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威武!留法博士寫論文解釋擀麵科學原理

2021-01-20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學霸威武!留法博士寫論文解釋擀麵科學原理(附論文)

作為老陝,擀麵吃麵歷史悠久,但擀麵時為何要從周圍擀起、為何要卷著擀、擀麵翹邊是什麼原因,煮麵時又為什麼要加涼水?近日,西工大一位留法博士寫了一篇論文,回答了這些問題。昨日,一篇留法博士寫的名為《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在朋友圈火了,文章點擊量突破十萬加。

一位西工大的教師在文章後留言:在西安之外吃麵,大部分時候是後悔的。其根本的原因是西安人一般只吃現做的手工面。如果不是酷愛吃麵又在西安有多年吃麵的經歷,估計根本不可能寫出這篇文章。西工大的學生除了研究造飛機、造飛彈、造魚雷,還有此熱情研究手擀麵問題,國之幸也!

這篇論文,講的是老陝熟悉的手擀麵,將和面、擀麵、煮麵的全過程展示出來,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了為什麼要餳(xng)面、為何要卷著擀、擀麵翹邊是什麼原因,煮麵時又為什麼要加少量涼水。

>>和面

和面為啥要餳面?會使水分均勻擴散,麵團塑性提升

文章中稱,和好面後首先形成一個粗結構麵團,還不能擀麵,需經過約10分鐘左右的時效成形(即「餳面」),麵團塑性提升,麵團很快就達到細光態,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和面過程中,水和麵粉混合,麵粉中蛋白質吸水形成麵筋,在揉面過程中麵筋相互粘連最終形成粗結構麵團。由於初始揉面過程中,水分並不是均勻分布的。經過時效處理後,水分得以均勻擴散,其塑性性能大幅度提升,從而使揉面變得十分容易,很快達到細光態。

>>擀麵

原理:體積不變厚度減小平面擴展

從麵團到面片包含著什麼道理呢?文章中稱,平面擀麵法其塑性流動法則遵循體積不變假設,厚度的減小必然意味著平面的擴展。面片在擀麵杖的壓迫作用下,沿擀麵方向延展,最終達到擀薄的目的。

為何要卷著擀麵?文章圖文分析,沿砧板法線方向對在某一擀麵時刻的卷積面片作以分割,法線左側已擀區厚度較薄,法線右側未擀區厚度較厚;與平面擀麵法類似,未擀區在法線方向接觸區域內受壓迫變薄,根據體積不變條件,材料向前延展,從而達到擀薄目的。由於卷積擀麵法具有多層次擀麵、多周期循環的優點,其擀麵效率大為提高。

為啥面片邊緣會翹起?彈性恢復導致面片邊緣回彈

為什麼擀麵的過程中,麵餅和面片的邊緣會翹起?

文章回答稱,以平面擀麵法為例,在擀麵過程中,面片上表面在擀麵杖作用下延展,延展後的上表面有彈性恢復的趨勢,故在上表面會產生一個拉應力。在面片邊緣區域,由於局部塑形流動,上表面的材料會補償到下表面,從而導致下表面彈性收縮趨勢遠小於上表面。另外,上表面是自由面,下表面與砧板接觸,面片與砧板間的摩擦力會進一步阻礙下表面的彈性恢復。由於上表面的彈性恢復,擀麵後面片會產生回彈現象,即表現為邊緣的翹曲。顯然,面片越厚,上述效果越顯著。

為啥面片中心最易擀薄?每次都處在主變形方向上

為何擀麵時面片中心最容易擀薄?文章稱,這是擀麵過程中材料塑性流動的另一個必然結果。面片沿擀麵杖擀進方向的塑性流動最大,即擀麵杖擀進方向是面片的主變形方向。根據體積不變條件,延展越大,厚度減小越大。以平面擀麵法為例,不論擀麵方向如何變化,面片中心區域一直處在主變形方向上。顯然,在同等的擀麵條件下,面片中心厚度減小最大。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初始擀麵過程中,往往遵循先邊緣、後中心的原則,以便在中心地帶形成高地,形似富士山,我們將其命名為「富士山擀麵法」。在具體實踐中,富士山擀麵法已得到廣泛應用。

