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色彩在繪畫中有哪些用作用?色彩是學畫過程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有很多人對色彩「既愛又恨」。愛是因為色彩用好了在這畫中,會有非常好的效果。說「恨」因為色彩這種東西,撲朔迷離,並不是每一次都可控的。色彩有些神秘,想來會自己來,不想來,畫半天也找不到感覺。但是,掌握了色彩這個秘法,那麼你的繪畫將會獲得巨大不同。
「色彩, 由於它給我們的感覺是謎一樣的東西,我們只有謎一樣地發揮它的作用,才符合邏輯。」高更
色彩感覺,是印象派畫家帶來的。
幾乎所有受過正規美術教育的學畫者,都知道色彩感覺這個詞。一說你畫的色彩好,就是你的色彩感覺好。如果有人,說你的感覺不好,那麼大家就會不愉快,仿佛是對你的否定。一旦有人說這種話,你竟無言以對。因為這種色彩的感覺,不是,每時每刻都一致的。而當你某一刻,色彩確實畫不出來的時候,你沒有辦法證明你的色彩感覺。
色彩感覺這個詞是由印象派帶來的,在古典繪畫中,只有配色,沒有色彩感覺。一幅畫中我們想用什麼顏色,那就要看我們的想法啦,所以那個時候不會出現色彩感覺這個詞。到了印象派以後,色彩來自於反覆地寫出,在寫中觀察過程中,慢慢在某一刻,悟出了自然中色彩的規律。再根據這個色彩的規律,把畫面畫出來。這個悟的結果就叫色彩感覺。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光線條件和氣候條件以及人的精神狀態,都會決定,你畫面的色彩效果。因此它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這種規律很不穩定。印象派畫家解決辦法就是不斷的寫生,增加熟練度,這當中以莫奈成就最高。
後世我們學畫大部分都是以這種方式接觸色彩的。大家習慣於根據每個人的悟性不同,誰有色彩天賦,誰沒有色彩天賦。那麼這個定義是準確的嗎?據高更的做法,前者的定義並不準確。
印象派的色彩,來自於寫生的經驗總結。
色彩的感情,是高更提出來的
高更認為印象派的繪畫色彩是來自於自然的。是受到自然的限制的,被動的,高更不想被動地對景寫生,他覺得一個藝術家不應該受到這種限制。比如,東方的藝術,它的色彩就不受自然的影響,很受高更推崇。另外,他也借鑑了非洲的藝術,把這兩種因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門一派。
在印象派繪畫中,觀者通過大自然你眼睛中的印象來畫畫,而在高更的風格中,畫家是通過大自然留在畫家心中的映象來畫來畫畫的。因此高更的繪畫更有主觀性。
他的這種觀點,傳統歐洲繪畫,非常不同,因此會受到很多人的,拒絕和批評。經常有人。來到他的畫前進行指點,你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你這個地方色彩不要用這個顏色,那個地方不要用,那種顏色。但是高更從不經常聽從他們的意見。他說,評價一幅畫。是要看這幅畫的色彩在畫面上是否和諧。而不是,每一筆顏色是不是對,和諧才是最重要的。你看很多學院派的畫家的作品,每一筆顏色,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放在一起這個畫面,就是不好看,這就是不和諧,沒有力量。
但是高更的作品,放在那裡就有一種非常震撼的力量,無人能夠否認。他繪畫的色彩來自於童年的記憶,原始部落的生活氣息,因此,他的作品不同凡響。
綜上所述。我們在以往學習繪畫色彩過程中,只用印象派的一種方法。我們也可以試一試高更的這種主觀繪畫的方法,看看是不是可以創造出一種偶然的效果。藝術需要大膽的嘗試,勇於創新,才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