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否突破壽命極限?

2021-01-21 騰訊網

一個看似不切實際的議題,既有科技的加持,也有科學的質疑

人機連接是實現人類意識數位化的首步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李妹妍 李鋼 實習生賈雪純

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出船隊,前往傳說中的仙島尋求長生不老術。

60年前,美國生物學家倫納德·海弗裡克提出的「海弗裡克極限」——人類壽命極限約124到144歲,一度成為科學的共識。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以及大腦信息數位化技術的發展,「海弗裡克極限」能否取得突破,成為越來越多科學愛好者追逐的目標。

2020年12月26日,數百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科技愛好者相聚在「人類永生計劃大會2020」(下稱永生計劃大會)的在線會議上。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生命科學、醫藥企業、計算機領域,彼此分享各自領域的技術進展。共同的主題,就是如何利用各種科技手段,突破「海弗裡克極限」。

在深圳一生命科學行業協會任職的張陽(化名)是這場大會的發起者。他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大會始於2016年美國的聖地牙哥,聚焦了尖端的生物與數字科學技術,「我們也希望藉助中國的大會,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然而,關於人類永生的話題,從來不乏質疑的聲音。

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

「特別怕死。」對於自己為何熱衷永生話題,張陽表現得很坦然。

因為「怕死」,他密切關注著和延長人類壽命相關的科學研究進展,堅持服用在他看來有效的保健品,並發起了這次「永生計劃大會」。

在張陽看來,生命科學的發展、人工智慧帶來的變化都意味著人類距離「永生」越來越近,「永生計劃是一項以永生為目標的高科技研究計劃,在過渡階段,我們以延長壽命為主要目標。」

「永生」作為人類社會常青的話題,其實踐過程從來不缺奇思妙想。

美國的長生不老大會就曾展示過各種稀奇古怪的永生大法,如注射年輕人血液、改造抗衰老基因、躺進與睡袋相似的時間艙等。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發現,國內這場「永生愛好者的線上討論」出乎意料地「接地氣」:他們討論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分享細胞如何抗衰老,並從細胞自噬角度談如何科學飲食,偶爾暢想一下太空移民和腦機接口的未來前景。

事實上,得益於20世紀以來科技進步,特別是醫療衛生領域的迅猛發展,全球人均壽命出現大幅度的增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2019全球健康預測》,2019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比2000年增加六年以上,超過了73歲。

這讓樂觀的「永生愛好者」們對谷歌公司首席工程師、未來學研究者雷·庫茲韋爾的預言深信不疑,根據該預言,「到2029年,人類將開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2045年,人類將正式實現永生。」

那麼,人類有沒有可能實現永生?壽命的極限是多少?

1961年,美國生物學家倫納德·海弗裡克提出了著名的「海弗裡克極限」。

他在實驗中發現,人體細胞並不能無限地分裂下去,其分裂次數的極限約為52到60次,到達這個極限之後,細胞就會停止更新,直到凋亡。按正常體細胞分裂周期2.4年計算,人類壽命的極限約為124到144歲。這也意味著,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細胞就被加上了倒計時鐘。

「我們不是像秦始皇那樣尋找長生不老藥。」張陽反覆強調,參與該大會有一定的門檻,每個參與者必須掌握基礎的細胞科學知識,「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知識,有的人便會對此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延壽領域鼠耳蝙蝠的實驗

事實上,相較於還不成熟的永生手段,科學家們在延壽領域上取得了更多新的突破。

最典型的例子是對端粒的相關研究。為保護遺傳信息,染色體末端有一段重複的雙鏈片段,在每次細胞複製時會被消耗一小段,這個「犧牲」自己來保護染色體的片段就是端粒。大會參加者之一阿牧(化名)指出,端粒長度反映細胞複製史及複製潛能,被稱作細胞壽命的「有絲分裂鍾」。

「包括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端粒隨著細胞的分裂而縮短,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端粒越來越短。」她說,但根據鼠耳蝙蝠端粒長度和年齡之間相關性的研究,鼠耳蝙蝠端粒長度並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鼠耳蝙蝠中的布氏鼠耳蝙蝠體重僅有7到8克,但壽命可以長達40年以上。」

2009年,卡羅爾等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的機制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然而,科學家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發現有效的端粒保護劑。

2013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大衛·辛克萊在權威期刊《Cell》上發表文章,稱用NMN(煙醯胺單核苷酸)提升其體內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濃度一周後,相當於人類60歲的22個月大的小鼠和之前「判若兩鼠」,其線粒體穩態、肌肉健康等關鍵指標,與6個月大的小鼠有著驚人的相似。2019年,美國貝勒醫學院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NMN可以維繫端粒長度穩定並改善端粒紊亂症狀。

