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槐樹和青臺遺址中的陶罐能解釋成北鬥九星嗎?|後漢書·天文志|...

2020-11-25 騰訊網

作者丨飛蠓

解釋者所犯的錯誤和1000年前的古人一模一樣。

《科技日報》5月9日刊發了其記者喬地採寫的新聞《9個陶罐,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再次重複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等人關於「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中9個陶罐為北鬥九星」的觀點。此前我已經寫過兩篇關於「北鬥九星」的文章,看過喬地記者大作,我覺得有必要再闡述一次。

1,古代文獻中的北鬥七星和北鬥九星

喬地文中說,「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人們在夜晚看北鬥七星來辨別方向。七星明亮,形狀像勺子,極易辨認和判斷方位。……但在古籍中,卻是北鬥九星,而非七星。」 那麼是哪些古籍呢?喬地含糊地說「先秦文獻稱『北鬥九星,七見(現)二隱』」,然後就迅速跳到宋代,「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卷二十四·日月星辰部二》記載:『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千年。常夕夕觀之,想見皇君夫人形象威光,憶其姓諱,諦存在心,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

看到這裡一般讀者可能就真以為古書中都按北鬥九星記載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檢索古代文獻可知,從《甘石星經》、《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晉書·天文志》到《宋史·天文志》等中國古代佔星術文獻都毫不含糊地使用了「北鬥七星」這個術語。例如今本《甘石星經》中說:「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齊七政」。《史記·天官書》中說「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

今本甘石星經相關內容,轉引自《通佔大象歷星經·卷上》

最早提到北鬥九星的,據我所知是南北朝時期南梁(502年-557年)劉昭注《後漢書·天文志》時自稱引用了《星經》的說法從而提到北鬥九星:「玉衡者,謂鬥九星也。玉衡第一星主徐州……第八星主幽州……第九星主并州……」(這個說法在今本《甘石星經》裡並不存在)。

劉昭注《後漢書·天文志》中相關內容

此後元朝的脫脫所撰《宋史·天文志》在介紹完北鬥七星之後,以「又曰」字樣開始,附帶介紹了北鬥九星,提到了其餘二星的大概位置和星名:「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漢志》主幽州。第九曰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漢志》主并州」。之後,以按語形式說「北鬥與輔星為八,而《漢志》雲九星,武密及楊維德皆採用之。《史記索隱》云:『北鬥星間相去各九千裡。其二陰星不見者,相去八千裡。』 而丹元子《步天歌》亦云九星,《漢書》必有所本矣。」說明作者對「九星」提法也不是很有信心,但由於某種原因,他還是記錄了這個說法。

2,北鬥九星與道教崇拜關係密切

元代編撰《宋史·天文志》時為何引入「北鬥九星」的提法了?我認為這與道教文化的相對繁榮是分不開的。

興起於公元2世紀的道教很早就形成了星辰崇拜,並逐漸過渡到北鬥崇拜。一開始是崇拜七星,如《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中處處提到「北鬥七元君」,經文裡也有「長生超八難 皆由奉七星」的提法。

但隨著道教在發展過程中把「北鬥」的地位抬到很高的位置,可能有人對「七星」中的「七」感覺到不滿意,於是借用劉昭注中的「九星」提法,結合道教的「九皇」崇拜,形成了北鬥九星的新崇拜。

這個過程我認為是在唐及五代時完成的,宋代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北宋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 張君房編)第24卷中說:「北鬥星者,太極之紫蓋,玄真之靈床,九皇之神席,天尊之偃房。」「北鬥九星七見二隱,其第八、第九是帝皇太尊精神也」「內輔一星在北鬥第三星,不可得見,見之長生,成神聖也。外輔一星在北鬥第六星下,相去一寸許,若驚恐厭魅,起視之吉」,論述得相當完備,應該是「北鬥九星」提法相對成熟的階段的產物。

到了宋元時代,「北鬥九星」的說法已經隨著道教崇拜在民間獲得了很高的地位,因此元代編撰《宋史·天文志》時才猶豫不定地把民間所傳的「九星」記入官方佔星術文獻中。

然而這個論述與實際天象是不符的,夜間人們抬頭觀星時,吸引人們目光的依然是七顆亮星,而不是什么九星。所以道教文獻中只好一再強調「現在看不見,一旦看到了會如何如何」,猶如後代所謂「車庫裡的隱形噴火龍」。

3,雙槐樹遺址中麋鹿骨架位於北極附近嗎?

喬地文章說中說「在北鬥九星遺蹟上端,即北極附近,還有一頭首向南並朝著門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麋鹿在古人眼裡是一種神奇的動物。……此外,道教有「三蹻」的說法,指龍虎鹿三神獸,它們是幫助神巫上天的橋。顧萬發認為,麋鹿也應有鹿蹻的意思。」

發布會上專家展示雙槐樹遺址12號房基及所謂九星遺蹟相對關係

那麼,麋鹿骨架出土位置真的位於當時的北極附近嗎?

