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都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太善良了,就容易被別人欺負,那作為馬來說也是一樣的,馬善良就容易被人騎在他的背上,每日奔波。如果是一匹頑劣的馬,它就可以不受到許多控制,就好比如草原上的馬,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
在生活當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許多人都說出這樣的話,當我們一個人太過老實的時候,別人就會肆無忌憚的向我們索取我們身上的好處,更會因為你好說話、會替別人考慮事情,而讓自己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小編相信各位朋友們都聽說過"升米恩,鬥米仇"這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剛好也表達就是一個人善良過度的話,別人就會不知好歹的,一位向我們索取,我們一個善良的人,就算是對別人有萬萬千千的好,但是如果僅有一次做得她不滿意或者我們做得不好的時候,對方便會與我們結下某一種仇恨,與我們老死不相聯繫又或者是只記得我們的不好。對於修佛人是怎麼理解"人善會被人欺,馬善會被騎"的這句話的意思呢?
在佛教當中,是怎樣看待"人善會被人欺,馬上會被人騎"的這個問題的呢?就如我們中國的儒家,的特點一樣"中庸之道",在佛教當中,同樣也是有著中道的說法。佛教裡的眾道之說,就是要我們超越"有和沒有"、"愛惜和憎恨"、"苦和樂"等等這些對兩個極端的執著,這個中道之說是要我們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就好比當年佛陀在山中進行苦行修煉的時候,他花了整整的六年進行了苦修,但是最終也沒有能夠悟出真理。最後佛陀他還是下山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而且隨後他逐漸恢復了自己的體力,並且在菩提樹下能夠打坐入定,克服自身的缺點,最終才得以大徹大悟。在佛陀弘法的時候,佛陀曾經告誡他的弟子們,"一定要遠離生活中兩個極端的偏執,要履行自己的中正之行,這樣才是我們佛教中人的解脫之道。"
就拿我們生活當中的苦樂來說,佛經裡有這樣一句佛經:"行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者。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行於中道,心則寂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在當下的生活當中,如果我們一個人受太多的苦,就會使我們心煩意亂,如果我們一個人太過於享樂,就會樂不思蜀。因此佛教中人,他們是不取苦樂的兩端,而是取它的中間之道。因為在生活當中懂得適可而止這個行為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時候一個人的心就會逐漸的趨於寂靜的狀態了。
就好比我們經常說的,如果一個人將自己拳頭握得太緊,這個人就會一無所有,如果他反而張開自己的雙手,就容易擁有整個世界。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不必屈於執著太松或者太緊苦和樂,我們應該要學會自己能夠伸縮自如,自由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這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大智慧。因此我們在做人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和限度,如果缺乏了這個智慧,一心向上的話,反而會使一些壞人得寸進尺。如果我們懂得給予一些懲罰的時候,就可以使那些不好的人迷途知返。因此,當我們一個人要使用自己的善良的時候,應該要從他的角度出發,不是隨意地縱容對方。
總結
如果真的知道一個人是否真正的成長,不是我們給予他多少,而是他自己能夠去體會領悟多少,這才是一個人擁有最大的財富。也就像佛教中人說的,擁有菩薩心腸,還需要有金剛手段。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