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碑》原刻拓本,經摺裝,墨紙尺寸25x12.8cm,民國拓本。
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點不詳,1929年在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現,現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寬約0.74米。篆書,共10行,滿行16字,下截殘損,每行各缺 1字,故現存15行字。除第8、10兩行為不滿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現已考出),僅存139字。字體結構寬博流暢,筆畫較瘦。碑側有明萬曆二十六年題字。碑中間有穿,位置較低。袁安碑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用篆書寫就的漢代墓碑。
內容主要記載袁安的生平,與《後漢書·袁安傳》基本相同,但較簡約無讚頌銘辭。碑上有圓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間,正當碑中,為漢碑之所僅見。由於該碑發現較晚,字口鋒穎如新,書法渾厚古茂,雄樸多姿,線條纖細婉轉,體態遒勁流暢,飄逸圓融中盡顯端莊方正,是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現代書家費聲騫評《袁安碑》:「此碑筆畫瘦勁,纖而能厚,結體寬博,運筆圓勻,碑字清晰,可供學篆取法善本。」
袁安碑的出土年代不詳,也未見前人著錄,從碑側刻有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月題記可知,此碑至少在明代時就已被人發現。後來,袁安碑被人移置到河南偃師縣西南三十裡辛家村牛王廟中作了供案,但由於刻字的一面向下,因此很久人們不知是碑刻。1928年初,牛王廟改作辛村小學,供案仍在原地放置未動。次年夏,一小孩仰臥石案下乘涼,發現石上刻有字跡,村人任繼斌遂以拓本行世,並在碑石穿孔的空白處蓋上辛村小學的印章。稍後,袁安碑漸漸被金石界所重視,並很快聞名全國。1938年,當地人士曾組織文物保管委員會將此碑收存,後又不知所在。1961年此碑再現於世,後被河南省博物館收藏。
【始】
【1】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
【2】《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
【3】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
【4】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遷東海
【5】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
【6】城令。十三年十二
【7】月丙辰,拜楚郡〔太〕 守。十七年八月
【8】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
【9】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
【10】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
【11】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
【12】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