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讀書改變命運,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是對於讀書能有什麼用,很多人還是會覺得困惑。
畢業了還要讀書嗎?這樣的問題,是很多人想問卻沒有問的,因為我們已經自覺把讀書和上學劃上了等號。
上學時讀書是為了通過考試,拿到文憑。工作了,還讀書,如果不是為了考什麼資格證書,那麼還有什麼用呢?
讀書的目的,說穿了還是要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學以致用才是最好的讀書方法。
不過書讀多了,不一定都有用。就像飯吃多了,也不一定都是營養,也可能是腰上的贅肉。
如今生活富裕了,吃飯都講究吃得少,吃得精。讀書也是如此,也要少而精。
上學時,讀書為了考試;工作時,讀書為了完成業績,說通俗點,就是謀生的手段。
夏丏尊,我國著名文學家曾這麼說:「讀書並不是什麼風雅的勾當,而是改善生活、豐富生活的手段。書籍並不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品,乃是培養生活上知識技能的工具。一個人該讀什麼書,該看什麼書,要按照他自己的生活來決定、來選擇。」
讀書改變命運,因為讀書幫助你提升了生存能力。凡是不能對你的生活產生幫助的,不能解決你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這種讀書就是耍流氓。
這正合了《實用性閱讀指南: 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一書的宗旨——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大巖俊之大學畢業後,陸續在四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由於他很勤奮,銷售業績總是名列前茅,於是他就產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想要創業,需要知道的東西很多,他找了很多創業成功的前輩請教,發現了一個秘密:成功人士都很喜歡讀書,擁有很多藏書,學識也很淵博。
於是大巖俊之也開始讀書,他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一年讀300本書。他學習了快速閱讀的方法,並把自己的閱讀速度提升到速讀的極限,並創造了自己的「緩速讀書」法。
大巖俊之發現,成年人只有在帶有目的的情況下,讀書效率最高。閱讀的關鍵就是怎麼把書中講的知識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只有這樣讀書才是有用的。於是大巖俊之把自己的領悟和發現,總結下來,寫了這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 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在書中,大巖俊之用大量的書和實例來講解,如何記筆記,如何牢記書中內容,如何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實用性閱讀指南: 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教我們用三個步驟,牢記一本書的內容,並把它轉化為自身能力。
首先是你要設定一個讀書目標
上學時,我們都知道,平時看教材時,往往什麼都記不住。但是到了考試前,那幾天看書效率特別高,一旦考完了,就全忘了。
這說明有了目標,你讀書就有了方向,效率特別高。
美國人艾德勒曾寫了一本有關閱讀的書,他說,只有主動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也就是說你如果你不想在一本書中找到答案,你就不會好好閱讀一本書。
你必須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的,就沒法集中火力,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一本書如果讀的時間太長,你就會忘記之前看過的內容。因為沒有目的,不知道在書中需要記住什麼,你的大腦會選擇性忘記所有的內容,這是大腦的自主選擇。
所以從前有句話叫:書非借不讀。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借書總有個目的吧,借來的書要還吧,就有了緊迫感。有目的,又有時間要求,你讀書的效率就會成倍增長。
要是為了考試,你得記住重點,比如你是為了考證,你得把考綱範圍內的書籍都看遍,根據考試可能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為了確認你的答案是正確的,你還需要找更多相關的書籍來驗證,這能幫助你開拓思路和眼界,不至於被困在一本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