日本NHK廣播電視臺在紀錄片《Next World》中甚至稱,NMN正在引領一場「長壽革命」。

肉身續命科學質疑下的「實驗」

但這遠遠還不是「永生愛好者」的目標。

「利用科技讓我們活過150歲!」超級長壽計劃發起者明宇對此有更簡單的表述,他把永生徵程精簡描述為健康管理、延緩衰老、超級長壽、不老不死、無限接近永生,「我們目前處於第1步驟和第2步驟之間。」

他對接下來的「超級長壽」有精準的定義——通過生命科技極大地延緩或逆轉人的衰老、優化人的結構,使人的壽命長度遠遠超過沒有生命科技幹預時的壽命長度,「這是一個關鍵的時代,科技在加速發展,衰老的奧秘在不斷地被揭開,抗衰老的手段也在不斷地被開發出來。」

在他看來,高階的生物抗衰老技術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大概還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健康管理之道和抗衰老技術初步的應用,會讓人類順利地到達抗衰老技術發達的時代。對於年紀已經相當大,或者不幸患上不治之症、渴望活下去的人來說,人體冷凍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據公開報導,目前全球已經有300多位被醫學上判定為死亡的人,保存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罐中。

據了解,中國最早參與人體冷凍試驗的是科幻小說《三體》編審之一、重慶女作家杜虹。2015年被宣布死亡後,她在美國阿爾科完成了大腦冷凍。據阿爾科公司樂觀地估算,大約在50年後,或可為其復活大腦,重建肢體。

「我根本無法想像在零下196攝氏度保存的頭部是什麼樣子。」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常委江基堯曾經率先使用「超深低溫技術」治療腦缺血性疾病。他表示,相比於其他任何一種細胞,腦神經細胞尤其「嬌嫩」,耐缺血缺氧的時間非常短暫,在常溫下4到6分鐘就會發生不可逆損傷,難以想像在液氮中保存,更從未有過復溫的探索。「這並不是醫學的範疇,而是一種商業行為。」

「退一萬步,即便我們可以使神經細胞冷凍復甦,神經系統是一個無比複雜的網絡,必須無數個神經元協同作用。」上海交通大學講學教授楊國源說。

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學部主任沈銘賢研究員表示,目前,我國法律並沒有禁止人體冷凍和長期保存的規定,但是,這一行為探索打破生命周期,對醫學倫理形成了巨大挑戰。

人機互聯實現數位化永生?

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張陽始終認為,未來人類永生的方式是腦機接口,把人的大腦信息上傳到雲端,「從碳基生命變成矽基生命之後,人類就能無限發展。」

這與明宇的觀點不謀而合。明宇認為,數十年後,人類即將來到「賽博格時代」,「賽博格,即半機械人,又名半機器人、電子人。」

在這些「永生愛好者」的邏輯中,阻礙永生的困難看起來都是身體上的困難,可是誰規定永生一定是身體上的永生呢?明宇設想,永生需要更進一步的軀體升級,「即需要納米技術、賽博格技術、人工智慧、智能備份、智能網絡化等等能夠徹底改善個人生存能力的技術介入。」

這並非完全是異想天開。2020年8月,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通過在線直播,展示了大腦被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一隻小豬Gertrude。藉助該設備,Gertrude腦部活動信號可以被實時讀取。當時外界就有解讀認為,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技術能將人類意識上傳至計算機端,或將實現人類的數位化永生。

2012年3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全球未來2045年國際會議」上,俄羅斯媒體大亨德米特裡·伊茨科夫提出了一個「永生計劃」,希望通過把人類思維移植進機器身體內,以實現長生不老。這項旨在消除人類衰老和死亡、克服人類身體和精神方面基本限制的計劃,目前已有超過100名科學人員加入。

根據伊茨科夫的計劃,人類第一階段先實現人腦對於機器人的遠程操控,第二階段實現將人腦直接移植到機器人身上,第三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此時人們會徹底實現將意識完整地植入電子晶片,在第四階段,人類將以全息影像和非實體的形式存在。

不同聲音人類學家的憂慮

人類永生的科學研究,並非沒有反對的聲音。有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對此深表憂慮,他們認為,就算技術都已經完善,所有人都能通過醫療技術活到幾百歲甚至更久,我們還有新的問題要考慮。長壽者該如何度過自己漫長的一生,現有的家庭和社會結構是否會分崩離析,該嚴格控制生育率緩解地球壓力,還是飛向宇宙尋找新的家園,長壽者最後的歸宿又是什麼?

