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帽子:男性的恥辱,既是中國的文化特徵也體現女性的附庸地位

2021-01-10 騰訊網

在中國,男性最怕戴的帽子是"綠帽子"。因為只有男子的妻子"紅杏出牆"時,才會被稱為戴了綠帽子。比如,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中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其中的"紅杏出牆"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女性給男性戴"綠帽子"的典故。

這是因為"綠帽子"一詞在中國的文化氛圍中,帶有歧義的文化色彩。可是,"綠帽子"一詞也不是從誕生之初就指代——男性的妻子有和其他男性苟合的情況的,而是對古代頭戴頭巾的底層百姓的指稱,之後隨著頭巾在整個社會的普及,才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不僅能體現中國男權為尊的社會文化,也能體現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一詞語的背後所折射的是中國的文化特徵和中國女性的附庸地位。

"綠帽子"的由來

1,"綠帽子"源於古代的"綠頭巾"

首先,今天所謂 "綠帽子",源於古代的"綠頭巾"。這和中國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有關,漢族人輕易不剪髮。所以,自漢代開始中國興起了頭巾,勞動人民為了勞作方便用頭巾把長長的頭髮裹起來。而當時百姓們使用頭巾的顏色,除了常見的純色外,還有偏藍的綠色和深藍色,所以,綠色的頭巾被稱為"青巾"、"碧頭巾"和"綠幘"。

這和古人對顏色的認識有關,《荀子》中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白居易的《憶江南》也有"春來江水綠如藍"。在古人的眼裡,"綠""藍"是非常相近的顏色,所以,綠頭巾所指代的範圍也很廣泛,比如上文提到的"青巾"、"碧頭巾"和"綠幘"。

2,"綠頭巾"曾被廣泛使用,在很多地方和時期沒有侮辱性的意思

其次,在漢代到元代,綠頭巾在社會被廣泛使用,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時期並沒有侮辱性的意思。只是如上文所說,綠頭巾的佩戴者是底層百姓,地位低下。比如,在晉朝沈瑩有一支軍隊叫做"青巾兵",其中大多是底層百姓;再者,北周時期尉遲迥有一支親兵,叫做黃龍兵,士兵們統一"皆綠巾棉襖",穿著棉襖頭戴綠巾,這些人也多是窮苦百姓出身。可見,雖然這一時期"綠頭巾"的佩戴者多是底層百姓,但是卻並沒有後世指代妻子出軌的侮辱之意。

到了唐宋時期,頭戴頭巾成了仙風道骨的標誌。比如,在唐傳奇《玄怪錄》中就有相關記載:"綠幘青帔"是仙童的衣著;而宋代的《隱真道堂記》中"戴青巾、披青氅"的人則是典型的道士,連秘書省的官員楊簡給皇帝的奏章中指稱道士也出現了"青巾紫袍"的服飾;與宋同期的契丹,也有"丈夫或綠巾、綠花穿袍"的記載,說的是契丹的男性多穿綠色的衣服,頭戴綠色的頭巾。可見,當時綠頭巾也並未有什麼不好的意思,但是凡事皆有例外。

3,在唐朝的東部戴"綠頭巾"曾有屈辱之義

再則,在唐朝的東部戴"綠頭巾"曾有屈辱之義。比如,在《封氏聞見記·奇政記述》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皆相勸勵,無敢僭違。"記述了一位叫做李封的官員的事跡,在他任職延陵的縣令時,如果他手下的官吏有犯錯的, 他不採用杖擇的粗暴方式,而是讓犯錯的官員頭戴綠色的頭巾來讓他感到恥辱,並且根據犯錯的大小來決定戴綠頭巾的時間長短。

因為李封的做法,當時整個吳地的人都對"綠頭巾"產生了心理陰影,以戴綠頭巾為恥。在此風氣下,整個東吳地區都對綠頭巾有了看法,紛紛以戴綠頭巾為恥,因為延陵地處南方,大約在今常州、江陰、丹陽等吳地沿江一帶地區。可為什麼李封用這種方式處罰人呢?

