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袁安碑》民國拓本

2021-01-08 騰訊網

《袁安碑》原刻拓本,經摺裝,墨紙尺寸25x12.8cm,民國拓本。

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點不詳,1929年在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現,現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寬約0.74米。篆書,共10行,滿行16字,下截殘損,每行各缺 1字,故現存15行字。除第8、10兩行為不滿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現已考出),僅存139字。字體結構寬博流暢,筆畫較瘦。碑側有明萬曆二十六年題字。碑中間有穿,位置較低。袁安碑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用篆書寫就的漢代墓碑。

內容主要記載袁安的生平,與《後漢書·袁安傳》基本相同,但較簡約無讚頌銘辭。碑上有圓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間,正當碑中,為漢碑之所僅見。由於該碑發現較晚,字口鋒穎如新,書法渾厚古茂,雄樸多姿,線條纖細婉轉,體態遒勁流暢,飄逸圓融中盡顯端莊方正,是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現代書家費聲騫評《袁安碑》:「此碑筆畫瘦勁,纖而能厚,結體寬博,運筆圓勻,碑字清晰,可供學篆取法善本。」

袁安碑的出土年代不詳,也未見前人著錄,從碑側刻有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月題記可知,此碑至少在明代時就已被人發現。後來,袁安碑被人移置到河南偃師縣西南三十裡辛家村牛王廟中作了供案,但由於刻字的一面向下,因此很久人們不知是碑刻。1928年初,牛王廟改作辛村小學,供案仍在原地放置未動。次年夏,一小孩仰臥石案下乘涼,發現石上刻有字跡,村人任繼斌遂以拓本行世,並在碑石穿孔的空白處蓋上辛村小學的印章。稍後,袁安碑漸漸被金石界所重視,並很快聞名全國。1938年,當地人士曾組織文物保管委員會將此碑收存,後又不知所在。1961年此碑再現於世,後被河南省博物館收藏。

