息的。前面如來佛和波斯匿王對話,人會老會死,只有自性是不會死的。只要有第八識心王在,就是一如來,如同朵朵蓮花,無量如來心花開放,心燈照亮世間。

今得授記,次補佛處。彌勒菩薩又說道:「現在我得到佛的授記,將來等釋迦牟尼如來佛退位的時候,我會重新降生來到這個世間成佛,度化眾生。」優曇花每三千年一開花,此花為心花蛻盡塵垢而開放之花。此花開放意味著有佛降生於人世間說法,救渡眾生。而釋迦牟尼佛之後就是未來降生的彌勒佛(在道家稱之為紫薇聖人)。而現在正好是佛曆三千年左右,優曇花開即將開放,人類將步入集體覺醒的新時代。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彌勒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以認真諦觀,十方世界都是這個唯識心王所顯現。第八識心王,圓滿光明,入於圓滿成就證得實相,遠離依循外相而生起的種種執著妄念,證得無生法忍(種種相本無生滅,此心也本無生滅,如同月亮無盈無缺),此為第一圓滿修行法門。」

24.念佛第一

【原文】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解釋】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以下我們先理清幾個佛之見的關係和由來。

如來佛為法王,而大勢至菩薩為法王子。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佛;彌勒佛為未來世佛,釋迦牟尼佛之後會降生在世上成佛。

在往昔一世中,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音菩薩為長子,大勢至菩薩為次子。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當中,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分別在左右,輔助阿彌陀佛教化,成為未來的候補佛。

阿彌陀佛為無量壽佛。淨土宗就是淨念相繼地念佛號,而入於三昧正定中,而成無上正等正覺。

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滅度以後;正法在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稱之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佛。

觀世音菩薩成佛以後,正法住世,大勢至菩薩作為弟弟,也輔助教化眾生,作為候補佛。

觀世音菩薩滅度以後,正法上半夜滅,大勢至菩薩下半夜就成佛,稱之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佛。

大勢至菩薩及同伴的五十二位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頂禮佛的雙足,這是弟子們對如來佛的恭敬,以自己至尊貴的頭,頂禮我佛至卑低的腳,以表示對佛的至敬的心),而後對佛說道:「我回憶往昔恆河沙劫數之前,有佛出世,名字為無量光佛。」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大勢至菩薩又說道:「在這一劫數裡面,相繼出現了十二位如來,其最後一位佛名字為超日月光佛。」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大勢至菩薩又說道:「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號而入於三昧正定的法門。比如有兩個人,一個人專門記憶對方,另外一個人專門忘記對方。比如專門記憶對方的就是佛,而專門忘掉佛的就是眾生。」菩薩如同慈母,如果把法乳給嬰兒吃,嬰兒都不吃,菩薩會多傷心難過呢。菩薩整天都想著如何救渡眾生脫離苦海,可是眾生卻根本都不知道佛的存在,也不記得佛。其實佛並非別人,正是真實的你自己。古希臘的神廟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而佛教眾生莫向外求,也是回歸自性真心。儒家王陽明先生教世人做致良知的功夫,也就是恢復本心的良知良能。也許有人會說,我自己怎麼會不認識自己呢?如來不會說謊,的確自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罷了。自己懷裡有無上珍寶,卻不知道,以為自己是窮人。佛就是時時刻刻記著提醒你,指出你身上有無上的珍寶。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大勢至菩薩又說道:「如此的兩個人,相逢就好像不相逢一樣,相逢而不相識,而不知道不認識;相見而似乎又如同不見,見到好像不見到一樣。」一行禪師《故道白雲》中記載一個故事。有個泥瓦工青年當面見到如來佛,而居然不認識。聖人含光內斂,不輕易顯現神通。莊子說道在屎尿。屎尿每天都和我們相逢,可是我們卻未曾見到其中的道。正所謂,道不遠人,人自遠。《道德經》中教如何識別懷道之人: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如同冬天過河那樣,小心謹慎;如同做客,害怕四鄰一樣,不敢為主只為客。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大勢至菩薩又說道:「如此兩人相互記憶,兩人回憶記念越來越深,如此乃至從生至再次轉生,如同形影那樣都不分離,也不會錯亂。」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大勢至菩薩又說道:「十方如來佛憐惜念想眾生,如同慈母記憶掛念著自己的孩子那樣。如果孩子逃走,不願意相認,雖然慈母再想又有什麼用呢?孩子如同記憶掛念慈母如同慈母記憶掛念孩子的時候,母子生生世世都不會分開,都會在一起了。」《道德經》中講: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大道為萬物之母,為眾生之母;而萬物和眾生為子。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又說道:「如果眾生心裏面記憶掛念佛念佛,或者今生或者將來,必定會見佛。」《金剛經》中講,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應該無相念佛,不住佛的相。如果住佛的相,就是人行邪道了。如果念佛的時候,突然看見佛飛過來和你說話,如此就是幻象了。真正應該要無相念佛,自性本心就是真佛!我女兒和我經常會有心靈感應,有一天夜裡,突然聽到她喊:「不要不要!」我以為她夢中遇見危險了,第二天我就問她做了什麼夢。她說夢見兩條龍來追著她,她就害怕跑,所以喊不要不要!她描述得很清楚,可以看見那個龍的顏色是綠色的,有綠色的鱗片。而且,突然看到爸爸從雲上下來,閃著光。脖子上掛著佛珠,右手前面舉起,右手上還掛著一串佛珠。額頭上中間的那隻眼睛打開了;臉上像化妝了一樣,另外兩隻眼睛上是紫色的。腳上穿著古代那種褐色的鞋子,白色的長筒襪,很長很長。說爸爸的大肚腩露出來,突然從肚腩那裡出來一個龍頭,那條龍跑出來以後,衣服又合上去了。她說爸爸還念著佛號。我始終覺得女兒和我有心靈感應,也許暗示我以後修佛有佛緣吧。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勢至菩薩又說道:「因為你時常掛念著佛,記著佛,念佛號,就離佛不遠了,不需要再假借什麼方便法門了,只需要念佛號就好了,就可以證得心開悟解了。」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大勢至菩薩又說道:「你經常念佛,就如同染了香氣,身上就有了香氣了。這就叫香光莊嚴。」自性本心是真香,自性本心即是佛。有佛法香氣燻蒸,塵垢就會逐步消退了。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勢至菩薩又說道:「我本在因地的時候,就發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記憶掛念佛,有這樣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不斷地念佛,進入三昧正定當中,因此證得無生法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現在在這個世界,攝收那些如此用功夫念佛的人,歸於淨土,歸於西方極樂世界。」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又說道:「佛如果問我哪個法門最為圓通,我別無選擇,就是念佛法門了。都攝六根,管住六根,淨念相繼,不斷地念此句佛號頭腦中沒有其他妄念了,只有一句佛號,最後佛號都空了,進入三摩地正定當中,如此是第一圓通的法門。」講到這裡,二十五位菩薩圓通修行法門已經講完了。放在第一的是音聲第一,放在最後的是念佛法門第一,由此可見耳根有圓滿功德,大聲念佛號就是最最殊勝快捷的法門了。

