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多紛擾,人生本多事,我們不必太過執著於生活中的那些疑問、爭執。古語有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也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還曾更進一步、具體探討了人該有哪「三不問」,又有哪「三不爭」。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王陽明的教誨,早悟透,早受益,不要等到40歲以後才悟到。
三不問
1.不問結果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我們做一件事,不要時時擔心結果如何,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常在「事上磨」,最終自然不會太差,也不會後悔。即便失敗,要相信,之前的努力也不是打水漂,而是為了最後的勝利在積蓄力量。
2.不問人心
王陽明說:「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我們不必總想著去揣摩別人的人心,如果你擁有讀心術,可能會先自己精神崩潰。社會複雜,人心亦是,也許前一秒對方還對你言笑晏晏,後一秒就鄙嫌厭惡。你難以捉摸,無法感同身受,那就永遠不要探究人心,以免讓自己受到傷害。
3.不問過往將來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過去未來都無法改變,只有現在的自己才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因素。不被過去的自己牽絆,堅定地發展前進,我們就能擁有改變明天的能力。
三不爭
1.不爭名利
王陽明:「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好名?」
當我們專心做實事時,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思考如何求名奪利了。這時,我們便進入了一種專注的境界,一心只想把事做好,而非在意得了多少虛名浮利。
2.不爭口舌
王陽明:「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翁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但對於多數普通人而言,通常情緒激動就會口不擇言,說出很多不理智的話,這時,往往就容易造成禍從口出,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
3.不爭面子
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很多外界的言語評價,最是容易幹擾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憤怒、羞愧、自卑,但我們要知道,真正的臉面不是爭來的,而是掙來的。只有自己有出息,旁人才不敢輕視嘲諷你。只有堅定自己的內心,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我們才能有一個大格局去成大事。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讀王陽明心學,不苛求你記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因為聖賢所要求的是讓你通過讀書而使自己心體光明。相信憑藉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我們終有一天也能自然而然地創造出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