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自西漢時期起,儒家學說就奠定了正統的地位,到了宋朝時期,儒家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朱熹、周敦頤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開始提出「存天理去人慾」的核心思想。
自此之後,理學開始進入朝堂,到了明朝時期,理學再次迎來了又一個巔峰,當時,要想入朝為官,必須學理學,考科舉。
1472年,這一年運河乾枯,四川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明軍隊接二連三的慘敗。蘇州發生洪災,數萬居民被衝入大海之中,成了魚蝦的美食。
而這一年,浙江餘姚的王家出生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出生當天,他的祖母夢見仙人從天而降,在鮮花音樂歌舞當中,將一個嬰兒交到了他的手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心學創史人王陽明。
王陽明自小就表現的非常有天份,儘管說話晚,但開口之後,就出口能誦。
1482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高中狀元,被安排到北京任職,王陽明也隨爺爺前往北京,在路過鎮江遊覽金山寺,一行人提議以金山寺為名作詩。
當大家都還在苦思冥想的時候,王陽明一揮而就,王陽明的爺爺得意的將孫子的作品拿給在場的人看,有人卻說,這樣的詩怎麼會是一個孩子寫出來的?
王陽明不服氣,以金山寺的山房為題,當即做詩。旁邊的人正準備給他拿筆墨,只見王陽明擺擺手,就念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在場的人無不驚嘆,這簡直就是天才啊,這詩雖語意平凡,但卻非常有藝術感 ,而且還是從一個11歲的孩子口中誦出。
就在大家讚嘆不已時,王陽明卻說:「寫文章,不過小事,不足掛齒。
寫文章怎麼會事小事呢?在大明朝,能寫好文章,才是當官的必經之路,而王陽明卻說這是小事,簡直太狂妄了。
什麼事才是他心中的大事呢?
這個問題在1483年,他還只有9歲時,就已經產生了,那時,他問私塾老師:何謂第一等事?
這個問題很難,老師思索了很久後,給出了一個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答案:」讀書,當大官。
而王陽明卻說:一等大事應該是讀書做聖賢。
這場關於人生價值的終極對話被記錄在《王陽明全集》當中,9歲的王陽明立下要當聖賢的志向,但到底什麼是聖賢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此後,他多次尋找這個答案,為了驗證朱熹「格物致知」的觀點,他格了6天竹子,直到出現幻聽,才發現朱熹的觀點有誤。
而此時,他仍然在理學裡進進出出,找不到通往聖賢的道路。
1492年,王陽明裸考浙江的鄉試,成功出線,第二年,北京會試,本以為也會如鄉一樣簡單,沒想到卻落榜了。
王陽明的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他的試卷洋洋灑灑千言,寫的全是對朱程理學的批判,這就屬於公然質疑教育局的考試標準。
當時,王華在京中位居要職,一聽說王陽明落榜,同僚們都紛紛來安慰,這時首輔李東陽便說:「落榜是暫時的,我相信你下一次肯定是狀元,不如寫一篇《來科狀元賦》如何?
稍微謙遜一點的人,都知道李東陽這是調侃、挖坑,沒想到王陽明根本不客氣,提筆就寫。
文章是好文章,可惜,從此王陽明卻落下一個目中無人的名聲,都認為他將來要是入官場,肯定不是善茬。
王陽明這是提前把下一任主考、閱卷官都得罪了,不出意外,三年後,王陽明再次落榜了,大家再次聚集到一起安慰王陽明。
而王陽明卻諷刺道:「吾不以不及第為恥,吾以不及第動吾心為恥。
自從浙江鄉試後,王陽明的心思就不在科舉上了,他一直對於儒家學說抱有懷疑態度,而他的愛好也多變,先是痴迷於象棋、軍事書籍、騎馬射箭,後來又整日專研道家、佛家之書,尋找成為聖賢之道。
隨後,又開始專研辭章之學,他希望通過辭章為萬民立心,立千古之言。經常與北京的文學家們切磋,日夜苦讀,為此,甚至到了吐血的地步,仍不願休息。
王陽明在每一件事上都非常認真,學用兵之道,他苦讀兵書,走到哪練到哪,即使宴會上他也用果核排兵布陣,他的陣法連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將都沒見過。
在當時,讀書能做到對科舉不動心的很少,王陽明立志很早,但卻一直沒找到法門。1498年,26歲的王陽明無意中看到朱熹的一封信:「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
王陽明如同找到了開啟聖賢之路的鑰匙,他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一事無成了,因為多年來,他一直專研各個領域,雖然每個領域都學有所成,但卻並沒有成為專家。
這正如安德斯在《刻意練習》中所說,一個人只要在某一個領域中,認真專研、刻意練習,必然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他再次投身於理學之中,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然而結果仍然令他失望,多番求而不得後,王陽明決定入仕為官,初入官場的王陽明不懂世故,看不慣劉瑾等人欺上瞞下的作為,一紙奏書揭露他們的暴行。
而最終的結果卻是被貶貴州龍場,在這裡,王陽得知出:」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而此時,王陽明已經34歲了,距離他立下做聖賢的目標已經過去了25年,他終於悟出了成聖賢的秘訣,一個人只有經歷了事,磨練出了強大的心志,才能更接近聖賢。
王陽明從幼年立志,到中年悟道,一個「磨」字,成就了近乎完人的王陽明。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生活中,要做到不抱怨、不憤怒,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苦與挫折,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個「磨」字,只有耐住現實的磨練,才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有的人多年都難做成一件事,只因沒領悟到「磨」的重要性,缺少了「磨」這個技能,遇事就想逃,不能在一個領導裡摸爬滾打,受盡千般折磨而不改其志。
那些一事無成的人,都缺少了「磨」這個技能,而王陽明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人生早一些讀王陽明,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王陽明之所以能從落魄中逆襲,靠的就是修心,修心能讓你的內心變得強大並且樂觀。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5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