>>煮麵

為啥煮麵時沸騰後要加冷水?有利於將麵條煮熟

很多人煮麵時沸騰後會加冷水,除了為了防止溢鍋外,還有什麼原因呢?文章介紹,煮麵的實質是麵條和環境介質發生熱交換,從而使麵條由生變熟,所以麵條吸收熱量的快慢則成為煮麵的關鍵。熱交換除了與溫度有關外,還與不同介質間的傳熱效率有關。處在劇烈沸騰態時,大量氣泡產生。沸水與氣泡溫度一致,然而,液體的傳熱效率遠遠大於氣體(液體的熱量密度遠高於氣體),劇烈沸騰狀態下麵條與水氣混合介質的傳熱效率反而會降低。所以,此時少量添加冷水減緩沸騰程度有利於將麵條儘快煮熟。但也不應該添加冷水過多,否則顯著降低水溫又會降低傳熱效率。正確的煮麵方法應該為:旺火快煮,劇烈沸騰時應添加少量冷水,加水量以恰好減緩沸騰又不降低水溫為宜。

張亞輝:寫這篇論文只是為了幽默一把

昨日,華商報記者電話連線了論文的作者張亞輝,他本科和研究生就讀於西北工業大學,專業為飛行器設計,三年前赴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攻讀博士。

張亞輝說,在法留學吃西餐吃多了就會膩,於是他就自己學著做飯,晚飯和周末都自己做飯吃。張亞輝家在寶雞,和所有老陝一樣從小吃麵長大,雖然在家裡很少擀麵,但看著媽媽擀麵也學了幾手。大約半年前,他開始自己擀麵,剛開始和面擀麵把握不好,後來經過多次練習,掌握了擀麵的要領,「不敢說全法最正宗,全巴黎最正宗肯定是沒問題的。」

「其實我本意是為了幽默一把,這些科學原理本科生都懂的。」張亞輝說,這篇文章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論文,只能算是一篇科普文章。

4月13日,張亞輝將這篇論文發到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截至昨日,這篇文章的點擊量已經突破十萬加。而且很多人指出了文章的一些瑕疵。張亞輝說,有的問題並非他的專業領域,他不一定能回答上來,但是能獲得這樣的關注度他很高興。

張亞輝說,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麼穿秋褲更利於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時馬尾的擺動頻率的力學原理,這種從日常題材入手,用專業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研究,價值在於科學研究方法。

附論文全文:

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問題

Unit de Mcanique, ENSTA-Paristech, UniversitParis-Saclay, 828 BD des Marechaux, 91120 Palaiseau

摘要

本文對手擀麵加工過程中涉及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涉及:I.揉面過程的時效成形原理;II.擀麵過程中的非線性變形機理;III.煮麵過程中的火候控制問題。結合分析結果,本文對如何做出一碗可口筋道的手擀麵給出了可行性建議。

1.引言

麵條作為人類社會最主要的主食之一,自問世以來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其形態各異,或細如龍鬚,或寬如褲帶;其吃法百搭,或略施榨菜,或魚頭高湯。一碗麵條下肚,生活便有了意義。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吃麵實踐中,創造性地摸索出了紛繁複雜的麵條加工方法。以刀削麵為代表的切削成形法,麵條口感筋道凌厲,然其技術要求過高,非常人居家所能及。

以扯麵拉麵拉條子為代表的超塑性成形法風靡全國,然其前處理過於複雜,多用於麵館經營批量生產。以掛麵為代表的時效成形法,麵條風乾耐儲藏,然其工序耗時過長,只適用於商品化生產。與其他成形方法相比,手擀麵以其耗時短、技術門檻低、麵條樣式靈活多變的顯著優點,應用最為廣泛,尤其以作者所在的關中一帶,更是形成了家家戶戶把面擀的盛景奇觀。

然而擀麵看似簡單,背後卻蘊藏了極為複雜的力學原理。作為一種典型的粘塑性材料,麵團在擀成麵條的過程中呈現出複雜的非線性力學行為,時至今日,相關研究仍然極為欠缺。為了彌補此項空白,本文對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及理論研究。

