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戲曲的虛實結合,極具美學特徵

2021-01-15 柳絲之金縷斷歷史

當你第一次聽到「變臉」這個詞是在哪裡呢?很多人說它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結合手藝人的一個創造,其實它存在的意義真的很大。主要流行的地區在四川一帶,所以有了這樣的一個稱呼,在戲曲中它也是一個著名的品類,結合了很多的藝術特色在其中。在小的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看變臉,川劇的變臉讓我們看到了仿佛如魔術一般變化。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川劇,它是歷代的川地的人智慧的結晶,分為了小生、花旦、丑角、旦、鬚生,各自各自的特徵,只要你一看到它的打扮就知道它屬於哪一個類別了。學習文學的人經常聽到了一個詞叫做美學,而川劇體現了中國的戲曲的一個虛實結合,真的很具有美學的一個特徵,已經被譽為了非物質文化的遺產了。

走進川劇,我們的來了解一下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明初的時候,當地的人把它叫做了川劇了,藝術的家的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川劇表現淋漓盡致地,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經歷了很多很多,在一個完美沒有任何定論中,不斷的研究和探討。現在我們看到的川劇更加的豐富,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藝術,而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在很多的學院中也有了川劇研究的學科,保護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編認為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少了,而川劇作為戲劇的一種,在我們的心中地位一直不低,並且在川劇中演繹得一些經典的故事,大家都會牢牢的記住。純正的川劇保留下了的很少,當地的人因為地域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一個融合。這些東西我們一定好好好保護起來,不要讓它消失了,它們都凝結著勞動人的文化和智慧。

