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

2021-01-09 李大新的歷史課

王陽明是明朝知名思想家、哲學家,開創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列第一陣列的大家。他的思想一問世,便形成了極大的反響。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到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這當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老祖宗曾說:「只有不問,方能無疑;只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必然也明白這一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三不問,四不爭"。

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

三不問,一不問人心

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常言道:人心隔肚皮。

猜人心就好似隔皮猜瓜,難知好壞。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裡講過一句話:有人的地方便有恩怨,有恩怨便有江湖,人便是江湖,你怎麼退出?

的確。要想過好這一生,必不可少的智慧之一,便是要明白處置好細微繁雜的人際關係。

有一些話聽過就行,切不可當真;有些事清楚就行,切不可說破;有的人看清楚就行,切不可拆穿;有一些情隨緣就行,切不可執著。

人生如書,沒必要把他人的以往每頁每頁打開細看,探其究意。

無論遇到任何人,只有真誠才可以走入心裡。

三不問,二不問過往

王陽明:「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早已過去的事,放不下又有何意義呢?

像如此胡思亂想,也只能白白的遺失清明的本心。

真正成熟的人,並不會讓過多的昨天佔有自己的今天。別再去斤斤計較以前的得失,將來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三不問,三不問結果

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凡事想得太多,通常是由於做得不夠多。事情總要腳踏實地做完,才可以見到最終的結果。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小的時候聽父母講這個故事,只感覺愚公有點兒傻氣和固執,長大以後再看,才總算搞懂了故事的深意。

假如一件事看上去很難,並且所有的人都覺得你做不到的時候,你還敢不敢去堅持?

也許有人會選擇放棄,或是會再三權衡得失,深怕讓努力付之東流。但事實則是,怕輸的人,通常也贏不了。你一直都在猶豫中,不敢邁出第一步,結果也就也只能是原地踏步走。

說到底,不論是應對工作,或是經營感情,渴望投入有回報都是人之常情。只是在這以前,要讓自己擺正心態,先盡人事,再聽天命。

江水奔騰,不因一去不返而抗拒東流。

有如此一種自信、一份坦然,就早已足夠。

四不爭,一不爭口舌

王陽明:「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是是非非已有定論,就算天下人都來謗我,也更改不了什麼。」

難聽的話,過耳不過心。

逞一時口舌之快,也只能獲得暫時的勝利。

養一顆包容的心,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四不爭,二不爭面子

王陽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越發要面子上好看的人,越發由於缺乏裡子。

普通人給自己爭面子;成功人明白給他人做面子,並充實自己的裡子。

真正的面子,都是內在的能力和實力做裡子託起來的,是根據點點滴滴事情給自己樹立的品格。

與其在面子上狠下功夫,遠不如在裡子上充實自己。

四不爭,三不爭功利

當王陽明在朝堂上被打壓、被排擠時。

他就在龍崗書院邊上,給自己開闢了一處「西園」。

「方園不盈畝,蔬卉頗成列。放鋤息重明,舊書漫披閱。盡醉即草鋪、忘與鄰翁別。」

生活在此間,清茶淡飯、講學求道,不亦樂乎。

富貴名利,在他眼中看得如浮雲般不足掛齒。

人性是貪婪的,名和利是永無止境的,需要投入珍貴的時間,喪失自由為代價。

名利心越重,越難踏踏實實做事,反之唯有那一些把虛名看作浮雲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名譽的誘惑力很大,凡夫俗子難以抗拒,為爭虛名勞神費神,到頭來,名利反倒會變成捆綁自己的枷鎖。

山不爭高自成峰,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四不爭,四不爭身後名

王陽明:「名與實相對。

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好名?」

爭名之心越重,越難踏踏實實做事情。

聰明人不求聲名、不求功利,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所以古人才說:「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王陽明的一生歷盡坎坷和艱難險阻,但是他最終還是成為了中國的聖人,這一切都源於王陽明的智慧,以及王陽明心學,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陽明學是一門自得於心的學問,王陽明最希望的是你通過體悟得到心學真諦,而不是通過別人的傳道,因為自己體悟得來要比聽人傳道得來更為篤實。王陽明心學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想要讀王陽明,首先必選的就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在西方,王陽明的《傳習錄》的地位集僅次於《聖經》。

