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不少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作品,比如《素媛》、《熔爐》等,無不讓人看完心情複雜。
電影《孩子們》,是根據青蛙少年失蹤案改編,這個結局看完,讓人胸口發悶,不敢看第二次。
有種比《素媛》和《熔爐》還讓人窒息的無助感,因為至今,真兇還在逍遙法外。
電影講述的是生活在大邱的5個孩子,最大的13歲,最小的只有9歲。
幾個孩子關係很好,總是一起玩。
1991年的一天,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們還沒回家。父母們忙著報警,但警察卻說幾個孩子跑出去玩了,根本不是失蹤。
農村的孩子性子比較野,但都不會做出格的事情,每天按時回家。
然而這一等就是4個月,政府還派了直升機搜山,但都一無所獲。
當新聞的熱度褪去,唯一牽掛孩子們命運的只剩下他們的父母。
因為新聞涉嫌造假而被貶到大邱的樸導演,想憑藉青蛙少年失蹤事件打個翻身仗。他找到關心此案的教授,兩人開始著手調查。
意外發現本案似乎與其中一個家庭有關,但把警察叫來徹底調查之後卻一無所獲。
轉眼11年過去了,心心念念的家長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孩子。
準確的說是見到了孩子們的屍骨。
這一場大雨解開的「真相」讓人猝不及防。
渴望知道孩子們的下落,卻又帶著孩子還活著的僥倖。當看到這一堆堆白骨,就埋在離家不遠的山上,家長心裡是個什麼滋味?
樸記者在回到城市後,良心發現決定繼續追查案件真相。
他鎖定了嫌疑人,不但苦無證據,還被嫌疑人拿記者女兒的性命相要挾。
在影片的結尾,那麼囂張的嫌疑人,卻無法證明什麼。
一個永遠得不到答案的難題,困擾著觀眾,更困擾著受害者家屬。
案件的追訴期已過,即便找到兇手也不能判刑,這才是最絕望的地方吧。
影片中設計了幾個誤導劇情的疑點,比如受害者之一打來的電話,還有受害者家屬那心虛的眼神等等。
如果不了解案件的觀眾,可能會被劇情帶著走。
但實際上,家長的故弄玄虛是為了案件的熱度不要消失,這樣他們的孩子就有回家的希望,兇手就有落網的可能。
但隨著孩子遺體的公開,案件就算石沉大海了。它,變成了三大懸案之一。
另外兩個案件是李亨浩誘拐事件,被改編成電影《那傢伙的聲音》;華城連環殺人案被改編成《殺人回憶》。
《殺人回憶》劇照
其中《殺人回憶》的真兇在33年後落網,正所謂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希望所謂懸案,終有破獲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