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區塊鏈,時下最火熱的科技商業話題當屬新零售了。如果說在區塊鏈上阿里巴巴和騰訊還只是暗中發力、互相較勁,那麼在新零售層面兩家的競爭可謂全面鋪開、爭鋒相對了。
日前招商證券總結了一份中國新零售市場的參與者圖譜,得出AT爭霸的局面已經形成,雙方過自創或投資併購,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兩軍對壘局面。在上一篇文章(《阿里騰訊對壘新零售 這幾個信號值得警惕》)中筆者簡要分析了兩家做新零售「初心」的不同,指出騰訊的一些做法值得警惕,沒想到很快雙方高管就各自表態,親自闡述了自家的新零售策略。
簡言之,阿里巴巴集團CEO,同時也是高鑫零售董事會主席的張勇發表股東信認為,正是因為全心全意地相信新零售的未來、全心全意地以用戶和合作夥伴為中心,才使得使阿里巴巴在新零售戰略的推進中有「充足的信心」、「清晰的路徑」和「全力以赴的投入」。
這仿佛再一次印證了馬雲當年的那句「不是因為看見而相信,而是因為相信而看見。」在這一信念下,早在今年1月的阿里管理者戰略溝通會上張勇就說,「所以,我們的所有投資、業務布局就是三個原則:第一,能否激發商業的革新;第二,能否提升用戶體驗,特別是服務體驗;第三,是否是變革性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簡言之,阿里做新零售是全心相信、全力以赴、變革創新、落到實處,激發新的商業空間。
反觀騰訊,馬化騰25日在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表示,很多人看不懂騰訊在新零售的布局,為什麼會花這麼多錢去買新零售?「因為我們看到了很多需求在變化,我們的主要目的並非是做新零售,我們看中的點是希望微信用戶與線下實體商鋪連起來,這裡面就有很多利益商機。」
馬化騰還補充說,包括雲計算未來的發展都需要大數據的支持,連接的好,還有廣告收入,未來會用數位化方式在社交體系裡投放廣告,意味著我們的廣告收入也會增加,騰訊做的是連接。
簡言之,騰訊做新零售的主要目的不是做新零售,而是做連接,力爭讓流量更好地應用。
通過雙方高管的直白不難發現,儘管AT對決新零售大勢已成,但兩家的策略可以說大相逕庭,可謂「同床異夢」。再通俗地講:阿里是做深,騰訊在做淺;阿里自己也上陣,騰訊只做背後支撐;阿里要創造新商機,騰訊是發現新商機。
這兩種策略孰優孰劣?相信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客觀地講,阿里和騰訊畢竟出身不同,做出這樣不同的戰略打法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小菲認為,若從公司長遠規劃、行業變革發展的更高層面去看,阿里在新零售上的所作所為明顯領先了騰訊一個時代。如果說騰訊的新零售是新零售1.0,那麼阿里已然步入了新零售2.0時代。
一方面,正如王興首談並被大家認可的網際網路下半場理論所說,網際網路下半場要求網際網路公司深耕線下,融入到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化變革中去,才能抵禦線上流量枯竭帶來的損失,同時創造新的商業機遇。很顯然,依靠騰訊的小程序、二維碼等以接口、流量為目的的輕解決方案,至多停留在信息化層面,離數位化和智慧化相去甚遠。
反觀阿里的做法,除了同樣的投資併購外,還自己孵化、親自開設了盒馬鮮生、無人超市、天貓小店等新物種,身體力行探索數位化、智能化如何和傳統零售相結合。垂直行業的從業者都知道,若不懂具體的業務細節、不具備深厚的行業實踐經驗,單純的網際網路+就是空中樓閣,治標不治本。
另一方面,從海外成功經驗來看,收購全食的亞馬遜走了一條和阿里巴巴類似的道路,即先親自「下海」——比如設計開設無人智慧門店,從生鮮著手改造出新物種樣本——而從未見谷歌或Facebook單憑流量在這個行業做出大動靜,至少目前還沒有。
熟悉谷歌發展的可能知道,這家流量巨頭曾經嘗試在搜索結果中加入Buy按鈕,意圖截流電商用戶,但最終也沒掀起多大動靜,歸根結底就是「淺嘗輒止」玩不轉複雜多變的零售行業。線上電商如此,線下零售更是如此。
綜上,表面上中國新零售市場已形成AT對決局面,但實際上兩家是「同床異夢」,初心和玩法大不相同。孰優孰劣小菲先拋了一塊磚,接下來希望看到讀者諸君的洞見。(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