"綠頭巾"在唐代開始帶有貶義的原因

1,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

其一,這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當時,曾發生過販賣妻女來求食物的人,這個人被人們稱為"娼夫",而這個娼夫就是用綠頭巾裹頭的,人們都很看不起他。而李封的做法是在假借春秋時期這個道德品質敗壞的"娼夫",來反諷他的手下,這個現象並非是常態。常態是上文提到的從漢代到元朝綠頭巾都沒有什麼貶義,因為李封官吏的身份,加上中國在晉朝時候實行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一大參考標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或者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所以,當時的普通百姓做官的機率小,故而對官員保持著很大的崇拜心理,在此社會心理下,李封的做法才在吳地延伸開來。

2,戰國時期用"青布"裹頭的士兵等級低下

其二,這和戰國時期用"青布"裹頭的士兵等級低下有關。比如,《史記·蘇秦列傳》中就有相關的記載:"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其中提到魏國的軍隊中,有"武士""蒼頭""奮擊""廝徒"四類。而其中的"蒼頭"指的就是用"青巾"裹頭的軍隊,這點不管是宋代的文字學家鮑彪對"蒼頭"注釋的:"以青帕首項";還是唐代司馬貞解釋的:"以青巾裹頭以異於眾",指的都是青巾裹頭的士兵。而這些士兵多是地位低下的人所組成的軍隊。因為"蒼頭"指的是頭巾誕生之初對於頭戴頭巾百姓的稱呼,本身就意味著地位低下。

甚至,裹綠頭巾的人在漢代都還是地位卑賤人的特徵。比如,史書記載館陶公主的家臣董偃第一次進諫漢武帝時就曾頭裹綠色的幘,而關於他的這個裝束蔡邕曾有評價:"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意思是說"幘"這個東西不是戴冠的貴族階級佩戴的,而是卑賤的人所佩戴的;甚至到了唐代顏師古在解釋"綠幘"時,都還是說"綠幘,賤人之服也。"意思是說綠幘的佩戴者是地位卑賤之人所戴的。

東漢之後,"蒼頭"甚至成為了四人僕役和奴隸的專稱。而古代的僕役大多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地位很低,而奴隸更是地位低下,到了後來逐漸發展為只要是家奴都可以用"蒼頭"來指代。所以,上文提到的李封用"綠頭巾"來警示懲罰自己的樹下就是借"蒼頭"在古代指代地位低下的人之意。

3,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導致元代正式確立"綠頭巾"的恥辱地位

其三,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導致元代正式確立"綠頭巾"的恥辱地位。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所以東吳等地區的習俗,在南方的經濟開始得到迅速發展後,李封的做法才會因為影響東吳地區而進而影響到整個中國。

在元代,經濟中心完全南移的情況下,被東吳地區視為恥辱的"綠頭巾",才會被元代政府當做國家制度正式確定下來。比如,《元典章》記載:"至元五年 ,準中書省札,娼妓之家 ,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巾。"直接規定元代娼妓戶籍的男人只能帶綠色的頭巾。《元史》中也有記載:"禁倡優盛服,許男子裹青巾,婦女服紫衣,不許戴笠乘馬。"說明了元代直接禁止娼優這樣身份的人的服飾特點,要求男性頭戴青色的頭巾,而女性則只能著紫色的衣服,還不能帶著鬥笠騎馬。綠頭巾自此成為世人周知的貶義詞。

4.明代跟隨前代,繼續實行倡優身份的人戴"綠頭巾"的政策

其四,明代跟隨前代,繼續實行倡優身份的人戴"綠頭巾"的政策。比如,明代的《萬曆野獲編·禮部二》記載:"按祖制樂工俱戴青字巾系紅綠反搭膊,常服則綠頭巾以別於士庶。"直接說明大明朝的祖制就是樂妓等人必須頭戴青色的頭巾,目的是和士族百姓這樣正經身份的人做出區別,和元朝一樣在法律層面上將"綠頭巾"定在了恥辱柱上。

並且,樂工因為是"下九流"之一,身份低下。比如,明代的《五雜俎》記載:"幘本賤者之服,綠幘又其賤者,近代樂工著綠頭巾,亦此意也。"很明白的說頭巾是古代地位低下之人所戴,而綠色的頭巾,更是地位低下中的地位低下之人所戴,說明了樂工等人身份的低賤。也因為他們身份低下,所以樂工的妻女也多做了歌舞伎,常常被人玩弄。也開始用來諷刺、挖苦那些妻子行徑不檢點的男人,比如"今吳人罵人妻有淫行者曰綠頭巾"。

5,明代後,非樂籍的男性也被扣上"綠頭巾"

其五,明代後,非樂籍的男性也被扣上此稱。一旦一個男性開始頭戴綠色的頭巾就意味著他的老婆有偷漢子的行為,此時的"綠頭巾"已經完全是侮辱人的象徵,還一直延續至今。後代的一些小說中也有對此的記述,比如,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緣》中有:"老程婆子孫氏也料得魏三封已有武舉頭巾戴了,又要這頂綠頭巾做甚?"這句話的背景是當時一個叫做魏三封的男人在新婚之夜發現自己的老婆不是處女,結果發現是美人搗鬼,說的就是綠頭巾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好的意思。

