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九個陶罐和麋鹿,按照一定的規則埋在房屋下面。房屋的主人每天就像騎在麋鹿身上,向諸部落氏族宣示自己是呼應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
5月7日,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河洛古國」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對「北鬥九星」的解說妙趣橫生。專家推測,房屋的主人應該是一位有地位且諳習巫術和天文的古國首領,以這種方式設計自己的居室實際是在神化自己。
「北鬥九星」示意圖
人們常說的「北鬥七星」
其實是「北鬥九星」
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人們在夜晚看北鬥七星來辨別方向。七星明亮,形狀像勺子,極易辨認和判斷方位。一年中,北鬥七星的位置還隨季節而變,先人因此總結出了根據鬥柄辨別四季的民間諺語: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作為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的重要成就,先民們不但藉助北鬥七星進行定位,從事曆法活動,還賦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含義,比如稱令人景仰之人為「泰山北鬥」。
但在古籍中,卻是北鬥九星,而非七星。先秦文獻稱「北鬥九星,七見(現)二隱」。
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卷二十四·日月星辰部二》記載:「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千年。常夕夕觀之,想見皇君夫人形象威光,憶其姓諱,諦存在心,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
五代徐鉉《步虛詞》詩曰:「整服乘三素,旋綱躡九星」。
北鬥九星分別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與左輔、右弼。在中國道教文化和古代中國天文書中,北鬥九座星辰都有名字,依次為: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玉衡星、開陽星、瑤光星,及隱暗的洞明星、隱元星。北鬥九星在民間崇拜中稱「九皇」,逐漸演變為禮鬥之俗。古時我國多地如廣東、雲南、四川、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等,均於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連續九天盛行禮鬥之俗,被稱「九皇會」。
從北鬥九星到七星
「消失」的兩星是怎麼回事?
有人認為那是兩顆死亡消失的恆星,也有人認為是古人劃分星象不嚴謹,將兩顆不相干的星星劃了進來。也有專家稱,其實是由於歲差或觀察地的原因,其中兩顆星或比較暗,肉眼不易看到,導致七現二隱,便有北鬥七星之說,就像人體的「九竅」。
大家常說的是「七竅」,即雙眼、雙耳、雙鼻孔及一口,其實還有「二竅」是隱藏起來的,即尿道和肛門,所以說人死是「九竅不暢」,人死後,此九孔都不通暢了。北鬥九星與人身上的九竅對應,人們便說「北鬥注死」。
青臺遺址出土的陶罐
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麋鹿骨架。圖/新華社
雙槐樹遺址非首次發現北鬥九星
發現用陶罐模擬天上北鬥九星的天文遺蹟,是顧萬發作為雙槐樹遺址考古領隊最得意的。在發掘過程中,他們注重對天文、祭祀、宗教、禮制等「形而上」遺蹟現象的研究。在雙槐樹遺址的中心居址區內,陶罐埋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考古人員一一貼上了數字標號。
北鬥九星天文遺蹟在雙槐樹河洛古國所處的位置,非常特殊而重要。河洛古國的中心居址區已有典型的甕城建築結構,居住者非同一般。就是在那裡,顧萬發和考古人員發現了4排大型房址,其中最大的一個房址面積達220平方米。擺成北鬥星形狀的九個陶罐,就是在這所房子前面的門廊裡發現的。
在北鬥九星遺蹟上端,即北極附近,還有一頭首向南並朝著門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麋鹿在古人眼裡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大部分鹿類在夏天脫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脫角,所以統治者把麋鹿脫角視為吉祥的象徵,並把麋鹿與一年最重要的節氣冬至關聯。此外,道教有「三蹻」的說法,指龍虎鹿三神獸,它們是幫助神巫上天的橋。顧萬發認為,麋鹿也應有鹿蹻的意思。
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在發布會上表示,雙槐樹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的內涵,尤其是北鬥九星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
其實,這並非第一次在考古中發現北鬥九星。去年,顧萬發及其團隊,在青臺遺址也發現了陶罐擺放而成的北鬥九星圖案。這被認為是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
青臺遺址位於河南滎陽,與位於河南鞏義河洛鎮的雙槐樹遺址,同在現在的鄭州市轄區,相距不足百公裡,而且同屬於時代近似的文化遺存。在青臺遺址內有一處約為4000平方米的類似於祭祀廣場上,發現了9個由陶罐排列成的類似於北鬥星形狀的遺蹟。後經國內權威科研單位30多位天文學家、天文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論證,認為青臺遺址發現的北鬥九星為天文遺蹟無疑。
更加有意思的是,兩處遺址發掘出的北鬥九星陶罐,按七星形狀排列的陶罐都較大,在七星的東北和西南兩個方位則是兩個較小的罐子,正好對應天上的九星形狀。這表明,早在5300多年前,先民對「北鬥」天象和「鬥柄授時」的觀測利用就已非常精確,也應證了古書上關於北鬥九星的記錄,這使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先民所掌握的天文知識與觀測技術,也為破解九星消失之謎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參考。
專家認為,雙槐樹和青臺遺址的北鬥九星遺蹟,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徵的早期代表。
北鬥九星遺蹟隱藏了多少秘密
北鬥九星天文遺蹟的發現,表明5300多年前的「北鬥」崇拜是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其中一顆如今已看不到的星,專家推測可能是景星,即超新星。《河圖》記載:「黃帝治,景星見於北鬥也。」也就是說,在北鬥附近出現景星的時候是黃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時代。這9個陶罐,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目前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中。如果情況屬實,將是對世界天文學史的巨大貢獻。
顧萬發說,「北鬥九星遺蹟有政治禮儀功能,主人藉此神化自己,表達自己是呼應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天象授時觀』,用以觀察節氣、指導農業。」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兩處北鬥九星鬥柄的指向,都正好與冬至的方向吻合。顧萬發說,冬至對於古人的意義重大,一般古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活動。這就說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對「北鬥」天象和「鬥柄授時」的觀測利用就已非常精確,並且已經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觀念,並且也表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團結、向心、中和的禮制核心早已出現並有確切的科學來源。參照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鬥和東西方星象擬物的考古學發現,專家推測,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的時候已不只是雛形,而是相對成熟了。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由鄭州文物考古院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