各章安排如下:第二章介紹了實驗部分,包括材料屬性及實驗流程;第三章給出了理論分析,對「醒面」、擀麵、煮麵過程中涉及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知識進行了詳盡分析。第四章對全文工作進行了總結,並對未來工作做了展望。

2.實驗

本文所用麵粉為T45小麥粉,購於Auchan Villebon超市。和面用水為冷自來水,未加鹽,未加鹼。水面混合比為目測,只可意會,不可量化。經初步和面揉面,製成粗結構麵團。靜置約10分鐘後(即「醒面」),將麵團揉至細光態(表面無可見雜質),然後擀麵、切面、煮麵、吃麵。實驗照片由尼康D5200單眼相機和榮耀6智慧型手機拍攝。另加工豬裡脊肉及芹菜若干作為配菜,因對本文研究內容無實質影響,故不贅述。

3.理論分析

3.1 醒面過程中的時效成形原理

圖1給出了經過初步和面、揉面得到的粗結構麵團。粗結構麵團遠未達到擀麵要求,且其精加工十分困難,具體表現在:I.揉面很費力;II.遲遲無法達到細光態。經過約10分鐘左右的時效成形(即「醒面」,以下統稱時效),麵團塑性大幅度提升,揉面過程變得省時省力,麵團很快即達到細光態,如圖2。

  圖1 粗結構麵團

  圖2 細光態麵團

圖3給出了麵團在時效成形過程中的微結構演化過程。和面過程中,水和麵粉混合,麵粉中蛋白質吸水形成麵筋,在揉面過程中麵筋相互粘連最終形成粗結構麵團。然而,由於初始揉面過程中,水分並不是均勻分布的,所以實際形成的粗結構麵團是一種各向異性材料,可近似為水分含量大的基體區夾雜著水分含量小的乾燥硬質區(微距實驗觀測見圖4)。

乾燥硬質區作為增強相會顯著降低麵團的塑性。在初步揉面過程中,不同的局部硬質區的阻礙作用導致麵團塑性流動性變差;加之蛋白質大分子在外力作用下相互糾纏,亦會在麵團內部會產生殘餘應力,進一步導致麵團的力學性能變差。

  圖3 時效成形過程示意圖

  圖4 粗結構麵團的微距實驗觀測

經過時效處理後,水分得以均勻擴散,乾燥硬質區消失;由於不再有硬質區的阻礙作用,加之蛋白質大分子的鬆弛重構,麵團可視為各向同性材料,其塑性性能大幅度提升,從而使揉面變得十分容易,很快達到細光態。

3.2 擀麵過程中的非線性變形問題

擀麵有兩種形式:平面擀麵法和卷積擀麵法。下面予以分別討論。

3.2.1 平面擀麵法

  圖5 平面擀麵法

圖5給出了平面擀麵法的剖面圖,其塑性流動法則遵循體積不變假設。所謂體積不變,即材料在變形過程中不論形狀如何變化,其總體積認為保持不變,所以厚度的減小必然意味著平面的擴展。如圖5所示,面片在擀麵杖的壓迫作用下,沿擀麵方向延展,最終達到擀薄的目的。

3.2.2 卷積擀麵法

  圖6 卷積擀麵法

卷積擀麵法的原理與平面擀麵法類似,但具體變形過程較為複雜。為簡化分析,我們沿砧板法線方向對在某一擀麵時刻的卷積面片作以分割(如圖6紅色虛線),顯然,法線左側為已擀區,厚度較薄,法線右側為未擀區,厚度較厚;與平面擀麵法類似,未擀區在圖示法線方向接觸區域內受壓迫變薄,根據體積不變條件,材料向前延展,從而達到擀薄目的。由於卷積擀麵法具有多層次擀麵、多周期循環的優點,其擀麵效率大為提高。

3.2.3 擀麵過程中的回彈問題

以平面擀麵法為例,圖7給出了擀麵過程中回彈翹曲的產生機理。在擀麵過程中,面片上表面在擀麵杖作用下延展,延展後的上表面有彈性恢復的趨勢,故在上表面會產生一個拉應力。在面片邊緣區域,由於局部塑形流動,上表面的材料會補償到下表面,從而導致下表面彈性收縮趨勢遠小於上表面。