關於川劇的介紹今天到這裡了,下期小編將帶來更多的文化的介紹,豐富的大家的知識庫,有喜歡小編的記得點讚留言,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創造新戲曲,要掌握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方法
    齊白石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指的是神似和形似的統一,形神結合,以形寫神。這體現了我們民族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古典美學的辯證觀點。民族戲曲充分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它的人物形象,既來自生活,又經過高度的概括和誇張。其目的是高度加工客觀生活之「形」,充分表達思想感情之「神」,以形寫神,力求達到形似和神似的辯證統一。為了更好地傳「神」,戲曲對於「形」的描寫,採取了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方法。
  • 戲曲的虛擬動作在創造虛實結合的舞臺形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然情況和條件由人們周圍的景物組成;社會情況和條件與一定社會群體的活動有關,是一定社會群體活動所形成的群體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職業特點、文化氛圍等。在人們所處地方的自然情況和條件中總會有社會情況和條件的投影。比如醫生、教員、工人、店員所在的醫院、學校、工廠、商店, 總會反映著某個醫院、學校、工廠、商店群體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職業特點,而且體現出不同的文化氛圍。
  • 「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郎織女傳說的民間傳承人解明泉接受記者採訪  如今,「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沂源縣也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中國民間傳說面對紛爭,沂源將進一步挖掘「牛郎織女傳說」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全國獨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城市名片就是構建城市的差異化特徵,促進城市品牌樹立和推廣的形象。  文化遺產不僅是精神資源,也是物質「資產」,文化遺產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財富和動力;獨特的文化遺產無疑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參與未來競爭的金字名片。
  • 川劇舞臺的「寫意性」的表演藝術,一共由哪4個方面構成?
    我們通常把這二十個字用來概括川劇舞臺藝術的各方面:第一句指川劇的五種聲腔;第二句指行當;第三句指「五法」;第四句為「功夫」(過去稱四功,「舞」未列入,但隨著戲曲藝術舞蹈性愈來愈強,觀眾的審美意趣的轉變,人們更喜歡載歌載舞,乃至出現了以舞蹈見長的戲,比如《白鱔觀景》、《放裴》、《芙蓉花仙》、《碧波紅蓮》、《華清池》、《射鵰》,故人們又習慣加上了舞字,而稱五法)。
  • 「牛郎織女傳說」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網鄭州5月15日專電(記者李麗靜)繼「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傳說」也將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河南省南陽市文化局介紹,「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傳說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二十四節氣
    2006年,「農曆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現代戲曲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戲曲文學作品都要反映社會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銳,這主要是受舞臺演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 戲曲·滬劇|擅於敘事、長於抒情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歷史淵源滬劇是上海地方戲曲劇種。清嘉慶年間,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農村有山歌,又稱東鄉調。以後出現灘簧,又稱花鼓戲。到同治光緒年間,表演演員有上、下手,成為自奏自唱「對子戲」。後灘簧有別於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等,稱本地灘簧,簡稱本灘或申灘。1914年,將本灘易名為申曲。
  • 離石故事|石州剪紙(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離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離石民間剪紙是極具地方特色、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民間藝術,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構思,誇張的手法,粗獷的風格,與呂梁剪紙、陝北剪紙同屬黃河流域「母親藝術」,與漢代畫像石、商代青銅器、金銀器、刺繡、皮影、蘭印花布、布飾圖案、木雕、建築彩畫、陶瓷裝飾、雕漆、農民畫、木板畫、壁掛等多種藝術發生碰撞,因此又被譽為「活化石」、「立體音樂」等。
  • 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咖啡,用沙子煮咖啡,還能佔卜
    土耳其咖啡土耳其的咖啡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土耳其咖啡的製作過程神秘且神奇,它有專門的銅質煮具。將咖啡豆研磨成的粉末和水置於帶長柄的杯子中,然後將它放在一堆沙子中,直接用沙子來煮咖啡。
  • 西安欲為biang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圖)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說,biang字是關中民間自創的一個最獨特的漢字,發音獨一無二,也是漢字中筆畫最多、書寫最複雜的字。這是一個足以單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漢字。本報訊(首席記者 姬娜 實習生王琪)陝西八大怪中的第一怪就是麵條像腰帶,說的就是biangbiang面。昨天,百餘人在biangbiang面的故鄉品嘗正宗的biangbiang面。
  • 淺談:國內電影的戲曲藝術研究
    事實上,在我國的導演中不乏這樣一些人,他們或自幼受到戲曲文化的薰陶或熱衷於戲曲藝術,如導演鄭正秋、費穆、徐蘇靈、陳鏗然、桑弧、吳永剛、楊小仲、崔嵬、應雲衛、鄭君裡、謝鐵驪、謝添、侯孝賢等,他們是電影導演,更是一些熱愛戲曲藝術、迷戀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導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曾拍攝過戲曲電影,並深受其影響,「同時,又從戲曲藝術傳統中汲取藝術的、文化的乃至藝術靈感的影響,以豐富電影故事片及其他類別的影片的創作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已於近日公布,來自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民間文學——牛郎織女傳說入選該名單。鬥門的牛郎織女傳說以口傳文學的形式傳承傳說的主要故事內容,石婆廟、石爺廟及正月十七、七月初七兩大廟會亦為主要的物質、文化傳承載體。牛郎織女傳說歷史久、影響大、受眾廣。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中,唯獨牛郎織女傳說形成民間傳統節日這一特殊的傳播載體和文化現象。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在處理新編歷史戲的題材及對人物和事件的評價時,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要體現出鮮明的現代意識,在古代人與現代人之間架起溝通思想感情的橋梁。在改編傳統戲時,要剔除一切封建性的糟粕及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摒棄更多的道德評價代之以審美評價。「只有把凝重的歷史感悟與鮮明的現代意識結合起來,戲曲藝術才有可能首先在內容上進入當代意識的範疇。」
  •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的美學特徵分析,色彩帶來的不同美,你知曉嗎?
    二、地域性的美學特徵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地域性,但與此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在民俗文化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民間美術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徵十分顯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不同的美術色彩審美和喜好的關鍵因素。
  • 戲曲虛擬舞臺實感與幻覺之間探討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雜技、武術、表演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傳統戲曲具備了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傳承、沿革和發展中,傳統戲曲一直活躍在文化陣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強烈鮮明的時代性,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傳統戲曲表演的一個最突出特徵就是舞臺虛擬化,虛擬是戲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戲曲時空觀的主要體現。戲曲的虛擬動作是戲曲表演區別於其他戲劇流派的主要標誌。但這個「虛」又是以生活真實和表演真實為基礎的,一個好的評劇演員在表演中一定要把握好「虛」與「實」的關係。
  • 山西將推薦牛郎織女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將推薦牛郎織女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4日 14:58 來源:   新華網太原4月4日電(記者譚博文)記者4日從山西省文化廳獲悉,山西初步擬定將推薦包括運城牛郎織女傳說和山西老陳醋傳統釀造技藝等項目在內的