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12月7日報導,日前美國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和印度邊境地區的衝突過程,甚至提出了「一切如中國所願,印度逃不出中國手掌心」的論調。雖然從某種程度上看,文中的分析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可借鑑性。但是其中的一些說法卻過於激進、與現實存在很大出入,甚至有渲染「中國威脅」的可能。
中國為什麼不把印度當作競爭對手?
文中指出,中國之所以不把印度當作競爭對手,主要就是因為它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遠遠落後於中國。不過從長遠角度上看,中國確實將印度視為可能的未來競爭對手。此前根據各種國際組織的預測,到2050年或者以後,最大競爭對手很可能會從美國轉向印度。
比如,世界經濟論壇曾預測,到2030年時,印度的經濟實力將超過美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包括莫迪在內的印度決策者對印度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興奮不已,但是他們卻並沒有採取任何可行的具體措施、來確保印度會沿著這一經濟增長軌跡發展下去。更為關鍵的是,印度領導者似乎傾向於思考那些本國經濟、外交能力不能解決的問題,而這種態度很可能將會使得印度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
中國拖延解決邊境問題?無稽之談!
在西方媒體看來,無論中國想解決邊境問題還是想拖延解決這一問題,它所優先考慮的似乎一直都是怎樣實現其長期戰略目標。很明顯,中國既不希望印度太弱小,也不希望印度太強大。與此同時,印度外長蘇傑生也認為,以川普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領導人的想法和中國一樣:一個弱小的印度不符合西方利益,同時一個在經濟、軍事方面都很強大的印度同樣也不符合西方利益。
然而實際上,中國一直都希望儘快解決中印邊境問題。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多次敦促印度正確看待邊境問題,雙方共同促進邊境地區實現和平穩定。因此所謂的「拖延解決」都是無稽之談。
中國進口印度大米,釋放友好合作信號
此外,中國長期專注自身發展、並不會幹預別國內政和經濟問題。如果印度有示好信號,我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也會樂於與其合作。前段時間從印度進口了10萬噸大米就是最典型示範。由於疫情影響,印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遭受了巨大打擊,尤其是農業領域更是一片慘澹。再加上政府的嚴格封鎖,印度農民只能將穀物積壓在倉庫裡,使他們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困境。此時中國伸出援助之手,與印度達成大米交易合作,可以說是「救了印度農業」。顯而易見,中國和平友好的外交立場從未改變,西方抹黑中國的行動也必將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