答案是否。由於地球的自轉軸在群星中間周期性地擺動,因此北天極的位置在天空中並不是固定的,目前它在小熊座α(中名勾陳一)附近,5000年前它在天龍座α(中名右樞,或紫微右垣一)附近,和目前北極為止相比,它更靠近北鬥中的「開陽」和「玉衡」。如圖所示:

用星圖軟體計算和模擬的5000年前北天極位置

如果幻燈片中陶罐位置是比較準確的,那麼所對應的「北極」位置應該在這裡:

5000年前北天極位置示意圖

是不是「北極附近」,只要不是瞎子,一看便知。

4,青臺遺址中的9號陶罐是超新星爆發的記錄嗎?

喬地在文章中說「其中一顆如今已看不到的星,專家推測可能是景星,即超新星。《河圖》記載:『黃帝治,景星見於北鬥也。』也就是說,在北鬥附近出現景星的時候是黃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時代。這9個陶罐,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目前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中。如果情況屬實,將是對世界天文學史的巨大貢獻。」 這幾句話甚至被編輯提煉成標題。

但實際上用不著說那麼花哨,所謂「超新星」純屬子虛烏有。根據目前的恆星演化理論,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恆星演化到末期的產物,分兩種,一種是雙星系統中處於演化晚期的白矮星從它的伴星中吸取了大量物質,達到極限後爆發;另一種是大質量恆星(太陽質量八倍以上的恆星)演化到末期後內部向外膨脹的力抵擋不了自身的引力,引發急速坍縮後爆炸。不管是哪種,超新星出現的特點就是恆星突然明亮,持續幾周、幾個月或者幾年。人類明確記載的第一顆超新星是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出現的,《後漢書·天文志》載:「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後世稱其為「SN185」。

超新星爆發時會拋出大量物質,從而形成一個在夜空中佔據一定面積的「超新星遺蹟」,這種超新星遺蹟通常是具有殼層結構,中央沒有緻密天體的輻射源(另有一小部分是中央有緻密天體的,有或沒有殼層結構)。後漢書中的記載之所以能被確認為超新星爆發,就是因為後來確實在書中記載的位置(半人馬座α[即南門二]附近)發現了一個超新星遺蹟,並且根據氣體殼層膨脹速度,可以倒推它的產生年代,與文獻記載是吻合的。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200多個超新星遺蹟。然而很遺憾,青臺遺址9號陶罐所對應的位置上沒有此類發現。

而且超新星持續時間並不長,能被人看到的時間最長也就幾年,古代人放著亙古不變的星群形狀不去記錄重現,而偏偏去記錄一次超新星爆發這種天文暫現事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照這種理論,和超新星相比古人更容易看到形狀獨特外形古怪的彗星,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用陶罐或者別的物事模擬出來?

5,北鬥九星過去是胡說,現在也同樣是胡說

我在《北鬥「九」星是不是湊出來的?》中說過:晚期智人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就是能從一堆雜亂無章的點線中識別出他熟悉的事物(尤其是人臉)的輪廓,這種聯想能力有助於晚期智人發展出高於同屬其他種的古人類的智力水平(當然也有副作用,就是相應地發展出了迷信和宗教)。把這種聯想能力運用於對天空的觀察,就產生了最初的星群(asterism)概念。

距今約5000年前,北天極位于天龍座α(中名:右樞)附近。抬頭向北方望去,北鬥七星清晰可辨,且圍繞北天極做周日視運動,住在黃河流域的人幾乎整夜可見,幾乎不可能無視它的存在。這7顆星亮度除天權稍暗(3.32等),其餘6星亮度均在2.5等以上,排列也極其規整特殊,一眼難忘,所以自古以來這個獨特的星群包含哪些星是毫無爭議的。

中國之外的其他位於北半球的文明區域的人們也注意到它的存在,而且無一例外認為這個星群由七顆星組成。特別明顯的例子如:

在拉丁語中,它被稱為septentriones,意思是「七牛」;

在愛爾蘭,它被稱為「犁」,由七顆星組成;

在古代爪哇人那裡,它被稱作Lintang Wuluh,字面意思就是「七星」;

在印度,它被稱作Saptarshi Mandala,意思是「七賢者聚會」。

那麼要往這個眾所周知的「七星」裡再加兩顆星,要麼就得說另外兩個需要機緣巧合才出現並被看到,要麼就得從周圍的暗星中隨意點兩顆湊數。而無論是哪種做法,對於看不見的星的位置的敘述就顯得混亂和不一致。例如,劉昭注根本沒提另外兩星的名稱和位置;《宋史·天文志》中雖然把開陽附近的暗星大熊座80(約4等)算成所謂輔星,但所謂弼星「第七星右,不見」;而《雲笈七籤》中卻說「內輔一星在北鬥第三星,不可得見,……外輔一星在北鬥第六星下,相去一寸許」。

