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還孕育了不同的鄉村習俗!人們常說「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試想一下祖國遼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五十六個民族共居,各地的風文化自然也不一樣,喪葬習俗各不相同!「貧不改門,富不遷墳」,在北方的許多農村,反映出老農對「遷墳」的謹慎,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在北方的農村是不可「遷墳」的;而在南方的許多農村,則相反,在那裡一人死後,會有許多墓地,有的地方遷墳五、六次都很普遍,對於這兩種喪葬習俗,你們知道區別嗎?這裡有一些關於老農民的解讀,您同意嗎?
「切莫遷墳,十遷九敗」:首先,祖墳是祖先自己根據風水理論所尋找的興旺發達的地方,所以我們看到有人遷墳後,才會說「祖墳上冒青煙」,所以隨便的話,可能會破壞家族的福氣,使家族走向衰敗。另外,祖墳也是已故家中老人安詳的地方,如果遷墳就得用瓦罐挖墳,對已故的人是極不敬的,所以除非遷墳迫在眉睫,一般人家都不願意遷移。即使家產由貧轉富,多數家庭也不「富移墳」,而是選擇在原有的祖墳上再修一新。普通百姓也不敢遷墳,怕自己做錯,落下不孝子孫的名字!
這樣說與我國古代的孝道有很大的關係,「百善孝為先」是我中華人民從古往今來一直遵循的至理名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特別推崇孝道的國家,「孝道」在國人心中的分量絕對夠重了,老一輩人認為後人對長輩的孝順體現在各方面,「遷墳與否」也能很好的體現。
假如家裡的長輩不幸離世,那麼後人就不能在人間盡孝,因故後人要將他們所住的墳墓安放好,當棺材落下時,就不能隨意移動棺材。由於我們也講究「死者安息」的習俗,若要遷移墳墓,那可就是對死者的打攪,對離世的長者的無禮;事實上,「切勿遷墳,十遷九敗」的俗語,雖無科學根據,但由於人都希望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仍要重視。假如非要遷墳,比如修路,墳地坍塌等原因,都要遷墳,但是要尊重先人,在遷墳的過程中,不能讓陽光照射,因為要用傘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