6,清代以後人們多戴瓜皮帽子,"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

其六,清代後人們多戴瓜皮帽子,"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清代後,封建王朝滅亡,頭巾這樣的裝飾已經作古,當時百姓多戴瓜皮帽子,於是綠頭巾演化為綠帽子。比如,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就有相關記述:"那婆娘暗想:這個烏龜自己情願拿綠帽子往腦袋上磕,我一向倒是白耽驚怕的了。"直接說出綠帽子是一個男性的恥辱,自己給自己找綠帽子戴更是不可思議。至此,"戴綠帽子"被認為是男人的恥辱。

而"綠帽子"的稱呼也一直沿用至今。人們不計較用它來形容妻子出軌的男性,也用它表達對一個人的譏笑和咒罵。比如,民國軍閥倪嗣衝曾經被戴了綠帽子,於是當時的報紙直接寫到:"文無文,章無章 ,娘子競效紅拂女 ;清不清,白不白,將軍甘戴綠頭巾。"甚至,當時還有人故意給自己找綠帽子戴的,晚清時期的一些官員為了升官將自己的妻女送去討好上司,還有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的荒唐話"不怕頭巾染綠,須知頂戴將紅。"因為,晚清時期,人們做官獲得紅頂戴的方法有九種,被稱為"九紅",而勇妻女姐妹獲得晉升的方式被稱為"肉紅"。可見,在當時女性的地位有多麼的低下,不僅是男性的附庸,更是淪為男性晉升的工具。

"綠帽子"一詞所體現的社會內涵

"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人重視女性貞操的因素

其一,"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人重視女性貞操的因素。中國人十分重視女性的貞操,特別是宋明之後,在程朱理學的加持下,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是完全的男權社會,女性是男性的附屬物,女性失貞不僅是女子德行之大虧,更是她丈夫的恥辱。於是,人們在辱罵別人時,常常將"偷漢子""綠帽子"等詞語來形容別人,為的是站在中國特有的文化歷史情況下,辱罵別人。可見,"綠帽子"一詞的產生有女性地位低下的因素,在女性是男性附屬品的情況下,貞操變成了對一個人忠誠的象徵。

2,"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三綱五常概念的因素

其二,"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三綱五常概念的因素。"綠帽子"和"綠頭巾"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陋習,其本質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三綱五常",在其中"夫為妻綱"的原則下,直接奠定了男尊女卑的社會倫常,而人們的行為處事都要符合此倫常。"綠帽子"之所以是對男性的侮辱,是因為在古代妻子是屬於丈夫的物品,二人的關係是從屬關係,要求妻子對丈夫從身到心的絕對服從和敬服。

而妻子出軌這樣的事情,是對丈夫權威的絕對挑釁。因為妻子與他人有染,在道德上是女子不守婦道,在禮教上是女子不顧"夫為妻綱"的倫常。再加上中國人對待"性"一直是避而不談,但是又十分曖昧的態度,別人的老婆出軌是多大的笑話,不僅滿足看客心理,還滿足民族文化中對"性"的曖昧態度,畢竟中過古代連"文人春夢"都有了!久而久之,人們在看待"綠帽子"時,總是帶著莫名的調侃和嘲笑,滿足自己幸災樂禍的勁頭。

總結

綜上可知,中國的"綠帽子"一詞,是中國男人都不願意沾染上的帽子,它既是中國的文化特徵,也體現了中國女性的附庸地位。"綠帽子"的形成,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百姓為了勞動方便創造的"頭巾",而"綠頭巾"曾被廣泛使用,在很多地方和時期沒有侮辱性的意思,只在唐朝的東部戴"綠頭巾"曾有屈辱之義。

而"綠頭巾"屈辱之意的形成,則是有六個原因:一,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二,和戰國時期用"青布"裹頭的士兵等級低下有關;三,和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後,導致元代正式確立"綠頭巾"的恥辱地位有關;四,和明代跟隨前代,繼續實行倡優身份的人戴"綠頭巾"的政策有關;五,和明代後,非樂籍的男性也被扣上"綠頭巾"有關;六,和清代以後人們多戴瓜皮帽子,"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有關。另外,這一詞語的背後,不僅有中國人重視女性貞操的因素,還有中國三綱五常概念的因素。這一詞語,不僅能體現中國男權為尊的社會文化,也能體現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一現象的背後所折射的是中國的文化特徵和中國女性的附庸地位。