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實現永生。但在那之後,我們勢必要重新定義什麼是愛情、家庭、社會、倫理、道德,甚至重新定義什麼是人類。

相關焦點

  • 人類的壽命有極限嗎?我們能突破極限嗎?
    壽命長短因物種而異,蜉蝣朝生暮死,壽命是一天,烏龜的壽命是幾百年,海綿的壽命是上萬年,而燈塔水母從理論上來說是永生的。人類的生命雖然沒有這麼長久,但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下,人類的最長壽命也一直在延長。在2000年前,人的平均壽命不足20歲,到了18世紀,延長到了30歲左右,19世紀是40上下,到了20世紀後期,人的平均壽命到了60歲,發達國家平均壽命更是到了70以上。可見隨著發展,人的壽命一直在延長,而且科學家認為,只要我們能突破癌症,那麼人的壽命還能再次延長。根據人類發展史表明,壽命一直在緩慢上升,那是否意味著,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呢?
  • 科學家宣布人類已達極限壽命!到了這個歲數的人,就應該感到滿足了!
    科學家宣布人類已達極限壽命!到了這個歲數的人,就應該感到滿足了!
  • 科學家研究基因,發現人類的極限壽命,網友:我能活一半就知足了
    再有一人,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他名叫彭祖,大家都懂,彭祖是一個偉大的男人,他也是壽命很長的男人,活了多少歲呢?據說,他是活了八百餘歲。這都是神話傳說這一類,拋開不去談了,整點現實的,在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人,被稱之為「壽聖」,意思是他以活得長久而著稱,他享壽129歲。
  • 人類的壽命極限是多少歲?看完答案才知道,90歲才算「中年人」
    「人類的壽命極限是多少歲」這個問題,若問的是一個2000年前的人,可能他們會回答是40歲或是50歲左右,因為那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才26歲。若問一個1000年前的人,可能回答的是80歲或者90歲左右,那時候人民的平均壽命也就四五十歲左右。
  • 突破馬拉松2小時人類極限!基普喬格是如何做到的?
    這次挑戰賽挑戰設定的突破時間為1小時59分50秒,從第5公裡開始,他一直領先於設定時間9-10秒鐘,最終他以1小時59分40秒的成績,成功破二。雖然國際田聯並不會承認這個成績,但正如他自己賽前所說:我不知道極限在哪,但我會一直朝他跑去。事實上,在男子百米突破十秒大關後,馬拉松能否跑進2小時,被視為人類競技體育的最後一道極限屏障。
  • 人類極限壽命已經公布,平均極限年齡不過77歲,八旬仍是長壽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思考過,有的人認為這是違背世間常理,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有人認為,科技就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曾經的航天事業也是被人認為不可能,如今也實現了太空夢,飛上天空也不再是難事,科技的進步會把人類帶到什麼樣的社會,誰都不知道。
  • 科學家發現人類可以活到1000歲,為何遲遲難以突破?時間被誰偷了?
    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都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壽命,只不過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人類壽命得到了一定延續,平均壽命不過在75歲左右,可是科學家研究人類壽命的時候,卻發現人類可以活到1000歲,可是人類連100歲都難以超過,剩下的900歲被誰偷去了?
  • 基普喬格突破了人類極限
    在挑戰人類耐力極限的過程中,肯亞選手基普喬格再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北京時間10月12日,維也納的普拉特公園裡,在接近2萬名觀眾和工作人員吶喊中,身背奧運會冠軍和世界紀錄保持者兩項頭銜的基普喬格完成了人類歷史極限的突破。
  • 《伊洛納》極限突破怎麼玩 極限突破玩法攻略
    導 讀 《伊洛納》手遊中有很多的小夥伴們都比較好奇在什麼地方才能通過極限突破了,通過極限突破的玩法操作技巧又是怎麼樣的了,極限突破的玩法內容規則又是怎麼樣的了
  • 極限壽命能計算?科學家:有3種方法,試著算下你能活多少歲
    但這並不是人類的極限壽命,我們還可以活得更久。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在2040年的時候,西班牙人的平均壽命將達到86歲。然而對比人類的極限壽命,這個數學還差了不少,科學家計算我們的極限壽命是125歲。岡珀茨原本提出這個方法,是用來描述種群的消亡規律的,最初被科學家們應用於植物病害的研究,後來才發現也可以估算人類壽命。科學家搜集了一些志願者的身體指標,計算出來他們的極限壽命的平均值為124歲,和125歲差不多。
  • 讀書冷知識|人類閱讀速度的極限,是無法突破的
    文|墨萱薦書圖書館中的閱讀閱讀是人類每天都會進行的活動,我們把目光停留在一個詞上,此時,幾乎不用動腦就能提取它的意義和讀音,然後把這些詞連貫起來,就毫不費力地讀懂了一句話的意思。但是這個毫不費力的閱讀過程,從進化的角度上看,還遠遠不是一套精細、完美的系統,相反,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 小雀斑《熱氣球飛行家》帶來超震撼視覺盛宴 突破人類極限引網友...