另外,上表面是自由面,下表面與砧板接觸,面片與砧板間的摩擦力會進一步阻礙下表面的彈性恢復。由於上表面的彈性恢復,擀麵後面片會產生回彈現象,即表現為邊緣的翹曲,實驗觀測結果在圖8中給出。顯然,面片越厚,上述效果越顯著。在實際擀麵過程中,初始階段的平面擀麵法回彈量大,中後期的卷積擀麵法回彈量小,直至最後回彈完全消失。

  圖7 回彈示意圖

  圖8 回彈實驗觀測結果

3.2.4 中心變薄問題

在擀麵過程中,面片中心最容易擀薄,這是擀麵過程中材料塑性流動的另一個必然結果。根據3.2.1節及3.2.2節的分析,面片沿擀麵杖擀進方向的塑性流動最大,即擀麵杖擀進方向是面片的主變形方向。根據體積不變條件,延展越大,厚度減小越大。如圖9所示,以平面擀麵法為例,不論擀麵方向如何變化,面片中心區域一直處在主變形方向上。

顯然,在同等的擀麵條件下,面片中心厚度減小最大。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初始擀麵過程中,往往遵循先邊緣、後中心的原則,以便在中心地帶形成高地,形似富士山,我們將其命名為「富士山擀麵法」。在具體實踐中,富士山擀麵法已得到廣泛應用。

  圖9 主變形方向及其在循環擀麵過程中的變換

圖10給出了遵循「富士山擀麵法」得到最終的麵條形態,由圖可以看出,麵條厚度十分均勻。

  圖10 最終麵條形態

4.煮麵過程中的火候控制問題

由於麵條在水中浸泡過久會嚴重影響口感,所以煮麵必須遵循旺火快煮的原則。在出現劇烈沸騰後,為了避免溢鍋,往往會添加少量冷水終止沸騰狀態。然而,在很多完全不會出現溢鍋的情況下(例如鍋大面少),沸騰後需不需要添加冷水呢?本章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解釋。

煮麵的實質是麵條和環境介質發生熱交換,從而使麵條由生變熟,所以麵條吸收熱量的快慢則成為煮麵的關鍵。熱交換除了與溫度有關外,還與不同介質間的傳熱效率有關。如圖11所示,處在劇烈沸騰態時,大量氣泡產生。

圖12給出了麵條與介質的熱交換示意圖,沸水與氣泡溫度一致,然而,液體的傳熱效率遠遠大於氣體(液體的熱量密度遠高於氣體),劇烈沸騰狀態下麵條與水氣混合介質的傳熱效率反而會降低。所以,此時少量添加冷水減緩沸騰程度有利於將麵條儘快煮熟。但也不應該添加冷水過多,否則顯著降低水溫又會降低傳熱效率。

  圖11 煮麵過程中的劇烈沸騰態

  圖 12 煮麵過程中熱交換介質示意圖

綜上,正確的煮麵方法應該為:旺火快煮,劇烈沸騰時應添加少量冷水,加水量以恰好減緩沸騰又不降低水溫為宜。當然在具體煮麵實踐中,無需如此精確,儘快煮熟即可。

圖13給出了遵循本方法得到的煮麵結果,經過試吃評估效果,怎一個贊字了得。

  圖13 手擀麵最終效果

5.結論

本文研究了手擀麵加工過程中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問題,主要結論可歸納為以下幾點:I.時效可顯著提高粗結構麵團的力學性能;II.擀麵過程的塑性流動遵循體積不變條件;面片上表面的彈性恢復是導致面片邊緣回彈翹曲的主要原因;由於面片中心每次都處在主變形方向上,故最易擀薄;III.煮麵過程中出現劇烈沸騰後適量添加冷水有助於加快煮麵速度。

作為一種含糖量極高的碳水化合物,麵條雖好,多吃易胖。如何在保持體型的過程中科學吃麵,依然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將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考慮。