第二本就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和《傳習錄》有所不同,裡面記載了王陽明的一生,一生中的成功還有失敗,記錄了很多有趣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看起來有趣幽默,但是又能從王陽明的一生中找到人生答案。

裡面有很多人生的實際生活案例,這樣我們就能將學到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白話文版本的,通俗易懂,真正無障礙閱讀系列,而且兩本書只要78元,就兩包煙錢,就能助你看透人生,知曉人生智慧。

點擊下方連結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
    王陽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與君共勉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家。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要懂「3不問,4不爭」,早知道才能早受益
    王陽明是我過一位偉大的心學奠基人,是唯一位能與孔子齊名的大家。王陽明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中國著名學者章太炎曾經說過:「日本的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曾說:「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古人曾經說過:「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而王陽明作為一個世間的難得的聰明人,他自然也深知這個道理。
  • 王陽明:聰明人有三不問、三不爭,別等40歲以後才悟到
    古語有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明代的心學大家王陽明也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還曾更進一步、具體探討了人該有哪「三不問」,又有哪「三不爭」。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王陽明的教誨,早悟透,早受益,不要等到40歲以後才悟到。三不問1.不問結果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 3不問,4不爭」!早懂早受益!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 3不問,4不爭」!早懂早受益!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低調普通,不顯山露水,實則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柔弱,但內心卻非常強大,人都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尤其是那些真正聰明的人,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內心卻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並且擁有著超人的智慧。
  •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有三不說,其越是不說,就越能積德積福
    曾國藩本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七次參加科舉卻不中,本以為曾國藩的人生就這樣了,可誰知,曾國藩不是一個喜歡放棄的人,十年七遷,連跳十級,官至二品。時至今日,曾氏家族依然興旺發達,人才輩出。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說:真正聰明的人,有三不說,越是不說,越能積德積福。一個有德行的人,不說這三種話,多積口德,多積福報。不說抱怨的話。
  • 聰明人,三不問,三不說!
    -01-聰明人,三不問懂得什麼該問,什麼不該問,是我們要學習的一門學問。1.過去發生的,不問泰戈爾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傷心,那麼你也將錯過繁星。」人生本就是一場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匆匆過客。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活在當下,不會讓過去佔據自己太多的時間。
  • 王陽明:越是深愛,越要溫柔.越是強大,越是從容
    我們身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越是優秀的人,就越是脾氣和順。越是那些無能的膽小鬼,就越是容易火冒三丈。一個總是發怒的人,說到底,是在為自己的無能和自卑而生氣。當年寧王在濠州造反,王陽明只用了四十三天就結束了這場歷史的鬧劇,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他卻因此招致朝中奸佞們的嫉妒,有人懷疑他勾結寧王,見事不成,才賣掉寧王以求自保。
  • 王陽明:越是深愛,越要溫柔.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越是優秀的人,就越是脾氣和順。越是那些無能的膽小鬼,就越是容易火冒三丈。王陽明的這次經歷,被後世評價為:「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在王陽明的觀念中,人生於天地間,心中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宰,腦子可以快速運轉,心思卻要不動不搖。
  • 王陽明:真正聰明之人,一生有3不說,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明代哲學家,心學集大成者,被後世譽為「心學大師」的王陽明,他的一生致力於研究為人處世和修心治心之道,他就曾說過「真正聰明之人,一生有3不說,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福氣一天比一天多。」一、少說大話空話老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人之常情,特別是涉及到彼此利益的,那更是絲毫不退讓,如果這個時候你還當著人很多的面吹個牛,到處張揚,那肯定會遭到小人記恨,畢竟生活中又好人就一定會有「壞人」,人這一輩子誰還能不遇到幾個「賊人」了俗話說「槍打出頭鳥」也是讓我們為人低調謙虛一些,愛說大話、喜歡吹牛說空話、個性太過張揚跋扈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