而相同的一幕在解讀遺址中陶罐的排列時又出現了。從俯視圖中可以看出,青臺遺址中陶罐的排列與雙槐樹遺址中陶罐的排列判若雲泥,但似乎並不妨礙相關「專家」說「兩處遺址發掘出的北鬥九星陶罐,按七星形狀排列的陶罐都較大,在七星的東北和西南兩個方位則是兩個較小的罐子,正好對應天上的九星形狀」。

青臺遺址陶罐出土位置俯拍照片,可與幻燈片中雙榆樹遺址中陶罐位置做比較

古人要湊七為九,是出於數字崇拜這種典型的數字神秘主義:地上要有九州,天上要有九野,人體要有九竅,親戚關係要有九族,氣候上要有數九寒天……北鬥是七顆亮星,雖然七在傳統文化裡也有一些對應的崇拜,但古人認為這個數配不上北鬥的尊貴地位,所以無論如何也要給它湊出九星來。

而「專家」硬要湊七為九,我們就不知道是出於何種動機了,這有待未來的歷史學家揭示。

(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在鄭州: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
    青臺遺址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鬥遺蹟□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鮑彌佳文圖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這個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何會命名為「北鬥」?你知道在河南考古發現的「古代北鬥遺蹟」嗎?
  • 被刷屏的「北鬥九星」是怎麼回事?
    但相關介紹文章好像有將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混在一起講,初步感覺遺址平面圖與埋在夯土中只露出罐肩部分的那個陶罐是雙槐樹的,而「九星」照片是青臺的,但青臺「九星」可能不是陶罐而是土臺。可能雙槐樹陶罐與青臺的土臺「九星」,在分布形態上有著較大相似性,而被作互證了。當然這純是材料不充分下的猜測,談不到懷疑或暗示造假,也能理解這或是基於論證需要所致。
  • 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8月27日消息,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的河南滎陽青臺遺址又有了新發現。自2015年以來,文物部門對青臺遺址又進行了系統調查、劼探和發掘,在遺址東部發現了九個陶罐組成的北鬥九星圖案,九星罐東部有黃土圜丘,西部及東南部不同方位擺放四個翁棺將九星罐和圜丘半包圍,南部有一個祭祀坑,內置一個非正常死亡骨架,祭祀區北部、西南部、東部均有較多地臼的遺址。經過考證,此處遺蹟時代主體為仰韶文化中晩期。 韓章雲 攝圖為8月27日的滎陽青臺遺址,有工作人員在現場忙碌。
  • 「北鬥九星」遺蹟隱藏了多少秘密?蘊含天人地合一觀念
    8月27日上午,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鞏義雙槐樹和滎陽青臺兩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這兩處遺址因曾發現最早的彩色絲綢、最早的雕刻家蠶文物及「北鬥九星」天文遺蹟而聞名於世。那麼,這些發現是否可以揭示鄭州就是當今世界絲綢之源?5000多年前的鄭州先民是否已具備天象授時和成熟的禮制了呢?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 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發現疑似北鬥九星祭祀區
    新華社鄭州3月29日電(記者桂娟)發現中原地區史前最早土坯房屋和疑似北鬥九星祭祀區的「滎陽青臺遺址發掘」項目,29日當選「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青臺遺址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遺址。
  • 9個陶罐,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
    大家常說的是「七竅」,即雙眼、雙耳、雙鼻孔及一口,其實還有「二竅」是隱藏起來的,即尿道和肛門,所以說人死是「九竅不暢」,人死後,此九孔都不通暢了。北鬥九星與人身上的九竅對應,人們便說「北鬥注死」。青臺遺址出土的陶罐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麋鹿骨架。
  • 考古:北鬥九星再現,遺址定名「河洛古國」,或許正為黃帝之都?
    河洛地區素來有「居天下之中」的美譽,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而最近關於雙槐樹遺址的發掘表明,這的確是距今5300年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巨型聚落,因此專家建議將其命名為「河洛古國」,其性質極有可能為黃帝之都。
  • 「河洛古國」北鬥九星現蹤 從天文觀測到天人合一
    日前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宣布階段性考古成果,經過多年在河南省鞏毅市河洛鎮雙槐樹遺址進行考古後發現,雙槐樹遺址極有可能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而將其命名為「河洛古國」。遺蹟中以「北鬥九星」軌跡排列的陶罐,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
  • 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北鬥九星奧秘被揭 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炸
    這要從雙槐樹遺址的地理位置說起。雙槐樹遺址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遺址面積達117萬平方米,伊洛匯流後在這裡匯入黃河,結合《易經》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記載,「河洛古國」之稱便呼之欲出。雙槐樹遺址全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直言這裡是「風水寶地」:「這是杜甫故居所在地,周邊也發現了青臺、汪溝和洛陽的蘇羊、土門等多個遺址,說明『風水』好,其實可以把這個詞拆開看,講究『風』和『水』,就是看重氣候和環境,說明了選址的精心之處。」