致謝

本文未受任何項目或基金的資助,在此均不予以感謝。

參考文獻

本文所用知識可在任何一本非線性力學書籍中獲得,故不再詳述。

相關焦點

  • 中國留美博士於芝加哥連環槍擊案中遇害,原計劃今年提交其博士論文
    據芝加哥大學官網,中國留學生範軼然今年30歲,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經濟學聯合項目四年級博士生,生前正攻讀第四年,計劃今年提交其博士論文,同時他也是該校法瑪-米勒金融研究中心(Fama-Miller Center for Research
  • 肖清和:北大哲學博士論文後記
    1999年,考上了北京大學哲學系,2003年,以優異成績免試攻讀該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碩士研究生轉為博士研究生,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資格,2009年分別獲得北京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大一翻譯國外論文 青島"學霸"姐被倫敦大學錄取
    文/片 本報記者 藍娜娜  年讀百餘篇學術論文,學習積極主動,最終,兩篇自撰的學術論文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獲倫敦大學學院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臨近畢業,21歲的青島科技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大四女生高瑾交出優異的成績單。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高瑾離不開其教授父親的「興趣引導法」和專業的學術指導。
  • 5篇必讀的數據科學論文(以及如何使用它們)
    這些論文所涉及的主題包括:編制數據科學工作流、輕量化神經網絡的突破、重新思考使用統計學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對每篇論文,我都給出了將其思想應用到自己手頭工作上的一些想法。第一篇:Hidden Technical Debt in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這是由谷歌研究院團隊傾情奉獻(2015年NeurIPS),當我們需要設置自己的數據科學工作流時,我們可以從該論文中學習到多個避免反模式的明確方案。
  • 大學畢業生內心os:今年的畢業論文真的不可以取消嗎?
    有人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區分大學中的偽學霸和真學神?回答:一篇畢業論文。相信現在,大部分同學已經搞完了論文初稿,如果還沒有搞完的話,那小率也只能……嗯,也幫不了你。想知道這群畢業生被畢業論文折磨成什麼樣了?
  • 美國導師教我寫SCI論文的Introduction部分
    在寫SCI論文的時候,筆者一直覺得前言是SCI論文最難寫的一部分,覺得這部分應該由PhD導師來寫。直到筆者每年讓PhD導師修改至少一篇論文後,筆者才意識到:儘管每篇SCI論文的前言都不一致,但是,撰寫前言是可以遵循一定規律的。本文,筆者與朋友們分享下前言的寫作方法,讓你不再依賴於導師給你提供的論文前言。
  • ...教授被曝抄襲匈牙利本科生論文,調查確係屬實!將給予嚴重警告處分
    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 後被期刊發聲明撤稿 4月初,Nature雜誌旗下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主頁上刊發一則撤稿聲明,一篇完成於2015年的論文被撤。
  •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Elisabeth將她對曹院士數據的質疑陸續發在了論文評審網站PubPeer上。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PubPeer是啥。 論文發表的流程是:科研人員做實驗-寫paper-投給學術期刊-審稿通過-發表。一旦正式發表,就向全世界公開了你的科研成果。
  • 95後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論文了,交大人,厲害!
    不同晶面指數的單晶銅箔原子結構示意圖針對這一難題,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全新的退火工藝,使得傳統退火過程中,低指數晶面的「表面能最低原理」不再是晶面形成的主要驅動力,而高指數面具有了一定的形成概率。通過還原性氣氛的退火過程,最終製備出了30餘種晶面指數,A4尺寸的單晶銅箔。
  • 論文門再爆三大盲點 網友驚嘆:比扯鈴還扯
    蔡英文「論文門」閃躲論文案多時,除了牛津大學博士徐永泰深入追查蔡論文弊端有兩大新發現外。也有高知識分子網友循線追蹤後認為,當年倫敦大學頒授博士學位。「LSE法律系所沒有留存小煙(蔡英文)口試資料,毫無可能!」且蔡沒說的是「她同時擔任政大客座教師,還指導兩名碩士生,還英翻中三篇論文,在臺英之間多次飛來飛去,比扯鈴還扯」。
  • 26歲博士畢業,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她比顏寧還厲害?