    之前在紅毯合體時就引發網友回憶殺,本次在電影中兩人乘坐熱氣球突破人類極限,更是展現了絕佳的配合,網友感嘆兩人「二度合作默契感十足」「不是官配卻勝似官配」……加之電影中,兩位主演穿過高空雲層,看著觸手可及的藍色星空與隨風飄遊的黃色蝴蝶,這樣簡潔樸素又震撼的美又為這場驚心動魄的高空冒險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
  • 真實存在的「大力士」,力量比常人多10倍,已突破人類極限!
    真實存在的「大力士」,力量比常人多10倍,已突破人類極限!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我們可以用手機電腦查看全球各地的新鮮事,也因此關注到了很多和我們生活並沒有交集的人。
  • 人類最長能活多少歲?科學家通過研究基因,終於給出確切數字
    文/行走天涯人類最長能活多少歲?科學家通過研究基因,終於給出確切數字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尤其是在古代時,人的平均壽命僅僅只在40多歲。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壽命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從40歲到了平均壽命高達70歲以上。
  • 《伊洛納elona》新功能「極限突破」介紹
    在《伊洛納elona》新版本前瞻中,遊戲非常人性化的推出了「極限突破」功能,那麼這個功能究竟如何使用,又適用於哪些玩家呢?一起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伊洛納elona》的角色是有著基礎屬性的,它們分為力量,體質,靈巧,感知,魔力和意志這六大方面,而突破極限就是針對這些屬性進行突破啦。
  • 從這個9秒72開始,他開啟了突破人類極限之路
    這個動作,成為當時人類挑戰極限速度的象徵。資料圖:博爾特「彎弓射鵰」。當勝利成為習慣如果說,博爾特證明自己的統治力,僅憑一塊金牌還不足夠,那麼之後的200米決賽,博爾特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在200米長的奧運賽道再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那一天,他迎來了自己22歲的生日。這無疑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紀,而博爾特不斷突破自己的故事,遠沒有結束。
  • 人的極限壽命是多少歲?想要長壽,應該怎麼做?別大意
    在生活中,人們渴望獲得長壽,期望壽命長一點,但卻遇到了很多英年早逝的案例。此時,很多人會提出一個讓人感興趣話題——「極限壽命」,這個話題,很多人會浮想聯翩,那麼極限壽命,到底是多少歲呢?而根據細胞分裂,進行研究壽命,需要考慮細胞分裂的極限,一般來說,細胞分裂50次後,已經很難再進行分裂了,而這樣的情況,暗示生命到了盡頭,這個時候,人們的極限壽命是144歲。但144歲的極限壽命,在如今很少有人出現,儘管目前人們的平均壽命比之前提升了很多,但是,依然需要注意,很多時候,因為外界的因素,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很大影響。
  • 跑步是突破極限,但有一個極限,我們並不需要突破
    這個極限,就是我們的最大脈搏。最大脈搏是最大負荷條件下能夠達到的最大脈搏數。這個很好理解,對於跑步來說,就是當我們用很快的速度跑到強烈喘氣,感覺到了極限的時候的脈搏數,這時候心跳跟平時比是非常快的。最大脈搏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理解了這兩個特點,就更能理解為什麼這個極限是不需要突破的。第一個的特點是,最大脈搏由基因決定的。最大脈搏基本無法練習,而且跟遺傳有不小的關係,一些長跑成績特別好的選手,他們很多人在最大脈搏方面有優勢。第二個特點是,最大脈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平均而言,每增加一歲就減少一次。
  • 基因可以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科學家表示:人的壽命30%與基因有關
    導語:基因可以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科學家表示:人的壽命30%與基因有關基因能夠決定人的死亡時間嗎?難道人一出生就決定了生命的長短嗎?這些幾乎是人們從古到今都在討論的話題,而科學家們也在積極研究這個話題,但是到現在都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對於人類來說,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結束真的是終點嗎,人死後是否能否感知死亡呢?
  • 世界未解之謎:人類智商極限是多少?當人類智商達到1000,會是怎樣的...
    假設說通過各種手段,人類的智商變得非常高,高達1000,那麼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會不會真的擁有一些傳說中的超能力呢,就像漫威英雄一樣。記得前幾年看過一部電影,叫做《超體》,在這部電影中,女主一開始備受壓迫,後來經過改造她的智商不斷提升,接著她就擁有了很多的超能力,可以控制空間的任何東西,也可以穿越時空,非常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