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腰背部有個小突起,遠看像顆「黑痣」,近看居然還會動,用手使勁一拉,結果拉出了一隻還活著的蜱蟲。近日,50多歲的市民王女士遇到了這件讓人毛骨悚然的事。昨天,記者從市人民醫院了解到,夏季是蜱蟲的活躍季,市民去草地、樹林要多加小心。
上周,王女士和家人到山上遊玩。回家後在換衣服時,一旁的家人發現她的腰背部長了一顆「黑痣」。「黑痣」摸著有點突起,大概有小拇指的指甲蓋那麼大。再湊近一看,家人被嚇了一跳:這「黑痣」居然還會活動。用手摳它,就是不出來。家人用力一拉,終於將這顆「黑痣」拉了出來——居然是一隻活蟲。
蟲子拉出來之後,王女士被叮咬的地方出了少許的血。怕蟲子有毒,王女士的丈夫拿了根吸管,在傷口處用力吸,希望能吸出毒液。結果傷口越來越紅腫,王女士趕緊到市人民醫院就診。一看到王女士帶來的蟲子,該院整形外科醫生陳喆焱就認出了它的真身——這是一隻蜱蟲(如圖),而且由於血吸得很足,個頭已經「長」得很大了。
「蜱蟲咬人的時候會放出一種麻醉劑,所以人被咬的時候往往沒有感覺。」陳喆焱表示,王女士應該是在山上遊玩時被叮咬的。蜱蟲本身沒有毒,但它身上帶有致病菌,還會分泌一種神經毒素,除了被叮咬部位會出現充血、水腫、炎症反應外,還可能引發繼發性感染,最常見的就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而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十分兇險,有1到2周的潛伏期,如發病會造成患者全身凝血功能及多器官功能損害,甚至會致死。
據介紹,蜱蟲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蟲叮咬皮膚,千萬不可用手強行拔除,因為蜱蟲頭部有倒勾,鑽入皮膚後會越拉越緊,自行取出容易將頭留在皮膚內繼續感染。「像王女士這種情況,蜱蟲雖然被拉出了,但是它的口器還殘留在皮膚內,就醫時已經造成了感染。」最後,醫生對王女士採用了「剜肉療傷」的辦法,將被叮咬紅腫部位予以割除。
雖然取出了蜱蟲,但王女士仍需要經過20天左右的觀察期,一旦出現反覆發熱並伴有嗓子痛、身上出現紅點等情況,都要及時就醫。
「蜱蟲一般4月到10月比較活躍,好發於丘陵地帶,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陳喆焱稱,蜱蟲的活動有兩個高峰,主峰常在6月到7月,次峰在8月到9月。就溫州而言,今年蜱蟲的活動高峰已經來了。
陳喆焱提醒,市民外出遊玩時應儘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此外,在寵物的耳朵、腳趾間、耳朵外沿等地方也時常能看到蜱蟲的身影,人和寵物接觸後記得檢查身上有沒有蜱蟲,另外對寵物的清潔工作也要重視。如果被蜱蟲叮咬了,不要自行取出,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如果不能及時就醫,可用酒精、石蠟油塗抹在蜱蟲的頭部,或者用蚊香燻,可以讓蜱蟲慢慢退出。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何群芳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