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萱薦書
圖書館中的閱讀
閱讀是人類每天都會進行的活動,我們把目光停留在一個詞上,此時,幾乎不用動腦就能提取它的意義和讀音,然後把這些詞連貫起來,就毫不費力地讀懂了一句話的意思。
但是這個毫不費力的閱讀過程,從進化的角度上看,還遠遠不是一套精細、完美的系統,相反,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一目十行這種事,現實生活中是少有人能做到的。更不可能在20分鐘之內讀完整部《戰爭與和平》。
由此可知,閱讀的速度是有極限的,所以我經常感慨「與書籍的體量相比,人的生命太短暫了」。
對於閱讀的極限,有兩個重要的影響:
第一,我們視覺系統的局限性;第二,人腦中的閱讀通路限制。
先來看視覺系統對閱讀的影響。閱讀開始於視覺感知,而我們的視網膜,並不是一個均衡的感受器。在視網膜中,有個叫作「中央凹」的區域,只有這個中央凹的中心地帶,才擁有視網膜中唯一密集的、高解析度的視覺細胞。視網膜其他區域的解析度要低很多,這意味著,中央凹是視網膜唯一真正可以用來閱讀的區域,這個區域是很窄的一部分。
「4」為視網膜的中央凹
我們閱讀時,需要把文字放在中央凹中才能夠加工。由於文字的排列是線性的,所以眼球在閱讀的時候要不斷地移動,用視覺中最敏感的區域來「掃描」文本。更不方便的是,我們的目光並不是勻速的運動,相反,它是從一處跳向另一處,有一個專門的術語來形容這個過程,叫作「眼跳」。
眼跳對閱讀的速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限制。它會導致我們很難精準地把文字對準中央凹中最敏感的區域。如此,我們很難看清,或者說看到一段文字,更別說加工理解了。正因為如此,我們一次注視的信息,最多只有7~9個字母,對應到中文,也就是三個漢字左右。
當然,人可以通過訓練來優化眼跳的模式,但每分鐘讀四五百個詞,已經是我們的生理極限了。
休閒式閱讀
從視覺上來講,我們的生理局限性決定了閱讀的速度變慢。做個假設,如果我們的視網膜全部都是解析度很高的區域,那麼,當我們翻開書頁的時候,你所見到的正對著你的兩頁文字是全部可以被感知的,也就是說,我們的閱讀速度可以變成翻書的速度。
所以,只要我們還是通過注視的方式來閱讀,閱讀的速度就一定有一道不可跨越的壁壘。
接下來,還有更加重要的一項機制在影響我們對文字的信息加工,那就是我們的「閱讀通路」。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你是先將文字轉化為讀音,再理解它的意思?還是可以直接從文字直達語義,根本不需要讀音呢?
這兩個問題直接決定著我們頭腦中的閱讀通路,也就是加工文字信息的方式,到底是怎樣的。
思考式閱讀
需要在內心中先轉化為讀音再理解的,這種方式稱為「語音通路」,看到字就能提取字義的閱讀方式叫「詞彙通路」。對於人到底採用那種方式閱讀,相關的學術專家有過激勵的爭論,經過30年的大討論,研究者們基本達成共識:對於成人閱讀來說,兩條通路都存在,而且是同時進行的。
在生活中你一定有這樣的閱讀經歷:當你閱讀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字時,你就要在心理對文字形成讀音,有時甚至要讀出聲來,然後才能對每個文字加以理解;但是當你讀童話或者小說時,就不需要這麼麻煩,眼睛一掃而過,就知道這個情節講了什麼。
以上證明,語音通路和詞彙通路都存在於人腦的閱讀活動,根據文本的不同,他們能夠自由的切換。
古代詩文閱讀
當你在閱讀陌生的文本時,首先啟動的,就是「語音通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在讀古詩的時候都要先讀一遍,然後才能逐個字地理解詩句的含義。對晦澀的文字信息,人是需要通過讀音模式才能夠識別的。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認知心理學》
「詞彙通路」的閱讀方式,就是面對易懂文字時所需要的閱讀模式,所見即所懂。它所依憑的就是我們腦中的詞彙庫,認知心理學家稱為「心理辭典」。
心理辭典的詞彙量往往能達到數萬之多,我們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從至少幾萬個候選詞中找到合適的意義,來匹配看到的文字,這個過程只需要花零點幾秒的時間,它所依賴的也只是視網膜上的幾道光而已。
閱讀在腦中兩種通路間來回切換,每一次切換都會造成閱讀速度的減弱,甚至產生閱讀疲勞感,因此,閱讀的長期有效性是不能得到保證的。
墨萱總結:
目前,突破人的閱讀速度是到無解的題目,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腦活動,人的生理功能並沒有進化出與閱讀完全適配的能力。這是因為,人最初的生理功能是為採集、狩獵而準備的,在幾萬年的進化中,人的閱讀能力只是借用了這些生理功能而已,並不是真正擁有閱讀的能力。畢竟文字的產生只有5000年的歷史,對於人類從誕生至今的百萬年,顯得太新近了。
所以,當你聽說有哪家培訓機構聲稱能在短時間內將閱讀速度提高到某個可怕程度時,我建議你要三思而後行,那幾百萬年都沒有完成的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