相關焦點

  • 消除業障的殊勝法門:觀虛空藏菩薩法
    消除業障的殊勝法門:觀虛空藏菩薩法皆仁法師前陣子有人問起,想要懺悔業障,不知道應該修學什麼法門呢?那麼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個消除業障的殊勝法門:觀虛空藏菩薩法,供大家參考。這一法門出自《觀虛空藏菩薩經》。
  • 佛經典故:這位大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平起平坐,卻為何偏偏專門念佛
    不妨可以理解為,兩位菩薩一位主外,一位主內,都是協助阿彌陀佛工作,只是分工不同罷了。對於修行淨土法門者而言,大勢至菩薩不僅並不陌生,而且堪為修行的榜樣。因為大勢至菩薩可謂法界中念佛的始祖。如此說法絕非信口開河,而是有佛經為證。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請會中諸位大菩薩和大阿羅漢們介紹各自成道所修習的圓通法門。
  • 天地靈文楞嚴咒|法門|菩薩|嚴經|諸佛_網易訂閱
    現在便有一些天魔外道說,楞嚴經和楞嚴咒都是假的,這是天魔外道派出魔子魔孫來造出這些謠言,令人不相信楞嚴經和楞嚴咒。楞嚴經和楞嚴咒,這是正法最要緊的一部經和一部咒,楞嚴經就是為楞嚴咒而說的,這楞嚴經就是解釋楞嚴咒的一部經,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性是沒有法子能說得完的,盡未來際也說不完它的這種功德和妙用,所以是不可思議。
  • 佛陀為什麼說楞嚴咒最重要?楞嚴咒有什麼殊勝功德?
    楞嚴咒是佛陀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之中宣說的。當時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惑,在阿難尊者的戒體將破壞之時,佛陀命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去破除邪咒,阿難尊者才免於此災。因此,楞嚴咒可謂《楞嚴經》的主體,若是沒有楞嚴咒的因緣,也就不會有《楞嚴經》出現。楞嚴咒光明無量,威力無比,以三世諸佛之一切清淨功德成就覆蓋所有,破除一切黑暗。楞嚴咒的全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 楞嚴咒的秘密之:楞嚴咒為什麼要安排在楞嚴經的第七卷
    熟悉佛家文化的人,大概都會對楞嚴咒有所了解。楞嚴咒是一條長達2600多字的長咒語,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因為出自楞嚴經,所以大家習慣於稱之為楞嚴咒,在楞嚴經中對這條咒語給出的名稱為: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又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 《楞嚴經素解》:楞嚴咒全文解析,護佑眾生脫離愛別離苦等
    幸好遇見文殊菩薩出手相救,令我得到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惟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阿難又說道:「雖然承蒙如來佛頂無上楞嚴神咒,冥冥之中獲得其護持神力,但是那也是聽文殊菩薩念無上神咒救我,但是尚未能親自聽聞如來佛宣說。
  • 想快速背誦楞嚴咒,我告訴你最好的方法
    楞嚴咒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之咒,為一切咒中之王,全文共有2060個字,每句皆為以往諸佛及神聖成佛、成道心咒之結晶,誦時能得諸佛灌頂,感動一切法界。楞嚴咒逞諸佛種智,也是法界眾生自性,徹果賅音,窮理備教,恆持之現證覺道,誦持之宿障盡除。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歷代高僧對《楞嚴經》之評價
    該經堪稱「小三藏」,涵蓋禪、淨、密、律、教,五宗八教,統攝萬法。無論修任何法門,若有志於今生有所成就,必須通達楞嚴義理。本文恭錄從唐代到近代高僧對楞嚴經的精選開示,以饗同修。  唐·百丈懷海大師:  百丈大師最早將《楞嚴咒》納入叢林之朝暮課誦內容。
  • 《楞嚴咒》有很大功德,你得到了多少
    對於學佛人,眾所周知,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那麼哪一種法門才是最好的呢!如果非要排名次的話,我認為,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中,每個法門都是第一。因為每個眾生的習氣毛病都不同,每種法門對治不同的毛病。在佛教中也有很多經咒,如果給經咒排名的話,《楞嚴咒》亦是咒中最長的。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經是如何輾轉來到我國的?
    不過呢,我以前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接觸過一部非常了不得的經典,這部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所以不論是否經過灌頂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沒有佛學基礎,我個人還是不建議學習的,這部經典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者《首楞嚴經》。
