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月4日訊 身處對臺前沿,福州著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作為八閩首邑,閩侯主動作為,著眼大局大勢,以務實舉措開展對臺工作。日前,一份榮譽的授予就是一個生動的切面。本周,閩侯評選了首批「首邑英才」,其中5名臺灣優秀人才憑藉各自在崗位上的突出貢獻位列其中。他們是誰?有什麼樣的故事?今日,記者為您深入講述。
含金量:優秀人才名副其實
手捧證書,呂元錦表示:「與有榮焉!」回想與閩侯共同成長的十多年,他感慨良多。
1995年,兩岸攜手組建東南汽車,這是閩侯工業發展的重要裡程碑。雖然當時身處對岸,呂元錦卻也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當時我參與了東南廠區的規劃工作,印象很深,那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橘子林,沒想到現在已經發展成年產15萬臺汽車的規模了。」
2008年,在公司的安排下,呂元錦從臺灣初到東南汽車,負責生產部門。彼時,東南汽車正處於從引進車種到自主研發轉型的關鍵階段,呂元錦不僅要把臺灣的管理經驗輸送到東南汽車,也和團隊擔負起智能製造生產線的改造升級的重任。
受到孩子的啟發,呂元錦萌生了讓機器「說話」的想法。「智能製造時代,機器不僅要讀懂我們輸入的指令,還要有表達他們『情緒』的能力,比如遇到故障時主動報告。」為了這個目標,他與團隊撲下身子,潛心研究,改造了171臺設備,他們成功了!2017年,東南汽車獲得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範企業」榮譽稱號,福建上榜的企業僅有兩家,這意味著東南汽車的兩化融合的進程成為福建乃至大陸智能製造業的行業標杆。
伴隨著無數在生產線上忙碌的日夜,呂元錦一步步從生產部負責人到生產技術部負責人,再到如今的總經理助理。2018年,他還獲得了福州市勞模的榮譽。「我也會一如既往,儘自己所能,為閩侯工業貢獻微薄之力。」
新鮮感:近距離觀察大陸的窗口
在臺灣任教時,曹海濤就是一名「大陸專家」。從1998年就讀研究所時開始研究大陸經濟,至今已經20多年。不過,2016年來到位於閩侯的閩江學院工作之後,他對大陸的認識又刷新了。「近距離觀察大陸有了更深的理解。」
曹海濤是閩江學院經管學院引進的第一位臺籍教師,目前在經濟與管理學院任教,是閩江學院「閩都學者」特聘教授。他熱衷於鑽研,喜歡從專業角度來觀察大陸的發展變化。
前不久,他受邀參加福州市臺港澳辦在三坊七巷臺灣會館舉辦的一場座談會。會上,他了解了福州市「十三五」的成果和「十四五」的規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福州的人均GDP去年就達到了12.1萬元,大陸省會城市排名前十。」
正是因為親眼見證、親身經歷大陸的快速發展,曹海濤對這裡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年初我在臺灣過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了,身邊有朋友就說起疫情對大陸的影響,我那時就告訴他們不會有問題的,我也經常推薦親朋好友或者同行可以多來大陸走走看看。」
幸福感:政策服務體貼入微
今年,陳乃嘉的合約到期,沒有猶豫,她決定繼續留在閩江學院任教。談及多年在福州生活、工作的感受,她表示,當初選擇這裡真的對了!
2018年,陳乃嘉在美國取得聲樂博士學位後,來到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任職,現任聲樂教研室主任。「求學時期我就曾多次來到福州演出,這裡的人都很熱情,我結交了許多好朋友,也了解到福州的引才政策力度很大,來到這邊以後感覺確實如此。」
陳乃嘉告訴記者,除了享受租房補貼、交通補貼等,學校還專門組建了一個臺籍教師的群組,有任何問題在群組中都可以得到解答。「學校定期舉辦交流會,對我們臺籍老師非常關心,『閩大』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在授課過程中,陳乃嘉也找到了幸福感。「我讀書學習就是為了能貢獻所長教育英才,學校多元化的發展為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學生們勤奮好學,課後也會跟我分享,我很樂在其中。」
為了彌補之前在國外求學與家人分別的時光,陳乃嘉將父母從臺灣接過來同住。「尤其是看到現在行動支付這麼方便,他們也感覺到在大陸生活的許多便利,非常習慣,未來我也想長期在福州發展。」
使命感:濱江新城有「我」助力
引進一批人才,組建一個團隊,支撐一門學科,帶動一方發展,這是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引進臺籍教師團隊、建立機器人學院的初衷和意義,曾燕明就是團隊其中之一。
這個臺籍教師團隊一共五人,都是在機器人相關專業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博士,各有所長,又能優勢互補。曾燕明個人近三年就發表了24篇國際論文,擁有4件專利授權,還有2件發明專利正在申請審查,主持或參與3個科研項目……
當前,福州正在大力建設「數字福州」,閩侯全力建設濱江新城,產業都是其中的重要支撐,曾燕明表示,她也希望盡一份力量。「深入了解大陸企業後,我發現他們都非常專精,在各自細分的領域都有非常好的成就。我們的特長是運用臺灣整合的經驗,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與上下遊產業做一個連接,希望政府或者相關部門能夠幫忙牽線搭橋,讓我們多參與到產學研用的環節中,為閩侯和福州的產業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談及未來的規劃,曾燕明表示,願意長期留在福州發展。「學校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不管是在待遇上還是服務上,都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專心投入在研究和教學上,我也計劃把家人接過來一起生活。」(福州市臺港澳辦、閩侯縣臺港澳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