相關焦點

  • 中國男性是啥地位?看完數據就知道了,86%的財富都在女性手裡
    在過去的時代中,其實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的話,女性的地位都不是很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現象已經「緩和」了很多,甚至有的國家女性地位快要比男性高了。但是現在已經是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了,大家不應該還對性別產生歧視。
  • 要想成為科學家,女性必須像男性一樣思考嗎?
    人類男性骨骼強健和陽剛的特徵通過與馬骨骼的對比體現出來,出自約翰·巴克利《人體骨骼解剖》(1829)。18 世紀中期,新一代解剖學家開始描繪人體細節圖解——尤其是人的骨架,展示出女性和男性在解剖學各個層面都有差異。男性骨架的腿部被描畫得比女性的更長,女性骨架則有著更寬更強壯的骨盆帶以滿足女性的妊娠功能。
  • 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個體化理論視角下高知單身女性群體的特徵
    就其婚戀特徵而言,她們不會因為情感需要而隨意將就,並不會把婚姻視為「必需品」,對很多人來說,婚姻只是「錦上添花」;她們在強調男女平等地位的同時,很多時候也默認男性伴侶的相對優勢,即男性要能「hold住」自己。作者認為,城市生活的高流動性、高競爭性和原子化,共同影響著都市高知女性的婚戀現狀。
  • 源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唐朝的婚配製度為何開放源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時代,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唐朝的婚配製度相對來說,是比較開放和包容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在於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講究"男尊女卑",因為男性在生產勞動和戰爭肉搏上佔明顯優勢,所以男性的地位明顯高於女性。
  • 植物的命名如何體現男性霸權與歐洲中心主義?
    當時通行的林奈命名規則為新發現的植物建立了井然的秩序,卻也無形中斬斷了植物與其起源地之間豐富的文化關聯,使得生長於亞非拉大地上的植物成為統一被歐洲人的目光凝視的對象。同時,林奈對使用植物學家的名字來給植物取名的偏好,也使得女性在植物學發展史上長期失語——畢竟在那個年代,能夠擁有被命名殊榮的植物學家大多數都是男性。現代植物學的發展歷史,自此籠罩在林奈命名法敘事的陰影下。
  • 同樣是抑鬱症,到底是男性患者多些,還是女性患者多?
    而在他們看來,這個結論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女性每次生理期前後的情緒變化、圍產期(懷孕前後和懷孕期間、以及哺乳期)的情緒變化,還有更年期到來時的情緒變化。這些時期的女性,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表現出情緒波動大、焦慮緊張、易發脾氣等症狀特徵,相關研究人員將之視為與抑鬱症相關的症狀特徵。然而,從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來看,女性這些時期的症狀表現,其實更像是焦慮症的表現。
  • 川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戲曲的虛實結合,極具美學特徵
    很多人說它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結合手藝人的一個創造,其實它存在的意義真的很大。主要流行的地區在四川一帶,所以有了這樣的一個稱呼,在戲曲中它也是一個著名的品類,結合了很多的藝術特色在其中。在小的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看變臉,川劇的變臉讓我們看到了仿佛如魔術一般變化。
  • 中國人為什麼忌諱「綠帽子」?
    中國人為什忌諱「綠帽子」文/炎炎談歷史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習俗,當然也有很多的忌諱,比如過年忌諱說不吉利的話,大喜的日子忌諱說喪氣話等等。在穿戴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綠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徵著生命,和平,所以很多的女性喜歡做綠衣,顯得清新脫俗。
  • 耽美文化:「腐女」的狂歡,瓦解著男性中心主義的祠堂
    60年代後,演變為專指美型男性和BL小說與漫畫作品。其開山鼻祖是傳奇老太森茉莉。90年代,耽美文化由日本經臺灣傳至中國大陸,世紀之交趕上網際網路的普及而異軍突起,這一時期日本經典的耽美漫畫與小說陸續被「勞苦功高」的野生翻譯組們接引進大陸網絡世界,助推了耽美文化在大陸的星火燎原。
  • 真實版「女兒國」,女性魅惑全球徵婚,聽聞這個讓男性有心無膽
    世界上有著這麼一個地方,這裡的女性個個貌美如花,且身材高挑,雖然她們擁有那麼好的條件,但是她們竟然還面向全球徵婚,即便這樣,想要娶這些女性的男性還少之又少,猶豫不決,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個真實版「女兒國」位於巴西西南部的一個小鎮,名叫諾瓦德柯德羅。