  • 《楞嚴經》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佛說:如是所說楞嚴大乘法門,先於過去世恆河沙那麼多的劫數中,有微塵數那麼多的如來,都是因得楞嚴法門而心開意解,開悟自性,終得無上大道的。一切修行人,要想求證菩提,都必須要破五陰,只有徹底降伏了五陰中的五十種陰魔,才能得無上道。五陰中以識陰為重中之重,識陰破盡後,頓斷一切見思無明,滅了界內生死煩惱,現前即得六根互用,即現:1、眼通:能看見三界內十二類眾生生死輪迴等種種相狀。
  • 《楞嚴經》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虛空藏菩薩音譯阿迦舍檗婆:密號庫藏金剛、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虛空藏菩薩在眾多菩薩中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因其智慧、功德、財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並能如願滿足世人的需求,使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故有此名。虛空藏菩薩為三世諸佛第一輔臣,功德浩蕩遍滿虛空、智慧無邊恆沙難喻。忍辱心堅如金剛、精進力猛如疾風。
  • 楞嚴經·卷五|虛空藏菩薩因空觀而得圓通(29)
    而虛空藏菩薩通過觀察虛空無邊,明了空有無二,從而妙力圓明而契入圓通。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楞嚴經》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為佛弟子,多聞第一。發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大乘菩提心大悲願。經云:「塗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聖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經云:「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摩登伽女之母有咒術,迷惑人性。
  • 千裡迢迢只為來誦咒?誦楞嚴咒好處多,看看《楞嚴經》裡怎麼說?
    在《楞嚴經》中佛告訴弟子們,末法時期想有禪定,不誦楞嚴咒無有是處。可見楞嚴咒對我們有多麼的重要,法師也常說:誦楞嚴咒,下下根基增長,上上根基成就,我們業障如猛風吹沙一樣,日漸消損!好像開水澆冰,慢慢就化了,不知不覺中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不知不覺你業障消了,不知不覺你有智慧了,不知不覺你做到了,不知不覺你莊嚴了。
  • 《楞嚴經素解》:彌勒佛未來佛降生,優曇花三千年一開花
    1.識大第一【原文】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 《楞嚴經》:釋迦牟尼七日成佛,「打禪七」到底多重要?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也可以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楞嚴經》在古代被收入《禪門日誦》中,成為了僧眾每日必做的早課;而在歷代在打禪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法會」。因此,到現在還有很多寺廟的僧人每天的早課都會誦讀《楞嚴經》。由此可見,楞嚴咒對於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 修佛之人必讀《楞嚴經》,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楞嚴經》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佛陀涅槃七百年以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的稀有難得。於是龍樹菩薩以他超凡的記憶力將他背下來,回來後默寫出來,呈獻給他的國家。
  • |引經據典31
    概言之,大小乘均為出世法,了解生死輪迴,程度均超過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間太平安樂,即人法;有許多宗教求升天,即天法。自佛教言:做人及升天,仍在輪迴之內,非永久解脫;雖在天上,仍受輪迴。能見全世界眾生在生死輪迴中,欲超出生死輪迴,求自己了脫,故曰小乘;以其所求者僅及自己,但不害人。
  • 誦讀楞嚴經有何功效?這幾點學佛的人千萬牢記
    楞嚴經,作為佛教經書中的重要典籍,其影響力可謂不言而喻,同時楞嚴經被佛教的人譽為」經中之王「,是因為此經關係到佛教的興衰,相傳楞嚴經是支持著天地沒有毀滅的靈書,所以深受佛教及學佛者的追捧與親睞,但提及楞嚴經有何功效,所有學佛者的答案都各有不同,為了讓學佛者能明白楞嚴經的功效,我特意查閱了功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