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有讀者是罵著街進來的。
不都是說「北鬥七星」嗎?怎麼到你這兒變成了「北鬥九星」了?
實際上啊,最早的北鬥,還真不是單純七顆星,而是有九顆,且待我慢慢給大家講。
大家所熟知的北鬥七星,是北半球天空中的重要星象。在西方人的星座中,屬於大熊星座。這七顆星的名字,從鬥勺到鬥柄,按照順序分別叫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這就是日常大家所謂的「北鬥七星」。
而另外兩顆星,則隱於七星的左右兩側,分別叫洞明星與隱元星,就是所謂「左輔」與「右弼」。別小瞧這兩顆星,雖然不容易觀察,但是在早期地位依舊顯赫,《春秋說》裡面曾經提到:「立三臺以為三公,北鬥九星為九卿。」足見早期九星的地位是一樣的。
不光如此,在後世道教的思想中,北鬥星中剩下的這兩顆極富吉祥寓意,《雲笈七箋》裡面就說:「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
那麼為什麼咱們日常很少提到剩下的兩顆星呢?有學者認為,這似乎與北鬥星早期的重要作用有關,在觀象授時的古代,天文曆法剛剛出現,北鬥星很大的作用是用來辨識四季,如《鶡冠子》所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根據鬥柄的指向,判斷春夏秋冬四季。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先生,在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的時候,就提到過北鬥九星的問題,認為中國北鬥最早是九顆星,後來隱去兩顆,目的是方便用鬥柄指示東南西北,標註時節。現在看來,李約瑟先生的說法不無道理。
那麼早期是否真的有北鬥九星呢?有,遺址就在下圖。
通過考古發現,似乎5000年前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北鬥九星」的記載, 2019年的6月20日,考古學者宣布,在河南鄭州青臺遺址,發現了「北鬥九星」遺蹟——泣山老師的導師和師爺就是這項考古工程的專家學者,因此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5000年前的青臺先民已具備一定天文知識,對北鬥天體的崇拜可能已形成一套隆重祭祀儀式,用以觀察節氣、祈禱豐收。而上圖恰恰就是先民用陶罐組成的九顆星的北鬥星象。
5000多年前,正是傳說當中的軒轅炎黃時代,也正是中華文明大發展大崛起的時代。如今千年前的遺址重現,兩個同樣奮發的「時代」相互「碰面」,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古書既然說「得見第八、第九星,延壽無窮。」也希望看見上圖「北鬥九星」的朋友們,能夠增福增壽,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