【始】

【1】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

【2】《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

【3】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

【4】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遷東海

【5】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

【6】城令。十三年十二

【7】月丙辰,拜楚郡〔太〕 守。十七年八月

【8】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

【9】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

【10】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

【11】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

【12】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

相關焦點

  • 民國拓本《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歷經101年 完整全套原拓本...
    因此,在其建成後,真正被獲許登堂入室、窺其堂奧的幸運者屈指可數,其中就有張先生家藏的這套原拓本的拓制者——晚清民國的大書法家、金石碑帖鑑賞家張伯英。   民國六年(1917)秋,時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兼陸軍部秘書的張伯英獲準入內拓印,他讓其時年僅21歲的長子張壽慈將《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拓印了數份,然後將所有拓片精心裝裱製作了數套且一套為32冊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原拓本,不僅自己精心研讀、鑑識,還將之分贈給了數位至交好友。其中,就有揚州張先生的先祖。
  • 清狀元張季直,1912年的楷書拓本欣賞,學大楷書法的習字範本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張季直,1912年的楷書拓本,希望您能喜歡。毛筆入門的話,需要有人在旁邊指點。菜鳥對筆的掌控力太弱,容易寫壞手,和養成不良的運筆習慣。鋼筆的話,基本上,堅持,刻苦就能練出來。歐體筆法難難在始末,整體難難在結構,布局都很大膽,可以說專心臨碑文,追求帖的還原度,,很讓人頭疼的。所以有時候會去看看別的帖,只臨歐字的某一碑,容易練軸。
  • 倩女幽魂手遊拓本大全 女射手凡身迭代後拓本一覽
    《倩女幽魂》手遊拓本大全女射手凡身迭代後拓本大全,以及新舊版本對比和獲取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大長腿的領軍人物,女射手一直是三界中御姐的典範!
  • 東漢之前中國沒有獅子?看瓷器中的獅紋如何斷代
    中國原本是沒有獅子的,相傳在東漢年間,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被佛教推的獅子做為高貴尊嚴的靈獸也引入了中國。 傳說,釋迦佛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之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認為"佛為人中獅子"。
  • 圖解東漢兩百年間疆域變遷
    公元9年,王莽代漢建新,西漢滅亡公元17年,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公元23年,綠林軍攻陷長安,劉玄成為天下之主,建立更始政權公元25年,劉秀掃平河北,於河北鄗城登基,東漢建立公元30年,劉秀平定關東,定都洛陽
  • 你只知道東漢末年分三國,你知道東漢一共多少代嗎?我來告訴你
    東漢末年分三國,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可是關於東漢你又了解多少那?今天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東漢。東漢是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西漢皇室後裔劉秀在亂世趁勢而起,在公元25年登基稱帝,定都洛陽,國祚傳承八世十四帝,延續一百九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正式滅亡。
  • 民國抗戰時經常說四萬萬同胞,中國當時真的有四億人嗎?
    我們讀書或看電影電視劇,常看到民國時期總說中國有四萬萬同胞,我們中國當時真的有四萬萬人嗎?四萬萬人也就是四億人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從秦朝開始人口數量大概的變遷。春秋戰國時期,我們中國各諸侯國眾多,各國之間連年徵戰,人口流動也非常大,人口難以統計。
  • 晉代書法大家王右軍,行書智慧楹聯拓本欣賞,秀逸蒼勁蕭散樸拙
    晉代書法大家王右軍行書智慧楹聯拓本欣賞:書者介紹:王右軍,本名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
  • 東漢開國功臣也有二十八星宿,為什麼幾乎沒有一個出名的?
    然而,說起東漢的開國功臣,恐怕很多人就說不出來了。為什麼劉秀手下的開國功勳幾乎沒有一個出名的?其實任何一個新建王朝,都不可能沒有功臣,哪個牛人能夠憑一己之力建立一個王朝啊?這是不可能的。對於東漢來說,也不可能。劉秀手下也有一幫子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的文臣武將,這就是在東漢建立過程中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員大將。
  • 首都博物館,典藏清代至民國,與十二生肖相關的文物!寓意吉祥!
    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太極十二地支紋白玉圓佩,清代。我們每一個人自降生之日起,便被賦予了一個專有的生肖,它出自偶然,卻伴隨我們一生。幾千年來,生肖文化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通過十二生肖相關文物,來感受文化的魅力。十二生肖白玉串飾,清代。首都博物館藏。
  • 東漢末年魏王曹操屬什麼生肖?
    在東漢末年時期,有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大重要人物,而今天我們就來講下曹操這人物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導致人民流亡,土地荒蕪,已到無兵可集、無糧可徵的地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發布《置屯田令》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五年中,倉廩豐實」(《三國志·魏志·國淵傳》),史稱「所在積粟,倉廩皆滿」(《三國志·魏志·任峻傳》)。
  • 老當益壯,馬革裹屍,東漢名將馬援為何沒有位列「雲臺二十八將」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討伐西南得勝而歸,在朋友前來慶賀的時候,馬援跟他談起了自己的志向:"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這便是典故"馬革裹屍"的由來。
  • 東漢初年四大名將,平定天下威服四夷,皆戰功赫赫
    雖然在歷史長河裡,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團隊,存在感十分低調。但哪怕放在中國軍事史上,這個團隊也堪稱名將薈萃。這其中更有赫赫有名的「雲臺二十八將」。而東漢初年的開國團隊,筆者認為這其中有四人是功勞最大的,我們沒一起來看看是哪四人: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東漢建立之初,因為久經戰火,劉秀忙於恢復國內經濟。曾經臣服於西漢的南匈奴開始重新壯大,在劉秀無暇北上徵伐時,不斷在東漢邊境劫掠。公元46年,一場天災再度改變了南匈奴的命運。南匈奴內部牲畜大多死亡,經濟瀕臨崩潰,內部再度開始奪權。不僅如此,曾經分裂的局面再度開始上演。這支遺留下來的南匈奴又分裂成為了南北匈奴。
  • 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的區別是什麼?
    班固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從小出生儒學世家的班固受到父祖的薰陶,博覽群書、九歲能屬文,十六歲對於儒家經典無一不通。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不滿足於這樣的儒學教育,於是到洛陽的太學求學。在這裡班固結識了許多賢人,也看到了許多經書典籍,是他日後成長為一代史官的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