  • 王陽明:越是深愛,越要溫柔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越是優秀的人,就越是脾氣和順。越是那些無能的膽小鬼,就越是容易火冒三丈。一個總是發怒的人,說到底,是在為了自己的無能和自卑而生氣。當年寧王在濠州造反,王陽明只用了四十三天就結束了這場歷史的鬧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學渣長嘆:知道得太晚
    關於人生,王陽明在詢問本心的時候,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問過去,不問結果,不問人心。作為我國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被中國海內外很多人信仰和崇拜。王陽明在對心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聰明的人是不會過問這三件事情的。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3不說,越是不說,越能涵養福報
    但是生活中並不是一切人可以「巧舌如簧」的與人交談,反而更多人都是不善言辭的,與人交流經常形成冷場的為難局面,還有一種人更過火,由於「太過能說」,常常讓身邊覺得不耐煩。這兩種人在生活中都不招人待見,不會說話的人,很難混出一番容貌來。王陽明:與人交談時,少說3件事,福氣一天比一天多。
  • 悲時不言,怒時不爭,喜時不諾的三大星座。洞察力強,城府頗深
    少有人能夠做到,在情緒失控的時候,不爭辯、不計較、不發言。許多人覺得,遇事沉默,是懦弱的表現,殊不知,要想在爭論裡獲勝,唯一的辦法就是避免爭論。不過,我們在現實當中,也總能見識到一些活得通透,想得明白的人,他們總是能夠在關鍵時刻裡,做到洞察是非,富有城府地按照正確渠道來贏得勝利。於是,悲時不言,怒時不爭,喜時不諾的表現,讓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有了一個評判標準。
  • 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輩子「三不問」,或能少走很多彎路
    我們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是「陽明心學」的開創者。他從下就立下人生志向——成為聖人,這期間也曾遭受迫害與各種磨難,但他從未逃避,最終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二位「立德、立言、立身」三不朽的聖人。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王陽明曾叮囑後人,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有「三不問」,可以幫助自己少走很多彎路。
  • 低調不張揚,卻具有人格魅力的星座,越相處,越有趣
    葉子身邊就有這樣的一群朋友,他們或許外表並不出眾,無比低調,可是他們卻有很強的人格魅力,為人處事十分周到,而且所有的尷尬,在他們的言語下都能夠輕鬆調解,他們十分自信,在人際關係中散發著自己的光芒。他們越是遇到大事情,越是冷靜,也是人群中最具有主心骨的人。
  • 有些人看似低調樸素,其實是「人中龍鳳」,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曇花美不勝收,不過眨眼之間,綠樹樸素尋常,卻能百年不倒。人活著一定要低調,為人處世,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用一種謙和的態度。 在這個世界上,不爭不搶,低調謙和,才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最好表現。有些人看似低調樸素,其實是「人中龍鳳」,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 王陽明:「天狂有雨,人狂有禍「,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做人要低調
    王陽明:「天狂有雨,人狂有禍」,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做人要低調人與人之間相處,尊重是互相的。做人不要太囂張,眼界放寬一點、心態放平一點,面子都是別人給的,做人低調是涵養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也沒有人會一直處在低谷,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鹹魚翻身」。做人要低調,低調做人才是真正有涵養的人。
  • 聰明人,一輩子三不問!
    《陸象先傳》言:「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很多人的煩惱皆來源於心中的執念。心若大了,事便小了;心若小了,事便大了。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懂得為自己的心靈減負,能做到一輩子三不問。1成熟的人,不問過去《了凡四訓》提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 相處越久,越是覺得這三個星座不簡單
    相處越久,越是覺得這三個星座不簡單!金牛本身挺精明的,雖然本性是善良的,不過並不是沒頭腦的人,金牛骨子裡足夠強大,而且很有才華與實力,就是個極其認真的人,相處越久,越是不敢小瞧金牛的能耐。摩羯座摩羯有點太過低調了
  • 相處越久,越是覺得這三個星座不簡單!
    相處越久,越是覺得這三個星座不簡單! 金牛座 金牛是一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看得到他們本質的星座,當然也包括他們優秀的部分,金牛把自己的好藏得很深,所以很多不熟悉金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