  • 河南出土北鬥九星,或解河圖洛書千古之謎,專家:黃帝不只一人
    而在《後漢書》的記載當中這一指向似乎更加明確:「軒轅始受《河圖鬥苞授》,規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書自黃帝始」。  除了《後漢書》提到的「鬥苞」(北鬥)外,歷朝歷代關於河圖洛書的象徵物還有氣候方位說、煉丹術說、天地之數等諸多說法。那麼河圖洛書究竟是什麼呢?  河南最新考古發現或許能解開河圖洛書這一千古之謎。
  • 河南考古發現北鬥九星、彩色絲綢 5000年前先民已會觀象授時、養蠶...
    5000多年前已會觀象授時  滎陽青臺遺址位於滎陽市(鄭州市下轄縣級市)廣武鎮青臺村東、枯河北岸崗地上,最早由瑞典學者安特生的助手於1922年發現。1934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郭寶鈞等學者組織進行首次考古發掘,發現主要為仰韶時期遺存。  在青臺遺址內一處約為4000平方米的類似於一個祭祀的廣場上,考古學家發現了9個由陶罐排列成的類似於北鬥星形狀的遺蹟。
  • 中國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在鄭州
    通過北鬥七星,就可以在群星燦爛的夜空中,找到永遠在正北方向的北極星,也就實現了定嚮導航。所以,將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取名「北鬥」,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彰顯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淵源。可你知道嗎?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就在鄭州,並且有兩處。一處是在鄭州青臺遺址,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遺蹟。
  • 深度分析北鬥九星和大禹九鼎的關聯
    說起北鬥勺子星,小編也是前幾日才知道「北鬥九星」的說法,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的新聞讓我漲了見識。本著不盲從的原則,小編這幾天親自查閱了文獻資料,探究了一下北鬥九星的來龍去脈。我國的天文學發展雖然起於巫文化,但自成體系,依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 北鬥到底是是七星還是九星?
    從小學生開始,我們就知道北鬥七星,這是七顆能夠連成一把勺子形狀的星星,也是最容易辨別方向的七顆星。古代的北鬥也是七星嗎?先秦文獻中曾經提到「北鬥九星,七見二隱」。意思就是北鬥有九顆星,七顆能夠顯現,兩顆若隱若現。那兩顆若隱若現的星星去了哪裡?怎麼一點影子都沒有了?
  • 你聽說過「北鬥九星」嗎?河南發現國內最早「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歌詞裡的「北鬥」就是眾所周知的「北鬥七星」。和它有關的事物總是散發著一股神秘的力量。比如「七星燈」,「七星劍」,還有「北鬥大陣」「北鬥神拳」,可你知道嗎?「北鬥七星」其實不只七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古時候,人們把北方天空上七顆星星連起來的形狀想像成舀酒的勺子,並給它們取名為「北鬥七星」。那麼,你聽說過「北鬥九星」嗎?
  • 北鬥九星那些事兒
    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中發掘的「北鬥九星」 ◎謝玩玩5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用9個陶罐模擬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宏大的建築規模,前殿後寢的格局,包括北鬥九星與「天下第一」的關聯,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專家因此建議命名為
  • 考古發現神話時代的黃帝遺址,居然出現「北鬥九星」
    「雙槐樹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也表明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北鬥九星當我還在期待黃帝的遺物的時候,另一個驚人的發現出現了——北鬥九星。
  • 博聞強識|北鬥九顆星
    不都是說「北鬥七星」嗎?怎麼到你這兒變成了「北鬥九星」了?實際上啊,最早的北鬥,還真不是單純七顆星,而是有九顆,且待我慢慢給大家講。大家所熟知的北鬥七星,是北半球天空中的重要星象。在西方人的星座中,屬於大熊星座。這七顆星的名字,從鬥勺到鬥柄,按照順序分別叫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
  • 博聞強識 | 北鬥九顆星
    不都是說「北鬥七星」嗎?怎麼到你這兒變成了「北鬥九星」了?實際上啊,最早的北鬥,還真不是單純七顆星,而是有九顆,且待我慢慢給大家講。大家所熟知的北鬥七星,是北半球天空中的重要星象。在西方人的星座中,屬於大熊星座。
  • 「河洛古國」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蘊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了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經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等專家的確認,其是距今約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河洛古國」挖掘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發現了北鬥九星天文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