    比如說華為招聘兩位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給予200萬的年薪,這樣的新聞,不僅體現華為對人才的重視,更能體出讀書的重要性。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學歷能夠帶給人不一樣的人生,這也是反駁讀書無用論的最好證明。近些天,又有一位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畢業生,成為各個新聞媒體平臺的熱搜。這位26歲剛畢業的博士,就被湖南大學聘請為副教授,讓很多人都感到驚訝。
  • 怎樣寫好議論文
    議論文,也稱論說文,從我們上學開始的講清一件事,說好一個理,到我們高考、參加工作述職、總結,參加社會考試測試寫作水平等等,都離不開論說文章,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遇到對每件事情的是非取捨,都與此有關,可以說,議論文就在你我身邊。正因為議論文的重要性、緊密性和關聯性,寫好議論文顯得尤為緊迫關鍵。
  • 想寫好論文得先寫好祝福 同行評議躲不過人情利益
    信息的去向,都是領域內知名專家或論文評審人:「踏上學術道路的那一刻起,同行評議就無處不在,不知什麼時候成果就到人家手裡了。不搞好關係怎麼行?」歲末年初,不少單位拉開了職稱評審的大幕,各高校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盤點。而不管是評職稱、發論文,還是選拔人才、評估學科……如今,眾多評價都繞不開四個字——「同行評議」。
  • 買賣SCI論文的「十年老店」:牟利數百萬,自稱受法律保護
    長江日報記者 楊佳峰10年前,長江網記者曾以《房奴博士一年賣8篇SCI論文》為題,報導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網上售賣論文。如今,當年30歲的「房奴博士」已變身為40歲的「論文寫手」,不變的是他在網上開設的「SCI論文-」仍在「營業」,廣告中還特意突出「十年老店」的標籤。
  • 荔枝說:孫楊論文研究自己?盤點大佬們的畢業論文神操作
    繼科,你就這樣與一個哈佛博士學位擦肩而過了!  2003年,他獲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頒發哲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當時港大無人敢審。
  • 《星禮研究所》:在遊戲中寫論文,你是認真的嗎?
    寫論文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會不斷消耗之前找到的文獻、查閱過的文獻、得到的結果以及一根根寶貴的頭髮,當然這日以繼夜的工作還需要和睡眠對抗。在遊戲流程設計上,作者按照現實中的情況將查閱文獻和實驗實踐分為了兩條線。查閱文獻是始終貫穿著論文生產過程的,玩家們既可以一次性查完看完所有相關文獻,也可以邊做實驗邊查閱文獻來補充自己的知識。
  • 權威發布|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學校堅持以工科為主,工理結合,工、理、管、文、法等學科門類齊全、協調發展,努力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學。 安全是民航永恆的主題。學校構建了「以安全學科為主體,以交通運輸和航空宇航學科群為兩翼,以人文經管、信息技術和應用數學為支撐」的「一體兩翼三支撐」學科體系。
  • 依據道家學說解釋內經原理
    #內經原理#當今世人對黃帝內經原理的解釋,大多是出於字面意思的解釋,但內經原理的內涵可不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在日常生活裡,一個字一個詞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何況內經原理如此的深沉與複雜呢?首先說一下內經原理的學說依據是道家學說,不是道教,不是佛教,不是物論,不是易經,不是科學。如果不懂道家學說,那麼同樣一個內經原理就會做不同的解釋,因此產生了歧義。內經原理依據的是道德論按照物論理解道德論,道德就是講規矩,道德就是服從集體,道德就是遵紀守法,道德就是尊老愛幼,道德就是講仁義。按照鬼神論解釋道德論,就是道教所理解的內涵了。
  • 「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順從導師的寒門博士之死,如何解釋?
    因此,博士生給導師端茶倒水、幫著作ppt、寫報告等去討好導師,都覺得這是正常的人情世故。寒門博士楊同學也很清楚,只有迎合導師才能順利畢業!所以經常幫助導師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杯、去停車場去借導師、陪導師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簾等。按理說,應該得到導師的賞識,會有很好的前程,但是為什麼會跳河自殺、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呢?
  • 榜樣的力量|專題採訪|廣東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博士|科研經驗分享
    #學霸#個人簡介吳利翔,男,漢族,中共黨員,江西省吉安市永新人,1991年11月生,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17級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期間,評為「廣東省優秀學生」;擔任SCI二區TOP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審稿人;當選美國陶瓷協會會員;發表SCI論文10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