  • 從《牽手》《我的前半生》《我的不惑青春》到新《流金歲月》,女性...
    第二種是幡然醒悟的女人,其基本的敘事邏輯是,前期以家庭或兒女為重,基本上是丈夫或家庭的附庸,其價值體現在作為一個妻子或母親之上。步入中年,遭遇丈夫出軌或者變心,痛定思痛之後奮發改變,迎來人生的高光。人們對於電視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展現,有著自己的期待和想像,這反映的既是女性的身份地位在社會大眾之中的認知發展,也是人們對於理想女性的心理期待的轉變。比如1990年播出的《渴望》中的劉慧芳以其善良孝順、溫柔賢惠的女性特質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喜愛和同情,而28年後,在《娘道》中具有同樣品質的瑛娘則讓很多觀眾感到難以接受。
  • 金星太有氣質,輕鬆駕馭「中國紅」連衣裙,體現東方女性的魅力
    紅色一直是一種具有特殊地位和意義的顏色,自古以來,中國就非常重視寓意,紅色已經成為代表良好寓意的顏色,在中國傳統紅色的基礎上,紅色是一種在中國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顏色。到現在,穿好紅色並不難,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紅色是老式的代表,很容易穿俗。
  • ...我的不惑青春》到新《流金歲月》 女性的新故事如何突破舊套路
    第二種是幡然醒悟的女人,其基本的敘事邏輯是,前期以家庭或兒女為重,基本上是丈夫或家庭的附庸,其價值體現在作為一個妻子或母親之上。步入中年,遭遇丈夫出軌或者變心,痛定思痛之後奮發改變,迎來人生的高光。
  • 為什麼現代性總是和男性相關,而懷舊總帶有女性氣質?
    他常被視為德國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但在其學術生涯的大部分時候,他都沒有獲得穩定的職業地位,沒有榮膺那些來自體制的常見頭銜。他在學術上和職業上的邊緣化,一方面是因為德國學術界泛濫的反猶主義,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作品兼收並蓄,脫離了正統。齊美爾的興趣遠超出了社會學慣常的關注點,涉及了心理學、哲學、文化和藝術等各種話題。
  • 上升的女性
    對比中美兩國的文化,女性上升的具體形勢截然不同:美國經常出現有組織的有明確理念的女權主義運動,並且具有一些十分代表性的人物,比如前陣子去世的大法官金斯伯格及其所代表的反對歧視要求男女平等的法律;而在中國則鮮有有這種明顯的政治活動和極具代表性的政治人物,中國女性意識上升的具體表現往往集中體現在婚戀市場和文化作品上,表現形式更為溫和,並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發展著。
  • 中國語言和語法中的女性特徵|「英文觀止」
    而林語堂先生所說的「女性特徵」又是怎麼回事呢?且看今日之《英文觀止》。 characteristics,指「特徵」,e.g. He has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reat husband.他有著一個好丈夫應該擁有的所有特徵。 liable,指「可能」,e.g.
  • 男性運勢不好的面相特徵,你佔了幾個?
    中國的文化是老祖宗們上下幾千年總結出來的,而在眾多文化中比較神秘的相學如今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一個人的運勢可以通過面相看出輪廓和大概,同時人也可以在微小的細節中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改寫自己的命運。很多男人都喜歡以工作和事業為重,但有時卻總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 淺談男性的戀愛觀和對女人的眼緣,從命理角度分析男人青睞的女性
    這是因為在古代,有地位、有錢的大戶人是可以納妾的,也就是娶小老婆。不過今天時代進步了,男女地位也平等了,婚姻法明確規定了一夫一妻制。所以妾也成為了一個歷史名稱,留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一般來說,以正財為妻的男命,都喜歡端莊賢淑、治家有方的女人。這是因為正財在八字中本身就具有節儉、穩重的特徵。而那些沒有正財,以偏財為妻的男人,則更喜歡妖嬈風騷的女人。
  • 中國30歲以下男性比女性多逾2000萬 光棍危機凸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資料推算,我國30歲以下男性比女性多出2000多萬。未來10年內,平均每年新進入結婚年齡的男性比女性約多100萬人。漸次進入婚育期的80後、90後青年,正遭遇日益嚴峻的婚姻擠壓挑戰。
  • 印度把蛇叫大龍,中國傳統文化裡蛇是什麼地位?什麼人佩戴蛇玉雕
    在日本有八岐大蛇,在中國有八個頭的相柳,西方有九頭蛇。它們都暗示著危險、黑暗和死亡,是古人恐懼黑暗或未知事物的具象。蛇形象在中國南方的某些區域或某個時期,也是人們的守護神。例如在翡翠的主要消費地區雲南,古滇文化裡,蛇就是與戰爭和豐收相關的神。在古滇地區的青銅器裡,有大量蛇吞牛、蛇獨首、蛇尾相交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